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印度街頭耍蛇表演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印度,耍蛇術是相當著名的街頭表演。在這些表演中,耍蛇者會帶著一個放有蛇類的籃子,透過吹奏樂器(笛)而令蛇類作出各種特殊的反應。印度的眼鏡蛇就那麼聽話嗎?耍蛇表演有危險嗎?
一、印度耍蛇表演的歷史起源
印度耍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印度文化中,據資料記載,印度對蛇的崇拜已經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蛇被視為神秘和崇拜的對象。?
這種耍蛇技藝最初在印度的皇家宮廷中表演,通常由貴族王室成員或專業表演者擔任。隨著時間的推移,耍蛇逐漸從宮廷走向街頭,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這種傳統技藝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宗教意義。例如,蛇王Nagaraja,也稱為Vasuki,在印度教中被視為濕婆脖子上的大蛇,象徵著正義、仁慈和智慧。在《摩訶婆羅多》的「攪拌乳海」故事中,蛇王Vasuki被用來攪拌乳海以求取甘露,展現了蛇在宗教儀式中的重要角色。在印度教教徒眼中,蛇不僅是動物,更是通人性的靈物,這種文化和信仰的交融,使得耍蛇不僅是藝術表演,更是對蛇神崇拜的一種體現?。
在虔誠的印度教教徒眼中,蛇並非動物,而是通人性的靈物,尤其是眼鏡蛇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化身。在克諾所斯宮殿遺址挖掘出的「舞蛇女神」,距今已有3600年。她雙手自由伸展,各握著一條蛇,身著華麗的長褶裙,袒露著胸前的乳房。有人說她是大地之母的象徵,欣欣向榮;也有人說蛇的生命力頑強,舞蛇女神代表著不朽的生命;還有人說蛇的繁殖能力強,舞蛇女神能使子孫昌盛,人口繁茂。
印度人出於對蛇的尊敬,不僅蓋起了不少宏大的廟宇。在村落附近,在神樹下,在水井和水塘旁,都可以看到刻在石頭上的蛇的圖騰。總之,印度有關蛇的傳說與神話數不勝數,對蛇有不少讓你意想不到的說法。比如說,人們認為蛇代表的是永恆運動,是祖先靈魂和居家守護者的化身。
在印度的歷史上,耍蛇者不斷遷徙,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治前,從加爾各答到白沙瓦,都可以見到耍蛇者的足跡。如今,印度對獵殺或利用爬行動物謀生有一定限制。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衝擊下,古老的印度耍蛇業如今已呈現衰敗的跡象。這一有千百年歷史的文化在1972年後成為非法活動。印度政府為了禁止蛇皮貿易,1972年後嚴厲打擊街頭耍蛇藝人。印度政府意識到一門千年藝術即將失傳。為了保護耍蛇人,政府推出「耍蛇人培訓」計劃。參加過政府培訓的耍蛇藝人將正式成為國家動物園的馴獸師,被冠以「爬行動物專家」的頭銜。耍蛇人將想來動物園參觀的孩子們講解野生動物的趣聞和叢林生活。此外,政府將建立「耍蛇人專線」,為市民捕捉忽然爬到家中的蛇。
但在巴基斯坦,耍蛇也被認為是合法的行為,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
儘管社會文明進步,千年耍蛇文化面臨消失,但我們仍能在南亞各國,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以及泰國等地,看到渾身纏滿蛇的印度流浪藝人及耍蛇人。這些表演者身上的蛇能伴隨著笛聲起舞,為主人帶來收入,展現了這種傳統技藝的生命力。
總得來說,印度耍蛇文化歷史悠久,與印度人對蛇的崇拜密切相關。在印度文化中,蛇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尤其是眼鏡蛇更被尊為「善蛇」。因此,耍蛇人在印度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聲望。
二、印度人耍蛇的技巧與秘密
千百年來,印度一直活躍著一群耍蛇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耍蛇人吹著一根自製的葫蘆形蛇笛,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大多數人對蛇寧可敬而遠之,而印度蛇人則把它們看做朋友。其實,蛇的智商很低。它聽不到聲音,但是能敏銳的感覺到震動,是經過訓練的,當耍蛇者發出特定的信號時,蛇就會從竹簍里鑽出。而且蛇隨音樂舞動身體並非真的跳舞,蛇是追隨笛子的顫動而搖擺運動的,如果耍蛇者一動不動的吹笛子,蛇是不會動的。印度人從不認為玩蛇是一種職業,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研究者指出,其實蛇類是沒有外耳的,儘管它們長有內耳,但它們並不會受到音樂的影響。許多耍蛇者實際上是以雙手的姿勢向蛇類發出訊號,而蛇類其實是根據笛子的左右擺動以及耍蛇者跺腳的震動,才會作出多種扭動身體的動作。而耍蛇者的這些技巧都不會被在場的觀眾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他們是厲害的掩眼法高手。
除了笛子的震動,耍蛇人還會使用一些特殊的藥物或氣味來增強控制效果。例如,他們可能會使用胡椒、鹿茸和其他特殊植物的葉子研磨成粉,再配以泉水和其他調料,製成一種控制蛇行為的靈藥。這種藥物或特殊氣味能夠幫助蛇更容易地跟隨耍蛇人的指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其實,耍蛇者很少會直接用手捉著他們的蛇,另外他們的蛇亦大多數是無毒的或是被剝下牙齒的眼鏡蛇。還有部分耍蛇者會表演眼鏡蛇與其他動物,如獴相鬥的環節,不過這種環節並不普遍,因為不管是蛇類還是獴只都很容易會在相鬥的過程中受傷,甚至死亡。現在印度政府為了保護野生蛇類,決定停止國內的街頭弄蛇表演業。但仍有耍蛇人在街頭流動表演掙錢。
總結來看,印度耍蛇人控制蛇的方法主要依賴於特製的靈藥、訓練以及特定的表演技巧。以下是對這一過程的詳細解析:
1.特製的靈藥。印度耍蛇人會利用胡椒、鹿茸和兩種特殊植物的葉子研粉,再配以泉水和其他調料,拌成一種能影響眼鏡蛇行為的靈藥。這種靈藥據說能夠控制眼鏡蛇的舞步,但實際上它更多的是通過氣味和某些化學成分來引導蛇的行為。
2.訓練。除了藥物之外,耍蛇人還會對蛇進行訓練。這些蛇,主要是眼鏡蛇,經過訓練后能夠敏銳地感覺來自地面或空氣中極細微的振動。當耍蛇人發出特定的信號后,蛇會從竹簍里爬出,跟隨耍蛇人的笛聲起舞。首先,耍蛇者會逐漸接近並且撫摸蛇,幫助它們適應人類的氣味和觸感。然後,他們會使用一些有聲音刺激的樂器比如笛子等來吸引蛇的注意力,同時也會給予蛇食物的獎勵。在訓練過程中,耍蛇者通常會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來避免被毒蛇咬傷,比如用手抓住蛇的頭部使其無法咬人等。他們也會用特殊的方式來事先提取出蛇的毒液,以便保證安全性。
3.表演技巧。在表演過程中,耍蛇人主要通過吹奏笛子來控制蛇的行為。然而,蛇並不是真的會跳舞,而是追隨笛子的顫動及笛聲在空氣中的震動而搖擺。此外,耍蛇人還會利用雙手的姿勢和腳步的震動來向蛇發出信號,這些信號與笛聲共同作用,使蛇作出各種特殊的反應。
4.注意事項。需要注意的是,儘管耍蛇人看似能夠完全控制蛇,但實際上他們與蛇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溝通」。蛇的行為更多是基於本能和訓練后的條件反射。另外,由於眼鏡蛇具有劇毒,耍蛇人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格外小心,以避免被蛇咬傷。他們通常會採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穿著防護服、使用無毒或已去毒的蛇等。
綜上所述,印度耍蛇人通過特製的靈藥、訓練以及表演技巧來控制蛇的行為,為觀眾呈現出精彩的耍蛇表演。然而,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需要耍蛇人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來應對。
三、主要耍蛇風俗
上千年的歷史,讓耍蛇者們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
印度有蛇廟、蛇村、蛇舞、蛇船賽,每年還有蛇節。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儀式,許多印度教徒會在蛇節那天給蛇神獻上雞蛋和牛奶作為供品。最近幾年印度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挖掘本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項目,而雪拉萊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故印度旅遊部門將之列為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8月份的蛇節,雪拉萊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會不約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們將捕來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廟宇里「囤積」。
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種有關蛇的節慶活動——蛇船競賽,猶如我國端午節的龍舟競賽。競賽點岸邊椰樹蔥鬱高大,銅鑼、鼓聲、號子聲此起彼落,一艘艘蛇形船在進行著角逐。這便是喀拉拉邦河蘭慕拉、乾帕庫蘭、科塔雅地區傳統的歐南節蛇船競賽的盛況。賽船的船頭是一個生動的蛇頭,吐著紅色的信子,60米長,高昂水面14米的蛇頭吐舌翹起。蛇船競賽在當地被看作是每個村莊的大事,因此都選拔強手參賽。參賽選手身穿白色衣褲,纏白頭巾,手持短划槳,每艘船上還點綴著或紅或黃的傘。競賽時,選手們整齊地分坐於船的兩邊,按船上歌手短促高昂、節奏鮮明的號子奮力划槳。剎那間,上百艘蛇船競逐,水花四濺,號子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如若勝利,全村人都要為他們慶功。
四、印度耍蛇的種類
在印度,耍蛇者通常會使用幾種蛇類,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眼鏡蛇,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吸引大家的注意,並起到極大的視覺震懾效果。
眼鏡蛇有著神聖而可怕的形象,在印度神話中它甚至具備了無上權威的神格。印度主神濕婆頸上總纏著一條守護的眼鏡蛇;掌管宇宙的大神毗濕奴就經常躺在「千蛇之王」舍沙之上。在印度的宗教節日里,亦有對蛇的崇拜習俗。
印度眼鏡蛇,是眼鏡蛇屬中的重要代表種。是有毒蛇種,主要分佈於印度次大陸,因此得名。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名關鍵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它的毒液是強烈的神經毒素,印度眼鏡蛇是印度四大毒蛇中的一種,它們在印度被稱為聖蛇。印度眼鏡蛇全長平均1.9米。最大長度為2.4米。印度眼鏡蛇最為人所知的特徵,是它頭部至頸部的皮折,每當進行獵食或感應到危機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印度眼鏡蛇都會展開兩側的皮折以威嚇對手。印度眼鏡蛇的皮折範圍寬闊,皮上有明顯的曲線眼形紋,形態有如眼鏡。皮折上的眼鏡紋會根據蛇種軀體顏色的不同,而有著多樣的變化。白化印度眼鏡蛇,全身呈淡淡的黃色而眼睛為紅色。
印度眼鏡蛇經常出沒於廣闊的森林與農田,間中會竄到城市中,並生活於下水道等陰暗地方。主要進食嚙齒目動物(如鼠類)、蟾蜍、蛙類、鳥類以及部分蛇類。
印度眼鏡蛇的毒液是強烈的神經毒素,神經毒素主要會攻擊心臟、肌肉、及呼吸系統的神經,因此傷口不會很痛,毒素會阻隔器官和神經系統的聯繫,導致肌肉麻痹、呼吸衰竭、心搏停止。
印度眼鏡蛇是卵生動物,每年約於4-7月份產卵。雌蛇每次可產12-30枚蛇卵,並於設置在地下的巢穴中孵蛋48-69天。初出生的印度眼鏡蛇身長約20-30厘米,而且誕下不久就已經具備完善的毒液分泌腺。
印度眼鏡蛇主要分佈於印度大陸,另外亦散佈於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以及孟加拉國等地區。海拔2000米以內都可以找到印度眼鏡蛇。
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自然環境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與毒蛇為友。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眼鏡蛇在他們的指揮下,無不俯首聽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們也會用草藥迅速解毒。
五、耍蛇意外事件
儘管耍蛇充滿危險,但被毒蛇咬死的事件並不多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事故有兩起:
1951年,印度著名的耍蛇者梅卡塔·米爾因與自己飼養的眼鏡蛇進行表演時,不幸被其中一條毒蛇咬傷,導致死亡。據報道,這場表演是在印度東部的安得拉邦舉行的。梅卡塔·米爾是當時極有名的耍蛇者,他擅長訓練各種不同種類的毒蛇,並且在印度和其他國家進行表演。在那場表演的最後階段,梅卡塔·米爾被他飼養的一條眼鏡蛇咬了手臂。一開始他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是在數分鐘之後,他突然感到暈眩和頭暈,當時現場的醫生試圖為他治療並緊急送他到了醫院,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毒蛇咬傷導致死亡。
1987年,一位名叫哈里·奧維斯的英國班得瑞船長在參與表演時喪生。據報道,哈里·奧維斯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他曾多次前往印度和其他亞洲地區。他對印度文化和傳統藝術非常感興趣,並聽說許多關於印度耍蛇者的技藝和表演。因此,他決定在前往印度的途中,前往看一場印度耍蛇者的表演並嘗試其中的一些技藝。在表演期間,哈里·奧維斯在耍蛇者的指導下,嘗試將嘴張到足以容納一條小蛇的大小,讓其中一條眼鏡蛇跳進他的嘴裡。然而,當他試圖讓蛇爬出去時,蛇咬住了他的嘴唇,並釋放了毒液。儘管當時有醫療工作人員對他進行了緊急處理和輸液,他最終還是因為被毒蛇咬傷,導致多器官衰竭,最終失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