第173章 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三鹿野苑
鹿野苑(英文:Sarnath),這個地方有著多種不同的稱謂,具體取決於所指代的含義。當它用來指代鹿王時,其印地語讀音為「Sārnāth」。而在漢語中,它還有著其他一些稱呼,比如「施鹿林」或者「仙人鹿園」等等。如今,這片土地屬於印度國北方邦的瓦拉納西市。這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正是在這裡,釋迦牟尼成佛之後首次開始傳揚佛法,而佛教的最初僧團也是在這裡正式成立的。鹿野苑作為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承載著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信徒和學者前來朝拜和研究。
一、歷史起源
根據法顯在《佛國記》的記述,佛祖的前世迦葉佛(辟支佛)居住於此並有野鹿經常出沒,故而得名「鹿野苑」。
另外據傳說,佛祖有一世為大鹿王,當時這片大樹林中,有兩群鹿,各有五百隻。該國國王正在野外狩獵,菩薩鹿王上前請求道:"陛下狩獵原野,任意發射箭矢,我的所有臣屬,都將死於一旦,不久就會腐臭,無法供您食用。我願依次遣送,每天給您一鹿。陛下既有鮮美肉食,我輩也能延長旦夕壽命。"國王同意他的意見,於是罷獵返回王宮。兩個鹿群便輪流向國王送鹿。提婆鹿群中有隻懷孕雌鹿,依次輪到她死,她對鹿王說道:"我本身雖然該死,但胎兒尚未輪到。"鹿王怒道:"誰不珍惜自己生命?"雌鹿悲嘆道:"我們的王沒有仁慈之心,我們的死期不遠了。"於是向菩薩鹿王告急。鹿王說道:"可憐啊,慈母之心,恩惠施於尚未成形的胎兒!現在我來替你去死。"於是來到王城門口。路上群眾高聲傳言:"大鹿王現在進城來了。"城內官員百姓,無不奔來觀看。國王聽到之後,以為這是謠傳,但當門衛報稱鹿王已到,國王方才相信。他問道:"鹿王為何匆匆跑來?"鹿王答道:"有隻雌鹿輪到今日被殺,但是胎兒尚未產下,我的心裡實在不忍,所以冒昧以身自代。"國王聽后慨嘆萬分:"我是人的身體,鹿的心腸。你是鹿的身體,人的心腸。"於是赦免所有的鹿,不再要它們每天輸送一鹿,並將這片樹林作為鹿群棲居之地,所以稱之為施鹿林。這就是鹿野苑名字的由來。
佛陀成道后,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最初說法,公元前531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徒步西行200多公里,來到鹿野苑,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凈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5人頓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至此,這是佛、法、僧三寶初次齊聚的第一次說法,也是佛教寺廟的最初雛形,在佛教歷史上被稱為—初轉法輪。除此之外,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有講法,記載比較清楚和停留較長的地方還有:王舍城(竹林精舍、靈鷲山),舍衛國(只園精舍),吠舍離等地。
初轉法輪后,在接下來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KutiVihara,又譯作牟拉甘陀庫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傳道,僧團逐漸擴大到60餘人,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現在存有鹿野精舍(MulagandhaKuti)遺址,在其不遠處有1931年復建的鹿野寺(MulagandhaKutiVihara),內有介紹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畫。
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黑汝嘎與度母的古迹,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
鹿野精舍遺址旁,有建於公元前2世紀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Pillar)遺址。玄奘公元7世紀時看到,石柱高達70餘尺(約17米)。19世紀末期,考古發現了該石柱的頭部(長達2米多),雕有四面獅像,成為印度國徽圖案的來源。原件現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館中。
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築,其標誌性建築為達麥塔(梵Dhāmekhstūpa,英DhamekhStupa,又音譯作:答枚克搭),又稱慈氏菩薩授記塔。按佛典所說,佛陀的轉世為婆羅門子慈氏,世稱彌勒菩薩,佛陀在達麥塔所處的位置向彌勒菩薩授記,彼於人壽八萬歲時,成等正覺,龍華三會說法,教化眾生。
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唯留下達麥塔殘部,高達39米,直徑達28米余,成為鹿野苑的標誌,默默地見證著1600多年前的歷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9世紀末期,伴隨著考古發現大量佛教遺存,在印度國復興佛教的運動興起,來自斯里蘭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達摩波羅(AnagarikaDharmapala),從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內,現在已成長為一棵很大的菩提樹。
鹿野苑現有的佛寺,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野寺外,還有:1908年修建的緬甸法輪寺,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國佛寺;1967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資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學院,是一所佛學院;還有中華佛寺、泰國佛寺、日本佛寺等。
1910年,鹿野苑博物館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獅子石刻像為鎮館之寶,另外還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幅圖畫。
二、典籍記載
公元5世紀,法顯《佛國記》記述,波羅捺城「東北十里許,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棲宿。世尊將成道,諸天於空中唱言:『白凈王子出家學道,卻后七日當成佛。』辟支佛聞已,即取泥洹,故名此處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後人於此處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謂言:『此瞿曇沙門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況入人間,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來者,慎勿與語。』佛到,五人皆起作禮處。復北行六十步,佛於此東向坐,始轉法輪,度拘鱗等五人處;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受記處;其南五十步,翳羅缽龍問佛:『我何時當得免此龍身?』此處皆起塔,見在。中有二僧伽藍,悉有僧住。」
公元7世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七記述:「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究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陛,磚作層龕,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殷勤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其側不遠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見菩薩舍苦行,遂不侍衛,來至於此,而自習定。」原書對鹿野苑其他景觀的記述也非常周詳,成為19世紀末考古的重要依據。
三、主要建築
1、答枚克佛塔
鹿野苑的所有建築當年被土耳其人破壞殆盡,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Stūpa)卻在廢墟中保存了下來,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笈多王朝時曾予重修。
答枚克佛塔是佛舍利塔,也彌勒菩薩授記塔,是阿育王時期建築,整體雄偉高大,看到這兩千多年前的建築,不禁讓人驚嘆折服。塔身上刻著精美絕倫的石雕壁畫與銘文,手法之精巧,實在讓人震撼。從精舍遺迹向東穿過大大小小的佛塔,高大莊嚴的梅呾麗耶塔(答枚克佛塔)呈現眼前。這是鹿野苑的標誌性建築,高40餘米,直徑達28餘米,梅呾麗耶意為「彌勒」或「慈氏」,即表示釋迦如來授記彌勒菩薩將來成道和轉法輪之處。
答枚克佛塔分為兩層,頂部的塔剎和欄杆已毀壞,一層為青色砂岩砌成,二層為紅砂岩砌成,圓周巧妙設計成八瓣蓮花,花瓣間的連接處刻有各種精細圖紋,其中有卍字、蓮花、雲勾形樹葉、多種圖案花邊等,精美絕倫。每瓣蓮花中央設有一佛龕,其中原供奉笈多王朝時期的佛等身像,可惜上世紀五十年代被人盜走。
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的廢墟中標有佛陀在頭一個雨季中的駐錫地,在這東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ūlagandhakuīvihāra),那裡有精美的壁畫,介紹佛陀的生平,再后則是鹿園,仍有鹿群在那裡生活。
2、阿育王石柱殘柱
柱高15米,上有內容為禁止破僧的婆羅謎字體銘文,柱頭已斷,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幅圖畫。
阿育王石柱是孔雀王朝時期的代表性雕刻建築,阿育王立這個柱子是為了紀念他的征戰和宣揚佛法,柱子大概十幾米高,頂上有四隻蹲著背靠背的獅子,象徵著佛法從鹿野苑向四面八方傳播開來。獅子朝四個方向怒吼,象徵著佛法四處傳播。而四法輪刻在獅子下面,表示法輪永遠轉動。那個四世紀的石刻像展示了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后,初次在鹿野苑講法的場景。這個石刻被認為是印度佛像藝術中的經典之作,反映了佛教的傳播和影響。
3、喬堪只塔
也稱為五比丘迎佛塔,建於笈多王朝,原為覆缽型型,頂端的八角亭是莫卧爾帝國時(16世紀)所建。
4、菩提樹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樹,是阿努伽里加·達摩波羅(AnagarikaDharmapāla)從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樹上中華佛寺折枝移植而來。
5、其他遺迹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的佛寺還有:緬甸法輪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國佛寺,負責一部分旅遊接待工作;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學院,在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倡議下於1967年興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資助,是一所佛學院;還有中華佛寺,以及泰國、日本的佛寺等,體現了佛教文化的國際傳播。
鹿野苑建有博物館,保存佛教文物和藝術珍品,是了解佛教歷史和藝術的重要場所。館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獅子柱頭,在印度獨立后,作為印度共和國國徽的圖案。館藏另一珍品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像。
綜上所述,鹿野苑作為佛教的發源地之一,它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因其歷史和宗教意義而重要,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了現代佛教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這裡豐富的佛教文化和珍貴的考古價值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佛教信徒前來朝拜和學習。每一次踏上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那份莊嚴肅穆的氛圍,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最後感言,當我們站在鹿野苑,彷彿可以聽到當年佛陀初轉法輪的法音依然在耳邊縈繞。作為眾生,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慈悲的心去感悟佛陀的句句真言。只要我們念念不忘,就一定會有迴響。經過三千年的輪迴,歲月變遷無常,但我們始終堅持涉千山過萬水,追尋佛陀的聖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佛恩的浩蕩。讓我們一起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共同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