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洪災,雪災
地下城,大明本土耶穌會總部。
「拜見尊主…」
黑袍神使匆匆趕回復命,將在臨川的事情,事無巨細的彙報了一遍。
「屬下幸不辱命,張采已經答應接受任務。不過他向尊主要倪襄,霍維華,楊士聰,瞿式耜四個人。」
尊主全身裹在黑袍之中,於黑暗處看著神使,笑道:
「張採行事雖有些無拘無束,卻是對有挑戰的事情很感興趣。這個任務他一定會接的…至於他要的四個人,將倪襄和瞿式耜喚醒,給他送過去。」
說著,尊主又皺起了眉頭。
「北邊突然出現的這股勢力,藏的太深,中樞那邊的人一直都沒有查出來結果。有此等變數存在,我心難安啊…」
「阿祥,你帶一批使徒過去協助張采,一定要借著張采引出那幫人的機會,徹底剷除他們!」
隨著尊主話音落下,黑暗中走出一名黑袍人。
「尊主!是否需要直接和張采合作?」
尊主搖搖頭道:
「不必,張采有自己的勢力,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暴露,暗中行事即可…」
「是,屬下明白了。」
黑袍神使見狀,再度提醒道:
「尊主,張采此人,情緒極其不穩定,行事更像是一個瘋子。他竟然敢質疑您的決定,反對將台灣讓出去。他說,您若是不同意,壞了他的道心,他會跑過來殺了您…」
「屬下以為其人太不可控,還請尊主早做準備…」
尊主聞言神色一怔,語氣變的凌冽起來:
「哦?你在教本尊做事?」
黑袍神使聞言頓時一驚,趕緊澄清。
「屬下不敢,屬下一心為尊主著想,還請尊主明查。」
尊主對黑暗中的人影招手示意,然後擺擺手說道:
「不重要了…既然消息已經傳到,那你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你…可以去死了…」
黑袍神使大驚,立馬跪地求饒道:
「尊主饒命,屬下對您忠心耿耿,定不會泄露半句消息出去,還請尊主…」
「噗嗤…」
黑袍神使的話還沒說完,一把利刃便透胸而過,整個人無力的躺倒在了地上。
「額…」
掩藏在黑袍之下的尊主情緒一如既往的平靜。
「只有死人才能永遠保守秘密,為組織獻身,是你的榮幸…阿來路亞…」
「這個張采,膽子是越來越大了,等這次事件過後,送他去見上帝吧…」
「是,尊主!」
黑衣人躬身一禮,隨後一個人拖著屍體走了出去,在地上拖出一條長長的血痕…
尊主看著地上那條長長的血線,呢喃道:
「陛下啊陛下…按著大家的意思來不好嗎?為什麼非要特立獨行呢…」
「阿來路亞…好飯不怕晚,好好享受這最後一段平靜的時光吧…」
…
崇禎五年的冬天特別的冷,尤其是北方遭遇暴雪,整個北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地銀裝素裹。而隱藏在美麗雪景之下的,卻是大片大片的受災百姓…
重建后的內官監,擴大成了五個司,兵器盔甲製造司,槍械製造司,火炮鑄造司,火藥製造司,玻璃製造司…
而此時最忙碌的卻是陳於階執掌的兵器盔甲製造司。由於大雪原因,朱由檢指示陳於階第一時間轉變生產方向,全力製造小型火爐和蜂窩煤…
第二忙的便是河間織造局,現在局裡是軍服和棉服一起做,除了支援北京城內外受災百姓之外,四海商會抓住商機,大量向織造局採購棉服,銷往薊州,山西,朝鮮,登萊等地…
需求一直在增加,河間織造局內的紡織機被搓的直冒火星子,紡織機一加再加,一壞再壞…
西苑,暖閣。
宋獻策快步走了進來,拍了拍身上的積雪后,向著朱由檢行了一禮。
「陛下,好消息,河南大水退了。壞消息,河南數十萬災民淪為流民,今歲又遭逢大雪,若不趕緊賑濟,後果不堪設想啊…」
朱由檢額頭青筋直跳,這個宋獻策,又來報災了…
「李若璉,朕不是下了密旨讓福王出錢糧賑災嗎?情況怎麼樣了?」
李若璉聞聲站出來說道
「啟奏陛下,福王殿下在河南擁有兩百多萬畝的土地,孟津口決堤,損失最大的就是福王。至七月福王接到密旨開始,便已經聯合河南巡撫樊尚燝一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然而情況並不理想,據內衛探查,河南賑災事宜只堅持了兩個月,到九月河南府庫便已經支撐不住,福王府的存糧也消耗一空…」
「福王害怕獲罪,從十月開始,直接改發糧為發錢。但現在整個河南省糧價暴漲,老百姓手中的錢根本買不了多少糧食…」
「現今,河南官府與福王府雖然仍在勉力支撐,但恐怕撐不了多久…」
朱由檢聞言眉頭高高皺起,福王有錢,可以說是富可敵國,孟津口決堤,洪災波及最嚴重的地區也不過是在臨近洛陽的幾個府。以福王的財力,怎會撐不起來?
糧食價格暴漲,發錢,囤積糧食這三項連在一起,很難不讓朱由檢懷疑,福王在與糧商合作,發國難財…
「朕這個福王叔,還是有些不老實啊…」
「還有這個河南巡撫樊尚燝,到底在搞什麼?若是沒有朕的密旨,沒有福王,他是不是就不會賑災了?」
聽著朱由檢的話,宋獻策眉頭也是皺了起來,顯然和朱由檢想到一塊去了,但他暫時並未出聲。而接下來李若璉遞上了一份卷宗,其中的內容又讓朱由檢改變了看法。
「啟奏陛下,您恐怕錯怪福王了…」
「福王的行動一直在內衛的監控之下,經過內衛這段時間的情報收集,臣發現了一些很不對勁的地方,陛下請看…」
蟲子歪路子科普時間:
我們現在對明朝的一些普遍認知都存在很大的誤解,其中,宗室便是一個。以歷史專家許倬云為例,許倬雲說:
「除了南北直隸外,整個明代,全國有五六十個藩國。到明代終了時,宗室人口不下四五十萬。王府的土地動輒千萬畝計。這些土地也是免稅的,王府的佃戶,也不用擔任差役。」
但專家說的歸專家說的,實際上,他的這段話錯誤很多。
明代藩府最多的時候,也不過只有三十二個。就算是把不同時間段所有可能存在的藩府都計算進去,讓他們穿越時空都匯聚在一起,即便如此,也只有五十個。
按黃宇嘉論文的統計:「明代之國的藩王共有50位,其中有21位藩王因「無子」「繼位」「謀反」「有罪」等原因在明亡前就被除國,佔據藩王總數的42%」…
藩府數量最多的頂點在弘治、正德年間,一共32名,之後不增反降,「明亡之時,依然保有封國的藩王數僅有29名。」
至於明末的宗室人口數量,最後有記載的時間點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八萬多,這是徐光啟在奏疏里說的「甲辰麗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此後就沒有可考察的數字。
許倬雲所謂明朝終了時,宗室人口不下四五十萬究竟是從何而來的?
即便按照最理論化的情形,三十年增長一倍來計算,那從1604年到1644年四十年時間,八萬也就增長到20.16萬左右。
實則明末戰亂頻頻,北方地區又連年大災,聚集宗室人口眾多的山東、河南、陝西等地更是多次遭受后金和流寇劫掠殺戮,人口不可能還和過去一樣增長。
真正到1644年,明宗室人口數量能依舊保持在八萬就算很多。以實際情形來推斷,整個明代宗室人口數量頂峰應該也在十萬以下。所謂宗室人口不下四五十萬,則是信口開河了。
至於「王府的土地動輒千萬畝計。」就更漫無邊際了。即便按照明史里的那些紙面數字:「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萬頃」(明史列傳第八諸王五)
「而福王分封,括河南、山東、湖廣田為王莊,至四萬頃。群臣力爭,乃減其半」(明史食貨志一)
也就是封賞最濫的萬曆時期,也不過潞王四萬頃(四百萬畝),福王兩萬頃(兩百萬畝)。「動輒千萬畝計」這個說法也相當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