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世界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按理說這麼一堆掌握了國家級力量甚至超越國家力量的工業複合體卻不掌握在國家的手中。
本身就是M國國家最大的悲哀。
這麼一群將利益完全凌駕於國家之上的複合體。
不光是盤踞在M國國家上面以民眾為養料瘋狂吸血。
很多時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世界的未來。
真可謂是世界大舞台,有野心民眾就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而具體到M國這種情況,
一個超級複合體很糟糕,
兩個超級複合體也局面不太好,
一堆這種複合體搞出來,按理應該更糟糕才對。
但實際情況是這些超級集團的影響力似乎中和了,
林楓甚至開始臆測,莫非是傳說中的負負得正?
不得不說M國養蠱是有經驗的。
這些超級複合體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這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
能源化工複合體和軍工複合體歷史要最悠久。
尤其是軍工複合體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工業革命。
那時,M國憑藉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基地。
然而,真正推動軍工複合體發展壯大的,是兩次大戰。
戰爭期間,武器製造業迅速擴張,大量資源向這一領域傾斜,軍火公司不僅獲得了巨額利潤,還與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到了「非熱戰」時期,「軍事凱恩斯主義」使得軍工複合體進一步鞏固了其地位,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和全球軍火市場的擴展,這一體系日漸成為M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而醫藥複合體的崛起則與20世紀初的公共衛生運動密切相關。
從消滅天花到抗生素的發明,醫療技術的進步確實拯救了無數生命。
然而,隨著20世紀中葉醫藥行業的資本化進程加速,企業逐漸從公共衛生的角色中轉型,開始追求最大化的利潤。
二戰後,政府大量投資醫學研究,並通過專利法保護製藥公司,這使得一些大型葯企迅速崛起,形成壟斷態勢。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保險和醫藥體系的複雜化,M國普通民眾逐漸淪為葯企利益鏈中的被動消費者。
20世紀末的互聯網革命催生了IT複合體的崛起。
最初的科技公司,如蘋果、微軟和IBM,通過硬體和軟體技術的突破佔據市場先機,而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一代巨頭如谷歌、亞馬遜、臉書相繼登場。
技術進步使它們迅速掌控了信息傳播、電子商務和社交網路等關鍵領域,而通過不斷整合上下遊資源和收購潛在競爭對手,這些巨頭形成了難以撼動的市場壟斷。
按理說這麼多複合體出現應該給國家帶來很多麻煩才對。
但這麼幾個複合體互相競爭之下一切還搞得挺平衡似的?
不由得不讓人直呼Amazing。
甚至很多普通M國民眾都感受不到巨頭的存在更是神奇得很。
可能因為思考被瘋狂強化。
林楓的思維早就不在乎什麼萊文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或許放在現在看萊文森或許是個人物,但如果以大歷史觀強大宏大敘事的角度來說。
這種人物甚至都不值得史官動筆寫上名字。
林楓現在更好奇的問題是明明那些巨無霸複合體一直存在。
為什麼那些M國民眾卻幾乎感受不到這些超級巨頭的存在了呢?
畢竟,從表面上看,這些工業複合體無處不在,掌握著社會運作的核心資源,似乎應該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才對啊。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大部分M國民眾對此毫無實感。
林楓感覺這種「隱形存在」實際上並非偶然,而是這些超級巨頭刻意經營的結果。
仔細思考這其實反映了M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深層問題。
超級工業複合體的影響力,並不是直接通過大規模的民眾動員或福利發放體現的,而是通過複雜的利益分配網路逐層傳遞。
舉例來說,醫藥工業複合體通過醫療保險體系、M國政府補貼和製藥行業的高額利潤維持運轉,但對普通人而言,這些巨大的財富流動被後面的醫療體系的「中間環節」掩蓋了。
當一個普通人去藥房買葯,他可能抱怨葯價高昂,卻很少能直接把這種感受歸因於醫藥工業複合體的壟斷。
相反,他看到的只是保險公司、藥房、醫生這些「看得見的」機構,而不是背後推動這一切的超級巨頭。
這種層層分散的結構,讓M國的一眾超級巨頭們從公眾視野中「隱身」,只留下複雜而又模糊的系統來面對大眾的抱怨。
另外技術的魔術與消費主義的緩衝也是一大因素。
這方面要以IT工業複合體的操作手法更加隱秘且高效。
像蘋果、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巨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幾乎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中,但它們通過技術的「魔術」賦予了這些消費體驗以高度的便利性和娛樂性。
消費者被吸引到這些企業構建的生態系統中,逐漸習慣甚至依賴這些科技產品,卻很少對其背後的壟斷行為或者數據問題產生質疑。
更重要的是,這些巨頭通過不斷創新,營造出一種「無形的恩惠感」。
當民眾用谷歌搜索、用亞馬遜的送貨服務、用蘋果的智能設備時,民眾會覺得這些產品「提升了生活質量」,但民眾很少會聯想到,正是這些巨頭控制著幾乎所有的信息渠道、消費平台以及數據流動,精準打造信息繭房,從而直接塑造了民眾的選擇和偏好。
換句話說,技術的魅力和消費主義的舒適感,掩蓋了這些巨頭對原本屬於大眾權益的事實性攫取。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M國政府在超級工業複合體中的角色。
雖然這些巨頭已經超越了國家的力量,但它們和M國政府之間並非完全對立,而是一種相對博弈的關係。
M國政府並不希望這些巨頭直接壓榨底層民眾,而是希望通過某種看不見的大手,在民眾和巨頭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例如,裝備軍工複合體的資金來源幾乎完全依賴M國政府,而這些軍火巨頭反過來也成為M國政府全球戰略的重要工具。
同樣,能源化工複合體雖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但仍需遵循環保法規等政策限制。
在這些互動中,M國政府實際上扮演了一個「中間緩衝」的角色,既向民眾展現「監管存在」,又在關鍵時刻保證超級巨頭的利益。
這種動態平衡,讓普通人即便有所不滿,也大多指向M國政府,而非直接質疑超級複合體本身。
在2014年這個時間背景下,全球化仍是世界經濟的主旋律,而M國的超級工業複合體也正通過全球化的浪潮獲取巨額利潤。
對於普通M國人來說,這種利益流動更多體現在國外的產業擴張和技術輸出上,而不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能源化工複合體通過與中東等地的合作控制全球石油價格,但油價波動對普通人來說似乎更像是市場規律的結果,而非某些巨頭「操控」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競爭中,這些超級複合體的資源和注意力更多傾向於國際市場,而非國內的普通消費者。
例如,軍工複合體通過對外戰爭或軍火出口賺取利潤,IT工業複合體通過技術優勢獲取國際市場份額。
這種全球化的布局,讓它們的主要行為和影響都被轉移到普通民眾的視線之外。
不過,當「增量經濟」轉向「存量經濟」之後呢?
林楓不由得心裡冷笑,眼下的這種平衡無非就是建立在全球經濟增量和技術紅利上的。
當蛋糕足夠大時,超級工業複合體可以忙於搶佔新增市場,無暇過度壓榨底層民眾。
但一旦增量經濟轉向存量經濟,全球增長放緩,普通民眾對資源分配的敏感度會顯著提高。
屆時,這些超級巨頭無疑會把注意力更多轉向國內市場的「深度開發」,這勢必會導致底層民眾對它們的存在感急劇增強。
例如,當醫療成本進一步攀升、科技產品的隱私問題愈演愈烈、能源價格因全球競爭而高漲時。
民眾可能會第一次真正意識到,這些無所不在的巨頭,其實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並攫取了屬於他們的一切的時候。
「深層政府」的說法就會不脛而走。
而且受眾還會很廣,迎合民意的反而很容易獲得政治上的紅利。
這些並非林楓一廂情願的揣測,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十年之後M國大選年的場景。
而當林楓想明白這些之後,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這個念頭突然浮現在他腦海里,帶著一種荒誕的清晰感。
是啊,草台班子,一場看似恢宏、實則脆弱的表演,表演者們各懷心思,觀眾卻全然不覺,只看到表面光鮮的布景和緊湊的情節,卻不知道整個舞台隨時可能坍塌。
超級工業複合體表面上是現代資本主義最精密的齒輪,背後卻隱藏著一套混亂的、甚至帶有原始叢林法則的運作邏輯。
他們的合作與競爭,不是為了某種高尚的目標,而是出於對利益和權力的無盡追逐。
這種追逐雖然包裝得高明,但本質上並無多少區別於舊時代的領主割據。
只是領主的盔甲換成了數據、專利和遊說團隊,割據的土地變成了全球市場。
更可笑的是,這些巨頭並不是單純的主宰者,它們本身也被巨大的、不受控的系統裹挾著。
像裝備軍工複合體、能源化工複合體、醫藥工業複合體以及IT工業複合體這四個都是工業複合體。
而在此之外,M國還有一個以摩根大通、M國銀行、花旗銀行、伯克希爾·哈撒韋、黑石、KKR……等組成的一個金融服務業複合體。
M國多年以來的製造業空心化以及各種產業外流很大程度上就是拜金融服務業服務體所賜。
林楓深知,這些超級複合體並非有一個清晰的「最高意志」在運籌帷幄。
相反,它們的每一步擴張,既是主動選擇,又是被形勢推動的結果。
資本市場、政策環境、技術競爭……這些看似有序的規則,其實只是無數次臨時妥協的產物,像是班子成員隨手搭起的支架,牢靠與否完全看運氣。
草台班子的荒誕還體現在,它的「觀眾」從不認為這是一場表演。
M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深受這些複合體的影響,但幾乎沒有人意識到他們的生活模式早已被定義。
他們看到的,是醫藥公司推出「救命葯」、是科技公司「顛覆創新」、是軍工企業「保衛和平」。
這一切的敘事都經過精心策劃,就像戲台上的故事,激發著人們的情緒,卻從不揭示背後的真相。
演員們賣力演出,觀眾卻絲毫不明白,舞台的燈光、布景和情節,全都為了讓他們持續掏錢買票——不,甚至根本不是自願買票,而是他們的錢已經被納入了戲台的預算。
而更深層次的荒謬,則在於草台班子本身的脆弱性。
林楓清楚,M國引以為傲的這些超級複合體,表面上強大無比,但實際就像搭在深海上的浮橋。
它們的體系複雜到連內部都無法完全理解,任何一點意外的外部衝擊,比如全球供應鏈中斷、技術失靈、政策失誤,都會引發系統性危機。
然而,這種危機的責任,從來不會由巨頭們承擔,而是通過政府或者普通人的犧牲被迫化解。
就像草台班子塌了,演員們拍拍身上的灰可以換個地方繼續表演,而被砸到的,卻永遠是底層的觀眾。
林楓感到一種隱隱的不安。
如果世界是個草台班子,那麼支撐這一切的,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信任。
而這種信任並非來自透明,而是來自刻意營造的錯覺。
所有人都假裝舞台下有堅固的地基,假裝這些巨頭所做的一切是理性的、可控的,是為了推動人類進步。
但林楓明白,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支撐這個草台班子的,是對失控的縱容,是對危險的默認。
如果有一天,這套表演無法繼續,舞台坍塌,巨頭們抽身離去,留下的將是滿地狼藉。
觀眾會醒悟嗎?
恐怕不會,他們只會驚訝地問:「Whathapp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