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打破節奏的常規

第187章 打破節奏的常規

方向一:反轉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技巧分析

反轉結局作為一種極具衝擊力的小說結尾方式,其核心要點在於巧妙地打破讀者依據前文所自然形成的情節預期,在故事的尾聲處實現情節走向的急劇轉變,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意外之感。然而,這種意外絕非毫無根基的憑空捏造,而是深深紮根於小說前文所精心鋪設的細節與伏筆之中,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妙效果。如此一來,當讀者讀到結尾處的反轉時,在最初的震驚過後,便能迅速回溯前文,發現那些早已隱藏在字裡行間的線索,從而對整個故事產生全新的、顛覆性的認知,進而回味無窮,沉浸在作者構建的巧妙敘事之中。

以紫金陳的《壞小孩》為例,這部小說在敘事過程中,始終圍繞著幾個孩子意外目睹一場謀殺案后,與兇手之間錯綜複雜的周旋、博弈來推進情節。在讀者沿著故事脈絡閱讀的過程中,基於常規的邏輯思維以及大眾普遍認可的故事發展套路,很容易在心中形成幾種預期的結局走向,比如正義最終會戰勝邪惡,兇手終將被繩之以法,又或者孩子們因深陷這可怕的漩渦而陷入絕境等等。然而,小說的結尾卻來了一個令人猝不及防的大反轉。

通過朱朝陽日記的呈現,故事的真相被徹底改寫。原來,朱朝陽這個看似單純、弱勢的孩子,實則心思深沉、精於布局。他巧妙地篡改了整個事件的真相,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而把所有的罪責都巧妙地推到了他人身上,並且成功地騙過了周圍的大人們。這一反轉可謂是對讀者既有認知的巨大衝擊,徹底顛覆了之前朱朝陽在讀者心中那單純、善良的形象。

而之所以這樣的反轉能夠實現得如此自然流暢,絲毫不顯突兀,正是得益於作者在前文中不動聲色地埋下了諸多伏筆,對朱朝陽的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例如,朱朝陽對父親複雜且矛盾的感情變化,就為他後來的極端行為埋下了種子。他一方面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然而父親在重組家庭后對他的忽視以及偶爾流露出的冷漠,讓他內心充滿了失望與痛苦。這種情感上的落差,逐漸扭曲了他的心理,使得他對親情有了別樣的認知,也為他在面對複雜局面時做出利己的極端選擇提供了心理動機。

再者,朱朝陽展現出的遠超同齡人的冷靜和思考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伏筆線索。在面對謀殺案以及後續與兇手的周旋過程中,他總能迅速地分析局勢,做出看似對自己有利的決策。這種超出年齡的成熟心智,暗示著他並非表面上那般單純無害,而是有著不為人知的複雜一面。這些看似零散的細節,在故事的結尾匯聚在一起,成為支撐反轉結局的有力基石,讓讀者在驚嘆之餘,不得不佩服作者布局的精妙。

布局步驟分析

1.前期鋪墊伏筆:

在故事的主體部分,伏筆的鋪設需要巧妙且隱蔽,如同在一幅看似平常的畫卷中,悄然埋下一些獨特的色彩元素,待到最後時刻,它們將匯聚成驚艷的畫面。可以從人物的各個方面入手,比如人物的某個特殊習慣,它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推動反轉的關鍵因素。例如,一個角色總是在緊張時不自覺地擺弄手中的物件,而這個習慣在結尾處的緊張對峙場景中,可能就成為了暴露其真實想法或者引發意外轉折的導火索。

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同樣能發揮大作用。也許在某個日常的對話場景中,人物說出了一句看似無心的話,但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意,與結尾的反轉情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像在《壞小孩》中,朱朝陽偶爾流露出對父親偏愛妹妹的不滿,雖然當時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但卻為後來他對親情的絕望以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埋下了伏筆。

此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場景也可能是重要的伏筆所在。比如在故事早期,某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街頭巷尾的場景,可能隱藏著與真相相關的線索,只是當時讀者並未在意。隨著故事的發展,到結尾處,這個場景再次被提及,成為解開整個謎題的關鍵一環。在《壞小孩》里,朱朝陽和朋友們曾經去過的某個偏僻角落,後來竟成為了他設計布局的關鍵地點,而之前對這個地點的描述就是一種伏筆,讓結尾的反轉更具合理性。

2.引導讀者預期:

按照常規的敘事節奏,作者需要通過構建符合大眾普遍認知和常規邏輯的情節發展,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對結局的預期。這種預期通常是沿著正義戰勝邪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傳統的故事走向來設定的。例如,在一部懸疑小說中,偵探逐步收集線索,逼近真相,讀者就會預期最終兇手會被成功揭露並受到應有的懲罰;在一部愛情小說里,如果男女主經歷了諸多磨難,讀者往往會期待他們最終能克服困難,走到一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要善於運用常見的情節模式和敘事手法,讓讀者在熟悉的敘事框架中放鬆警惕,從而更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之中,為結尾的反轉積蓄足夠的衝擊力。就像在很多傳統的犯罪小說中,警察總是在故事的後半段逐漸掌握關鍵證據,讀者便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案件即將水落石出,嫌疑人會被繩之以法,而當作者在結尾打破這種預期時,反轉的效果就會更加顯著。

3.結尾處反轉呈現:

臨近結局時,要通過某個關鍵事件或者物件來實現反轉的引爆點,就像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破原有的平靜,掀起巨大的波瀾。這個關鍵元素需要在前文有所鋪墊,但又不能過於明顯,讓讀者在看到它時才恍然大悟,意識到整個故事的走向已經被徹底改變。

以《壞小孩》里的日記為例,日記在整個故事中一直處於一種若隱若現的狀態,讀者可能最初只是將它當作朱朝陽記錄日朱朝陽通物件。然而,在結尾處,當日記的內容被公開,其真實的用途——篡改真相、誤導他人——才被揭示出來,成為了改變整個故事結局的關鍵因素。通過這樣的方式,原本讀者心中設想的故事意義和走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所有看似合理的情節解讀都被推翻,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整個故事,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反轉背後的更深層次的真相和意義。

方向二:開放式結局——留下無盡遐想

技巧分析

開放式結局摒棄了傳統小說那種將故事的方方面面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常規做法,而是刻意在結尾處留下諸多懸念,讓故事彷彿在一個關鍵的節點戛然而止,卻又餘韻悠長。這種結局方式賦予了讀者極大的參與感和思考空間,因為不同的讀者基於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價值觀以及對故事人物性格的理解,會在腦海中構思出各不相同的後續情節,使得故事在每個讀者的心中都能以獨特的方式延續下去,彷彿故事所構建的世界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永遠不會真正結束。

以笛安的《西決笛安例,西決小說圍繞著鄭家一家人以及他們身邊的人物,編織了一幅錯綜複雜的生活畫卷,其中交織著親情、愛情、事業等諸多方面的故事線索。在小說的結尾處,眾多人物的命運並沒有被明確地敲定,而是處於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西決因某些變故進了監獄,然而讀者並不知道他在獄中將會經歷怎樣的生活,是否會在那封閉的環境中發生思想上的轉變,又或者能否找到重新回歸正常生活的契機。東霓,這個性格鮮明、情感經歷頗為坎坷的女子,她是否能夠真正走出過往感情的糾葛,放下心中的執念,去開啟一段新的、更加安穩幸福的生活,這一切都沒有答案。而南音和蘇遠智之間的感情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後續是會堅守彼此的愛情,克服重重困難走到一起,還是會在現實的考驗下分道揚鑣,也留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

這種開放式的結局讓讀者彷彿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他們可以依據自己對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以及心中所期望的故事走向,去自由地設想後續的情節發展。每個讀者都像是一個創作者,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為《西決》續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使得故事的生命力得以在不同的想象中不斷延續,跨越了書本的局限,延伸到了每一個讀者的內心世界。

布局步驟分析

1.構建多元人物關係與情節線索:

在小說的整體布局伊始,創作者就需要精心塑造多個性格鮮明且有著複雜關係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不應是簡單直白的,而應像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彼此交織、相互影響,充滿了各種矛盾、衝突與情感糾葛。例如,在《西決》中,鄭家的兄弟姐妹之間既有深厚的親情,又時常因為各自的性格差異、生活理念不同而產生摩擦和矛盾,這種複雜的親情關係為故事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

同時,要鋪設多條情節線索,讓故事在不同的維度上展開,避免情節的單一性。可以從人物的不同生活領域入手,比如事業方面,有人在職場上拼搏奮鬥,面臨著升職的機遇與競爭的壓力;愛情方面,有人陷入熱戀,有人則在感情中備受折磨;家庭方面,又有著長輩與晚輩之間的代溝、期望與現實的碰撞等等。這些不同的情節線索相互交織在一起,就像多條奔騰的河流匯聚成一片廣袤的水域,為故事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發展可能性,從而為開放式結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2.臨近結尾時保留關鍵不確定性:

當故事逐漸走向尾聲時,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核心問題或者主要情節矛盾,不能像常規小說那樣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而是要讓它們繼續處於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這就要求作者在把控故事節奏時,精準地把握哪些是能夠引發讀者強烈好奇心和想象慾望的關鍵節點。

比如在《西決》結尾,關於人物們在感情、生活中的重要抉擇,如西決是否能釋懷過去、重新面對生活,東霓能否走出情感陰影,南音和蘇遠智的感情歸宿等等,都刻意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這種不確定性就像一把鉤子,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讓他們在讀完故事後,依然沉浸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之中,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想象故事可能的後續發展。

3.營造合適氛圍引導讀者思考:

通過結尾部分的文字描寫,營造出一種耐人尋味、餘韻悠長的氛圍至關重要。這種氛圍應該能夠觸動讀者的情感,讓他們在讀完最後一行文字后,不自覺地陷入沉思,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現出關於故事後續的種種設想。

可以通過細膩的環境描寫來烘托氛圍,比如描繪一個靜謐的夜晚,月光灑在空蕩蕩的街道上,主角獨自站在窗前,望著遠方,思緒萬千,而故事就在這樣一種略帶惆悵、充滿未知的氛圍中結束。又或者運用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語言,表達出人物內心深處的迷茫、期待等複雜情感,讓讀者感同身受,進而引發他們想要自行續寫或者想象結局的慾望,使故事在結束后依然在讀者的心中久久回蕩。

方向三:回溯式結局——重構故事全貌

技巧分析

回溯式結局是一種突破常規線性敘事節奏的巧妙手法,它在結尾處通過對過往情節的重新梳理、對隱藏真相的揭示或者從另一種獨特的角度進行解讀,使得讀者對整個故事產生全新的、更為深刻的理解。就像是將之前那些看似零散、無序,甚至可能被誤解的情節碎片重新收集起來,然後像拼圖一樣,按照一種全新的邏輯和順序進行拼湊,最終組成一幅完整且與之前讀者認知大相徑庭的故事圖景,讓讀者在故事的最後一刻,彷彿推開了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故事世界的大門,領略到故事背後隱藏的豐富內涵。

余華的《在細余華呼喊在細雨中呼喊溯式結局的典範之作。這部小說整體以主人公孫光林的成長經歷為線索,採用了一種看似凌亂、跳躍,卻又有著內在邏輯的時間線來進行敘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起初可能只是跟著孫光林的視角,像在迷霧中摸索一樣,去感受一個個零散的、看似獨立的事件,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模糊、不完整的認知,彷彿看到的只是生活的一些碎片化的剪影。

然而,在結尾部分,當孫光林回憶起諸多過往,那些曾經經歷的親人的離世、朋友間的糾葛、童年的苦難等,都在他的回憶中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原本讀者可能只是單純地將這些情節看作是生活中的平常瑣事或者是個人成長中的坎坷經歷,但隨著結尾處的回溯與重新解讀,讀者會發現,每一個看似普通或者讓人難以理解的情節背後,其實都有著更深層次的家庭、人性等因素在起作用。

例如,孫光林父親對待子女那種複雜而又略顯冷漠的態度,在之前的敘事中可能只是讓讀者覺得這是一個性格有些古怪的父親形象,但在結尾的回溯中,讀者會意識到這背後反映出的是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家庭關係的扭曲以及人們在生活壓力下人性的掙扎。整個故事也因此從一個簡單的孩子的成長故事,升華成為了對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人性、親情等多方面的深度剖析,徹底重構了讀者對故事的認知全貌,讓讀者對故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人性主題有了全新的感悟。

布局步驟分析

1.碎片化敘事前期安排:

在故事主體部分,創作者有意採用碎片化、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將故事內容打散成一個個看似獨立的片段來呈現給讀者。這種敘事方式就像是把一幅完整的畫作切割成無數小塊,然後隨機地展示給觀眾,讓他們一開始只能看到局部,難以把握整體的畫面內容。

可以通過頻繁切換時間線來實現碎片化,一會兒講述主人公的童年往事,一會兒又跳躍到青年時期的某個瞬間,再突然回到更早的某個記憶節點,讓讀者在時間的交錯中逐漸習慣這種敘事節奏。例如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孫光林的回憶常常在不同的年齡段穿梭,讀者可能剛剛還沉浸在他小學時被同學欺負的場景中,下一刻就被帶到了他成年後在異鄉的孤獨生活里,使得讀者一開始只能跟著主人公的視角去感受一個個零散的事件,形成一種模糊、不完整的認知,為結尾處的回溯整合埋下伏筆。

2.隱藏關鍵信息與線索:

在前期的碎片化敘事過程中,作者需要巧妙地把一些能夠揭示故事全貌、改變讀者認知的關鍵信息隱藏起來,或者只是做一些隱晦的暗示,不讓讀者過早地察覺到背後的真相。這些關鍵信息就像是隱藏在暗處的拼圖碎片,只有在合適的時機被揭示出來,才能拼湊出完整的畫面。

比如,在描述某個重要事件時,可以故意省略一些關鍵的細節,只展現表面的現象,讓讀者按照常規的理解去看待這個事件。又或者通過人物看似不經意的內心獨白,隱晦地提及一些與真相相關的線索,但又不做過多的解釋,讓讀者在初次閱讀時很容易忽略這些重要信息。在《在細雨中呼喊》里,關於孫光林家庭矛盾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作者在前期並沒有直接點明,而是通過一些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的互動、偶爾的爭吵等情節進行了隱晦的暗示,讓讀者在故事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只是看到了表象,而未能洞察到背後的真相。

3.結尾處回溯整合:

在結尾時,要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反思或者某個特定的觸發點,將那些隱藏的信息、被打散的情節進行系統的整合與重新解讀,引導讀者重新梳理整個故事,實現對故事全貌的重構。這個觸發點可以是主人公經歷了某件重大的事情后,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和思考,就像孫光林在經歷了諸多生活的磨難和成長的歷練后,在某個寂靜的夜晚,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過去,將那些曾經的記憶碎片一一拾起,然後在腦海中重新拼湊起來,發現了其中隱藏的邏輯和更深層次的意義。

通過這樣的回溯整合,作者要運用細膩的文字描寫,將那些原本模糊的情節清晰地展現出來,把隱藏的真相揭示給讀者,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整個故事的全貌以及背後的深層含義,從而打破他們之前對故事的固有認知,實現對故事理解的升華,使讀者在回味故事時,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故事所蘊含的豐富內涵。

方向四:夢境式結局——虛實難辨的迷離感

技巧分析

夢境式結局是一種極富奇幻色彩與藝術感染力的結尾方式,它刻意將故事的結尾放置在一種似夢非夢的情境之中,從而模糊了現實與虛幻的界限,打破了讀者對故事基於現實邏輯發展的常規節奏認知。這種結局往往會讓讀者在讀完之後,陷入一種深深的思索之中,反覆琢磨之前所經歷的整個故事到底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僅僅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營造出一種迷離、奇幻且引人深思的獨特氛圍,使故事的主題和情感表達更具深度和韻味。

莫言的《蛙》在結尾部分就巧妙地運用了夢境式結局,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濃厚的神秘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姑姑在經歷了一生與生育相關的種種糾葛,背負了諸多沉重的心理負擔后,在夜晚出現了一些彷彿如夢的場景。她看到了那些曾經因為她而有著不同命運的嬰兒等形象,這些形象在現實與虛幻之間遊離,讀者很難分清這到底是姑姑真實的幻覺,是她在夢境中的遭遇,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隱喻意味。

而這種虛實難辨的狀態恰恰是夢境式結局的精妙之處,它使得故事關於生命、關於生育倫理等主題更加深刻且富有韻味。因為夢境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隱喻性和不確定性,它彷彿是一個可以承載作者更深層次思考和情感表達的容器,能夠讓讀者跳出常規的現實邏輯框架,以一種更加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去感悟故事背後隱藏的深意。在《蛙》的這個夢境般的結局裡,那些若隱若現的嬰兒形象,或許象徵著姑姑內心深處對於過往行為的愧疚與反思,那些因她而被影響命運的生命,以這樣一種虛幻又震撼的方式出現在她的眼前,也讓讀者不禁去思考生育這件關乎人類繁衍大事背後複雜的人性、倫理道德以及社會影響等諸多問題。它不再局限於現實層面故事發展的簡單收尾,而是藉助夢境打開了一扇通往更深刻思想領域的大門,引導讀者去探究故事所映射的現實世界中那些被忽視或者難以直面的部分。

布局步驟分析

1.營造現實與虛幻交織氛圍:

在整個小說敘事過程中,創作者需要巧妙且自然地時不時穿插一些帶有奇幻、虛幻色彩的情節或者描寫,如同在一幅寫實的畫作中,偶爾添上幾筆夢幻的色調,讓讀者逐漸習慣故事中現實和虛幻元素並存的感覺,為最終的夢境式結局做好鋪墊工作。這要求作者在把握故事節奏和情節發展時,不能讓虛幻元素顯得過於突兀,而是要使其與現實情節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比如在《蛙》里,姑姑在講述過往故事時,偶爾會出現一些她內心的幻想、莫名的預兆等描寫,像她有時會突然感覺背後有異樣的目光盯著,可回頭卻空無一人,又或者在某個寂靜的夜晚,彷彿聽到了隱隱約約的嬰兒啼哭聲,但四周卻並無聲源。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使現實情節有了一絲虛幻的影子,讓讀者在潛意識裡開始接受這個故事世界中存在著超越現實常理的元素,為後續結尾處全面進入那種如夢似幻的情境打下基礎。

而且,這種虛幻元素的融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除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外,還可以是環境描寫上的變化。例如,原本熟悉的街道在某個特定時刻變得霧氣瀰漫,街旁的建築輪廓也變得模糊不清,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維度;或者是一些日常物件出現了反常的現象,如牆上的鐘錶指針突然無序轉動等,從不同角度讓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使讀者慢慢適應這種特殊的敘事氛圍。

2.結尾處強化夢境感:

當故事即將結束時,要通過營造出一種明顯的如夢情境,來著重強化故事的夢境感,讓讀者明確地感受到進入了一種夢境般的氛圍,但又不直接點明這就是夢,將虛實的判斷巧妙地留給讀者去糾結、去思索。這需要在場景構建、人物行為以及情節設置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出一種違背現實常理、充滿奇幻色彩的畫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比如可以描繪出模糊的場景,像主人公身處一個空間,周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分不清是霧氣還是光影的效果,遠處的物體只能看到大致的輪廓,似有若無,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仙境,又或者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混沌之地。同時,安排不符合常理的人物出現,可能會有早已離世的人物突然現身,卻又不與主人公有實質性的交流,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眼神空洞卻又彷彿飽含深意,或者一些形象奇特、半人半獸的神秘角色在邊緣遊走,增添詭異而迷離的氛圍。

超現實的事件發生也是強化夢境感的關鍵手段,例如物體可以自行漂浮移動,主人公明明身處室內卻突然感受到雨滴飄落,而抬頭卻看不到屋頂有任何縫隙,或者周圍的聲音變得雜亂無章,各種話語、聲響交織在一起,卻又聽不清具體的內容,只留下一種嘈雜又虛幻的聽覺感受。通過這些元素的組合運用,在結尾處營造出強烈的夢境氛圍,讓讀者彷彿被捲入了一場奇幻的夢境之旅,同時又對故事的真實性產生深深的疑惑。

3.藉助夢境深化主題:

利用夢境中所呈現的內容,將故事的主題進行升華或者更深層次的挖掘,使讀者在思考夢境真假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關於人性、社會等方面的核心思想,這是夢境式結局的重要價值所在。在構建夢境情節時,要緊密圍繞故事的主題,讓夢境中的元素成為主題表達的隱喻和象徵。

就像《蛙》通過姑姑夢境中與嬰兒相關的情節,進一步探討生育問題背後的複雜人性與倫理道德。那些嬰兒形象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虛幻的視覺呈現,更象徵著一個個被時代、被人為因素影響的生命,以及與之相關聯的親情、責任、愧疚等複雜情感。姑姑面對這些嬰兒時的那種複雜心態,反映出她在現實中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過程中所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通過夢境的形式將這些深層次的思考展現出來,讓讀者在感受故事奇幻色彩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生育這一社會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倫理和人性問題,從而使小說的主題得到了有力的深化和拓展,引發讀者對現實世界中類似問題的關注與反思。

方向五:循環式結局——周而復始的宿命感

技巧分析

循環式結局以其獨特的敘事魅力,打破了常規故事線性發展、有始有終的節奏,讓故事在結尾處呈現出一種循環的狀態,彷彿一切又回到了原點或者進入了一個不斷重複的輪迴之中,給讀者帶來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它暗示著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所涉及的主題等,無論經歷怎樣的變化,都難以逃脫某種既定的命運軌跡,如同被無形的絲線牽扯著,始終在一個既定的軌道上循環往複,進而引發讀者對命運、因果等深層次問題的思考,使讀者在讀完故事後,不僅沉浸於情節本身,更會陷入對人生、宇宙等宏大命題的沉思之中。

以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為例,這部小說帶領讀者跟隨主人公一同歷經了對球狀閃電奧秘的漫長探索過程,其中穿插著戰爭中的種種驚心動魄的經歷以及身邊人因球狀閃電而產生的離奇變化等豐富情節。在整個故事發展中,讀者隨著主人公的視角,彷彿經歷了一場跨越時空、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不斷期待著最終能夠解開球狀閃電的神秘面紗,迎來一個明確的結局。

然而,在結尾處,當主人公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卻發現一個新的孩子又開始對球狀閃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彷彿又將開啟一輪新的如他曾經經歷過的探索旅程。這一情節設置讓人感覺到關於球狀閃電的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人和事,都陷入了一個不斷循環的怪圈之中,凸顯了人類在面對某些未知強大力量時那種無奈的宿命感。無論人們如何努力去探索、去抗爭,似乎都無法擺脫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永遠被球狀閃電的神秘所吸引,又永遠只能觸及到它神秘的冰山一角,同時也讓讀者對科學、對宇宙奧秘有著更深的敬畏之情,意識到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的認知和力量或許是有限的,很多事物都遵循著一種我們難以掌控的循環規律。

布局步驟分析

1.暗示循環元素前期植入: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敘事中,創作者需要有意地埋下一些能夠暗示循環、輪迴的元素或者線索,如同在一條奔騰向前的河流中,悄悄埋下一些迴流的漩渦標記,讓讀者在潛意識裡能感受到一種潛在的規律,為最終的循環式結局做好鋪墊工作。這些暗示元素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呈現,比如一些反覆出現的意象,它們就像故事中的一個個神秘符號,不斷在不同的情節節點出現,引起讀者的注意並暗示著某種循環的可能性。

在《球狀閃電》中,不同階段都有人對球狀閃電那神秘力量表現出痴迷和探索的慾望,從老一輩的科學家,到主人公這一代,再到結尾處出現的新孩子,這種對球狀閃電的好奇與探索熱情的傳承,就是一種循環的暗示。類似的,相似的人物行為模式也可以作為循環元素,比如主人公在探索球狀閃電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思考方式、採取的行動策略等,可能會在後續其他人物身上以相似的形態重現,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行為上的重複性和規律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特定的場景同樣可以起到暗示循環的作用,例如某個與球狀閃電出現相關的特殊地理位置,每次球狀閃電現身或者關鍵情節發生時,總會涉及到這個地點,它就像一個固定的舞台,見證著一次次相似的故事上演,使讀者逐漸意識到故事似乎有著一種潛在的循環結構,雖然還不清楚具體的循環全貌,但已經在心底種下了循環的種子。

2.情節發展中的螺旋上升:

在故事發展過程中,雖然看似是在不斷推進情節,解決一個個問題、經歷一個個事件,但其實整體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循環主題在螺旋上升,人物以為跳出了某種困境或者模式,但實際上又不知不覺地回到了相似的情境之中,只是所處的階段或者背景稍有變化而已。這就要求作者在構建情節時,要把握好情節推進與循環暗示之間的平衡,讓故事既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又始終籠罩在一種循環的氛圍之中。

比如在《球狀閃電》里,主人公每一次以為自己離揭開球狀閃電的真相更近了一步,通過不斷的實驗、研究,解決了一些眼前的難題,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卻發現又陷入了新的謎團之中,而這些新謎團往往又與之前遇到的問題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彷彿是在一個更高層次上重複著相似的困境。從最初對球狀閃電基本現象的疑惑,到後來對其能量來源、物理本質的探索,再到面對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影響和倫理問題,雖然情節在不斷拓展和深化,但始終圍繞著球狀閃電這一核心元素在循環,人物也始終在這個圍繞球狀閃電構建的循環故事中掙扎,無法真正擺脫,體現出一種螺旋上升式的循環發展態勢。

3.結尾處明確循環呈現:

在故事的結尾,創作者要清晰地展現出那種回到原點或者進入新一輪相似過程的循環狀態,讓讀者明確地察覺到故事的循環性,從而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宿命感和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次寓意。這需要通過具體的情節設置和場景描繪,將循環的結構直觀地呈現給讀者,讓他們在讀完結局后,腦海中立刻浮現出整個故事如同一個閉合的圓環,或者是一個無限延伸的螺旋,沒有真正的起點和終點,只有不斷的重複與輪迴。

像《球狀閃電》結尾新孩子對球狀閃電的興趣開啟新循環的情節設置,就是一種非常明確的循環呈現方式。讀者看到這裡,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故事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對球狀閃電的好奇與探索,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新的一代人,而他們即將面臨的或許也是和前人相似的一系列充滿未知與挑戰的經歷,這種循環的直觀展現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故事中的宿命感,進而引發他們對人類在宇宙中所處地位、對未知力量的探索以及命運的不可捉摸等深層次問題的思考,使小說的主題和思想內涵在循環式結局中得到了有力的升華。

方向六:升華式結局——主題的高度凝練與提升

技巧分析

升華式結局作為一種能夠提升小說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結尾方式,其關鍵在於打破常規只注重情節收尾的節奏,而是將故事的主題進行高度的凝練和提升,讓讀者在讀完故事的最後一刻,猶如登上高山之巔,瞬間從單純關注人物命運、事件發展的層面,拔升到對一些宏大的、深刻的社會、人性、哲理等主題的思考上。通過結尾部分巧妙的文字表達或者情節設置,使整個故事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升華,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和啟迪,讓讀者在合上書頁后,依然能沉浸在故事所傳達的深刻思想之中,久久回味,甚至對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結局就有著很強的升華意味。這部鴻篇巨製在前面的篇幅中,詳細地描述了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以及雙水村眾多人物在那個艱苦的時代背景下,為了生活、為了理想不斷奮鬥、掙扎的平凡生活歷程。讀者跟隨著這些人物的腳步,一同經歷了他們愛情的悲歡離合,見證了他們事業的起起落落,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艱辛卻又飽含希望的陝北農村世界之中,感同身受著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而在結尾處,儘管每個人的生活依然有著各自的遺憾,孫少平在礦難中受傷后選擇繼續堅強面對生活,他那飽經磨難卻依然堅定的眼神望向遠方,彷彿在告訴世界他不會被命運打倒;孫少安的磚廠也經歷了諸多波折,有過失敗的痛苦,也有重新崛起的艱辛,但依然在繼續經營,他那寬厚的肩膀承載著家庭的重擔,也承載著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堅韌生活態度的展現,將整個故事的主題升華到了對平凡人在苦難中不懈奮鬥、追求美好生活的歌頌。

它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無論生活多麼平凡甚至艱難,只要有著不屈的精神,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這種升華式的結局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價值、生活意義等深層次問題的思考,使讀者意識到,自己或許也是這平凡世界中的一員,但同樣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書寫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從而賦予了故事超越時代、超越地域的普遍價值和深刻意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布局步驟分析

1.主題鋪墊貫穿始終:

在整個小說的敘事過程中,創作者需要始終圍繞著想要升華的核心主題進行情節的構建和人物的塑造,讓主題思想如同一條無形的絲線,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每一個故事段落中,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感受到存在,卻又不會覺得刻意和突兀。

以《平凡的世界》為例,從始至終都體現著人物面對生活困難時的抗爭與堅持這一奮鬥主題。無論是孫少安年少時就挑起家庭重擔,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嘗試各種辦法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哪怕遭遇挫折也從不輕言放棄;還是孫少平懷著對外面世界的嚮往,離開家鄉去煤礦打拚,忍受著艱苦的工作環境和身體上的勞累,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這些人物的行為和選擇都在不斷地強化著奮鬥這一主題。

在描寫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時,同樣也融入了主題元素,比如愛情在面對現實的壓力時,人物們依然堅守著內心的那份真摯情感,將其轉化為繼續奮鬥的動力,讓讀者看到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人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努力抗爭,在精神世界里也有著堅定的支撐,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思想,使得奮鬥這一主題在故事的各個角落都生根發芽,為結尾處的主題升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結尾處聚焦主題強化:

當故事即將結束時,要把情節的焦點集中到能夠凸顯主題的關鍵人物或者事件上,通過對他們的最終狀態、選擇等方面的描寫,來強化主題思想,讓主題在結尾處得到集中爆髮式的呈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平凡的世界》結尾著重刻畫孫少平、孫少安等人在歷經磨難后的生活態度,孫少平在礦難後身體殘缺,但他沒有陷入自怨自艾,而是坦然接受現實,思考著如何繼續在有限的條件下為生活努力,他的這種精神狀態彰顯了平凡人在苦難面前不屈的靈魂;孫少安孫少安雖然經歷了大起大落,但他依然堅定地站在那裡,繼續操持著生意,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這種對家庭、對生活的擔當也是奮鬥主題的重要體現。

通過對這些關鍵人物結局的描繪,將奮鬥這一主題以一種具象化、感染力極強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平凡人身上所蘊含的偉大力量,進而深刻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使主題在結尾處得到有力的強化,成為整個故事的靈魂所在。

3.文字表達升華催化:

運用富有感染力、富有哲理的文字表達來催化主題的升華,讓讀者在閱讀結尾部分的文字時,能夠自然而然地從故事層面上升到思想層面,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和深刻的感悟,這是升華式結局的點睛之筆。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結尾處那種質樸而又充滿力量的文字描寫,就起到了這樣的催化作用。他用平實的語言描述著人物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卻能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直擊心靈的震撼。比如對孫少平在煤礦生活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讓讀者看到一個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苦難中堅守希望的年輕人形象,讓讀者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從而激發起內心深處的勇氣和力量。

又如對孫少安繼續經營磚廠的敘述,簡單的語句中透露出一種對生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信心,讓讀者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處,進而引發對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的深入思考。通過這樣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達,故事的主題得以在結尾處實現高度的凝練與提升,使小說具有了深遠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成為能夠打動無數讀者心靈的經典之作。

方向七:荒誕式結局——打破現實邏輯的衝擊

技巧分析

荒誕式結局以其獨特的顛覆性和衝擊力,摒棄了常規故事基於現實合理邏輯發展的節奏,而是在結尾處呈現出一種荒誕、離奇、違背常理的情節走向,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瞬間打破讀者原本平穩的認知,讓讀者的思維受到極大的衝擊。這種荒誕往往並非作者單純為了追求奇特效果而刻意為之,而是對現實社會某些現象、人性弱點等進行誇張、變形后的呈現,旨在通過打破常規邏輯,將現實世界中那些被人們習以為常卻又隱藏著不合理之處的現象以一種極端的、引人注目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引發讀者對現實世界更深層次的反思,促使讀者去思考那些平日里被忽視的荒誕本質。

比如殘雪的一些小說作品就常有著荒誕式結局。在她筆下,人物的行為、事件的發展常常不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正常因果關係和邏輯順序,整個故事世界彷彿遵循著一套獨特而又讓人費解的規則。以她的某部小說為例(具體可選取合適篇目),結尾處可能會出現主人公明明身處正常的生活場景,卻突然做出一些極其怪異、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行為,比如對著空氣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莫名其妙的話語,周圍人卻毫無反應,彷彿整個世界的規則都被打破了。這種荒誕的結局讓讀者在感到困惑和震驚的同時,會去思考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被我們忽視的荒誕之處,比如人們習以為常但實則不合理的社會規範、人際交往中的虛偽等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從更深入的層面來看,荒誕式結局所營造出的這種違背常理的情境,其實是對現實生活一種抽象化、極致化的映照。它把現實中那些微妙的、隱晦的荒誕元素提取出來,通過誇張的藝術手法放大,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被日常瑣碎所掩蓋的不合理性。就像在現實里,人們有時會盲目地遵循一些傳統觀念或者社會既定模式,而從不思考其背後是否真的合理,荒誕式結局便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去叩問這些現象,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身處的這個看似有序實則可能充滿荒誕的世界。

而且,荒誕式結局還常常帶有一種對人性深層次探索的意味。當人物做出那些荒誕行為時,往往折射出的是人性中被壓抑、扭曲或者無法言說的部分。比如主人公無端的怪異舉動,可能暗示著其內心深處對現實的逃避、對真實自我的迷茫,又或者是在複雜社會環境下人性本真被異化的結果。它讓讀者意識到,在我們遵循的所謂正常表象之下,人性其實有著諸多複雜且難以捉摸的一面,而這些可能恰恰是荒誕產生的根源之一。

布局步驟分析

1.荒誕元素前期滲透:

在小說的敘事前期,就需要開始適當地融入一些荒誕元素,不過剛開始時可以相對隱晦、少量,如同在一幅寫實畫作中,先輕輕地添上幾筆奇幻的色彩,讓讀者逐漸適應故事有著不同於常規現實邏輯的設定,為結尾處荒誕式爆發做循序漸進的鋪墊。

可以從人物的一些細微想法入手,偶爾讓人物冒出一些不合常理但又似乎帶著點奇特意味的念頭。例如,一個平日里看起來循規蹈矩的上班族,在某個忙碌的早晨,突然望著擁擠的地鐵車廂,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要是能像鳥兒一樣飛出去該多好,然後短暫地陷入對自己長出翅膀飛翔的想象中,儘管很快就被現實拉回,但這個小小的不合邏輯的想法,已經在故事中埋下了荒誕的種子。

也可以通過輕微違背常識的小場景來引入荒誕元素,比如街道上的路燈在大白天突然亮起,周圍人只是短暫地愣了一下,隨後又若無其事地繼續趕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反常現象,打破了讀者對正常生活秩序的固有認知,讓他們開始察覺到故事裡存在著一些不同尋常的設定,慢慢地習慣故事世界里偶爾出現的荒誕小插曲,為後續情節中荒誕元素的不斷增加做好心理準備。

2.情節推進中的荒誕積累:

隨著故事的推進,要逐漸增加荒誕元素的比重,讓情節發展越來越偏離正常的邏輯軌道,人物的行為和事件之間的聯繫變得越發奇怪,就像一場逐漸失控的奇幻之旅,一點點引導讀者走進一個荒誕的世界,但又還不至於完全脫離故事的情境,要讓讀者在感到新奇與困惑的同時,依然想要探尋故事究竟會走向何方。

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是去超市購物,可進入超市后,發現貨架上的商品都變成了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物品,有的還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周圍的顧客卻依舊在若無其事地挑選著,主人公一開始覺得很詫異,但隨著在這個荒誕的超市環境中待得越久,他自己的行為也開始變得怪異起來,不再去糾結物品的合理性,而是跟著感覺隨意地往購物車裡放東西。這種情節發展使得讀者的認知不斷被挑戰,他們會發現故事裡的正常邏輯正在一點點瓦解,而荒誕感卻在逐步累積,然而由於前面已經有了一些荒誕元素的鋪墊,讀者還是會被情節吸引,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不知不覺就更深地陷入了這個荒誕世界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人物之間的對話也可以變得越來越荒誕不經,不再遵循正常的交流邏輯,可能前言不搭后語,或者談論一些根本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事物,進一步增強故事整體的荒誕氛圍,讓讀者越發覺得整個故事世界彷彿陷入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混亂之中,而這種混亂又有著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促使他們繼續跟隨情節發展去一探究竟。

3.結尾處荒誕高潮呈現:

在結尾處,要將荒誕元素集中爆發,呈現出一種極致的荒誕情節,打破讀者所有的預期和對現實邏輯的依賴,讓他們在讀完結局后被強烈地震撼到,進而引發他們對現實荒誕性的深度思考,就像一場盛大的荒誕狂歡,將故事的荒誕感推向頂點。

例如,在上述提到的殘雪小說中結尾處主人公怪異行為的集中展現,主人公可能會突然開始在大街上跳起一種怪異的舞蹈,身體扭曲成各種不可思議的姿勢,嘴裡還念著一些誰也聽不懂的咒語,而周圍的世界也跟著變得越發離奇,建築物開始變形,天空中出現各種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景象,行人卻依舊面無表情,彷彿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種極致的荒誕情節,讓讀者原本構建起來的對故事的所有理解都瞬間崩塌,他們會被這突如其來的荒誕高潮衝擊得不知所措,同時也會在這種強烈的震撼之後,開始反思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我們熟視無睹的荒誕現象,比如那些看似正常卻毫無意義的社交禮儀,或者是一些盲目跟從卻從未思考過合理性的社會潮流等,從而達到荒誕式結局想要實現的深層次創作目的,讓讀者從故事的荒誕回歸到對現實的審視與思考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方向八:留白式結局——無聲勝有聲的韻味

技巧分析

留白式結局是一種極具藝術韻味和含蓄之美的結尾方式,它在結尾處不把故事的所有方面都交代完整,而是故意留下一些空白之處,如同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留白藝術,給人以空靈、悠遠的感覺,讓讀者憑藉自己的想象去填補這些空白,打破了常規那種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敘事節奏。這種留白能夠營造出一種含蓄、悠遠的韻味,使讀者在回味故事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認知和審美去豐富故事的內涵,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賦予了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和解讀空間,讓故事宛如一首餘音繞梁的樂曲,在讀者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迴響。

以汪曾祺的一些短篇小說為例,他的作品往往有著一種淡雅、質樸的風格,結尾處常常採用留白的方式,給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比如在某個故事中,描寫了一對年輕人之間朦朧的感情發展,作者用細膩而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他們相處時的羞澀、心動以及那些不經意間流露的微妙情感。到結尾時,只是寫到兩人在某個靜謐的夜晚於河邊相遇,相視一笑,然後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至於他們後續是否表白、感情是否進一步發展等都沒有再提及,留給讀者去想象。

這種留白讓讀者能充分感受到那份感情的純真、含蓄之美,每個人都可以依據自己對愛情、對人性美好的理解去設想兩人之後的故事。有的讀者可能會想象他們在那個夜晚互訴衷腸,確定了彼此的心意,從此開啟了一段甜蜜的戀情;而有的讀者或許覺得他們只是將這份美好的情感深埋心底,成為了彼此青春歲月里一段難忘的回憶。正是這種不同的想象,使得整個故事更具韻味,彷彿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有著無盡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閱讀結束后依然沉浸在故事所營造的那種美好的氛圍之中,不斷回味與思索。

而且,留白式結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讀者的創造力和參與感,讓讀者不僅僅是故事的接收者,更是故事的續寫者。讀者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融入到故事之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內心期望去為故事添上屬於自己的一筆,使得故事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互動,進一步拓展了故事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

布局步驟分析

1.重點情節勾勒清晰:

在小說的主體敘事中,把故事的主要情節、人物關係等關鍵內容清晰地呈現出來,讓讀者對故事的大致框架和核心內容有明確的了解,就像搭建一座房子,先把主體結構穩固地搭建好,這樣讀者才能知道故事的基本走向,為後續的留白做好鋪墊。

以汪曾祺描寫年輕人感情故事的小說為例,在故事的前面部分,作者會詳細地展現兩人相識的契機,也許是在校園的圖書館里偶然的對視,或是在一次社區活動中的初次合作,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他們是如何走進彼此的生活的。接著,會描寫他們相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比如一起漫步在公園小徑時的輕聲交談,偶爾目光交匯時的臉紅心跳,男孩為女孩細心地撿起掉落的手帕等等,通過這些情節,將兩人之間感情逐漸升溫的過程細膩地展現出來,使讀者對他們的感情發展脈絡有清晰的把握,明白故事是圍繞著這對年輕人的感情故事在展開,也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彼此之間的情感狀態有了直觀的認識。

只有當讀者對故事的核心內容有了紮實的了解后,在結尾處進行留白時,他們才能夠基於已有的情節去合理地想象故事的後續發展,而不會因為對前面內容的模糊不清而感到茫然,從而更好地發揮留白所帶來的藝術效果,讓讀者能夠在已知的基礎上,盡情地去暢想故事的無限可能。

2.結尾處適時留白:

當故事發展到接近尾聲時,在一個關鍵的、能夠引發讀者聯想的節點上停止敘述,留下一些關於人物未來、事件後續發展等方面的空白,不做進一步的闡述,讓讀者的思緒可以在此處自然地發散開來,去想象故事可能的延續情況。

這個留白的節點選擇至關重要,它需要是一個既能夠讓故事有自然停頓感,又能勾起讀者強烈好奇心和想象慾望的地方。比如在上述年輕人感情故事中,選擇兩人在河邊相視一笑這個情節作為結尾留白的節點就十分巧妙。這個場景本身充滿了詩意和曖昧的氛圍,兩人之間的感情在這一刻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往前一步可能就是感情的進一步升華,往後一步或許也可以是將情感默默藏於心底。這種充滿可能性的時刻,最容易引發讀者的遐想,他們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接下來兩人會怎麼做,是勇敢地邁出那一步,還是選擇保留這份美好,使得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卻又餘味無窮。

又比如在一個冒險故事中,主人公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傳說中寶藏的藏匿之處,當他推開那扇神秘的大門,故事就此打住,沒有再描述門后的景象以及主人公是否真的找到了寶藏,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那扇門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奇妙世界,主人公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讓讀者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腦海中為故事續寫後續的篇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3.營造氛圍助力留白:

通過結尾部分文字的語言風格、描寫的場景氛圍等營造出一種適合留白的意境,比如營造出寧靜、悠遠、略帶神秘感的氛圍,像汪曾祺故事中靜謐夜晚河邊的場景描寫,讓讀者更容易沉浸在留白所帶來的想象空間中,感受那種無聲勝有聲的韻味。

在語言風格上,可以運用簡潔而富有詩意的文字,用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個充滿意境的場景,避免過多冗長的描述破壞留白所營造的空靈氛圍。例如,「月光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他們站在岸邊,相視一笑,夜風中,只餘下輕輕的呼吸聲。」這樣的描寫簡潔卻又生動地營造出了一種靜謐而美好的氛圍,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夜晚的河邊,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寧靜與美好,同時也更容易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展開自己的想象,去構思兩人之後的故事走向。

場景氛圍的營造同樣關鍵,可以選擇一些本身就帶有神秘感或者開放性的場景作為結尾留白的背景,比如古老的城堡、幽深的森林、雲霧繚繞的山間等,這些地方往往蘊含著無數的未知和可能性,能夠進一步激發讀者的想象力。當故事在這樣的場景中戛然而止時,讀者會自然而然地去想象在這些神秘之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故事,讓留白式結局的藝術效果得到更好的發揮,使故事在結束后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縈繞在讀者的心頭。

方向九:並置式結局——多元視角的碰撞與融合

技巧分析

並置式結局打破了常規單一視角、單一情節線收尾的節奏,而是在結尾處將多個不同的情節線索、人物視角或者主題元素並列放置,讓它們相互碰撞與融合,形成一種複雜而多元的故事結局形態。這種結局方式就像是一場精彩絕倫的交響樂演奏,不同的樂器代表著不同的視角或線索,各自奏響獨特的旋律,卻又在整體上交織融合,共同譜寫出一曲層次豐富、韻味悠長的樂章,拓寬了故事的廣度與深度,使讀者從多個維度去重新審視整個故事,感受到不同視角下故事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打破了讀者習慣的那種線性、單一的理解模式,激發他們對故事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就有著類似並置式結局的呈現。小說採用了多個人物視角進行敘事,不同人物眼中有著對同一段歷史時期、同一樁案件以及彼此之間複雜關係的不同認知與感受。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彷彿穿梭於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每個人獨特的視角去拼湊出整個故事的全貌,但又始終感覺像是在霧裡看花,因為每個視角都有著其局限性和主觀性,只能展現出故事的一部分真相。

在結尾處,各個角色的故事線並沒有簡單地匯總為一個統一的、明確的結局走向,而是依然保持著各自獨特的發展態勢,同時又相互交織關聯著。像傅東心對過往生活的回憶與感悟,她那細膩而又帶著淡淡哀愁的視角,展現出了一個充滿文藝氣息卻又在生活中歷經無奈與遺憾的女性形象,讓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那些細微美好是如何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斑駁陸離;庄樹在案件調查中的種種發現與思索,則帶著一種執著與困惑,他作為警察想要探尋真相背後的那種使命感,以及在面對複雜案情和人性糾葛時的迷茫,使讀者感受到了真相的撲朔迷離和人性的複雜難測;李斐關於自己經歷的那些內心世界的呈現,又充滿了對夢想的憧憬和遭受苦難后的掙扎,她在生活里懷揣著小小的願望,卻又被命運的洪流裹挾,不斷地在困境中尋找出口,讓讀者體會到了普通人在時代背景下的渺小與堅韌。

這些不同視角的內容並置在一起,讀者可以看到傅東心的文藝氣質與她在生活中經歷的無奈與遺憾,庄樹作為警察想要探尋真相背後的執著與困惑,李斐帶著自己的夢想和遭受的苦難在生活里掙扎的狀態。這些不同視角的情節相互輝映,共同勾勒出了那個時代背景下普通人複雜又真實的生活群像,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生活不是單一的、片面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故事也在這種多元視角的並置碰撞中,展現出了更深刻的關於人性、命運以及時代對人的影響等主題。

布局步驟分析

1.多視角多線索前期鋪設:

在小說的主體構建過程中,從一開始就確立多個不同的人物視角,並圍繞著這些視角去鋪設相應的情節線索,讓每個視角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發展脈絡,就如同在編織一幅絢麗多彩的織錦,每一根絲線都代表著一個人物視角及其對應的情節線,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色彩和走向,卻又共同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宏大畫面,使故事呈現出一種豐富且分散的狀態。

以《平原上的摩西》為例,圍繞著傅東心、庄樹、李斐等人物分別展開的情節線,展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情感世界以及所面臨的問題等。傅東心的情節線可能側重於她的藝術追求、家庭生活以及內心的情感變化,從她年輕時對繪畫的熱愛,到婚後在平淡生活中逐漸磨滅的熱情,再到後來與兒子、丈夫之間複雜的情感關係,每一個階段都有著豐富的情節內容,讓讀者看到她作為一個個體在生活中的掙扎與成長;庄樹的情節線則緊扣他的警察職業,從最初對案件的懵懂介入,到在調查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線索,又陷入各種謎團之中,以及他與同事、嫌疑人之間的種種互動,展現出他在探尋真相道路上的曲折經歷;李斐的情節線更多地圍繞著她的個人夢想、與他人的情感羈絆以及遭遇的生活挫折,比如她一直渴望像小鳥一樣自由飛翔,卻因意外受傷而讓夢想變得遙不可及,她與庄樹之間純真又略帶苦澀的感情,以及在面對生活困境時的無奈與堅持,這些情節構成了她獨特的生活軌跡。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個視角都有足夠的情節支撐,使讀者能夠深入地走進每個角色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同時也讓故事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豐富多樣、錯綜複雜的結構,為結局的並置融合做好鋪墊。

2.情節推進中的關聯與交織:

隨著故事的發展,要巧妙地讓這些不同視角下的情節線索產生關聯與交織,不能讓它們各自為政、完全割裂,而是通過一些關鍵事件、共同的人物關係或者特定的場景等,讓不同線索之間有了互動和呼應,如同在一張大網中,不同的絲線通過一個個節點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讀者能感受到不同視角之間的內在聯繫,為結局的並置融合做鋪墊。

例如在《平原上的摩西》中,案件這一元素就將不同人物的命運和故事串聯了起來,成為了不同視角情節線索相互交織的關鍵節點。庄樹作為警察,自然是圍繞案件展開調查,他所追尋的每一個線索、接觸的每一個嫌疑人,都在一步步揭開故事背後隱藏的真相,而這些線索和嫌疑人又與傅東心、李斐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傅東心看似與案件本身沒有直接關聯,但她身邊的人、她過往生活中的點滴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案件的背景或者影響因素。比如她曾經教過的學生,可能與案件中的關鍵人物有著某種情感糾葛或者利益往來,使得庄樹在調查過程中不得不去了解傅東心的過往,從而讓傅東心的故事線與庄樹的案件調查線產生了交集。

李斐更是與案件有著直接又複雜的關聯,她的某些經歷、她所做的一些選擇,都成為了案件中的重要環節。她和庄樹之間那份純真又略帶苦澀的感情,也因為案件的存在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庄樹在探尋真相時內心多了幾分糾結與掙扎。她身處案件漩渦之中,自身的遭遇和後續的發展又時刻影響著庄樹對整個案件的判斷以及傅東心對生活的感悟,就這樣通過案件這一紐帶,三個人物視角下的情節線有了緊密的互動和呼應。

此外,一些共同的場景也起到了關聯不同線索的作用。比如那個承載了他們許多回憶的老工廠區,傅東心曾在這裡尋找創作靈感,庄樹在這裡追蹤案件線索,李斐在這裡經歷過生活中的重要時刻,這個特定的場景就像是一個記憶的容器,將不同人物在不同時間的故事匯聚在了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不同視角之間的內在聯繫,意識到每個人雖然有著各自獨立的生活軌跡,但又都在同一個大的故事背景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為結尾處不同視角情節線的並置呈現與融合升華奠定了基礎。

3.結尾處並置呈現與融合升華:

在故事接近尾聲時,把各個視角下的情節線、人物的最終狀態等以一種並置的方式清晰地呈現出來,讓它們同時展現在讀者眼前,形成一種多元的畫面感,就彷彿是一幅由多個分鏡頭組成的宏大畫卷,每個分鏡頭都展現著不同人物獨特的生活畫面和內心世界,卻又共同構成了整個故事完整的結局場景。並且在這種並置中,引導讀者去發現不同視角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映襯的關係,進而使故事的主題在這種多元融合中得到升華,讓讀者從多個角度去深刻理解故事所想要傳達的關於人性、社會等深層次的思想。

就像《平原上的摩西》結尾處讀者通過不同人物視角內容的並置,對那個特殊時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了更全面且深刻的感悟。傅東心在經歷了諸多生活的波瀾后,依然守著內心那份對藝術和生活的獨特理解,她的淡然與遺憾並置在一起,讓讀者看到了在時代變遷中個人情感和理想的堅守與失落;庄樹在案件的重重迷霧中不斷探尋,雖然最終或許並沒有得到一個完全清晰明了的真相,但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困惑以及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展現出了普通人在面對複雜世界時的努力與無奈;李斐帶著一身的傷痕和未竟的夢想,在生活的漩渦里掙扎后依然懷揣希望,她的堅韌與脆弱並置,凸顯出了個體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卻又不屈的姿態。

這些不同視角下人物的最終狀態相互交織融合,使讀者深刻認識到生活本就是由無數個這樣不同的個體故事構成,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去經歷、去感受、去應對生活給予的一切,而時代的洪流就在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中流淌而過,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迹。故事的主題也在這種多元視角的並置融合中,從單純的案件解謎、人物命運走向,升華到了對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複雜、命運的無常以及人們在生活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美好與無奈的深度探討,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后,依然會反覆回味,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成為了故事中的一員,與那些人物一同經歷著生活的酸甜苦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方向十:象徵式結局——以物寓意的深遠韻味

技巧分析

象徵式結局是藉助某個具體的事物、場景或者意象,在結尾處賦予其深刻的象徵意義,用它來代表故事中的核心主題、人物命運或者情感等,打破了常規那種直白敘述結局的節奏,通過象徵的含蓄性和隱喻性,讓讀者自己去解讀、去領悟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這種結局往往能使故事更具藝術感染力,讓簡單的東西承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引發讀者對故事的回味與深度思考,使故事在結束后依然能長久地留存在讀者心間,產生悠遠的韻味,如同一個有著多重含義的符號,每次回味都能挖掘出新的感悟。

比如在陳忠實的《白鹿原》結尾處,白鹿原上那隻白鹿的意象就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白鹿在原上人們的傳說中一直代表著祥瑞、美好的期許,它貫穿於整個故事之中,與白鹿原上白家、鹿家等家族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從故事的開篇,白鹿原上的人們就流傳著白鹿的傳說,它彷彿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心中的一種精神寄託,承載著對風調雨順、家族繁榮、生活美滿的嚮往。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每當白家或者鹿家遇到重大事件,白鹿的意象都會若隱若現地出現,或在人們的談論中,或在某個角色的夢境里,暗示著一種美好的期望或者潛在的命運走向。例如,當白家的產業蒸蒸日上時,或許會有人提及彷彿看到白鹿在原上跳躍的身影,象徵著家族的興旺與祥瑞降臨;而當家族遭遇困境,面臨諸如天災人禍、內部紛爭等問題時,白鹿的消失或者不再被提起,又似乎預示著好運的離去,讓讀者感受到白鹿意象與家族命運之間微妙的關聯。

到結尾時,白鹿雖然沒有再以具體的、實在的形態出現,但它所象徵的那種人們對美好生活、高尚品德以及家族繁榮的嚮往卻依舊瀰漫在整個白鹿原上。儘管經歷了無數的戰亂、家族紛爭、人性的複雜糾葛等,白鹿原依然承載著人們的希望和這片土地上傳承的精神。這個象徵式的結局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美好的、值得堅守的東西始終如同白鹿的幻影一般,縈繞在人們的心中,給人一種對傳統、對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堅守之感,也讓讀者對整個白鹿原上所發生的故事以及背後的時代、文化等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得故事不僅僅是講述了幾個家族的恩怨情仇,更是對一個時代、一種地域文化以及人性深處美好追求的深刻展現。

布局步驟分析

1.象徵元素的引入與貫穿:

在小說的敘事早期,就引入具有象徵潛力的事物、意象或者場景等元素,並且讓它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使其與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發展等產生緊密的聯繫,如同埋下一顆種子,隨著故事的生長,讓它逐漸發芽、開花,成為貫穿整個故事的一條隱藏線索,時刻影響著讀者對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以《白鹿原》里白鹿的意象為例,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原上人們的傳說中,作者通過老人們的講述、孩子們的聽聞等方式,將白鹿的傳說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背景之中,讓讀者初步了解到白鹿在白鹿原上人們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代表著祥瑞和美好的期許。

然後,在後續白家、鹿家等家族故事發展時,時不時地以一種暗示或者關聯的形式出現,讓讀者逐漸對其產生印象並開始關注它所可能蘊含的意義。比如,白家的某位長輩在教導晚輩時,會提及要秉持善良正直的品德,這樣白鹿才會庇佑家族,將白鹿與家族的品德修養以及命運聯繫起來;又或者在家族舉辦重要慶典時,有人會望著原上的方向,彷彿期待著能看到白鹿現身,象徵著對家族繁榮的渴望,通過這些情節,讓白鹿的意象頻繁地出現在讀者眼前,與故事中的日常瑣事、家族大事緊密相連,使其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具有象徵意味的元素,為後續深入挖掘其象徵意義做好鋪墊。

2.強化象徵關聯與寓意鋪墊:

隨著故事推進,不斷強化象徵元素與故事核心內容之間的關聯,通過具體的情節、人物對話或者內心活動等,去鋪墊它所象徵的寓意,讓讀者能夠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個元素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指代,就像在一幅畫作中,逐漸勾勒出隱藏圖案的輪廓,讓觀賞者能猜到大概的模樣,卻又還看不太真切,激發他們想要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例如在《白鹿原》中,每當白鹿原上發生一些重大事件,或者人物面臨重要抉擇時,白鹿的意象往往會若隱若現地出現,暗示著人們內心對美好、對正義等的渴望。當白家的白嘉軒面臨是否要堅守傳統禮教、維護家族尊嚴的抉擇時,他在深夜輾轉反側,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白鹿的形象,彷彿白鹿在提醒他要遵循祖輩傳下來的品德和規矩,這裡白鹿就象徵著傳統的道德準則和家族的精神寄託;而鹿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過程中,有時會偏離正道,這時白鹿意象的缺席或者以一種負面的暗示出現,比如有人傳言看到白鹿在遠處哀傷地離去,就意味著他們的行為可能違背了白鹿所代表的美好品質,預示著可能會遭遇不好的結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通過這樣反覆的情節關聯和暗示,不斷地為白鹿意象所象徵的寓意添磚加瓦,讓讀者能夠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白鹿不僅僅是一個傳說中的動物形象,而是與故事中的家族興衰、人物品德以及整個白鹿原上的社會風氣等都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為結尾處象徵意義的明確做準備,使讀者在接近結局時,已經在心底對其象徵的含義有了一定的預期和思考,只等結尾處將那層象徵的面紗徹底揭開。

3.結尾處象徵凸顯與主題升華:

在故事結尾,將象徵元素放在一個關鍵的、引人注目的位置,清晰地凸顯出它的象徵意義,讓讀者能夠明確地領會到它所代表的故事主題、人物命運等方面的深刻寓意,並且通過這種象徵意義的揭示,使整個故事的主題得到升華,就像點亮一盞明燈,讓原本在黑暗中隱約可見的景象一下子變得清晰明亮起來,讓讀者跳出單純的故事情節,對白鹿原上的故事以及背後的文化、人性等有了更高層次的思考,使故事具有了深遠的韻味和思想價值。

在《白鹿原》結尾白鹿意象所承載的對美好嚮往和堅守的象徵意義,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白鹿原上的人們心中那份對美好生活、高尚品德的追求始終存在,即便歷經了無數的磨難和世事的滄桑,這些美好的東西依然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指引著他們在複雜多變的生活中堅守自我、傳承精神。這種象徵式結局使讀者從關注幾個家族的具體故事,上升到對整個白鹿原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時代精神以及人性中永恆的美好一面的思考,讓故事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的敘事,而是具有了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藝術魅力,成為一部能夠長久流傳、值得反覆品味的經典之作,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后,依然會沉浸在白鹿原上那片充滿傳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世界里,不斷回味白鹿所象徵的那份美好與堅守,以及它所蘊含的關於人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啟示。

總之,通過這十大方向來打破節奏常規塑造小說結局,可以讓小說在結尾處煥發出獨特的魅力,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同時也能更好地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次思想與情感,讓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值得創作者們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創作意圖和故事風格靈活運用。不同的結局方式可以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故事結尾,使小說的藝術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引發更廣泛的共鳴和思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如何寫一本獨特的小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如何寫一本獨特的小說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7章 打破節奏的常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