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

第167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

秋天的金陵是浪漫的,一夜秋風起,宛如一首悠揚的詩篇,吹落了梧桐,也吹黃了銀杏。

秋天,對於中山陵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最為美麗的季節。

當深秋的筆觸輕輕拂過中山陵,一幅絕美的景緻便在眼前徐徐展開。

楓葉如火,紅遍山間,大自然用最絢爛的畫筆,在這莊嚴的歷史聖地勾勒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卷。

夏先衍在《大明經》誕生后休整了一會兒,然後一行人離開明孝陵靈源後進入中山陵靈源。

中山陵,位於金陵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始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是華夏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

站在山腳下望去,紫金山在秋色中更顯巍峨,山間的林木被秋色染得斑斕多彩,紅黃綠相間,層林盡染。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陵園的石階與建築上,金色的光輝與古樸的陵寢相映成趣,增添了幾分溫暖與莊重。

中山陵作為偉大革命主義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像一條銀白色的巨龍匍匐於紫金山上。從山底的陵門開始,到最頂端的墓室,地勢逐漸升高,看到的景色也越來越壯闊。

拾階而上,道路兩旁高大的松柏,身姿挺拔,四季常青的翠綠針葉在一片斑斕秋色中顯得格外堅毅,宛如忠誠不二的衛士,默默守護著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偉大精神的土地。

陵園內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在秋陽的照耀下,更顯英姿颯爽,彷彿正靜靜地凝視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和人民。周圍的花壇中,菊花正盛,它們不畏寒霜,傲然綻放。

夏先衍一邊走著,一邊細細地感受著這裡獨特的氣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在他心間悄然蔓延開來,彷彿與歷史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那樣的莊嚴肅穆、深沉厚重。

中山陵有著宏偉的氣勢和莊嚴的外觀。

這裡的建築充分融匯了中西建築風格。它既具有華夏傳統建築的莊重、典雅,又融入了西方建築的簡潔、大氣。

在靈源之中,深深地蘊含著孫中山先生偉大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

夏先衍於這靈源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博愛」之精神,它恰似一道溫暖的陽光,灑向世間每一個角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與美好。

「天下為公」的理念,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高懸於天際,指引著人們向著公平、正義的方向不斷前行。

還有那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如同滾滾奔騰的江水,洶湧澎湃,永不停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拚搏。

他彷彿看到了孫中山先生那堅定的身影,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引領著華夏民族走向輝煌的未來。

夏先衍登頂后抬首望去,門楣上方鐫刻的幾個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那字跡蒼勁雄渾,乃是孫中山先生極具神韻的手跡——「天地正氣」。

山川不移憑英雄,浩氣可撼岱麓松。

他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靜靜地凝視著這四個大字所散發出來的浩然正氣,果真是浩氣長存。

一行人跟隨人群步入拱門,在祭堂內,他們望見了孫中山先生那巨大且莊嚴的漢白玉雕像,便默默地鞠躬致敬。隨後,他們又悄然跟隨人群走出了祭堂。

夏先衍佇立在祭堂外,駐足眺望。放眼望去,金陵城的壯麗景色映入眼帘,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整個城市的風貌一覽無餘。

而他心中涌動的,卻是對孫中山先生無盡的敬仰與緬懷。

看著腳下的台階,夏先衍想起了這392級台階蘊含的寓意。這392級台階代表當時的華夏人口是三億九千二百萬,象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希望通過革命讓每一個華夏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392級台階也代表著「三民主義、九州方圓和兩黨合作」。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九州方圓象徵著華夏的廣闊領土,寓意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統一和繁榮。

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寓意著革命的道路是艱難坎坷的;而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這又寓意著孫中山先生開闊的視野和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念。

隨後,夏先衍又帶領眾人前往靈谷靈源之地,祭奠那些在革命和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

夕陽的餘暉如同熔金般灑落在古老的林間小道上,斑駁陸離的光影中,每一片葉子都似乎被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

輕柔的晚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似乎在低語著千年的往事。遠處的山巒在暮色中漸漸模糊,輪廓變得柔和而深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此時的靈谷寺,鐘聲悠揚,回蕩在寧靜的山谷之間,為這黃昏的景色增添了幾分莊嚴與祥和。

隨著夜幕的悄然降臨,靈谷景區逐漸歸於沉寂。

靈谷景區因古靈谷寺而得名靈谷景區,是在原古靈谷寺的舊址上改建形成的公園景區。靈谷景區現有靈谷寺、靈谷塔、無梁殿、寶公塔、三絕碑、萬工池等名勝古迹,又同時分佈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譚延闓墓、鄧演達墓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靈谷寺:建於明初,當時規模宏大,佔地500畝,現寺址僅是明初靈谷寺龍王殿的一部分。靈谷寺是南京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內有大雄寶殿、大遍覺堂、觀音寶閣等建築。

靈谷塔:又名陣亡將士紀念塔,高66米,九層八面,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塔內有螺旋式台階繞中心石柱而上,共252級。塔內外壁上刻有許多碑文,是紀念國民黨陣亡將士的重要建築。

夏先衍踏入靈谷靈源之地,感受則別有不同。一座鐘山,承載著古往今來的歷史,亦埋葬著諸多英烈。

明孝陵彰顯著古代的璀璨輝煌,中山陵乃承古啟今、肩負救亡圖存之重任,而靈谷則是為救亡圖存而英勇犧牲的英烈之安息之所。

英靈浩氣貫長虹,烈士忠魂映碧空。

戰火硝煙銘壯志,山河歲月記豐功。

衝天意氣千秋頌,報國情懷萬代崇。

砥礪前行承使命,中華崛起勢如龍。

鐘山之外,當黃昏的餘暉尚未完全褪去,華燈已悄然初上,為這古老而莊嚴的山脈披上了一襲璀璨的外衣。街道兩旁,一盞盞路燈漸次亮起,宛如點點星辰落入凡間,與天邊殘留的晚霞交相輝映,織就一幅溫馨而夢幻的夜景畫卷。

山腳下,城市的煙火氣息漸漸濃郁,家家戶戶的燈火透過窗戶,透出溫暖而親切的光暈。

街巷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小吃攤、夜市攤位陸續開張,食物的香氣與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

而這煙火氣息,彷彿忠誠的衛士一般,靜靜地拱衛著那巍峨聳立的鐘山,為它增添了一份塵世的溫情與安穩。

繁華熱鬧的金陵城,燈火輝煌,人聲鼎沸。那熙攘的街道、璀璨的霓虹、歡聲笑語的人群,無不展現出一片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彷彿是一首激昂的樂章,奏響著時代的強音。

它是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回應。先生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殫精竭慮,奮鬥不息。他所期望的民主、富強、文明的華夏,在這片土地上正逐步成為現實。

金陵城的每一處發展,每一個進步,都承載著先生的理想與信念,是對他偉大抱負的生動詮釋。

同時,這也是對犧牲烈士的最好回應。那些為了革命、為了抗戰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今日的和平與繁榮。

金陵城的繁華熱鬧,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寶貴成果。這熱鬧的景象,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崇高敬意,是他們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的延續與傳承。

夏先衍的神識與鐘山的靈源相互交織,他感悟著靈源意識的起伏波動,恍惚間,似乎看到了孫中山先生以及無數烈士們那欣慰的笑容。他們的奉獻沒有付諸東流,他們的理想如同璀璨星辰,為華夏兒女照亮了前行之路。

華夏守護之靈也微笑著俯瞰山下的金陵城。隨後,他騰空而起,引領著三座靈源中的靈氣持續在紫金山匯聚。

隨著靈氣不斷凝聚,最終化而為龍。明孝陵靈源幻化成龍頭,中山陵靈源變為龍身,靈谷靈源化作龍尾。此時此刻,三座靈源意識心意相通。

一條由靈氣幻化而成的龍自紫金山山巔翱翔而起,華夏人的信仰築其體,萬千英靈塑其靈,萬家燈火點其睛。

金陵城的華夏子民此刻彷彿聽到了來自鐘山的雄渾龍吟之聲,於是不約而同地望向鐘山的方向。

紫金山巔的巨龍為回應金陵城的華夏子民,吐出一口龍息,將鐘山靈源之地的造化之氣饋贈給城中。

隨後,這條巨龍親昵地將龍頭在華夏守護之靈身上蹭了蹭,又朝著夏先衍等人揮動龍爪,最終消失在靈源之地。

此刻,金陵城中一片歡騰,龍吟聲消失后許多人回過神來,不約而同地望向身邊之人。

「龍吟聲噯,你聽見了嗎!我好像聽到了龍吟噯!」

「嗯呢,我也聽見了,好像在紫金山的方向。」

「哈哈,這不是在做夢吧?我居然聽到了龍吟聲。」

「別掐我啊,你沒做夢,我也聽到了,好像大家都聽到了。」

「真的有龍出現了啊!這世界太瘋狂了,下半年的新聞一個比一個震撼!」

「我是龍的傳人,我是龍的傳人!」

「......」

......

一時間,整座金陵城陷入了狂歡之中。

在金陵的外國人看著幾近瘋狂的華夏人,有些茫然。因為他們根本什麼都沒聽到,只是看到華夏人在同一時間看向同一個方向,然後就瘋狂地宣稱聽到了龍吟之聲。

「哇,華夏龍,這是他們的守護圖騰吧!華夏的圖騰居然誕生了!」

「好羨慕,我的國家什麼時候也能有圖騰誕生!」

……

當然,也有嫉妒得快要發狂的人,尤其是那些腳盆雞人。

華夏守護之靈感受到了金陵城中不懷好意的敵視情緒,他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可要小心了,他已經通過長江水脈與絲綢之路文脈通知了沿途的靈源,將腳盆雞標記為敵對勢力。老老實實待在華夏還好,一旦有了妄念,可就有苦頭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身處鐘山的夏先衍努力平復著激動的心情。原本他還打算繼續沿著山探尋其他地方的靈源,沒曾想華夏守護之靈一露面便直接替他們完成了任務。一行人彼此對視幾眼后,最終將目光投向了隊長。

夏先衍思索片刻后說道:「原地休整一段時間,然後下山。金陵之行即將暫告一段落。」說完,他心神沉入識海之中,因為守護之靈有些事情要交代給他。

金陵,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近代史上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歷程,見證了華夏社會的滄桑巨變。

19世紀中葉,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華夏被迫打開了國門,金陵也未能倖免。1842年,清政府在與腐國的談判中敗下陣來,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華夏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標誌著華夏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自鴉片戰爭后,金陵被捲入近代華夏的風雨飄搖之中。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金陵成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見證了農民政權的興衰起伏與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嘗試,諸多宏偉建築與制度在此構建,雖最終失敗,卻給金陵留下了獨特的歷史印記。

隨著近代化進程推進,金陵開埠通商,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次年,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金陵集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此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象徵著君主制的終結與民主共和的曙光初現。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在隨後的歲月中又遭遇了巨大的災難。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金陵淪陷后,日軍在金陵及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六周之久的血腥大屠殺,遇難者達30萬人以上。這場慘案震驚了世界,也成為了華夏民族歷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抗戰勝利后,金陵作為國民政府首都,又見證了國共兩黨的政治博弈與歷史轉折。

在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后,金陵迎來了新生。1949年,人民解放軍佔領金陵,宣告了國民黨政權的覆滅。這座城市才真正迎來新生,翻開了走向現代繁榮與發展的嶄新篇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7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