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進退之間
「嗯——」趙恆也是在戰事進行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收到一份塘報,所以對戰事也較為了解,對於契丹軍的完全潰敗,他開始的時候也感到有點詫異,隨後就得到塘報說是契丹軍主帥生死不明,隱隱感到契丹軍主帥必然非死即傷,卻沒有想到竟然是蕭撻凜,王邵說出來之後才細細琢磨感到甚是有理,只有蕭撻凜喪失指揮能力后契丹軍才能落下任人宰割的地步,當下非常快意地笑道:「如此——據李繼隆剛到的官塘中說,大軍床子弩發射的第一箭是在愛卿的嚴令下發射的,看來蕭撻凜是被愛卿下令射殺的!」
王邵心下一動,暗道這個李繼隆速度好快,竟然在自己來到御營之前就上報了戰況,不過這老夥計對他還算是周全,從趙恆口中能聽出自己強令將吏射殺契丹軍大將一事,只不過他認為這位老夥計還不知道自己竟然成了蕭撻凜的奪命人,看來今天自己委婉地誘導趙恆思路還是正確的。
「愛卿是立了奇功啊!」趙恆溫和地看著王邵,彷彿在自言自語地低聲低估一句。
正當李繼隆取得了對契丹軍前鋒作戰的勝利,別處宋軍奪取勝利的塘報也不斷傳到行在,在梁門知安肅軍(原為靜戎軍,景德元年改置)的魏能、在遂城知廣信軍的楊延昭都在契丹軍進攻的主要方向,由於他們二人巧妙地防守城關,導致契丹軍屢攻不克,連蕭太后也不禁凜然敬畏,稱之「銅梁門」、「鐵遂城」。
唯有那位守在天雄軍的王欽若,整日里閉門不出,吃齋禮佛,幸得契丹軍的主動方向並不是城高壕深的大名各關防,天雄軍所轄戰區倒還算安然無恙,他私下連連自稱佛陀保佑。
趙恆在初戰告捷之後膽氣壯了許多,他傳令全軍開拔直抵澶州南城,在行軍過程中又沒有接到過敗報,心又安穩些。而且高效及時的間諜網路送來了確定契丹軍大將蕭撻凜中箭負傷,就在大戰的第二天死在營寨中的塘報,對王邵的態度更加親密,並封賞李繼隆、秦翰二人,當然還有張環等床子弩手,張環在王邵幾句美言之下被升遷為內殿承製、宣節校尉,成為了正兒八經的正八品上將校。
王邵雖然沒有得到任何封賞,但他心裡明白趙恆對於他不是不賞,而是正在考慮拿什麼賞,所以他壓根就不用擔心,專心地在御營中伴駕。
就在剛剛到達南城近郊的時候,趙恆忽然接到來自天雄軍王欽若的奏疏,言「契丹勢盛,不可輕敵。御駕親征,絕非兒戲,倘或以卵擊石,悔之晚矣,實不如往幸金陵,憑大江之險惡、倚將臣之忠勇,必能挫敵銳氣,比這等鋌而走險穩妥十倍,乃長治久安之上策。」
在看完疏奏之後,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趙恆剛剛因一場勝利而稍稍踏實的新又猶豫起來,當即就把奏摺給了在一旁伴駕的王邵,道:「王定國奏事,愛卿以為如何?」
王邵沒想到趙恆竟然把執政大臣的密奏直接拿給他看,更加確定了自己在趙恆心中的地位日益鞏固,他有些激動地結果奏摺看了看之後,卻一面肚裡暗罵王欽若膽小怕事、真他娘地膿包一個,一面又暗暗叫苦不已,自己越是不想管這麼多的鳥事,但往往又身不由己,有時候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卻是事情找上他又推脫不了,真是倒霉啊!在片刻的猶豫之後,他輕輕放下奏摺,恭恭敬敬謹慎地道:「此軍國大事,陛下應招寇相公問策。」
趙恆似乎有些不愕然的神色,整個人也蹙眉沉思片刻,才慢慢地道:「愛卿說的也是,那就宣詔寇準覲見。」
王邵暗自舒了口氣,儘管他心中非常不願意,但人家寇準畢竟是這個時代文官中少有的知兵人,這場戰爭的前半章沒有寇準是萬萬不成的,正如那個王欽若,高談闊論、使個手段絕對是萬里挑一的能手,甚至可以說在內政上也頗有一套,但要說到運籌帷幄、禦敵衛國,他還差的遠呢!
由於行在就設在南城不遠的地方,而且在行軍過程中宰相的辦公、住宿地點就緊挨著皇帝的行轅不遠,不多時寇準就匆匆而來,趙恆心情急切也沒有多說,當即道:「寇卿家先看看天雄軍王卿家的疏奏。」
當王邵拿起奏摺輕步走到寇準身旁,恭恭敬敬地把奏摺遞了上去,寇準在接過奏摺的時候微微一笑,顯然他對王邵的態度和舉止感到滿意,畢竟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年青人只要懂得謙恭進退也就沒什麼可怪罪的了。
「寇愛卿,契丹攻勢猛烈,王卿家。。。。。。。。。。」
寇準匆匆瀏覽了一下奏摺,頓時面露鄙夷的神色,他不待趙恆說完臉色就是一本,正色道:「陛下自親征以來,全軍士氣昂揚,各處捷報接連不斷,這都是陛下神威之所及,眼下正是緊要關頭,倘若陛下後退一步,日夜翹首而望的河朔諸軍失去希望,必喪盡鬥志、喪土喪師;便是隨駕征戰的各位大將又豈能不掃興灰心?到那個時侯士氣瓦解,軍無鬥志,被契丹人乘勢掩襲,試想陛下又未生雙翼,能走得脫么?是想臣等被俘,猶可入北廷為臣,陛下一國之君,與臣等斷不可同日而語!還望陛下三思。」
王邵有感於寇準竟然公開講出別人不敢講的話,做為大臣一旦被俘虜,往往都能得到遼國的重用,最少也不會把命給丟了,但皇帝卻不一樣了。他偷眼觀察趙恆的時候,卻見趙恆眉頭緊鎖,臉頰微微顫抖,過了好半天才微微點頭,道:「愛卿之言也是,容朕細想。」
寇準毫無意思地瞥了王邵一眼,繼續朗聲道:「而今陛下乃全軍上下的主心骨,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能進尺、不能退寸,只要陛下言戰,朝野上下才有抗爭士氣,陛下稍有退意,後果便不堪設想。陛下在京時,已經絕了南幸之意,而今和契丹人近在咫尺,何況前軍已經大破契丹前鋒,把契丹人的士氣擊退,此時正是用兵大好時機,斷不可言退。誠然陛下親征縱有冒險之處,但契丹主和承天太后都在前敵,而且現在已經到了北城關防之外,難道他們深入千里就不是冒險嗎?奈何一些朝廷大臣卻畏敵如虎,而陛下便不敢想擄契丹主和承天後至闕下、叫他們甘心稱臣?退一萬步講,陛下肩上乃本朝江山社稷,但凡稍有遲疑,萬眾灰心,到那時終究是怎樣的結果,臣實在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