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都沒準備好
「馬馬虎虎?呵呵,您太謙虛了。」黃興自嘲的搖搖頭,「如果你這也叫馬馬虎虎,我不知道什麼才叫正經。」
說完,黃興轉過身,看向滿臉微笑的李志高:「你剛才那些演習,都是實彈射擊么?」
「當然。」李志高點頭,「全部都是實彈演習,也只有實彈,才能讓士兵提前感受戰爭氣氛,不至於真上戰場的時候驚慌失措。」
「如果是這樣,那我倒是奇怪了。」黃興搖搖頭。
「奇怪,奇怪什麼?」李志高問。
「奇怪你為什麼不就此北上,擊敗袁世凱,統一全中華。」黃興正色道,「就我看來,別的不說,光憑你這一個師的炮火,還有你這種奢侈的打發,此時袁世凱手裡的北洋軍根本不是你的對手,更不用說這只是你的一個守備師,還不算你的真正精銳野戰第一師了。你只要集中一支精銳部隊,從南京出發,先破淮安,擊敗馮國璋的北洋軍主力,然後就可以一路向北,再無敵手。
所以我就奇怪了,你在等什麼,為什麼不儘快這麼做,非要在這裡窩著?你不知道北洋軍正在大肆擴張並大肆購買軍火么?如果你不趁著北洋軍還沒強大起來的時候出擊,等北洋軍變的龐大起來的時候,再要北伐就要難上許多,未必有現在這麼輕鬆,這些你都清楚么?」
「哼,書生之言。」李志高還沒說話,在旁邊過來偷聽的楊度卻先插嘴了,「我北洋豈是那麼容易被人打敗的?更何況,袁公跟李公私交甚好,雙方早有互不侵犯的約定,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我神州大地少些生靈塗炭。多保留一絲元氣。偏偏你這偷偷竊取國權的革命黨分子在此挑撥,黃興,你到底是何居心!」
說完,楊度轉過身,對依舊笑眯眯的李志高一抱拳:「李公,萬萬不可聽信黃興的一派胡言。他們同盟會就是希望你我兩家能早日互掐,好方便他們漁翁得利,因為只有我們打起來,他們才有機會,您一定要明察啊!」
「怎麼,楊度,你怕了?」黃興在一邊插嘴,「否則以你的風格,又怎麼會急急忙忙的說這些話?看來。你還沒糊塗到底,總算是知道你們北洋軍擋不住現在的江南軍,想要來個緩兵之計,只可惜,未必能成啊。」
「黃興!你!」
「好了好了,都別說了。」看見楊度要回過頭繼續跟黃興理論,李志高連忙擺擺手,「今天我們不是來討論這個的。大家都少說點。」
「文青。」黃興正色的面對李志高,「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別的,而是想要告訴你,如果你真的是為國為民,真的想讓這個苦難的中國少些折磨,讓國家早日崛起,你就應該早日揮兵北上。趁著北洋軍實力還不強的時候,徹底掃滅北洋軍,進而統一北方,然後通電全國,統一全中國。統一全國之後。再坐下來跟全中華的有識之士一道,把中華建設成世界強國,文青,這樣做才是正道,如果你肯這樣,我會去說服同盟會的人,讓他們放下成見,全力輔佐你,你要三思啊。」
「都說了不說這個。」看見楊度又想說話,李志高果斷的搖頭,「克強兄,你說的這番話,今天我就當沒聽過,以後有什麼,你可以私下跟我說,今天么,我們來的目的不是這個,其實我今天……」
「可是你明明有能力統一全國,為什麼不做?」黃興打斷李志高的話,目光炯炯的看著他,「你到底想幹什麼?不管是為了你自己的野心還是為了國家民族,你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全力北伐?」
「因為打仗不是兒戲,更不是演習,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李志高發現對方似乎是鐵了心要說這個話題,只能是繼續搖頭,「我們,都沒準備好。」
其實,黃興說的那些,李志高何嘗不知道,他自己很清楚,單純從軍事力量來說,自家的部隊哪怕人數還少,但裝備、紀律、士氣等方面都是全國最強的,而此時自家的對手呢,承襲自清末時代的北洋軍,卻還沒有擴張完畢,沒有歷史上那麼強大,各方軍閥也一樣沒有準備好,如果此時趁機北伐,打敗北洋軍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而其他督撫趁機趁火打劫的可能性卻很小。
從力量對比以及時機來說,黃興說的那些無可厚非,可問題是,李志高就算能靠軍事手段迅速統一北方,可他沒有足夠的行政人員,一旦迅速吞併了全國,只能用原先的官僚,這些官僚的**程度,已經到了讓人髮指的程度,到時候再扯皮,要麻煩的多。
而且,滅了袁世凱,只能是名義上統一中國,其他割據的軍閥依然存在,如果繼續一一剿滅,要牽扯許多精力,更何況快速統一的話,各種問題都會壓在李志高頭上,反倒不如讓袁世凱做大,就好比這次同盟會風波一樣,讓袁世凱先去當一段時間的軍閥,讓他繼續在壓力下賣國求榮,讓老百姓看清他的嘴臉,讓自家領地跟對方有一個明顯的對比。
養袁世凱的策略,是既定策略,因為無論袁世凱怎麼發展,也鬥不過有整個現代社會做依靠的李志高,到時候袁世凱的治下越來越差,李志高的治下越來越興旺,有了這麼一個明顯的對比,就會降低人們的期望,讓人們更嚮往被李志高統治。
也就是說,袁世凱是獨裁,李志高也是獨裁,兩個獨裁者同時在,大家就會對比誰的統治更好,但如果都是李志高的,大家的預期就會過高,會對李志高提出過高要求,對李志高的統治反而不利。
李志高其實是想跟袁世凱進行一種冷戰式的軍備競賽,放袁世凱這個標靶給別人看,在李志高不停擴軍的壓力下,袁世凱也只能不停的擴軍,而袁世凱沒有李志高的優勢,擴軍的結果就是加大財政負擔。只能跟歷史一樣,靠壓榨人民以及借款來養兵,一旦他再跟日本搞什麼二十一條之類的,自己正好有了打他的借口,並堂而皇之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
另外,就李志高本身來說。他也沒準備好,畢竟他來這裡的發展時間還短,工業教育還有其他方面等都剛有起色,此時如果把重心放在統一全國上,必然要把資源平攤到其他地區,為這個那個的賑災以及兵禍頭疼,這樣就失去了集中力量搞現代化升級的優勢。
原來有個清朝的時候,怎麼說還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清政府每年都在為各地災害頭疼的要命。每年光為了賑災,就要拿出一大筆的財政收入去填,特別是最近十年,每年都有重大災害,造成流民遍地。
因此後世有人說,清政府在辛亥年前後,最怕的不是革命黨,而是饑民流民。1910年前後,當時的隆裕太后最關注的也不是革命黨反叛。而是各地的災害、流民與糧食危機,因此清政府也不是毀在辛亥革命的起義軍手上,那只是個導火索,清政府其實是毀在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手上。就是連續的自然災害,牽扯了清政府大量的精力與財政收入,以至於沒有財力重新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同時也因為這樣,讓清政府在財政上逐漸鋌而走險,走上了投機的道路,一旦投機失敗,財政面臨破產。最終給政府也就跟著破產。
所以說,雖然清政府滅亡了,但清政府遺留下的攤子還在,這個時候誰一旦成了中央政府,在獲得名譽的同時,還要承擔起舉國衰弱的重擔,到時候各地的災害兵禍是不會停的,各地肯定會繼續跟你伸手要錢,到時候你給錢,就自己不夠花,不給錢,就失去威信失去民心,弄的離心離德。總之你給錢也不對,不給錢也不對,最後還是要失敗。
比如另外一個時空,袁世凱為什麼敗亡?跟他稱帝不稱帝沒有太大關係,歸根到底是他沒錢了。都說他的北洋軍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但他那支軍隊是靠錢堆出來的,一旦沒錢了,整個軍隊也就散了。袁世凱為什麼跟日本搞合作,弄什麼二十一條?他難道不知道這是賣國?更何況他之前就反對過日本,可他當時已經無法從其他地方借到錢了,一旦沒錢,他的手下就會反他,所以他才被迫當賣國賊。
可想而知,一旦袁世凱會搞經濟,有足夠的金錢,那他最後的結果也許就不是賣國賊,而是偉人了。
總之,此時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匆忙統一全國,壞處大於好處,因為你要為全國的災害以及各種麻煩事兒頭疼,牽扯你大量的精力與財力,相反,如果只是地方政府,那麼李志高只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好,至少其他地區發生災害后,要錢也要不到李志高頭上,李志高給錢是人情,不給是義務。
如果說一開始,對於災害等事情李志高還沒有直觀的感覺,那麼來這裡一年多之後,李志高對災害以及中國的農業社會現狀也算深有體會了。
李志高現在控制的地區,基本上就是全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也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區,可以說是全中國的精華所在,但就是這麼個富裕地方,像安徽江蘇等地,各種大小災害也是從來不斷,各地的農業水平也十分低下,農藥化肥想也別想,就連基本的水利設施,也普及很少,這就造成糧食產量低下,承受災害的能力不足,一旦有個天災**,糧價立刻就飆升上去,糧價飆升,就會有大量老百姓吃不上飯,百姓吃不上飯,沒有工廠軍隊等途徑吸收這些饑民與剩餘勞動力,只能是選擇鬧事兒造反一途。
李志高來到這個世界也就一年多,在這大部分的時間裡,其實大都是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太平府,就是這一個小地方,過去也是災民饑民遍地,工業基本沒有,農業普遍低下,李志高過去為了讓大多數人吃飽飯,為了安撫這部分饑民與剩餘勞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老百姓吃飯的問題。也就是溫飽問題,對此,李志高的辦法就是鼓勵開荒,發展新農業,用現代的種子跟農藥化肥,從根本上增加糧食產量。
但增加糧食產量需要時間。所以短期內,李志高為了遏制糧價,讓老百姓能吃上飯,在太平府實行糧票制度,還成立了糧食局,再加上一定的行政手段,去強制性的平抑糧價,而對於糧食缺口,也都是通過從現代購買糧食過來。
同時。為了不浪費勞動力兼怕養出麻煩閑人出來,李志高沒有採取單純的施粥賑濟的方式,而是招納了大量建築工,搞了個建設兵團,讓這些低級勞動力有個工作,讓他們靠出賣勞力賺錢消費,再加上開辦了許多免費學校,讓大量沒有多少勞動能力的學生都進入免費學校就讀。還有陸陸續續開辦的礦場、工廠,擴招軍隊。這多種手段齊出,才穩定了太平府的情況,把太平府搞的蒸蒸日上。
別人不知道,只看到太平府在李志高的治理下逐漸成為人間天堂,但李志高自己卻知道,這一切都是錢鬧的。李志高是自己掏腰包補貼政府,用自家的錢當政府財政,搞了個政府性投資,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支撐李志高能這麼大比花錢的手段,就是靠李志高來回倒騰現代物資在民國賣!
如果沒有附加值巨高的現代物資。比如那些價比黃金的藥物以及其他高價日用化工等現代物資,導致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商人與資金都往太平府這個地方投,外加在橡膠風波中大賺一筆,李志高根本就玩不來他這種行政模式。
也就是說,太平府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就推廣出去,只能暫時成為一個特區,你看李志高現在出兵佔領了那麼多地方,不也只是進行了部分改革,根本沒法按照太平府那樣來么?
這就是富裕地方佔領貧窮地方的結果,比如當年東西德合併,西德就拿出大量資金扶持東德,導致一段時間經濟反而沒有起色,同樣,韓國也為統一做過推測,說如果統一,韓國的經濟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還會有所倒退,只有消化掉了,才能繼續騰飛。
李志高別看現在吞併了安徽、湖北、浙江、江蘇南部、江西北部等大量地盤,可實際上他只是佔領了幾個大城市,就是這些地方,李志高每個月都要倒貼大量資金進去。
這筆倒貼的資金主要是為了領地內的饑民與災民,為了照顧這些因為天災與兵禍而吃不上飯的可憐人,這些人在過去的時候沒人管,都是自生自滅,但李志高佔領了后,可不能當做沒看見。
為了照顧這些衣食無著的人,李志高在佔領區的各個主要城市都設置了招工點,招納大量流民與饑民做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養活這些饑民,同時呢,這些勞動力雖然比較低級,但組織起來后,也可以幫著修繕道路設施與水利設施,還能減少當地的暴亂指數,等時間長了,也可以像當初的建設兵團一樣,進入預備役軍隊序列,也算是一舉多得。
李志高這套方法,有點像北宋的制度,就是在災荒之年招納健壯之人入伍,減少暴亂的發生。這個辦法其實是個好辦法,無非就是對財政有些壓力罷了,但只要安排好這些人以後的出路,比如說讓他們成為建築兵團或者農場建設兵團,能夠在自己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再創造價值,那就會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不是跟北宋那樣,只是當兵養起來。
目前,這個以工代賑的救濟計劃剛剛開始實施也沒幾個月,按說計劃推行的還不錯,挺順利,已經有許多地方的大小建設團在陸續開工修繕道路了,但因為這種事兒跟過去的官府發勞役有點相似,沒有太大的轟動性,特別是這些人大都是苦哈哈,連兵也不是,不入同盟會等精英的法眼,所以都沒怎麼去報道,再加上同盟會剛剛趁機搞了個臨時政府,正在不斷摸黑李志高,而李志高控制的媒體呢,也在趁機摸黑對方並大肆宣揚獨裁的好處,都忽略了這些事情。
這個世界本來生活節奏就慢,信息傳播不發達,普通人對於外界消息的獲取,基本靠報紙,如果報紙不報到這些,普通人也就看不到各處忽然出現大量由災民跟饑民組成的建築工隊伍這個事情。
同樣的,黃興雖然是一個難得的有識之士了,可他身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看不到這些,所以他才覺得李志高機會難得,應該趁機北伐。
在另外一個時空的歷史上,孫文在當了臨時大總統之後,曾經力主北伐袁世凱,統一全中國,但反對最激烈的就是黃興,黃興的反對是基於財政以及軍事實力。當時,臨時政府沒錢,連起義的部隊都在鬧嘩變,飯都吃不上了,又何談北伐袁世凱?那就是孫文在不自量力的一意孤行罷了。
從這個事情看出來,黃興其實是有眼光並且很識時務的,但由於他的局限性,他主要是看在財政以及軍隊上,而在這上面,李志高好像都不缺。
「都沒準備好?」果然,聽到李志高的那番話,黃興笑了,「這是我今天聽到最好笑的借口。如果說袁世凱他們沒準備好我還相信,可你沒準備好,這是騙誰來?你看看你現在,手底下是兵精糧足,而你的地盤是全中國最有錢的地方,連上海都是你的,你自己還是大老闆,掌握了多條天天生金蛋的貿易線,可以說手底下從來都不缺錢。你不缺兵來不缺錢,那你何來的沒準備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