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始皇---沙丘之變11
事關國祚,豈能如此草率地宣之於口?
陛下真的是....太不著調了!
大將軍衛青被同僚的眼神盯的沒有辦法,只能上前勸誡:「陛下,劉氏大漢乃天命所歸,您.....」
在這個促狹的皇帝面前,大將軍衛青也不知道該說啥,算了,他也擺爛,只要不影響軍國大事,他們老劉家的江山愛怎麼說怎麼說。
.....
康熙帝坐在龍椅上,若有所思地旋轉著手上的扳指,從天幕他已經推斷出這上面自稱沐沐的女子並不是所謂的仙女、而是後世之人!
她稱秦始皇為老祖宗,那就意味著這個後世之人大概率是漢人,是滿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她是不是對太祖所建立的清朝有所偏見呢?
連秦始皇那樣歷史所言的暴君,她都推崇至極,甚至以千古一帝這樣的高評價來評判,那朕呢?
現在太子廢不廢已經不是矛盾的焦點了,一開始康熙帝因皇太子的成長自己的年邁,而對於自己從小寄予厚望的兒子生出了忌憚。
太子的儲君之權與皇帝的君權碰撞的越發嚴重,康熙帝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還沒死呢,那些大臣就開始一個個巴結他的兒子們,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人豈不會只知太子而不知皇上,這是最讓康熙帝忍受不了的地方。
自己還在,底下的臣子們就幫著自己的兒子算計死後的遺產,這平常普通人家都會發生重重矛盾,更何況是天家!
但現在更大的矛盾出現了,這個矛盾幾乎要影響愛新覺羅家族統治天下的根基,。
這天幕的出現會不會助長民間反清復明的囂張氣焰,康熙帝一輩子都在提防漢人,而這後世之人恰好也是漢人,他帝王的雷達幾乎一瞬間就嗅到了天幕帶來的動蕩。
攘外必先安內,換句話來說,肉還是要爛在自家鍋里。
太子廢立與否現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間會不會發生動亂。
畢竟整個大清滿人實在太少,而漢人又實在太多了,多到康熙帝已經統治這個國家四十餘年,是掌握這個國家最高權力的人,還在提防著他名義上的子民,那群漢人!
太子又哭又笑,他三十年來幾乎已經要被他敬愛的汗阿瑪壓的喘不過氣來,說實話,當汗阿瑪要廢他太子之位的時候,他不可置信瘋狂的同時心裡還有一絲絲輕鬆。
這個太子之位不是他主動要的,當出生后他就已經被立為太子。
他卻不能推辭,廢太子的下場史書上可是寫的清楚明白,汗阿瑪總是想讓他在朝堂上當個吉祥物,什麼也不做,更不能拉攏大臣。
但是汗阿瑪有那麼多的兒子,太子不得不去爭,不得不去搶,先是老大、后是老八.......還有老三老四....這麼多的弟弟,讓他如何能安心地在朝堂上當個吉祥物。
天幕的出現雖然打斷了廢太子的過程,但箭在弦上,只是死緩罷了,自己身邊的勢力幾乎被汗阿瑪剪除殆盡了。
.......
沐沐話鋒一轉【當然了,我們站在扶蘇公子的視角下,也不是不能理解他會做出選擇:扶蘇接到遺詔的時候,他確實正處於被「發配」的狀態,我們從《史記》上的記載可以看到扶蘇被「發配」的全過程:「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以懲后。長子扶蘇諫,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秦始皇陛下他求長生又又又被騙啦,他命令方士盧生為自己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但是這個盧生他就是純純的一個江湖騙子,並沒有這個本領。
他在忽悠秦始皇得到一大筆賞賜之後,就直接帶著這些金銀珠寶逃出咸陽,關鍵是他逃跑就算了,還到處抹黑我們始皇陛下這個「受害人」!
四處散播謠言,說始皇帝殘暴不仁,要虐殺他!
沐沐在這裡插一嘴啊,這盧生不是自己伸長脖子等著被砍嗎?我們始皇陛下就是沒有知曉掌握輿論的好處,如果能像盧生這樣睜著眼睛說瞎話,把受害者說成加害者,也不至於幾千年了身上一直背著那麼多的大黑鍋。
哎,我們的始皇陛下就是這樣一個埋頭做事不愛宣揚的人!】
秦始皇:.....
雖然被誇了,但總感覺什麼地方怪怪的!
【這平白無故背了黑鍋,那誰也不願意啊!始皇陛下當然是勃然大怒,明明騙了自己還要造謠自己暴虐,始皇怒了,我們普通人生氣就....氣了一下;但始皇生氣起來那可不得了,他決定將以盧生為首的這一批「詐騙犯」方士給坑殺!
但是公子扶蘇不願意,他覺得這樣的懲罰太過嚴重,希望始皇能夠寬恕幾個人、從輕處罰;始皇並不願意,扶蘇繼續直諫,然後他就被他阿父一腳踢到了北方邊境的上郡,一方面是懲罰,另一方面始皇帝還是想鍛煉鍛煉他的長子。
而扶蘇只看到了懲罰,他也不想想,和他一起的是誰,那可是蒙恬大將軍;始皇這一舉動明明是給他送去了軍權,三十萬精兵悍將,正好填補了扶蘇公子沒有軍權的空白!
但是扶蘇公子沒有看出來,他以為父親已經和自己恩斷義絕了,這是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原因還是因為始皇太強大了,如果能從始皇那邊發出矯詔,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正是由於扶蘇公子對強大父親的盲目自信也導致了他選擇自殺的結果。
可悲可嘆啊!】
被可悲可嘆的扶蘇悔恨地低下了頭,他沒想到父親對自己寄予的深望,總是一個勁兒地想要勸誡父親,自己竟然死在這麼淺顯的陰謀之下,他沒臉再面對父親了。
始皇帝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長子竟然會如此選擇,他雖然屢次直言、不顧帝王臉面,但終究還是用生命證明了他作為兒子作為臣子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