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冷言冷語
燈火璀璨,明亮透心。
顧清語立於這光華之中,盈盈微笑,心中感慨萬分:生平第一次有人為了她,傾盡心力,細細籌謀。
她不得不感動,眼眶不自覺地泛起了晶瑩。
小翠見顧清語眼中泛起點點淚光,不禁也跟著紅了眼睛。
元宵節過後,京城又恢復了之前的熱鬧繁華,宮中也是一派喜氣洋洋之態。
寧嬪娘娘身懷六甲,晉封貴妃之位,風頭正盛,皇恩特許侯府大夫人楚氏頻頻進宮覲見探望,以示關心寵愛。
周榮寧這一胎懷得十分辛苦,肚子也比尋常孕婦更顯豐盈,引得眾人紛紛猜測,是否腹藏雙生之喜。然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太醫,也不敢全然斷定,只以謹慎之態,道出幾分揣測。
楚氏心疼女兒,每每相見,眼眶便不由自主地泛紅,惹得周榮寧無奈嘆氣:「母親何必如此憂慮?本宮見您這般傷感,也會跟著傷心的。」
楚氏擔心她日後生產的風險,又怕言辭直露,觸了宮中忌諱,只得以溫婉之辭寬慰:「娘娘恕罪,人一上了年紀,就是容易多愁善感。娘娘承蒙皇恩,福澤綿長,自然會順順利利地誕下皇子和公主,以添宮廷之喜。」
周榮寧淡淡一笑:「母親所言極是。本宮也是這麼告訴自己的,不管是皇子還是公主,本宮只希望他們健康就好。」
母女倆相依而坐,敘話一陣,周榮寧又問起了弟弟周檀紹,惹得楚氏又忍不住嘆了口氣:「紹兒那孩子,也不知是怎麼了?自年後以來,他便成了常住衙門,鮮少歸家,忙起來更是日夜顛倒,人兒都瘦削了幾分,看得人心疼。」
周榮寧聞言,秀眉微蹙,語帶關切:「母親該勸著他些才是。」
楚氏無奈:「娘娘明鑒,紹兒那孩子,心性剛烈,如今一心撲在正事上,任憑我等如何苦口婆心,都是徒勞。」
周榮寧眸光微斂,似在深思,片刻後方道:「從前那孩子在他身邊的時候,紹兒尚能知曉分寸,行事間不失穩重。如今他身邊沒了人守著,難免放縱心性,隨心所欲。算下來,他們和離也有大半年了,不或許,是時候為紹兒再覓良緣了?」
一提此事,楚氏更是連連搖頭:「娘娘有所不知,我每每和他提起此事,他都是滿臉難以言喻的鬱結。」
周榮寧心中有數:「或許,他還是忘不了那孩子吧。早知如此,當初或許留下她,倒不失為策。」
楚氏又是一嘆:「娘娘所言極是,世事難料,當初我若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情也就好辦了。」
周榮寧輕輕撫摸著隆起的腹部,緩緩道:「改日讓紹兒入宮一敘,本宮親自與他面談,興許能有轉機。」
「是,有娘娘在,他自然言行皆循規矩。」
數日之後,周檀紹進宮覲見姐姐。
姐弟倆一處敘話,周榮寧問起他的心裡話:「有些話,你當著母親的面不方便多說,當著兄長的面又難以開口,今兒你面前只有本宮,你的嫡親長姐,你不妨坦言相告。」
周檀紹聞言,目光微垂,似是在心中細細斟酌每一個字句,只惜字如金道:「娘娘身懷龍裔,已是疲累辛苦,莫讓微臣之事,再添皇姐一絲一毫的勞心。」
「荒唐,你是本宮的親弟弟,本宮豈能置若罔聞?打從去年開始,你便悶悶不樂,究竟是何等心事,讓你如此消沉?」
周檀紹目光微沉:「臣弟一切安好,並無煩憂之事,還望娘娘寬心。」
「是不是為了顧清語?」
周榮寧見他嘴硬到底,遂直言不諱地提及了那個名字。
周檀紹沉默一下,並未直接回應:「娘娘一定是聽母親說了什麼吧。」
周榮寧深深看他一眼:「你素來不擅說謊,更不要奢望著本宮看不出來。顧清語那孩子,的確不錯,奈何身世所累。誰讓她偏偏是顧清歡的妹妹,本宮的眼裡容不下沙子,更容不下顧家的人在眼前添亂。」
周檀紹瞭然點頭,語氣低沉:「微臣明白,微臣和顧清語已再無複合的可能,微臣也不會再對顧家的人有絲毫手軟。但凡有誰敢冒犯娘娘,冒犯侯府,微臣必追究到底。」
「本宮知道你是個能擔大事的人。為了讓爹娘安心,你還是再訂一門婚事才好,兄長如今已是兒女雙全,唯獨你形單影隻,令人牽挂。」
周檀紹靜默以對。
他的沉默就是他的拒絕。
周檀紹拜別姐姐,正欲出宮,就見甬道盡頭,一抹身影靜靜佇立。
那人正是沈硯。
他身姿卓然,不卑不亢,對著周檀紹拱手一禮道:「周大人久違了,真是別來無恙啊。」
周檀紹冷冷地瞥了他一眼,隨後步伐不自覺地放緩,回了一句:「沈公公,真是巧了。」
沈硯微微欠身:「雜家是奉命而來,皇後娘娘念及寧嬪娘娘孕期辛勞,特命奴才送來各式精緻糕點,以表關懷。」
周檀紹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語帶雙關:「聽聞沈公公是宮中的大紅人,此番勞煩,真是大材小用了。」
沈硯聞言,笑容不減:「周大人言重了,大人的辛勞與才情,才是真正令人望塵莫及。雜家仰望之餘,時常自愧不如,實難望其項背。」
他話裡有話,他也不裝糊塗。
「沈公公此言何意啊?難不成公公也想入刑部?也想當朝為官?」
簡直是痴人說夢!
沈硯笑:「大人莫要說笑了,雜家既無功名,又無才幹,豈敢妄言胡為,貽笑大方?」
哼,算他還有自知之明。
周檀紹懶得和他廢話,邁步欲走,誰知沈硯卻出言挽留:「周大人,請留步。正所謂擇日不如撞日,今日偶遇大人,實乃雜家之幸。心中恰有一事,困惑已久,想向大人請教一二。」
周檀紹見他有意為之,語調淡漠而清晰:「但說無妨。」
沈硯眸光深邃:「雜家想請教周大人,可曾聽說過一個人,名叫張銘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