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海洋農業
【自古以來,陸地農耕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重要倚仗。
其實廣袤的海洋也可以發展農業,且產出非常龐大又極為豐富。
但一直以來華夏的古人們都將重心放在發展內陸上,對於海上的資源只是簡單的捕撈為主。
這其實就像游牧和農耕的區別一樣。
放任不管自然狀態下的土地產出,必然遠遠不如精心侍弄的耕地。
海洋農業絕不單指簡單地捕撈。
完全可以像農耕一樣人為創造適合作物生長的條件,以此獲取遠超自然狀態下的產出。
早在宋朝時期,古人們就有了關於牡蠣養殖的記載。
牡蠣屬於濾食性生物,它們通過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來維持生存,通常需要依附在礁石上才能依靠自身堅硬的貝殼保護自己,活動的水流也會帶來更多的蜉蝣生物供其進食。
牡蠣繁衍時可以排放數百萬顆卵子,卵子發育成幼蟲后,便會自己尋找合適的附著基。
既不需要投放種苗,又不需要餵食飼養。
宋朝的古人只要在沿海淺灘上插上竹竿,讓牡蠣附著在上面生長,便可以什麼都不用管只等來年收穫就可以了。
收穫起來也非常簡單。
將竹竿拔出來帶到岸上,再一個一個撬下來就可以。
竹竿比較圓滑,牡蠣粘連強度不高,比之礁石,這樣收集牡蠣要方便很多。
而且產出非常多,環境適宜、養殖密度合理的話,一畝海田可以生產至少一千斤不帶殼的純牡蠣肉。
比之依靠土地生產要費力翻耕、播種、施肥、除草、殺蟲、收割,而且還得靠天吃飯,一旦來個乾旱、洪澇、蝗災什麼的,一年的辛苦就得白費。
這樣的海洋農業無疑要輕鬆的多。
而之所以如此肉眼可見的巨大海洋資源,沒有得到古人們足夠重視,還是因為海鮮不能完全替代主糧,以及運輸和保鮮困難。
海鮮中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但缺乏糧食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解生成的葡萄糖是人體生存的基礎物質)。
長期以海鮮作為主食,會導致人體營養不均衡,出現諸多健康問題。
比如低血糖、消瘦、乏力、便秘、重金屬超標、痛風等等。
若不及時補充其它食物,病症發展下去也會威脅生命。
所以沿海地區的百姓即使擁有大量的海洋資源,也依然要靠耕種維生。
或者承擔高昂的運輸成本售賣海貨后再購買糧食。
但是古代百姓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自給自足為主,能夠自己解決生活必需品,就不會花錢購買。
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市場上海鮮的需求量自然不夠維持海洋農業發展。
同時海鮮也不易保存,因為蛋白質和水分含量大,放上一兩天就變質發臭了。
只能去除內臟后晒成乾貨,再用鹽腌制保存。
乾貨價值遠不如新鮮海貨,更難賣上價錢。
所以海洋經濟的輻射範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限於沿海和距離較近的周邊地區。
內地的百姓們雖然說是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其實並非真的不需要來自海洋的物產。
古代的農民們長期只能以粗茶淡飯過日子,肉類獲取代價太大,非常缺乏蛋白質。
內陸缺少鹽礦,或者鹽礦開採難度大,內陸百姓們攝入的鹽量也嚴重不足。
同時像碘、鋅、硒等需要食用肉蛋奶來補充的微量元素,內陸百姓也明顯缺乏。
尤其因為缺碘,古代百姓們的甲狀腺腫大患病率很高,俗稱大脖子病。
哪怕到了近現代,後世中國的內地百姓也有不少患此病的。
要解決沿海缺糧、內陸缺肉的情況,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加大交通運輸建設與發展貿易。
海洋和內陸本就是互補的,補上了,那就是盤活了全國。
不做出改變,那兩者即便坐擁各自龐大的資源,也只能一直相對孤立地緩慢發展下去,整體物質水平也將繼續匱乏下去。】
天幕開始播放一些後世海產養殖和現代化捕撈視頻。
有利用灘涂養殖貝類的,將貝類苗種直接播撒在灘涂上,如蛤蜊、泥蚶等。
不過現代化海產品極為豐富,競爭激烈。
有些海農另闢蹊徑,將自己承包的灘涂圍起來賣票,讓沒見過世面的內地遊客們拿著海農賣給他們的小鏟子小水桶,在灘涂上可勁撒歡,體驗趕海收穫的滋味。
這可比費勁巴拉收集海產再擠破頭賣貨賺的要多得多。
省事之餘,看著那些遊客撿了海貨像孩子一樣興奮大叫也是一件樂事。
有的視頻是在淺海區域搭建筏架,將貝類苗種附著在繩索或網籠等養殖容器上,懸挂在淺海筏架下進行養殖。
這些水下筏架繩子也可以用於海帶和紫菜等大型藻類養殖。
這些海藻不僅晒乾后易於保存運輸、味道好吃,而且碘元素豐富,可以補充大量碘元素避免甲狀腺腫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魚類也可以用海排在淺海用圍網養殖,定時投喂飼料就可以了。
不過要注意選擇風浪不大的海灣地區,比如渤海、福建東安島、廣東海陵島、防城港、海南新盈鎮等。
此外還有挖掘海水池塘或利用原有的鹽鹼地池塘,改造後用來養殖海魚、海蝦、海蟹等水產的。
這些養殖視頻提供的更多是技術,論呈現海洋資源豐富,還得看大型捕撈船用拖網捕撈的視頻。
動輒就是幾十、上百噸魚獲。
看得古人們艷羨不已。
不過視頻的文案也提到,海洋漁業捕撈要合理化、可持續化。
要有官方適量發放大型捕撈許可證明,規範捕撈地區、時間、品種、捕撈量。
網眼不能太小,不能過度捕撈,禁止捕撈珍稀物種和幼魚。
順便天幕還播放了一下後世用曬鹽場大規模生產海鹽的視頻。
海鹽多到甚至要用推土機作業。
劉邦感嘆道:
「與其說後世的資源豐富,倒不如說後世的生產能力強大,且後世的朝廷有長遠的眼光。
靠著那些四通八達的道路、水路,甚至是天上的飛機,後世哪怕內陸的廣大百姓都能吃上海貨。
甚至後世還有能夠釋放寒氣的車子來保存海貨,內陸百姓甚至能吃上新鮮的海魚海蝦。
我大漢沿海領疆域綿長,也不缺海洋資源,可運輸不行,保鮮能力有限,中原的百姓別說吃上一口海貨了,就連必要的鹽都匱乏。
這路是得加緊修起來才是,水泥也要加緊產。
不止是連通各大城池的官道,各地郡縣小城也得連上,商貿才能繁榮起來,我大漢百姓才能吃上海里的肉,長的健壯。
就像管仲做的那般,商貿發展起來了,朝廷也能收取商稅,百姓的農稅也能稍稍降下來,少些負擔,才能有錢買得起商品,商貿也能以此更為繁榮。
只是我大漢的人口太少了,朕怕是看不到那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