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賦予小說思想內涵
方向一:主題升華式結尾
技巧分析
在小說結尾處運用主題升華的技巧,實則是一種對作品思想境界的拔高,它如同在故事搭建的大廈頂端,鑲嵌上一顆璀璨且更具光芒的寶石,讓整個作品熠熠生輝。其核心在於巧妙地將原本貫穿全文的主題進行深層次拓展與延伸,引導讀者的思維從較為具體、微觀的故事層面,跳躍到更為宏大、抽象的思想維度。
從個體層面出發,小說或許起始於描述某個人物的一段經歷、一種情感或是一個小小的願望,而隨著故事的推進,在結尾時,藉助特定的情節觸發點,將其與社會、人生乃至人類命運等宏大主題相互關聯、交織。這種升華並非生硬的嫁接,而是基於前文情節的自然流淌,使讀者在故事漸近尾聲時,能自然而然地跟隨作者的筆觸,突破原有的認知局限,站在一個更高、更廣闊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故事所蘊含的意義,進而深刻領悟小說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讓作品具備更強的感染力與啟迪性,在讀者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餘韻。
例如,一部以青少年在校園中成長為主題的小說,起初可能著重刻畫主人公在學習上遭遇挫折后內心的沮喪、與同學產生矛盾時的困惑,以及通過自身努力逐漸克服困難、修復關係,變得更加堅強、懂事的這一具體成長過程。然而,到了結尾處,當主人公站在畢業典禮的舞台上,望著台下熟悉的老師、同學,往昔的點點滴滴如電影般在腦海中回放,此時,作者便可藉此契機進行主題升華。主人公不再僅僅局限於感慨自己個人在校園裡的成長蛻變,而是進一步意識到,每個人的成長都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江河湖海,影響著身邊的人,並且承載著走向社會、為更廣大群體貢獻力量的責任,從而將成長的主題從個人的校園經歷升華到了對人生成長意義以及個體在社會中價值實現的深度思考上,使讀者也不禁聯想到自己的成長之路以及在社會大舞台上的角色與使命。
布局步驟分析
1.明確初始主題:在構思小說的最初階段,確定一個清晰且明確的基礎主題至關重要。這個主題可以源於生活中的某個觀察、一種感悟或是對社會現象的思索。比如,若選擇成長作為主題,那就要進一步細化成長的具體情境,是聚焦於校園生活中的成長,還是職場上的成長;是側重於情感方面的成熟,還是心智、能力上的提升等。以校園成長為例,明確是要展現主人公在面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挑戰時,如何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脆弱變得堅強這一較為具體的成長脈絡。
2.鋪設主題線索: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不斷地暗示、強化這一主題線索,讓它如同一條若隱若現卻始終貫穿的絲線,串聯起整個故事的情節珍珠。具體而言,可以藉助人物的內心獨白來展現其對成長的渴望、困惑或感悟,例如主人公在每次考試失利后,心裡暗自思忖著如何改進學習方法,如何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這便是在呈現其面對成長阻礙時的思考,是成長線索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凸顯主題,比如老師對主人公的鼓勵話語,指出挫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或者同學之間分享各自應對困難的經驗,這些對話都在潛移默化地強調成長這一主題;再者,情節的設置也是鋪設線索的關鍵手段,像主人公積极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後來能夠獨當一面組織活動,這個情節發展就直觀地體現了他在實踐中獲得成長,不斷為主題添磚加瓦,使讀者能夠逐漸明晰並牢牢抓住這條成長的主線。
3.結尾升華操作:當故事逐漸走向尾聲,就要精心挑選一個合適的情節觸發點來實現主題的升華。這個觸發點需要與前文的情節緊密相連,同時又具備足夠的衝擊力,能夠引導讀者的思維實現質的飛躍。仍以校園成長主題的小說為例,畢業典禮就是一個絕佳的觸發場景。在這個莊重又充滿感慨的時刻,主人公看著台下那些陪伴自己度過青春歲月的老師、同學,回憶起曾經一起為了考試挑燈夜戰、為了運動會齊心協力、為了班級榮譽共同努力的畫面,內心湧起複雜的情感。此時,作者可以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主人公內心的觸動與領悟,讓他意識到,校園裡的每一次歡笑與淚水、每一次成功與失敗,都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更是成長的印記,而這些成長不僅塑造了如今的自己,還將隨著自己步入社會,去影響更多的人,去參與到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中,去為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貢獻力量。如此一來,主題便從個人在校園這個小天地里的成長,自然而然地升華到了對人生成長意義以及社會責任的宏大思考層面,使讀者在合上書本后,依然能沉浸在這種對成長的深度反思之中,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舉例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堪稱運用主題升華式結尾的經典之作。這部鴻篇巨製圍繞著黃土高原上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展開,展現了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奮鬥與悲歡離合。
主人公孫少平出身貧苦農家,卻懷揣著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和改變命運的決心。他離開家鄉去黃原城攬工,干著最艱苦的體力活,住的是破窯洞,吃的是粗茶淡飯,但他從未放棄閱讀,始終在精神上追求著更高的境界。後來,他又到了煤礦工作,在那暗無天日的井下,面臨著塌方、受傷等諸多危險,可他依然堅守崗位,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去賺取生活的希望。
而在愛情方面,他與田曉霞相知相愛,田曉霞作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識女性,給予了孫少平精神上的極大支持和鼓勵,他們的愛情跨越了階層差異,純真而美好。然而,命運卻對孫少平極為殘酷,田曉霞在抗洪搶險中英勇犧牲,這一打擊幾乎讓孫少平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但就是在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之後,小說結尾處,孫少平拒絕了留在城市的機會,毅然選擇回到煤礦繼續工作。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主題升華。此前,故事更多地聚焦於孫少平個人在生活苦難中的掙扎、在愛情中的甜蜜與痛苦,以及他為了改變命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這些都是較為具體的個人經歷層面的展現。
而結尾處他的這一選擇,將小說的主題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孫少平的回歸代表著無數平凡勞動者,他們雖然歷經生活的重重捶打,飽嘗了命運的酸甜苦辣,卻依然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對責任的擔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通過辛勤的勞動去實現自我價值,去為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此時,讀者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孫少平這一個個體的故事,而是聯想到了千千萬萬像他一樣在平凡世界里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正是他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基石,讓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
這種結尾方式將小說關於平凡人在苦難中堅守奮鬥、在平凡世界里追求不平凡人生的主題,從書中人物個體的奮鬥擴展到了對整個平凡群體的歌頌與敬意,引發讀者對自身生活以及平凡人生意義的深度思考,使讀者深刻體會到,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懷揣著夢想和責任,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綻放出不平凡的光彩,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孫少平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平凡的世界》中汲取到面對生活的力量和勇氣。
方向二:呼應開頭式結尾
技巧分析
呼應開頭式結尾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開頭與結尾的動作相互呼應、配合默契,使得整個表演完整而和諧,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說創作中,運用這種結尾方式,不僅能夠讓作品的結構呈現出一種嚴謹、精巧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呼應的過程中巧妙地強化小說的思想內涵,讓讀者在閱讀結束時,有一種恍然大悟、原來所有情節都是環環相扣、別有深意的感覺。
這種呼應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其中情節上的重複、逆轉是較為常見且直觀的方式。例如,開頭描繪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事件,故事發展過程中圍繞著解開這個事件的謎團展開,而到結尾處,再次回到這個事件,給出一個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讓讀者看到整個故事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圓,開頭的疑問在結尾處得到了圓滿的解答,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深化了小說想要傳達的思想。
此外,意象、話語等方面的重現也是一種富有韻味的呼應手法。作者可以在開頭設置一個獨特的意象,如古老的鐘樓、荒廢的花園等,賦予其特定的象徵意義或情感氛圍,在中間部分讓這個意象時不時地閃現,加深讀者的印象,然後在結尾處再次呈現該意象,並結合故事的發展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闡釋或賦予新的內涵,藉助意象的反覆出現來強化小說的思想主題;同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在開頭作為一種懸念或者伏筆出現,經過故事的層層推進,在結尾處再次被提及,這時它所承載的思想意義已經在故事的浸染下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讓讀者在前後呼應中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更深入地領悟小說背後隱藏的深意。
布局步驟分析
1.設計開頭關鍵元素:在小說開篇之時,要精心構思並設置一些獨特且引人注目的元素,這些元素將成為後續呼應的重要線索和關鍵節點。比如,可以描繪一個特定的場景,像一個偏僻小鎮上那座被歲月侵蝕得斑駁的古橋,橋下河水潺潺,周圍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霧氣,透著神秘莫測的氣息,同時提到小鎮上流傳著關於這座古橋的種種離奇傳說,讓人不禁對它充滿好奇;或者設定一句飽含深意的話語,由某個角色不經意間說出,看似平常卻又隱隱約約暗示著故事的走向,例如「有些秘密,一旦揭開,或許會改變一切」,這樣的話語會在讀者心中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引導他們繼續往下閱讀,去探尋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
2.中間埋下關聯伏筆:在故事逐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巧妙地將開頭設置的關鍵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各種方式埋下與之相關的伏筆,讓這些元素在不同的情節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不斷建立起與後續情節發展的緊密聯繫。以古橋為例,主人公在小鎮上的生活中,可能會時常聽到關於古橋的一些新的傳聞,或者在夜晚路過古橋時,總感覺有一些異樣的聲響從橋下傳來,又或者發現一些奇怪的符號刻在古橋的橋墩上,這些看似零散的細節其實都是在為古橋這個關鍵元素增加神秘感,也為後續揭示古橋背後的秘密埋下伏筆;對於那句意味深長的話語,可能會在不同人物的對話中被反覆提及,每次出現時都伴隨著一些新的情節發展,讓讀者越來越覺得這句話與故事的核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而更加關注其背後隱藏的意義。
3.結尾呼應強化內涵:當故事接近尾聲,就是要巧妙地利用開頭的關鍵元素進行呼應,通過合理的情節安排,給出一個既符合邏輯又能給人驚喜的結局,在呼應中凸顯出小說的思想內涵。比如對於古橋的故事,結尾處主人公曆經種種波折,終於解開了古橋的秘密,原來古橋底下藏著一段被塵封的歷史,關乎小鎮先輩們為了守護家園、抵禦外敵入侵而做出的英勇事迹,而如今小鎮面臨著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傳承的矛盾,古橋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正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主人公決定以古橋的故事為契機,發起保護古橋、傳承先輩精神的行動,呼籲大家重視家鄉的歷史文化。這樣的結尾與開頭古橋的神秘氛圍相呼應,同時也將小說對家鄉文化傳承的思想內涵進行了有力的凸顯,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繫;若是以話語呼應為例,結尾處當所有的真相大白,故事中的人物回想起開頭那句話,才真正明白它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而讀者也在這種呼應中體會到了故事中命運的交織、因果的循環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關於人性、社會等方面的深層次思想主題。
舉例
魯迅的《祝福》堪稱運用呼應開頭式結尾來強化思想內涵的典範之作。
小說開頭便描繪了魯鎮年終祝福的熱鬧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在這樣看似祥和、喜慶的氛圍中,卻透著一種壓抑和沉悶,為整個故事奠定了一種特殊的情感基調。同時,這一開頭場景也暗示了魯鎮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人們在這種傳統習俗的籠罩下,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各種儀式,卻對底層人民的苦難視而不見。
而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一個命運悲慘的底層婦女,先後經歷了喪夫、改嫁、再喪夫失子等一系列沉重打擊,她帶著滿心的痛苦和對生活的絕望,來到魯鎮做工,試圖尋找一絲生存的希望。然而,魯鎮的人們卻用封建禮教那套觀念去審視她、歧視她,她的遭遇不僅沒有得到同情,反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嘲笑的對象。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作者通過祥林嫂的種種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抑、對婦女的迫害,展現了那個社會底層人民的無奈與悲哀。
到了結尾處,小說又回到了魯鎮祝福的場景:「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同樣是祝福的熱鬧畫面,但此時在讀者心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因為祥林嫂已經在受盡折磨后,悲慘地死去了,而魯鎮的人們依舊沉浸在這種封建禮教主導的所謂「幸福」儀式中,絲毫沒有因為一個生命的消逝而有所觸動。
這種開頭與結尾的呼應,形成了強烈的反諷效果。開頭營造出的祥和熱鬧與結尾處的麻木冷漠相對比,更加凸顯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底層人民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逃脫被封建禮教吞噬的悲慘命運,強化了小說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以及對底層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這一思想內涵,使讀者在閱讀結束后,對那個黑暗的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直觀的認識,也對小說所傳達的思想主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方向三:留白式結尾
技巧分析
留白式結尾恰似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畫家並未將畫面填滿,而是刻意留下一些空白之處,讓觀賞者憑藉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去填補,從而使每一位觀賞者眼中都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韻味。在小說創作中,採用留白式結尾同樣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把故事的結局或者所有疑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故意留下一些空白,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依據自己對小說思想內涵的理解去自行勾勒故事的後續發展,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調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反覆回味小說內容,如同品味一杯回味無窮的香茗,越品越能挖掘出小說背後深層次的思想意義。
由於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他們在面對留白的結尾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填補出各異的結局,這使得小說的思想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不再局限於作者單一的表達,而是在讀者的參與下實現了思想的拓展與延伸。而且,留白式結尾往往會讓讀者在閱讀結束后,心中縈繞著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促使他們主動去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進一步擴大了小說的影響力和思想傳播範圍。
例如,在一部懸疑小說中,主人公一直在探尋一個神秘組織的真相,作者在故事推進過程中設置了諸多懸念,到臨近結尾時,雖然已經給出了一些線索,但關鍵的真相依然模糊不清,如神秘組織的幕後主使究竟是誰、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答案。小說就在主人公終於找到了神秘組織的老巢,剛要推門進去的緊張時刻戛然而止,這種留白讓讀者在腦海中展開無盡的想象,他們會根據自己對前文情節中人物性格、社會背景等方面的把握,去設想主人公推開門后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以及整個故事的最終走向,而在這個想象的過程中,讀者也會深入思考諸如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個人面對龐大黑暗勢力能否成功等關於人性、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小說關於追求正義、揭露黑暗的思想主題。
布局步驟分析
1.營造懸念氛圍:在小說故事的推進過程中,要精心營造出一種充滿懸念的氛圍,設置一些沒有明確答案的懸念情節,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後續的發展。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比如可以引入一些神秘的元素,像突然出現的神秘信件、匿名的電話威脅,或者是一個總是在暗處窺視主人公卻又身份不明的人等,讓讀者從一開始就陷入一種疑惑的狀態;也可以通過情節的轉折來製造懸念,例如主人公原本以為已經解開了某個謎團,卻發現背後隱藏著更大的陰謀,這種意外的情節變化會讓讀者不斷產生新的疑問,始終保持著對故事發展的高度關注。
2.結尾戛然而止:當故事發展到高潮階段或者即將揭示關鍵信息的節點時,要果斷地結束故事,採用一種戛然而止的方式,不給讀者一個確定的結局,讓所有的疑問和懸念都懸在空中,留給讀者去自行想象。例如,在一部探險小說中,主人公和隊友們深入一個神秘的古墓,一路上克服了重重機關陷阱,也發現了許多與古墓秘密相關的奇怪符號和古老器物,就在他們順著線索終於來到了古墓最核心的墓室,那扇據說藏著驚天秘密的石門就在眼前,主人公伸出手,剛剛觸碰到石門,故事便在此處戛然而止。讀者完全不知道石門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景象,是稀世珍寶,還是更為可怕的危險,又或者是能解開所有謎團的關鍵線索,這種突然的結束方式會讓讀者的好奇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要憑藉自己的想象去填補後面的空白。
3.引導思考內涵:儘管結尾留白,但前文的情節鋪設至關重要,需要通過對人物性格的細膩刻畫、社會背景的詳細描繪等方面,引導讀者在自行想象結局的過程中去深入思考小說所蘊含的思想內涵。比如在上述探險小說中,前文著重展現了主人公及其隊友們為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不顧危險毅然踏入古墓的勇敢無畏精神,同時也描述了外界對於古墓中寶藏的貪婪覬覦以及曾經那些因私慾引發的種種悲劇,那麼讀者在想象主人公推開石門后的結局時,就會不自覺地思考起諸如人類的好奇心與貪慾之間的平衡、探索未知所需要承擔的代價、對古老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掘等涉及人性、社會價值觀以及文化傳承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小說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刺激的探險故事,更是在傳達對於勇敢探索、堅守道德底線以及珍視歷史文化等思想內涵的探討,讓小說的主題在讀者的思考中不斷得到深化和拓展。
舉例
劉慈欣的《三體》系列中,有多處留白式結尾引人深思,其中《三體3:死神永生》的結尾堪稱經典。
在這部小說中,整個宇宙的宏大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不同文明之間的複雜博弈、生存與毀滅的艱難抉擇、道德與倫理在宇宙尺度下的重新考量等諸多令人震撼的情節不斷湧現。主人公程心和關一帆在經歷了漫長的時空穿梭、躲避各種宇宙災難后,來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小宇宙中。
然而,就在他們以為可以暫時喘口氣的時候,宇宙回歸運動聲明出現了,聲明要求所有小宇宙歸還質量,以幫助大宇宙重啟,避免其因質量流失過多而陷入無法逆轉的死亡。此時,程心和關一帆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他們看著小宇宙中那片美麗的田園世界,那是他們歷經磨難后好不容易尋得的安寧之所,裡面有著象徵著地球文明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而歸還質量意味著要放棄這一切,將小宇宙中的物質返還給大宇宙,可如果不歸還,他們又不知道大宇宙以及其他眾多文明的命運將會如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小說最後只是簡單描述了他們看到的宇宙景象,對於他們最終的決定以及宇宙的最終命運都沒有明確交代。讀者在思考這個留白的結局時,彷彿置身於那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面臨著同樣艱難的抉擇,會深入探討諸如道德與生存、文明的延續與責任、宇宙的宏大與人類的渺小等深刻的思想內涵。
有的讀者可能想象程心和關一帆最終選擇了歸還質量,他們懷著對整個宇宙的敬畏之心,捨棄了小宇宙的安逸,以一種犧牲自我、成全大局的精神助力宇宙的重生,體現出人類在宇宙終極問題面前的高尚道德覺悟和擔當;而另一些讀者或許覺得他們會猶豫再三后選擇保留小宇宙,畢竟那是他們最後的棲息之所,這也反映出在極端情況下,生存本能對人類抉擇的強大影響以及道德準則面臨的巨大挑戰。
不同讀者腦海中想象出的宇宙結局都反映著他們對這些思想問題的不同理解,極大地拓展了小說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使得《三體》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像是一部引發人類對宇宙、對自身存在價值等諸多根本性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哲學著作,其留白式結尾的魅力也正在於此,讓每一位讀者都成為了這個宇宙故事結局的創作者之一,在自己的想象中續寫著宇宙的傳奇與命運。
方向四:反轉式結尾
技巧分析
反轉式結尾猶如一場精彩絕倫的魔術表演,就在觀眾以為一切都按照常規套路發展,對即將出現的結果形成了固定預期的時候,魔術師卻突然亮出了出人意料的一招,瞬間打破常規,讓人大吃一驚。在小說創作中,運用反轉式結尾同樣能起到這樣震撼人心的效果,它通過在結尾處製造出與讀者預期完全相反的情節走向,打破讀者原有的思維定式,製造出強烈的反差感,從而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讀者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促使他們重新審視整個故事以及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對小說的主題有全新的認識。
這種反轉往往能夠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社會現象等方面的複雜性和多面性,讓讀者明白,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並非總是如表面所見那般簡單直接,背後可能隱藏著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和曲折的真相。例如,在一個看似普通的偵探故事中,前面大部分情節都按照常規的敘事邏輯展開,偵探通過一系列調查,發現了諸多指向某個嫌疑人的線索,讀者也自然而然地跟著偵探的思路,認定這個人就是罪犯,形成了一種固定的預期。然而,到結尾時,作者卻通過巧妙地串聯起一些之前被忽視或者隱藏得很深的線索,揭示出真正的罪犯原來是另一個一直被大家所忽略的不起眼的人物,而之前被懷疑的嫌疑人只是被利用的替罪羊,這種反轉讓讀者在震驚之餘,開始反思自己僅僅憑藉表面現象去判斷是非的思維方式,進而深入思考案件背後所反映出的複雜人際關係、人性中的善惡偽裝等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使小說的主題在反轉中得到了有力的凸顯和升華。
布局步驟分析
1.建立讀者預期:在小說前面大部分內容里,要依照常規的敘事邏輯和情節發展,巧妙地引導讀者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預期。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比如,在構建故事背景時,設定一些符合常理的情境和線索,讓讀者覺得故事正朝著一個他們熟悉的方向發展。例如在一個校園青春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從相識到逐漸互生情愫,一起經歷了許多美好的校園時光,一起學習、參加社團活動,周圍的同學也都看好他們的感情,一切都看似會朝著兩人最終甜蜜在一起的方向發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基於這樣的情節設定,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美好的預期。
2.鋪墊反轉線索:但與此同時,在故事的敘述中,必須要巧妙地埋下一些不易察覺的反轉線索,這些線索如同隱藏在暗處的細流,雖然在前期不太引人注意,但卻是構建反轉結局的關鍵所在。它們可能隱藏在人物的細微動作、不經意的話語或者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背景描述中。還以那個校園青春小說為例,在男女主人公相處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小插曲,比如女主人公有時候會對著手機露出神秘的微笑,或者在和某個陌生號碼通話時神情略顯緊張,又或者在提到自己過去的一段經歷時欲言又止,這些細節看似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情節,但其實都為後面的反轉埋下了伏筆,只是當時讀者可能更多地關注著兩人感情的甜蜜發展,而沒有對這些細節太過在意。
3.結尾實現反轉:到結尾時,要將這些之前埋下的反轉線索巧妙地串聯起來,推出一個與讀者預期截然不同的結局,讓反轉效果得以最大化呈現。在校園青春小說的結尾,可能會揭示出女主人公其實一直有著另外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他們因為一些原因暫時分開了,而女主人公在和現在的男主人公相處過程中,雖然也產生了感情,但內心深處始終無法割捨對青梅竹馬的那份情感,最終在面對抉擇時,她選擇了回到青梅竹馬身邊,這就完全打破了讀者原本期待的那種甜蜜圓滿的感情結局,讓讀者在震驚之餘,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感情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進而思考愛情中的複雜情感、責任與選擇等思想內涵,使小說的主題在反轉中得到了深化,不再僅僅局限於簡單的校園愛情故事,而是上升到了對愛情本質更為深刻的探討層面。
舉例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有著經典的反轉式結尾,堪稱這一技巧運用的典範之作。
故事圍繞著一對生活拮据但彼此深愛著對方的年輕夫婦——吉姆和德拉展開。在聖誕節來臨之際,兩人都想給對方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以表達自己的愛意。
德拉最引以為傲的便是她那一頭如瀑布般美麗的長發,而吉姆則擁有一塊祖傳的金錶,這兩樣東西對於他們來說,既是珍貴的財物,更是承載著深厚情感的象徵物。
為了給吉姆買一條白金錶鏈作為聖誕禮物,德拉狠下心來,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當她拿著換來的錢去精心挑選錶鏈時,心中滿是對吉姆收到禮物時驚喜表情的期待;而與此同時,吉姆為了給德拉買一套她心儀已久的發梳,那是一套用玳瑁製成、鑲著珠寶的精美髮梳,他也默默地賣掉了自己的金錶,懷揣著同樣的期待去準備這份禮物。
當聖誕夜來臨,兩人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拿出各自準備的禮物時,才發現彼此為對方精心準備的禮物都因為賣掉了相應的物品而暫時失去了用處——德拉的長發已經剪掉,吉姆買的發梳派不上用場;吉姆的金錶已經賣掉,德拉買的錶鏈也無法佩戴。
這個反轉結尾,打破了讀者原本期待的那種常規的、完美的禮物交換的美好預期,讀者原本想象中的是兩人在聖誕夜互贈禮物,看到對方驚喜感動的溫馨畫面,然而歐·亨利卻巧妙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
但正是在這種反轉中,深刻凸顯了夫妻之間真摯而深厚的愛情,即使物質上的禮物暫時失去了實際價值,但他們為對方付出、犧牲的心意才是最珍貴的禮物,這份心意超越了物質本身,讓讀者看到了愛情在生活的磨礪下依然閃耀著的純粹光芒,將愛情的內涵通過這種意外的方式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印象深刻。這種反轉式結尾不僅使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感染力,更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對愛情的真諦有了更為深刻、真切的理解,久久難以忘懷。
方向五:象徵式結尾
技巧分析
象徵式結尾宛如一首含蓄而韻味悠長的詩歌,作者藉助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場景等來為小說畫上句號,將那些抽象、深邃的思想內涵具象化地寄托在這些象徵元素上,讓讀者彷彿在欣賞一幅意境深遠的畫卷,通過對象徵物的解讀去把握小說深層次的意義。這種結尾方式能夠以一種委婉、隱晦卻又極具藝術美感和文化底蘊的形式傳達思想,使小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敘述,更像是一件蘊含著豐富哲理的藝術品,給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象徵元素在文學作品中往往具有多重解讀的可能性,它能夠喚起讀者內心深處的聯想和共鳴,使小說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多元。不同的讀者基於自己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等因素,對象徵物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而這也恰恰是象徵式結尾的魅力所在,它鼓勵讀者積极參与到對作品意義的挖掘中,讓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穫。
例如,選擇「燈塔」作為象徵物來結束一部小說,燈塔本身在現實生活中就代表著指引、希望和守護,在小說中它可以象徵著主人公在歷經漫長的黑暗與迷茫后,終於尋找到的人生方向和心靈寄託,也可以象徵著一種超越個體的、普世的精神力量,引導著人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守正道、不斷前行。讀者在閱讀結尾處對燈塔的描寫時,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燈塔所蘊含的這些象徵意義,進而將其與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故事的主題相聯繫,深刻體會到小說想要傳達的關於希望、堅守等思想內涵,使小說的主題在這種象徵的烘托下更加深入人心。
布局步驟分析
1.選擇合適象徵物:根據小說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精心挑選與之契合的象徵物,這需要考慮象徵物本身在文化、歷史以及人們普遍認知中的含義,確保其能夠準確、有效地傳達小說的主題思想。象徵物的選擇範圍十分廣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如花朵(不同的花朵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比如玫瑰象徵愛情,百合象徵純潔等)、河流(常象徵著時光的流逝、生命的延續等)、星辰(可代表著夢想、希望等),也可以是人造的物件,像燈塔(指引方向、帶來希望)、鏡子(反映真實、審視自我)、鐘錶(象徵著時間的流逝、生命的有限性等)。
比如要表達人生的希望與堅韌這一思想,選擇「種子」作為象徵物就比較合適,種子雖渺小卻蘊含著生機,能在各種艱難環境中生根發芽,這種特性與人生中即便身處困境但依然懷揣希望、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努力成長、綻放光彩的主題相呼應,能夠很好地承載小說的思想內涵。
2.融入故事發展:在小說的情節推進中,要讓象徵物自然地出現並參與到故事中,賦予它一定的情節功能或者情感關聯,使其成為故事有機的一部分,而不是生硬地插入。在以「種子」為象徵物的小說里,主人公可能在生活陷入絕境時,偶然得到了一顆不知名的種子,或許是在路邊的石縫中發現的,或許是朋友不經意間贈送的,這顆種子的出現起初並沒有引起主人公太多的注意,但隨著故事的發展,主人公在心情極度低落、對生活幾乎失去信心的時候,看到了這顆種子,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它種在了自家荒蕪的小院里。
之後,主人公開始每天悉心照料這顆種子,在澆水、施肥、期待它發芽的過程中,主人公自己的心境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從最初的消極絕望慢慢變得積極起來,種子的生長變化與主人公的心境變化相互交織,每一次看到種子有了新的動靜,比如破土而出的小芽、長出的嫩葉,都會給主人公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象徵物與故事之間緊密的聯繫以及它對主人公情感和命運的影響。
3.結尾強化象徵:到結尾時,著重刻畫象徵物的最終狀態,通過細膩的描寫使其象徵意義更加凸顯,進而強化小說的思想內涵,讓讀者在故事結束時對象徵物所承載的思想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比如在上述以「種子」為象徵物的小說結尾,那顆種子歷經風雨,終於破土而出,長出了嫩綠的新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它那頑強的生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此時作者可以進一步描寫主人公看著這顆新芽時的內心感受,他眼中閃爍著感動與堅定的光芒,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就如同這顆種子一樣,無論曾經多麼艱難,只要心懷希望、堅持不懈,總能迎來新的生機與希望,象徵著主人公也走出了生活的陰霾,迎來了新的開始,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無論多麼艱難,希望總是如種子般存在並能綻放光彩的思想主題,使小說的思想內涵通過象徵式結尾深深地烙印在讀者的心中。
舉例
陳忠實的《白鹿原》結尾處,巧妙地運用了象徵式結尾,使小說蘊含的思想內涵更加悠遠綿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部展現白鹿原上白鹿兩家以及眾多人物在時代變遷中興衰榮辱的長篇巨制中,白鹿原上一直流傳著白鹿精靈的傳說,白鹿精靈象徵著白鹿原上人們對美好生活、道德倫理等的一種嚮往和堅守,它貫穿於整個故事的背景之中,雖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角色,但卻如同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影響著原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白鹿原上經歷了風風雨雨,白家、鹿家等家族在歷史的洪流中歷經了諸多變故,白家的白嘉軒一生堅守著傳統的儒家禮教觀念,秉持著正直、勤勞、堅毅等品德,努力維護著白家的尊嚴和家族的傳承,然而家族內部也不乏矛盾和紛爭;鹿家的鹿子霖則相對更加靈活變通,對新事物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但同時也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
在時代的變革中,白鹿原上出現了諸多違背傳統道德、陷入混亂的情況,如各種政治運動的衝擊、年輕一代對傳統觀念的反叛等,原上的人們在新舊思想的碰撞、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動蕩的社會環境中掙扎求生。
而小說結尾處,白鹿原上的白鹿精靈傳說再次被提及,儘管世事變遷,白鹿原上發生了那麼多的故事,各個家族都經歷了興衰榮辱,但白鹿精靈所代表的那種精神底蘊依然存在於這片土地上,紮根在人們的心中,它象徵著白鹿原上的人們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內心深處對於善良、正義、美好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鄉土精神的傳承與堅守都不會磨滅。
通過這樣的象徵式結尾,深刻傳達了對傳統文化、鄉土精神傳承與變遷的思考,讓讀者在讀完小說后,彷彿看到了白鹿原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人們那堅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精神根基,即使歲月流轉、風雲變幻,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價值的珍視依然如白鹿精靈一般,在白鹿原上生生不息,使小說蘊含的思想內涵更加悠遠綿長,韻味無窮。
方向六:開放式結尾
技巧分析
開放式結尾恰似一個充滿無數可能性的岔路口,作者在故事結束時,並不為讀者指明唯一的方向,而是呈現出多種可能性的結局,讓讀者可以自主去選擇或者想象他們認為合理的結局走向,這種結尾方式就像是給讀者遞上了一支畫筆,邀請他們在作者勾勒的故事框架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描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結局。
它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生活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為現實生活本就不是按照既定的、單一的劇本發展的,每個人在面對各種選擇和境遇時都有著不同的可能性和結果,開放式結尾恰恰契合了這種生活的真實狀態,使小說的思想內涵更貼合現實生活中多元的價值觀和觀點。
而且,這種結尾方式極大地鼓勵了讀者積极參与到對小說故事的續寫和對思想內涵的進一步挖掘中。讀者在思考不同結局可能性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代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價值判斷以及對人性、社會等多方面的認知,從而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小說所蘊含的主題,讓小說的思想內涵在讀者的主動參與下不斷拓展和延伸,同時也增強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性和連接感,使小說具有了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泛的討論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例如,在一部講述年輕人創業故事的小說中,主人公在面臨資金短缺時,一方面有機會接受一個大公司的收購意向,走穩妥的路線;另一方面也可以冒險去尋找新的投資人繼續獨立打拚,這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在結尾處都被擺在了讀者面前,沒有明確指出主人公最終的選擇。讀者們就會根據自己對主人公性格的理解、對創業風險與機遇的權衡以及內心所秉持的價值觀,去設想不同結局下主人公的後續發展,比如有的讀者覺得主人公性格謹慎,可能會選擇被收購,進而想象他在大公司體系內如何一步步晉陞,又如何在新的平台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而有的讀者認為主人公充滿冒險精神,會堅持獨立創業,便會設想他在尋找投資人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以及最終成功或失敗的不同場景。在這樣的想象和思考過程中,讀者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類似抉擇,如職業發展方向的選擇、面對困難時的取捨等,進而深入思考安穩與拼搏、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個人理想與現實壓力等諸多思想層面的問題,從而使小說關於年輕人追求夢想、應對創業挑戰的思想主題在讀者的不同解讀中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布局步驟分析
1.構建多元情境線索:在故事發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不同的情節分支和線索,這些線索就如同大樹上不同方向生長的枝椏,每一個都有可能引導出不同的結局方向,為開放式結局埋下伏筆。這需要作者對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社會背景以及各種矛盾衝突有著細緻入微的刻畫和深入的思考,確保不同的情節線索都具有合理性和發展的可能性。
比如在一部以都市情感為主題的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發展面臨著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女方家庭條件優越,父母希望她能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伴侶,而男方則出身普通,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打拚,女方父母對這段感情持反對態度,這是一個阻礙他們感情發展的外部壓力線索;另一方面,男女主人公自身在性格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女方比較感性,注重情感的細膩交流,男方則相對理性,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事業的發展上,這導致他們在相處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溝通不暢、矛盾摩擦的情況,這是內部情感矛盾的線索。
同時,在工作方面,男方獲得了一個去外地發展的絕佳機會,但這意味著要和女方暫時分開,而女方所在的公司也面臨著一些人事變動,可能影響到她的職業前景,這些職場上的變化又與他們的感情走向相互交織,形成了更多的情節分支。這些不同的線索都有可能引導出不同的感情結局,比如兩人克服了家庭和性格的矛盾,堅守愛情,共同面對職場的變化;或者因為外界壓力和內部矛盾的累積,最終遺憾分手;又或者選擇暫時分開,各自去發展事業,未來再看是否有緣分重新走到一起等等,為開放式結尾奠定了基礎。
2.結尾羅列選擇:到結尾處,要將這些不同的可能性以一種相對隱晦或者明確的方式羅列出來,不做明確的抉擇,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故事發展的多種潛在方向,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任由讀者去探索和想象。
在上述都市情感小說結尾,可以這樣寫:男女主人公坐在他們常去的那家咖啡館里,周圍的環境依舊熟悉而溫馨,但兩人的臉上卻都帶著一絲凝重。男方緩緩開口,提到了即將去外地發展的機會,女方眼中閃過一絲猶豫和不舍,她想起了父母這段時間的苦勸,也想到了兩人最近頻繁的爭吵。此時,作者可以描述一下窗外的街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彷彿生活依舊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而他們的未來卻懸在了半空。結尾處留下這樣一段話:「他們望著彼此,心中都明白,此刻的抉擇或許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是堅持這份感情,一起去面對未知的挑戰,還是聽從現實的安排,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一切都還在猶豫和未知之中,就像這城市裡的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十字路口徘徊,等待著命運的指引。」通過這樣的描述,將不同的結局可能性擺在了讀者面前,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故事的開放性,進而激發他們去想象後續的發展。
3.啟發思考內涵:開放式結尾的關鍵不僅在於呈現多種可能,更在於通過這種呈現,啟發讀者去思考不同選擇背後所涉及的人生價值觀、社會機遇與挑戰等思想內涵。作者要在前文的故事敘述中,巧妙地融入對這些思想層面問題的探討和鋪墊,讓讀者在面對結尾的多種選擇時,能夠自然而然地深入思考。
在都市情感小說中,前文在描寫男女主人公面對家庭壓力、性格差異以及職場變化等情節時,就可以穿插一些關於愛情與麵包、個人追求與家庭責任、理想伴侶與現實條件等方面的思考和對話,比如女方和閨蜜傾訴時提到不知道該為了愛情不顧父母反對,還是聽從父母的意見選擇更安穩的感情生活;男方在和朋友討論工作機會時,也糾結於是抓住事業發展的契機,還是為了陪伴女友留在本地。這些情節鋪墊會讓讀者在思考結尾兩人的感情走向時,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類似情況,進而深入思考在感情中如何平衡各種因素、面對人生抉擇時應該以怎樣的價值觀為導向等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使小說的思想主題在讀者的思考中不斷深化,讓讀者從一個簡單的情感故事中,收穫對人生、愛情等方面更具啟示性的感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舉例
韓寒的《後會無期》原著小說有著典型的開放式結尾,充分展現了這種結尾方式的獨特魅力和思想深度。
故事中幾個主人公一路經歷了各種荒誕、離奇又充滿現實意味的事情后,各自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軌跡都在這趟旅程中逐漸清晰又不斷變化著。浩漢懷揣著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改變命運的決心,踏上了看似充滿希望卻又處處碰壁的旅途;江河是個有些木訥但內心善良、堅守自己原則的人,他原本只是想安安穩穩地做一名教師,卻被捲入了這場意外不斷的遠行;而周沫、蘇米等女性角色也都有著自己的無奈、夢想和複雜的情感世界,她們與浩漢、江河等人的相遇、分別,構成了故事中一個個或溫暖或傷感的片段。
在經歷了一路的故事後,最終他們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未來他們會怎樣,故事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浩漢是繼續在社會的洪流中隨波逐流,在不斷碰壁后依然執著地尋找自己的理想歸宿,還是會在現實的打擊下逐漸磨平稜角,放棄曾經的堅持;江河回到家鄉后,真的能像他最初期望的那樣,安心做一名教師,過著平淡卻安穩的生活嗎,還是會因為這段旅途的經歷,內心有了新的變化,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追求;而周沫在演藝圈的打拚是否能迎來轉機,蘇米又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歸宿,這些都留給了讀者去想象。
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去想象不同的結局走向,比如有的讀者覺得浩漢雖然歷經坎坷,但他骨子裡的那種倔強和對夢想的執著不會輕易消失,或許他會在某個領域重新出發,憑藉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也有的讀者認為江河在經歷了外面世界的紛繁複雜后,會更加珍惜家鄉的寧靜,安心教書育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小說也藉此反映了年輕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時的迷茫與對未來的不確定,引發讀者對人生選擇、社會現象等多方面的思考,其思想內涵在開放式的結尾中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讀者在想象主人公們的不同結局時,彷彿看到了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在生活中的種種模樣,或迷茫、或堅定、或無奈、或充滿希望,進而更加深刻地去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該如何做出選擇,如何堅守自己的初心,讓小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成為了一面映照現實生活、啟發人生思考的鏡子。
方向七:回歸平靜式結尾
技巧分析
回歸平靜式結尾就像是一場狂風暴雨過後,天空逐漸放晴,大地恢復寧靜,那曾經的喧囂與動蕩彷彿只是一場短暫的夢境,而此刻的平靜才是生活的本真模樣。在小說中運用這種結尾方式,通過將故事從激烈的矛盾衝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中拉回到平靜的狀態,形成一種前後鮮明的反差,能夠有力地凸顯出生活的本質或者人物內心的成長與釋然,進而傳達出小說深層次的思想內涵,比如對平凡生活的珍惜、對心靈寧靜的追求等。
這種結尾讓讀者在經歷了故事中的種種緊張、激動、悲傷等強烈情緒后,感受到一種如釋重負的舒緩,同時也能在平靜之中品味到生活的韻味和人生的真諦。它暗示著無論生活中遭遇多大的風浪,最終都會歸於平靜,而人們在這平靜中所找到的意義和價值,才是最為珍貴的。例如,在一部講述戰爭的小說中,戰場上硝煙瀰漫、戰火紛飛,士兵們經歷著生死考驗,友情、親情在戰爭的殘酷面前不斷受到衝擊和考驗,整個故事充滿了緊張與悲壯的氛圍。然而在結尾處,戰爭結束了,倖存的士兵們回到了家鄉,看著熟悉又陌生的村莊、田野,聽著雞鳴犬吠,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這種從戰爭的混亂到和平生活的平靜轉變,深刻地傳達出了對和平的珍視、對平凡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慨,以及在歷經磨難後人們內心對寧靜生活的渴望與回歸,使讀者在故事結束后,對戰爭與和平、生命的意義等思想內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布局步驟分析
1.營造衝突高潮:在小說的主體部分,構建激烈的矛盾衝突是打造回歸平靜式結尾的重要基礎,要讓故事充滿張力,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使他們沉浸在情節的跌宕起伏之中。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比如塑造人物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像三角戀情中,三個人之間愛而不得、互相猜忌、痛苦掙扎的情感衝突;也可以是利益紛爭,如在商業競爭題材的小說中,各個公司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獲取最大利潤,不惜使出各種明爭暗鬥的手段,包括商業間諜、惡意詆毀等,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還可以是與外部環境、社會規則的對抗,例如在一部描寫底層人民在不公平社會制度下艱難求生的小說中,主人公們為了爭取基本的生存權利、改變自己的命運,聯合起來與那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權貴階層進行抗爭,充滿了緊張與對抗的情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以一部職場小說為例,主人公在職場上遭遇了同事的排擠、上司的打壓,面臨著項目失敗、可能被辭退的巨大危機。同事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項目中故意設置障礙,向上司打小報告,抹黑主人公;上司則聽信讒言,對主人公百般挑剔,將重要的任務交給別人,卻把一些吃力不討好的活兒丟給主人公,還總是在公開場合批評他,讓主人公在公司里處境艱難。而主人公負責的項目又遇到了資金短缺、技術難題等重重問題,眼看就要失敗,整個情節充滿了緊張和危機,讓讀者為主人公的命運揪心不已。
2.鋪墊平靜轉折:在衝突高潮之後,需要逐漸鋪墊走向平靜的情節元素,讓故事的發展有一個自然的過渡,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從激烈到平靜的合理轉變,而不是顯得突兀。這可以通過人物心態的調整、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出現一些轉機讓矛盾慢慢化解等方式來實現。
在上述職場小說明中,主人公在瀕臨絕境時,意外得到了一位前輩的指點,前輩告訴他一些應對職場困境的經驗和方法,還幫他分析了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主人公聽了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主動與同事溝通,誠懇地解釋誤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誠意,逐漸化解了與同事之間的矛盾;同時,他也向上司提交了詳細的項目改進方案,上司看到了他的努力和能力,改變了對他的態度,重新給予他支持,項目也因此有了新的轉機。此外,主人公自己的心態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像之前那樣焦慮、憤怒,而是變得更加平和、沉穩,開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中的問題,這些都為故事走向平靜做了鋪墊。
3.結尾回歸平靜:最終讓故事以一種平靜、祥和的狀態結束,展現出主人公心態的平和或者生活恢復正常秩序等,讓讀者在這種平靜之中深刻體會到小說所傳達的思想內涵。
像職場小說結尾,主人公順利完成了項目,得到了上司的認可和同事們的尊重,他與同事們關係融洽,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下班后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悠閑時光,或是和家人一起吃頓溫馨的晚餐,或是在小區里散散步,感受著平凡生活的美好。從之前的職場風雲回歸到平淡卻真實的生活,傳遞出在經歷風雨後才更懂得珍惜平凡生活的思想內涵,讓讀者意識到,職場上的那些紛爭、困難雖然曾經讓人疲憊不堪,但在度過難關后,回歸到平靜的日常生活中,才發現這平凡的日子裡蘊含著真正的幸福和生活的意義,引發讀者對自己生活的反思,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平靜與安寧。
舉例
余華的《活著》可謂是這種結尾方式的深刻體現,它以一種近乎平淡卻又飽含力量的方式,通過回歸平靜的結尾,傳達出了對生命的堅韌、對生活的包容以及在苦難中依然能找尋到平淡生活意義的深刻思想內涵。
主人公福貴一生歷經了無數的苦難,他本是富家少爺,卻因好賭成性,輸光了家產,一夜之間從雲端跌入谷底,過上了貧苦的生活。此後,他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先是父親被他氣死,接著母親也因病去世,妻子家珍雖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但也飽受生活的折磨,身患重病。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福貴還經歷了戰爭、飢荒、政治運動等,每一次都像是命運對他的沉重打擊,生活充滿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讓人讀來深感命運的無常和生活的殘酷。
然而在結尾處,福貴和他的老牛相伴,平靜地生活在鄉間,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那老牛也有著和福貴一樣歷經滄桑的感覺,他們彷彿是彼此在這世上最後的陪伴,在田間慢悠悠地走著,身後是一片片耕種過的土地,眼前是寧靜的鄉村景色。
這種回歸平靜的結尾,與前面充滿苦難的人生形成鮮明對比,沒有了之前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絕望的掙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坦然、一種對生活的接受。福貴經歷了那麼多,卻依然能在這平淡的日子裡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他的存在本身就像是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哪怕只剩下自己和一頭老牛,也要好好地活著,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所在。
讀者讀到此處,會被這種平靜而深沉的力量所打動,深刻地感受到即使人生充滿苦難,生活的平淡與安寧依然是值得珍惜的,在苦難中找尋到的這份對生活的堅守和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會讓人們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活,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能像福貴一樣,懷著一顆平常心,繼續走下去,使小說蘊含的思想內涵通過這種回歸平靜的結尾,深深地烙印在了讀者的心中,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生活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方向八:哲理啟示式結尾
技巧分析
哲理啟示式結尾猶如一位智慧的長者,在故事結束之時,輕輕地敲打著讀者的心靈之門,傳遞出那些蘊含著人生智慧和深刻道理的話語、觀點,對整個故事所蘊含的思想內涵進行提煉和總結,給讀者以明確的啟示,引導他們從故事中跳出來,站在更高的思想層面去審視生活、人性等方面的問題,使小說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義。
這種結尾並非是生硬地說教,而是基於故事本身的情節發展、人物經歷自然流淌而出的感悟,它能夠讓讀者在被故事吸引、打動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將閱讀的體驗從單純的情感共鳴上升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與領悟。通過在結尾處點明哲理,就像是在讀者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惑、抉擇時,能夠藉助小說所傳達的智慧去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使小說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娛樂消遣,更成為了引導人們成長、思考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一個講述主人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斷面臨得失抉擇的故事中,主人公為了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放棄了很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犧牲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雖然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卻感到內心空虛、孤獨。在結尾處,作者通過主人公的感悟或者以一種旁白敘述的形式,闡述出「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我們常常在追逐遠方的過程中,忽略了身邊最珍貴的東西,真正的成功並非只是功成名就,更是內心的充實與滿足」這樣的哲理觀點,讓讀者一下子就能從主人公的經歷中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明白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部分,從而獲得關於人生價值、生活平衡等方面的思想啟示,使小說的思想內涵得以升華,發揮出引導讀者認知的作用。
布局步驟分析
1.故事蘊含哲理基礎:在構思小說情節和人物塑造時,要圍繞著某個或某些哲理觀點來進行設計,讓故事本身就具有引發哲理思考的潛力,使哲理如同絲線一般,巧妙地貫穿於整個故事的脈絡之中。這需要作者對生活中的諸多現象、人性的複雜面以及各類哲學道理有著深入的觀察和思考,然後將其融入到小說的構思里。
比如要傳達「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一哲理,就可以構思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偶然得到了一個神奇的能力,這個能力能讓他瞬間知曉別人內心的想法。起初,這個能力在幫助他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在商業談判中,他憑藉知曉對方底線的優勢,順利拿下了許多重要項目;在人際交往中,他能提前洞悉朋友的煩惱,及時給予幫助,收穫了很多真摯的友誼,讓讀者看到這個能力給他帶來的諸多好處,似乎一切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這個能力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他因為總是能看穿別人的心思,發現身邊的人在他面前彷彿沒有秘密可言,漸漸地,朋友們開始對他有所疏離,覺得在他面前沒有隱私,相處起來很有壓力;在感情方面,他的戀人也因為他總是輕易看透自己的想法,感覺自己像個透明人,兩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甚至在工作中,一些競爭對手得知他有這個能力后,聯合起來對付他,處處給他設陷阱,讓他陷入了諸多困境。通過這樣的情節設置,讓讀者在故事中能隱隱體會到這種能力所帶來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為結尾處正式引出「事物都有兩面性」的哲理做好鋪墊,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不自覺地開始思考這種辯證的關係。
2.鋪墊哲理引出:在故事發展過程中,通過人物的思考、對話等方式不斷地觸碰、暗示這個哲理觀點,但不直接點明,為結尾的闡述做進一步的鋪墊,讓讀者的思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靠近這個哲理核心。
在上述有神奇能力的故事中,主人公在遇到朋友開始疏遠、戀人關係緊張以及工作上遭遇困境這些麻煩后,會和身邊信任的人探討這個能力到底是好是壞。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個能力多難得呀,要是用好了能避免很多麻煩呢,只是現在大家還不太適應罷了;而有的朋友則會提醒他,雖然能知道別人想法有時候挺方便,但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隱私空間呀,這樣什麼都被看透了,別人心裡肯定不舒服。主人公自己也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在心裡不斷權衡著這個能力給他生活帶來的改變,想著如果當初沒有獲得這個能力,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現在又該如何去應對這些因能力而引發的問題。
通過這些人物之間的交流以及主人公內心的掙扎,不斷地讓「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個哲理觀點在故事中若隱若現,使讀者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其中的辯證意味,同時也為結尾處正式清晰地闡述哲理營造出一種水到渠成的氛圍,讓讀者在看到結尾的哲理啟示時,不會覺得突兀,而是有一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感覺。
3.結尾點明哲理啟示:在故事結尾,通過主人公的感悟或者以一種旁白敘述的形式,清晰地將蘊含的哲理觀點表達出來,讓讀者明確接收到小說想要傳達的思想啟示,從而帶著這種思考去審視自己生活中的種種情況,使小說的思想內涵得以升華,發揮出引導讀者認知的作用。
比如在這個神奇能力的故事結尾,主人公站在故事發生的那片熟悉的廣場上,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心中感慨道:「原來這世間萬物皆如我所經歷的這般,有著正反兩面,看似美好的東西背後或許藏著隱患,而那些令人煩惱的事說不定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機,我們所能做的,便是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坦然接受生活給予的每一面呀。」這樣直接點明「事物都有兩面性」這一哲理,將故事前面所展現的各種情節、矛盾衝突都歸結到這一哲理之下,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無論是故事中的神奇能力,還是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都存在著這樣的兩面性特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讀者在讀完小說后,就會聯想到自己生活里的諸多事例,比如追求事業成功時可能會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新技術的出現雖然給生活帶來便利但也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等等,進而促使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和變化時,能夠更加理性地去分析、權衡利弊,以一種更豁達、全面的心態去接受生活的全部,使小說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更成為了啟發讀者思考生活、提升認知的載體,讓其蘊含的思想內涵通過結尾的哲理啟示深深地紮根在讀者的心中,具有了長久的影響力。
舉例
錢鍾書的《圍城》結尾就充滿了哲理啟示意味,以一種深刻又略帶詼諧的方式,對人生的諸多無奈與諷刺進行了精妙的總結,讓讀者在故事結束后,仍沉浸在對人生本質的思考之中。
方鴻漸和孫柔嘉經歷了婚後的各種爭吵、矛盾,感情逐漸消磨,生活一地雞毛。他們的婚姻從最初帶著些浪漫與期待開始,方鴻漸本以為孫柔嘉是個溫柔體貼、能與自己相互理解扶持的伴侶,孫柔嘉也對方鴻漸的學識和風度有所傾慕,然而真正步入婚姻生活后,才發現彼此性格中的差異以及生活觀念的不同,成為了兩人不斷爭吵的源頭。
方鴻漸性格里有著知識分子的清高與軟弱,在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婚姻中的問題時,常常是逃避或者無奈地妥協;孫柔嘉則相對更加現實和計較,希望在生活中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對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方面有著較高的期望,兩人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人情往來等瑣事上總是意見不合,爭吵不斷,家庭氛圍變得越來越壓抑。
小說結尾處寫道:「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當、當、當……』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裡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這段結尾通過老鐘的敲響,將過去與現在對比,暗示著人們總是在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中生活。曾經,方鴻漸和孫柔嘉都懷著美好的憧憬,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相互的包容,讓婚姻生活變得美滿幸福,就像在那五個鐘頭以前,兩人各自有著對對方的期待,對未來生活的設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卻無情地打破了這些期望,他們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和矛盾之中,感情逐漸被消磨殆盡。
老鍾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走著,它見證了這一切的變化,卻又似乎對這人生的無奈和諷刺無動於衷,而這種無動於衷恰恰更加凸顯出人生的悲哀。錢鍾書先生藉助這老鐘的意象,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讓讀者不禁聯想到生活中人們常常懷著美好的憧憬開始,卻往往陷入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中,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中期望與現實的關係以及其中的種種複雜滋味。
讀者在讀完《圍城》后,會深刻認識到人生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無論是婚姻、事業還是其他方面,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追逐、進入,然後又失望、想要逃離,在這進進出出的過程中,充滿了無奈、諷刺和對生活本質的迷茫。這種哲理啟示式結尾提升了讀者對生活本質的認知層次,使小說具有了經久不衰的思想魅力,讓不同時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對人生深刻的感悟與思考,也使得《圍城》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極具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經典之作。
方向九:情感共鳴式結尾
技巧分析
情感共鳴式結尾就像是奏響了一曲觸動人心弦的樂章,在結尾處將人物的情感渲染到極致,讓讀者彷彿置身於故事之中,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感同身受地體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進而與人物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藉助這種共鳴來傳遞小說的思想內涵。
它往往聚焦於人性中的美好、溫暖、悲憫等情感,通過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情節,把這些情感具象化地展現出來,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使讀者在感動之餘,能夠深刻領會到小說所倡導的價值觀或者對人性的思考等思想主題。這種結尾方式能夠讓小說超越簡單的故事敘述,成為一種情感的紐帶,將作者、故事中的人物以及讀者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結束后,依然沉浸在那種情感氛圍之中,久久不能忘懷,並且會不自覺地將小說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中。
例如,在一部講述老人與流浪狗的故事中,通過刻畫老人孤獨無依的生活狀態以及流浪狗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遭遇,讓二者相遇后相互陪伴、相互依賴的情節顯得格外珍貴和感人。老人會把自己僅有的食物分給流浪狗,流浪狗在老人生病時不離不棄,守在床邊,還跑出去找人幫忙,這些充滿溫情的細節不斷積累著讀者對他們之間這份情感的感動與關注,到結尾處,當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差,最終離世,而流浪狗依然守在老人的墓前,日復一日,彷彿在等待老人歸來,這個極具感染力的情節會讓讀者為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而落淚,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故事所傳達的關於陪伴、忠誠以及世間真情珍貴的思想內涵,讓讀者在情感共鳴中受到思想的洗禮,更加珍惜身邊的真情和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情感。
布局步驟分析
1.塑造情感紐帶人物:在小說中精心塑造出能夠讓讀者容易產生情感聯繫的人物形象至關重要,這些人物需要有著鮮明的性格特點、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且經歷著一些容易引發讀者同情、喜愛等情感的事情,從而在讀者心中建立起情感紐帶,使讀者願意去關注他們的命運,投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寫一個關於留守兒童和支教老師的故事,留守兒童常年與父母分離,生活在偏遠的山村,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教育資源,內心充滿了孤獨、渴望與迷茫;支教老師則懷著一顆奉獻的心,放棄了城市裡的舒適生活,來到山村,想要給這些孩子帶來知識和溫暖。留守兒童純真質樸又略帶自卑的性格,以及支教老師善良、有責任感的形象很容易讓讀者心生好感,而且他們各自所面臨的困境和期望也能引起讀者的同情與關注,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與他們建立起情感聯繫,願意跟隨他們的故事發展,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樂。
2.積累情感觸發點:在故事發展進程中,要設置多個情感觸發的情節,通過這些情節不斷加深讀者對人物的情感投入,就像在讀者心中不斷堆積情感的「柴火」,等待著在結尾處將其點燃,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留守兒童和支教老師的故事裡,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感觸發點。比如,支教老師初到山村,看到孩子們破舊的教室、簡陋的學慣用具時,眼中流露出的心疼和堅定,讓讀者感受到他對孩子們的真心關愛;當留守兒童第一次在支教老師的課堂上,因為回答對了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臉上露出那既羞澀又開心的笑容時,讀者也會跟著感到欣慰;還有在節日里,支教老師放棄了回家團聚的機會,和孩子們一起在山村過了一個別樣的節日,大家一起包餃子、做遊戲,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讓讀者體會到了溫暖;而當有孩子因為家庭貧困面臨輟學的風險,支教老師四處奔走為他籌集學費,孩子眼中滿是感激和不舍的淚水,這些情節一步步積累著讀者對他們之間這份師生情的感動與關注,讓讀者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到故事的情感之中。
3.結尾強化情感共鳴:到結尾處,通過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情節將情感推向高潮,讓讀者的情感徹底爆發,與人物達成深度共鳴,使讀者在讀完小說后,腦海中久久縈繞著這個情節以及其所帶來的情感衝擊,深刻領悟小說的思想內涵。
比如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支教老師的支教期限到了,要離開山村回到城市,孩子們都非常不舍,他們早早地來到村口,手裡拿著自己親手做的小禮物,眼中噙著淚水,默默地看著支教老師收拾行李。當支教老師上車準備離開時,孩子們一起大聲喊著:「老師,您一定要回來呀!」支教老師也忍不住淚流滿面,車子緩緩開動,孩子們在後面追著跑了好遠好遠,那一聲聲呼喊彷彿還在山間回蕩。這個情節會讓讀者為他們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而感動落淚,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故事所傳達的關於奉獻、關愛以及教育的力量等思想內涵,讓讀者在情感共鳴中受到思想的洗禮,更加珍惜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也更加關注那些偏遠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小說的思想主題通過情感共鳴深深地烙印在讀者的心中。
舉例
張嘉佳的《擺渡人》結尾就很好地實現了情感共鳴式結尾,以其浪漫又深情的筆觸,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充滿愛與勇氣的世界,讓人們為書中人物的情感所打動,進而深刻感受到小說對於愛情力量、對勇敢追求真愛的思想倡導。
崔斯坦和迪倫歷經千難萬險,突破了靈魂擺渡的規則,從荒原回到了人間,兩人在火車上緊緊相擁,那一刻他們為了彼此所付出的努力、所經歷的生死考驗,以及那跨越生死、衝破規則的愛情都匯聚在一起。
在整個故事中,崔斯坦原本是荒原上的擺渡人,職責是引領那些死去的靈魂穿越充滿危險的荒原,到達他們該去的地方,而迪倫則是一個在火車事故中不幸遇難的少女靈魂。起初,崔斯坦只是按照規則履行自己的職責,護送迪倫,但在相處的過程中,兩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他們一起面對荒原上的惡魔、艱難的地形以及各種未知的危險,每一次的生死瞬間都讓他們的感情愈發深厚。
然而,按照荒原的規則,靈魂一旦到達目的地,就會和擺渡人永遠分離,迪倫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她憑藉著對崔斯坦的愛和心中的勇氣,決定冒險返回荒原,去尋找崔斯坦,帶他一起回到人間。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他們要再次面對那些可怕的惡魔,克服無數的困難,但兩人始終沒有放棄,緊緊相依,相互扶持。
當他們終於成功回到人間,在火車上相擁的那一刻,讀者彷彿也跟隨著他們經歷了那段驚心動魄又充滿溫情的旅程,很容易被他們之間純粹而熱烈的情感所打動。那種跨越生死、衝破規則的愛情,讓人們感受到了愛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它可以讓人戰勝恐懼、無視一切阻礙,只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讀者讀到此處,會與書中人物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節火車車廂中,分享著他們的喜悅與感動,進而深刻感受到小說對於愛情力量、對勇敢追求真愛的思想倡導,使得小說的思想內涵通過情感的傳遞深深烙印在了讀者的心中,讓讀者在合上書本后,依然沉浸在這份美好的愛情故事中,對愛情有了更深刻、更美好的嚮往,也讓《擺渡人》這部小說成為了一部深受讀者喜愛、打動無數人心的佳作。
方向十:社會批判式結尾
技巧分析
社會批判式結尾猶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入社會的病灶,以批判社會中的不良現象、不合理的制度、人性的醜惡等為思想內涵,在結尾處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尖銳揭示或者諷刺,引發讀者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思考,起到警示或者呼籲改變的作用。
它通常會運用對比、誇張等手法來增強批判的力度,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和荒謬性,打破讀者對社會某些現象習以為常的麻木狀態,促使他們去反思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進而激發起改變現狀的意願和行動。這種結尾方式使小說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更成為了反映社會現實、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工具,能夠讓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增強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和責任感。
例如,在批判當下一些城市中存在的過度消費、盲目攀比的現象時,可以在結尾處通過描述城市繁華的商業區里,人們依然在瘋狂地購買那些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名牌商品,為了追求所謂的時尚和面子,不惜借貸、透支信用卡,而與此同時,在城市的角落裡,卻是一個個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他們的青春和夢想在盲目攀比、過度消費的漩渦中逐漸消逝,通過這樣強烈的對比,尖銳地批判了過度消費這一社會現象,呼籲人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引發讀者對社會價值觀和消費文化的反思,使小說的社會批判思想內涵得以凸顯,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布局步驟分析
1.確定批判對象:在構思小說時,要明確地確定要批判的具體社會現象或問題,這需要作者對社會現實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選擇那些具有普遍性、危害性且值得引起公眾關注的問題作為批判對象。比如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表現為富人們過著奢華無比的生活,住著豪宅、開著豪車,享受著各種高端資源,而窮人們卻在為基本的生存溫飽苦苦掙扎,生活環境惡劣,教育、醫療等基本權益都難以保障;或者教育不公現象,像城市裡的孩子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優秀的教師隊伍,而偏遠山區的孩子卻只能在破舊的教室里,用著簡陋的學慣用具,接受著有限的教育;再如官場腐敗問題,一些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收受賄賂、以權謀私,損害了公眾的利益,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等等。
例如要批判當下一些城市中存在的過度消費、盲目攀比的現象,就圍繞這個主題來構建故事內容,深入挖掘這一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社會影響以及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後果,為後續的情節展開和批判做準備。
2.展現問題場景:在小說中通過各種情節、人物的行為等,將所批判對象造成的不良後果和荒謬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和不合理性。
在批判過度消費的小說里,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描繪這些場景。比如,刻畫一位年輕的職場新人小麗,她每月工資並不高,但看到身邊同事都穿著名牌服裝、背著昂貴的包包,為了融入這個群體,不被人看不起,她開始跟風購買奢侈品。起初,她用自己的積蓄勉強買了一個名牌包,背著它去上班時確實收穫了同事們羨慕的眼光,這讓她嘗到了所謂「被認可」的甜頭。於是,她越發陷入其中,當積蓄花光后,便在各種消費信貸平台上借貸,信用卡也被刷爆,每個月工資一到賬,大部分都拿去還欠款了,自己只能節衣縮食,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同時,還可以描寫她的家庭情況,父母辛苦工作供她讀書,原本希望她能安穩生活,卻沒想到她陷入了這樣的消費陷阱,父母得知后痛心疾首,家庭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而她自己因為過度關注物質消費,在工作上也不再用心,業績不斷下滑,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
再從社會層面來看,整個城市彷彿都陷入了一種消費主義的狂熱中,商場里不斷推出各種新款商品,廣告鋪天蓋地,宣揚著只有擁有這些昂貴的物品才能體現自身價值、過上高品質生活。人們在這種氛圍的裹挾下,紛紛加入過度消費的大軍,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那些真正需要用錢去提升自己、改善生活的地方卻被忽視了,比如自我學習、健康投資等,通過這些具體場景讓讀者直觀地看到過度消費帶來的危害,認識到這種盲目攀比、追求物質的行為是多麼荒謬和不可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3.結尾強化批判:到結尾處,要通過總結性的話語、強烈的對比或者象徵等手法來進一步強化對該社會現象的批判力度,讓讀者在讀完小說后,對所批判的問題留下深刻印象,並能引發他們深入的思考和改變的決心。
比如在這個過度消費的小說結尾,可以這樣寫:「這座城市依舊燈火輝煌,商場里依舊人來人往,那些琳琅滿目的奢侈品依然在櫥窗里散發著誘惑的光芒,璀璨得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吸引著無數人駐足觀望、趨之若鶩。而在城市的角落裡,卻是一個個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他們眼神空洞,面容憔悴,青春的朝氣早已被高額的欠款消磨殆盡,夢想在盲目攀比、過度消費的漩渦中逐漸消逝,彷彿這座城市的繁華與他們的苦難毫無關聯,他們就像是被遺忘在陰暗角落的螻蟻,在沉重的負擔下艱難地掙扎著。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時代的悲哀呢?當人們把物質的享受凌駕於理性之上,當虛榮心蒙蔽了對生活本真的追求,我們所失去的,或許遠比得到的要多得多。是時候該清醒了,掙脫這消費主義的枷鎖,去尋找真正屬於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吧。」
通過城市繁華與年輕人苦難的鮮明對比,尖銳地批判了過度消費這一社會現象,呼籲人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引發讀者對社會價值觀和消費文化的反思,使小說的社會批判思想內涵得以凸顯,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讀者在讀完這樣的結尾后,會聯想到自己身邊類似的情況,進而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思考如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保持清醒,不被不良的消費風氣所左右,從而達到小說批判社會現象、引導社會觀念正向發展的目的。
舉例
老舍的《駱駝祥子》結尾就是極具社會批判力度的典範,它以祥子這一人物悲慘的命運為切入點,深刻地揭示了那個黑暗、混亂、把人逼向絕路的舊社會的種種弊病,讓讀者看到在那樣的社會制度下,底層人民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逃脫悲慘命運的無奈與悲哀,從而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平、人性解放等問題的深度思考,具有強烈的社會警示作用。
祥子本是一個懷揣著買車夢想、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他帶著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來到北平城,渴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過上體面的生活。他不怕吃苦,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夠了錢買了第一輛車,卻在軍閥混戰中被大兵搶走,這是他遭遇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但祥子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依然有著堅定的信念,繼續努力拉車掙錢,準備再買一輛車。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在捉弄他,他辛苦攢下的錢又被孫偵探敲詐一空,買車的希望再次破滅。後來,在虎妞的誘惑與逼迫下,他不得已與虎妞結了婚,雖然有了一個相對安穩的家,但虎妞的強勢和自私讓祥子過得並不舒心,而且為了給難產死去的虎妞辦喪事,祥子又不得不賣掉了車,這一次,他幾乎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即便如此,祥子還是試圖掙扎著重新站起來,他又開始拉車掙錢,可是在那個吃人的社會裡,他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困境,還有精神上的打擊。周圍的人自私冷漠,世態炎涼,拉車行業競爭激烈且充滿剝削,祥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失去了那個曾經勤勞、要強的自己,變得自私、懶惰、墮落,最後淪為了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人,整天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不再有任何追求和夢想。
結尾處寫道:「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老舍先生通過對祥子這一人物形象前後變化的描寫以及最後對他悲慘結局的定論,深刻批判了那個黑暗、混亂、把人逼向絕路的舊社會。
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底層人民的努力顯得如此渺小和無力,無論他們有多麼美好的願望,多麼頑強的毅力,都無法抵擋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迫和剝削。祥子的墮落不是個例,而是那個時代無數底層人民悲慘命運的縮影,反映出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人性在苦難面前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關懷和溫暖。
讀者讀到此處,會對祥子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時也會對那箇舊社會充滿憤恨,進而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平、如何保障底層人民權益、怎樣避免人性被扭曲等問題的深度思考,讓人們意識到一個健康、公平、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對於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是多麼重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警示作用,使得《駱駝祥子》這部作品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至今仍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時刻提醒著人們要珍惜當下相對公平、美好的社會,努力去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貢獻力量。
總之,從賦予小說思想內涵的角度塑造小說結束時的故事情節有著諸多的技巧和布局方法,不同的方式各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作用,創作者可以根據小說的主題、風格以及想要傳達的思想深度等因素靈活運用,創作出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優秀小說作品,讓小說不僅僅是娛樂大眾的文字載體,更成為啟迪人們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