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知進退的德軍
龍國軍隊的指揮官們也在密切觀察著敵軍的動向。他們知道,接下來的戰鬥將會更加艱難。但是,他們毫不畏懼,決心堅守陣地。
隨著一陣密集的炮火襲擊,德軍再次向龍國軍隊的陣地發起了猛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火,一時間硝煙瀰漫,火光衝天。
龍國軍隊依靠著堅固的防禦工事,頑強地抵抗著德軍的進攻。他們用手榴彈、機槍和迫擊炮不斷地還擊,給德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然而,德軍的人數優勢逐漸顯現,他們一步步向前推進,試圖突破龍國軍隊的防線。就在這時,龍國軍隊的炮兵部隊趕到,對德軍進行了猛烈的炮擊。炮彈如雨點般落在德軍的陣地上,瞬間打亂了他們的進攻節奏。
德軍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重新調整戰術。而龍國軍隊則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加強了防線的力量。雙方陷入了僵持,誰也無法輕易取得勝利。
在炮兵的掩護下,龍國軍隊派出了一支突擊隊,悄悄繞到了德軍的側翼。他們成功地突襲了德軍的指揮所,擊斃了多名軍官,使得德軍的指揮系統陷入了混亂。
德軍的進攻失去了組織,龍國軍隊趁機發動反擊,將德軍逼退了數百米。這場戰鬥異常慘烈,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龍國軍隊憑藉著頑強的鬥志和靈活的戰術,最終守住了陣地,挫敗了德軍的進攻企圖。
戰後,龍國軍隊對戰場進行了清理和休整,準備迎接德軍的下一次進攻。士兵們疲憊不堪,但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勇氣。他們深知,戰爭還遠未結束,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德意志國軍一七八師長諾伊爾,也是深刻的體會到了霍夫曼師長的感覺。龍國軍隊太難打了,完全與英法聯軍不是一個檔次。
這樣的一個師的龍國軍隊可以抵英法聯軍三四個師,而且還要更英勇。他心裡也在默默地想,估計這個高地他們三個師短時間很難拿下。
這樣的話會嚴重影響到其他部隊的進展,於是諾伊爾師長把戰場的情況彙報到了集團軍總部。
德意志國軍隊第五集團軍總部,隆將軍收到前線的戰報同樣是震驚不已。龍國軍隊的表現讓他刮目相看,這樣的對手完全能讓他足夠的重視。
他明白,現在有了龍國軍隊的加入,非洲戰場自己將不再會一帆風順了,以前那種一邊倒的戰爭會逐漸減少。
也許自己對非洲戰場的策略也會要有所改變了。
隆將軍沉思片刻后,決定親自前往前線視察戰況。他要親眼看看這支讓他的軍隊吃盡苦頭的龍國軍隊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到達前線后,隆將軍仔細觀察了龍國軍隊的防禦工事和作戰方式。他發現龍國軍隊的指揮官非常善於利用地形優勢,布置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隆將軍意識到,要想突破這道防線,必須制定更加周密的戰略。他召集了各師團的將領,共同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在會議上,有人提議派出精銳部隊,繞過龍國軍隊的防線,從後方發起攻擊。還有人建議使用重型武器,對龍國軍隊的陣地進行猛烈轟炸。
隆將軍認真聽取了每個人的意見,但他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先讓部分軍隊佯裝撤退,吸引龍國軍隊出擊,然後再以伏兵一舉擊潰他們。
但是他們卻沒有弄清楚這次非洲之行,龍國軍隊有多少軍隊。龍國軍隊也洽洽想與德意志國軍隊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以此來打出龍國軍隊的聲望。
隆將軍的計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德軍開始了精心的部署。他們派遣了一支小分隊,假裝不敵龍國軍隊,向後撤退。龍國軍隊見狀,果然中計,派出大量兵力追擊。德軍則暗中在途中設下埋伏,等待著龍國軍隊的到來。
然而,龍國軍隊早已洞察了德軍的計謀。他們故意示弱,實則是為了引蛇出洞。當德軍的伏兵出現時,龍國軍隊迅速展開反擊,雙方陷入了激烈的戰鬥。
為了能消滅眼前的龍國軍隊,隆將軍從各部抽調過來了十個師與原來的三個師一共十三個師。
而林興國同樣也調集過來了十三個師,加上原來的四個師足足十七個師。而從衣索比亞登陸的空軍也有兩個師已經到位。
戰場上,硝煙瀰漫,炮聲隆隆。雙方士兵捨生忘死,奮勇作戰。隆將軍親自指揮著德軍,試圖突破龍國軍隊的防線。然而,龍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讓德軍的進攻屢屢受挫。
在激戰中,林興國率領的龍國軍隊逐漸佔據了上風。他們巧妙地運用戰術,不斷擊退德軍的衝鋒。德軍陷入了被動,傷亡慘重。
眼看戰局不利,隆將軍心急如焚。他決定使出最後的絕招,命令炮兵對龍國軍隊的陣地進行密集炮擊。一時間,火光衝天,彈片四濺。龍國軍隊的陣線遭到了嚴重破壞,但他們並沒有退縮,依然堅守著陣地。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中,勝負難料。雙方都在竭盡全力,爭奪著戰爭的主動權。究竟誰能最終取得勝利,一切還是未知數……
戰鬥已經持續了三天,雙方你來我往的形成了拉鋸戰。不過龍國軍隊還是稍微佔優,炮火方面已經對德意志國軍隊形成了碾壓。
因為喀秋莎火箭炮的靈活機動性,讓德意志國軍隊的炮兵對他們很難形成反擊。反倒是龍國軍隊的喀秋莎火箭炮,對德意志國軍隊的炮兵陣地的打擊是一打一個準。
到最後,德意志國軍隊的炮兵陣地已經所剩不多,在沒有了炮火的掩護,德意志國軍隊就很難再對龍國軍隊的陣地發起強力的進攻。
隆將軍無奈的調來了為數不多的空軍,德意志國軍隊的空軍,主要是留在了歐洲對英國本土的轟炸,所以非洲戰場的空軍數量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