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諸葛亮部署撤退 張合保存實力
諸葛亮成功地利用伏兵掩護大軍撤退,張合郭淮未敢追擊。
諸葛亮率軍來到了我信中所提到的西城,諸葛亮瞬間明白了我的用意,立刻領會了此地的戰略價值,這是一個天然的指揮中樞,四通八達,可以居中調度,便於調兵遣將,信息流通無阻。
西城,這座位於蜀漢與魏國蜀錦貿易黃金通道上的璀璨明珠,不僅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繁榮,更因商貿的興盛而煥發出勃勃生機。作為一個小的中轉站,它見證了無數商隊的往來,經濟的繁榮帶動了人口的聚集,尤其是年輕一代。
年輕的人口,就是生產力和兵源的保障!是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
而更難能可貴的是,西城的居民對蜀漢懷有深厚的情感與認同。蜀錦的柔美、蜀幣的流通、以及蜀漢商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早已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蜀漢文化緊密相連,情感交融。對蜀漢文化也是不排斥,進行拆遷工作是十分合適的。
於是,諸葛亮當即下達如下命令。
—————————————
1、張苞、關興、王平組成臨時兵團阻擊張合所部,為大軍有序撤退爭取時間;
2、魏延在隴西郡所部繼續對峙,防範隴西郡和廣魏郡以及涼州方向魏軍反攻;
3、派往安定郡、南安郡、天水郡各部分兵馬,盡量攜當地官府財物、糧倉物資,向南返回漢中。可用所取當地財物徵集當地民眾自願幫助運送物資,其餘百姓可自願跟隨返回漢中,堅定「不掠於民,不失民心」的基本條款。
4、本部中軍,派遣5,000軍馬,幫助完成西城千餘戶完成搬遷工作。派廖化、張嶷領軍3,000人(無當飛軍一部),據險要之處阻擊魏軍西進軍隊,以拖延為主。
5、馬忠所部放棄攻擊祁山城,談判工作可以繼續進行,抽到一半軍馬,即5,000人,由定遠將軍呂義率領馳援西城,剩餘軍馬由馬忠率領,保持祁山道暢通,做好大軍南撤的接應工作;
—————————————
諸葛亮分撥完成,大體分成了硬碰硬阻擊魏軍的部隊、威懾防範魏軍異動的部隊、遲緩拖延魏軍進攻的部隊,趕來馳援的部隊、接應後撤的部隊,核心思想只有一個——爭取時間,帶著寶貴的人口和物資,往漢中跑路。
諸葛亮在安排好一切軍隊調度事宜后,另外喊來了西城城內一群送信工作的驛站人員,還有軍內的傳令兵,攜帶一份信件,往箕谷方向送。
現在東線上邽、陳倉等地是魏軍的地盤,想要穿過漫長的敵占區送到趙雲所部手中而不被發現,簡直是不可能。只能多派人手,渾水摸魚之下,概率能保證將一兩封信能送到趙雲手中。
但是消息必然會泄露,不過這也是諸葛亮的真實目的——讓司馬懿看到這封信。
而此刻司馬懿一刻也沒閑著,終於趕到了上邽。司馬懿緊趕慢趕,卻發現上邽之圍已經被右將軍張合所解。
「仲達公,司馬都督,你可來了。我都在上邽被諸葛亮圍困得太久了,阻擊蜀軍進攻倒還是順利,就是困的太久就差沒糧食吃了。」郭淮說道,畢竟是被曹丕託孤的大領導,郭淮言辭中甚是巴結,郭淮的家世和情商讓他在宗親和世家面前左右逢源。
「此時,蜀軍西撤,我軍追擊被諸葛亮伏擊,現在我軍該做如何部署,還請仲達公定奪?」張合的語氣就沒什麼巴結的,他自詡是曹操的良將,你司馬懿僅僅是曹丕的寵臣,此戰之後,自己的軍階大概也能升到頂級稱號了,到時候也不比你司馬懿差了。「五子良將」還是有地位的,即便是大將軍曹真也得給幾分面子。
司馬懿心想,總不能白跑一趟吧?
畢竟,司馬懿為頂級將領稱號的驃騎大將軍,高於高級稱號的右將軍張合、還有雍州刺史郭淮。司馬懿作為此時的整個隴右地區的官階最高的領導,更有天子詔書,進軍隴右,可以名正言順地接管魏國隴右地區的「平蜀」事宜。
司馬懿領郭淮繼續據守上邽,負責收治傷員,穩定後方;同時,派遣張合率部與自己分兵兩路,張合負責收復天水郡、安定郡,並聯絡廣魏郡,以鞏固魏國在隴右的防線;而自己則親自率軍追擊諸葛亮所部,目標直指南安郡,同時與隴西郡取得聯繫,形成對隴右蜀漢軍隊的合圍之勢。
司馬懿的分撥也甚為合理,張合和郭淮都沒有任何異議。不用追擊諸葛亮也讓張合鬆了口氣,心中想,「差點被諸葛亮的伏兵給射成刺蝟,這功勞還是讓給仲達公吧。」
張合於是率軍往西北挺進,正遇到張苞、關興所部,兩軍都不敢貿然出擊,只派遣小股兵馬戰鬥,兩軍鏖戰對峙良久,都未敢輕舉妄動。。
雙方主將各懷鬼胎,心中各自盤算著深淺。
張合算盤打得賊精,心想,「我現在軍隊沒有經過好好休整,現在雖然不能說隴右危機已經基本解決,但局勢雖漸趨明朗,我方已經佔盡優勢。我部兵馬也立功不少了,自己回去也是等著加官進爵吧。
沒必要再讓自己的部曲手下去拚命了,損失的將士,大魏朝廷也不一定給我補充。
就這麼拖著吧,反正蜀軍耗不起。對面的張苞也不是好惹的角色,我不能小陰溝裡翻船,回頭再吃個敗仗就弄巧成拙了。
後續曹真援軍要是趕到,必然能將蜀軍賊寇全部趕出隴右。」
於是,張合決定採取守勢,僅派遣少量精銳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意在消耗蜀軍銳氣,同時觀察敵情變化。
張苞,亦是智勇雙全之將。他望著對面嚴陣以待的魏軍,對關興和王平說道,「反正現在丞相下達的命令,就是盡量給大軍撤退爭取時間。張合老將,狡猾多端,不可貿然發動進攻。
只要對面不進攻,我們就沒必要出大軍,現在這樣對峙是最好的結果。」關興與王平聞言,皆點頭贊同。
於是,兩軍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雙方兵馬皆按兵不動,整體上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對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