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印度哲學
古印度哲學——古印度文明系列介紹之二
哲學的基本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思維和存在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是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聯,這個問題反映出了人類對於整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在其漫長的古代文明演化歷程中,創造並且傳承下來了許多輝煌燦爛、令人驚嘆不已的宗教信仰以及哲學理念。
然而,與其他各種文明大相徑庭的地方在於,古印度的哲學體系主要源自於宗教哲學,並與宗教自身的演變和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回顧往昔,可以發現古印度哲學的成長軌跡主要由三個極具標誌性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代表所構成。
一、以《奧義書》為代表的原始哲學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500年這個時間段里,伴隨著婆羅門教——也就是現代印度教的鼻祖——的蓬勃發展,其信眾們不僅在個人修鍊和心靈凈化方面愈發精進,還逐步將這種修行中的感悟升華為古印度最初的哲學思想體系。
而在眾多哲學著作當中,尤以《奧義書》最為出眾且極具代表性。這部作品運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深入探討了諸如世界起源、人類本性、人與自然的聯繫以及人生終極歸宿之類的深刻哲學議題,並從理論層面系統地闡釋了婆羅門教對於宇宙觀及人生觀所持有的觀點。
《奧義書》作為印度古代宗教經典之一,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和智慧,它所提出的眾多嶄新學說與理論更是引人深思。在這些學說之中,以「梵我合一」、「業報輪迴」以及「智慧瑜伽」三者的影響最為深遠。
首先來談談「梵我合一」這一學說。根據該理論,「梵」被視為宇宙間至高無上的本體,世間萬物皆源自於梵,且都是由梵演化而來,並依存於梵而得以存世。這種觀念與中國老子哲學里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同樣被看作天地自然運行的法則和根源。
至於「我」,則被詮釋為梵的一種具象化表現形式,它寄生於人類及其他生命體內部。從某種特定角度審視,可以說《奧義書》中的「梵我合一」以及「業報輪迴」等理念充分展現出了早期唯心主義哲學思潮的特徵。不僅如此,其中諸多核心概念也相繼被後世的哲學流派所汲取並融入自身的理論體系之中。
二、諸派哲學
公元前500年前後,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哲學邁入了它輝煌燦爛的古典時代。在這段漫長歲月里,婆羅門教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歷經風雨洗禮后茁壯成長,並孕育出眾多哲學流派。
這些流派猶如繁星般璀璨奪目,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數論派、瑜伽派、勝論派、正理派、彌曼差派以及吠檀多派。它們以古老的吠陀經典為信仰基石,彼此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而深邃的哲學體系,世人稱之為"婆羅門正統派"或"六派哲學"。
在"六派哲學"的世界里,"梵"被視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與主宰者。這種觀念深深紮根於他們的心中,成為其理論基石之一。哲學家們堅信通過對"梵"的深入理解與領悟,可以實現"梵我合一"的境界——即個體靈魂與至高無上的"梵"融為一體。
這種對"梵"的崇拜以及對"梵我合一"的追求,無疑反映出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它強調精神層面的探索與超越,將物質世界視為虛幻不實之物。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人們試圖擺脫世俗紛擾困擾,尋求內心寧靜與解脫。
與此同時,在古老的印度土地上,哲學的火花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般璀璨奪目。然而,正是在這片充滿智慧光芒的領域裡,誕生了一些對婆羅門教六派哲學提出批判甚至反對聲音的思潮。這些勇敢的思考者們以獨特的視角審視著世界,並創立出一系列具有懷疑主義和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思想體系。
在眾多哲學流派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遮盧波迦的唯物主義哲學。他的理論被後世稱為「順世論派」,其觀點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長久以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迷霧。根據順世論派的學說,世界並非由神秘莫測的精神力量所構建,而是純粹由物質構成的實體。具體而言,地、水、風、火這四種基本元素共同構築起了整個宇宙的基石,成為世間萬物的起源和根本所在。
不僅如此,順世論派對生命本質的解讀亦頗具新意。他們堅信,人類的肉體與意識緊密相連,宛如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換句話說,人的意識源自於物質本身,而非某種超越塵世的空靈之物。當個體走向死亡之際,意識也將隨之消散殆盡,不再存續。這種觀念無疑是對婆羅門教所倡導的意識獨立存在以及輪迴轉世等唯心主義理念的直接挑戰和否定。
遮盧波迦的唯物主義哲學如同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照亮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世界和人生的認知之路。它激發了無數後來者的思考,推動著哲學的發展不斷向前邁進。在這場思想的交鋒中,順世論派以其堅定的立場和深刻的見解,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印度哲學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三、佛教和耆那教哲學
(一)佛教哲學
公元前5世紀,在古老而神秘的印度土地上,偉大的智者釋迦摩尼洞悉了世間萬物的真相,毅然踏上了尋求解脫之道的征程。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修行與思索,他終於領悟到一種全新的教義——佛教。
佛教哲學作為佛教思想的核心,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角落。釋迦牟尼深知眾生皆苦,無論是貧窮富貴、貴賤尊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生活中的種種困境與磨難。而這些苦難往往源於人們對未知未來的恐懼以及對自身命運的迷茫。
於是乎,佛教哲學應運而生,它深入剖析人生百態,試圖解開困擾世人已久的謎題:我們究竟為何而活?人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這不僅是對個體存在意義的追問,更是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
在佛教哲學的引領下,信徒們逐漸明白,人生並非一場漫無目的的漂泊,而是一次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覺悟的旅程。通過修習佛法,人們可以放下執念,擺脫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的束縛,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同時,佛教哲學也教導人們要以慈悲心對待他人及一切生靈。因為只有心懷善念,才能真正體悟到生命的真諦,並最終實現涅盤境界——超脫生死輪迴之苦,抵達永恆的彼岸。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核心理念在於尋求解脫,並致力於終結人類及其他生靈所面臨的痛苦與煩惱。在佛教教義中,實現靈魂的徹底解放有兩個關鍵路徑:其一,憑藉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來獲取準確無誤的認知;其二,則需要持之以恆地進行嚴謹刻苦的修行。
此外,佛教中的"五蘊說"指出,人的身體和心靈是由色蘊、受蘊、想蘊、行蘊以及識蘊這五類元素共同組成的。儘管這種說法可能並不完全契合現代科學理論,但它卻充分展現出佛教所蘊含的唯物主義哲學觀念。換句話說,佛教對於物質世界及其與人類意識之間關係的理解,具有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這種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佛教徒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內心修養和精神追求。
佛教教義認為一切事物皆無自性、無實體,即所謂"諸法無我"。這裡所說的"法"並非僅僅指代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外在物質世界,而是泛指所有現象和存在;而"我"則特指個體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或精神本質。
按照這種觀點來看待世間萬物時便會發現:無論是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也好,還是人類社會裡的種種行為與事件也罷——它們都缺乏固定不變且持久獨立之特性(即沒有一個恆定不移之主體)。換句話說,便是任何看似真實確鑿之客觀存在,實際上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屬於其自身固有且獨一無二之屬性,或者說是靈魂/意志等等類似概念。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堅決否認了婆羅門教,所崇拜信仰那些具有超自然力量,並且被視為宇宙最高主宰者地位之神只們真實存在性,及其權威性合法性等觀念理念。
但需要注意一點,儘管佛教對婆羅門教神學體系持批評態度,甚至提出反駁意見,但從根本哲學角度出發,兩者卻仍同屬唯心主義陣營範疇內,只不過表現形式略有差異罷了。
(二)耆那教哲學
耆那教起源於古印度,與佛教同處一個時代,它是那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大型宗教之一。耆那教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神創萬物」持否定態度,該教派堅信世界是由兩種基本元素構建而成:一者為靈魂,另一者則是非靈魂。其中,靈魂被細分為能動性的(比如植物與動物)以及靜止不動的兩類;而非靈魂又可划作定型物質和無定型物質這兩個範疇,前者由原子及其複合物組成,後者則包含了時間、空間、法則以及違法行為等要素。此外,耆那教哲學里的宇宙觀非常注重宇宙間的均衡與協調,他們覺得整個宇宙是由不計其數的各種生命形態共同構築起來的,並且每個生命體均具有獨屬於自身的意義及功能。因此,耆那教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觀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但其在社會倫理思想方面主張的苦行主義、業報輪迴等,其信徒通常遵循嚴格的道德規範和禁食,以凈化身心,追求解脫和超越,依然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思想。
總而言之,古印度哲學猶如一座蘊藏著無盡智慧的寶庫,其內涵深邃且繁複多樣。它不僅深深地紮根於印度的文化與社會之中,還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塑造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思想觀念到行為方式,古印度哲學的影子無處不在。
更為重要的是,古印度哲學為我們探究人類自身的存在、宇宙的本質以及生命的意義等重大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啟發性的思考框架。這些哲學觀點和理念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引領著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去追尋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真理。
通過深入研究古印度哲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感受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之處。同時,也能夠從中汲取靈感和智慧,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無論是從學術研究還是現實應用的角度來看,古印度哲學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它既是我們認識過去、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未來之門的關鍵所在。讓我們共同珍視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挖掘其內在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