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李元日記(十四)
第166章李元日記(十四)
最近非常頹廢,也不記得自己有什麼有價值的輸入,但是突然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向內的挖掘是一種提升,但不適合向外展示,而向外的挖掘才是一種適合向外展示的東西。怎麼說呢,就是向內要隱晦,向外要開放。
不知道我以後的想法還會不會改變,但起碼目前的現在,我有這樣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恰恰來自於我對自我的批判。原因很簡單,我做很多的嘗試都基於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但其實這些淺薄的經歷並沒有挖掘的價值,我可以寫成日記,可以寫給自己的看,幫助自己去記錄、去反思、去成長,可是不適合向外地表述。當然,我並不是指這種借鑒性,而是基於文學性等方面的考量。但是,向外發掘就非常容易體現出作品的深度。
向外挖掘的層次感和內容的豐富度可以體現一種相對普遍的「環境感」,而這種能力就是向內發掘的外化。
我也是在最近才發現我的問題——沒有對外的挖掘。我一直以來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那些事情不斷地深挖,傷春悲秋,無病呻吟,而看不到那些真正痛苦的東西,簡而言之,沒有對外的挖掘就是沒有對生活的體會。
在過年期間,我陪媽媽出門買菜,坐在車後座,看著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手裡提著各種各樣的東西,路邊的小商販在吆喝、陪笑,騎著電動車和自行車的人們幾乎要縮進那件外衣,星星點點的流雲在蒼白的天空中迅速後退……我突然生出了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我好像從來沒有了解過這所我住了十八年的小縣城。從初中開始,我便前往市裡讀書,偶爾回到家,也只是爸爸媽媽的存在讓我感到一種歸屬感,這座小城也很少給我什麼心理上的慰藉,可是在那迷茫的一瞬間,我才忽然覺得悲哀起來——如果這座小城都沒辦法給我歸屬感,那麼什麼地方會給我這樣一個異鄉人?如果我的親人陸續離開了這座小城,轉而四散各地,那麼我該如何告訴我的孩子我來自哪裡?不是我沒有故鄉,是我沒有挖掘故鄉,沒有在故鄉紮根。
當我跟著媽媽和姥姥沿街遛彎的時候,她們會不斷地和各種各樣的人打招呼,他們無一例外地會問起我,然後特別親切地誇我幾句。縱使我知道這是一份寒暄,可也是一份溫暖的寒暄。如果離開了我的故鄉,誰會記得我是誰的女兒、誰的孫女、誰的同學?我只是笑笑,但是會在心裡想——其實我的父輩早就牢牢地紮根在這裡了。而這種可以歸根的感覺是讓人踏實的。
有時候回到村裡,爸爸會帶著我去姥爺和爺爺的墳,看著兩座墳遙遙相望,爸爸會說,等他百年之後,也要回到這裡。
我說,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我可不可以把你帶在身邊,放在盒子里,裝進包里,每時每刻都和我在一起。
爸爸問,你會覺得害怕嗎?
那是你呀,我為什麼會害怕。
算了,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你就不要折騰我了,我也好陪陪你爺爺,到時候,你可以回來看我。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這是一種什麼感覺了。故鄉就是一張親情織成的大網,將內心最深的愉悅和悲傷都包羅在內。
我們為什麼需要故鄉,只是我們需要一個念頭,告訴自己——我是個有家的人。哪怕千百年之後,所謂的故鄉已經化為了一捧捧黃土,那也是自己歸宿。而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也許就是這份牢牢的歸屬感吧——即便我們都不在了,我們存在過的地方就是故鄉,永遠會為你敞開懷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