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①《中央日報》1936年12月15日。
頓又與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簽署了5000萬美元的《中美平準基金協定》,同英國簽署了500萬英鎊的《中英平準基金協定》。5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租借法案》同樣適用於中國,至此,宋子文又成為國民政府與美國洽商決定及接受租借法案項下軍火裝備事宜的中方全權代表。1941年獲得租借物資2500多萬美元。①1941年12月23日,宋子文任外交部長,但仍長駐美國。1942年1月1日,代表中國政府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根據這個宣言的精神,3月21日從美國獲得了5億美元的借款。6月2日,宋子文又同美國國務卿赫爾簽訂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又稱《中美租借協定》,規定雙方在抗戰期間互相供應防衛用品、防衛兵力及防衛情報。據此協定,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從美國獲得8.4574822088億美元物資,除2000萬美元須償還外,其餘一概作為無償贈予②。除上述活動外,宋還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商談中國戰區的有關問題。
1942年10月,美、英兩國政府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經過磋商聲明放棄在華特權。宋子文就此主持了與美、英訂立新約的談判。1943年1月11日,中美簽署了《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及換文,中英簽署了《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及換文。這兩個條約除個別地方不同外,其內容基本相同。新約及換文至少在法理上取消了美英在華的租界及使館區的特權、內地駐兵權、軍艦自由駛入權、領事裁判權、通商口岸權、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權、外籍引入權和海關僱用官員權等。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因英國政府阻撓沒有解決。此後,中國又先後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簽訂了類似的新約。
1943年末至1944年6月,作為外交部長的宋子文因與蔣介石等人的矛盾而閉門謝客,不公開露面。直到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他才重新出山。
1944年12月,宋子文任行政院代院長,兼外交部長。1945年4月7日,宋子文率領有顧維鈞、魏道明、王寵惠、胡適、董必武、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胡霖等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離重慶赴美國舊金山,出席25日召開的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並參與聯合國的籌建工作。宋子文為聯合國會議四主席之一,為指導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及程序委員會成員。
在1945年5月21日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宋子文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不久,在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上又被推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行政院院長。
1945年7、8月間,宋子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兩度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就美、英、蘇達成的《雅爾塔秘密協定》的實施方案進行談判,中國政府被迫接受《雅爾塔秘密協定》的條件。
日本投降后,宋子文主持接收敵偽物資的工作。1945年10月下旬成立行政院收復區全國**業接收委員會為專門的接收機構。確定對敵偽產業處理辦法是:原屬本國、盟國或友邦人民所有者,查明發還;原屬華人與日偽①[美]楊格:《中國和援助之手,1937—1945年》,第147頁。轉引自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第351頁。
②《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1069頁。合辦者,收歸政府所有,惟被強迫合辦者,查明另行處理;原為日僑所有或日偽出資收購者,收歸政府所有,並移轉資源委員會、紡織業管理委員會、糧食部接辦,不在上述三單位範圍和規模較小者,以公平價格出售①。整個接收工作到1946年夏基本結束。此次接收的敵偽產業共值戰前法幣23.02億元,其中工礦業資產值11.46億元②。國家壟斷資本因接收巨額的敵偽產業而高度膨脹起來。
1946年1月,宋子文獲國民政府的「忠勤勳章」。3月,宋子文為挽救法幣信譽,維持法幣幣值,實行開放外匯市場、低價供應外匯、鼓勵自由進口、擴大信貸政策,造成搶購黃金外匯風潮,促使原來的通貨膨脹更為激烈。1946年夏,全面內戰爆發。宋子文為支持蔣介石的內戰政策,想盡辦法籌集軍費。從1946年3至8月,在宋子文直接過問下,國民政府同美國進出口銀行達成5筆、總金額為6240萬美元的借款合同。8月30日,宋子文同美國國外清理局局長麥克勒在上海簽訂剩餘物資購買合同。據此,美國把戰時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剩餘物資和設備全部售予中國,其中包括5億美元可移動的物資和8400萬美元的固定設備。①1947年3月1日,宋子文辭去行政院長職。不久又被免去了行政院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中、中、交、農四銀行聯合辦事處理事會副主席等職務。在3月24日的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中執委常委改選中落選。
1947年4月,宋子文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9月,在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9月18日,宋在國民黨中執委常委會上書面報告獻出他在中國建設銀行的全部股權,約合法幣5000億元。2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宋子文為廣東省政府委員兼主席的任命案。10月1日,宋到廣州就職。11月兼任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主任、廣東軍管區司令。1948年8月,又兼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和廣東區經濟管制督導員。
宋子文在廣東主政期間,力圖把華南變成**基地,採取了某些「整理保警」、「強化兵役」的措施,聲稱國民黨除了徹底投降外,唯一的選擇就是:「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就要同**繼續戰鬥下去」②。
1949年1月21日,也就是蔣介石宣布「引退」的同一天,宋子文辭去了廣東省政府委員、省主席及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職。24日偕妻子張樂怡蟄居於香港,但仍與蔣介石保持著密切聯繫。3月,宋又專赴廣州,監督驗收到貨的美**械(他任內所訂購),並為**武裝的招募、訓練和部署出謀劃策。4月,又受蔣介石的委託視察台灣,以便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擬訂出頑抗方案。5月日,宋子文離香港飛赴法國。同年6月,赴美國安居。宋子文是**中央宣布的戰犯之一。蔣介石退守台灣以後,宋拒赴台灣,長期住在美國紐約,做石油股票、農礦產品期貨和新技術的交易。1963年2月曾到台灣探親一次。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舊金山一個朋友家裡進晚餐,因食物進入氣管導致心力衰竭而猝然去世,終年77歲。
①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605頁。②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605頁。①《中外舊約章彙編》第3冊,第1421—1425頁。
②《美國對外關係文件》1948年第7卷,第550頁,轉引自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第518頁。第十六章張群張群,字岳軍,1889年5月9日(清光緒十五年四月初十)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父張漢霞,字星亭,母姚氏。張群幼年曾在家鄉念私塾,學的是一些儒家典籍。后其父陞官,全家遷至成都,張群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新知識、新思想,閱讀了一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刊物。
1906年,張群決意投筆從戎,他攜帶其父給的60塊銀元作為旅費,北上參加保定陸軍學校的考試,並被錄取。在校一年多,旋於1908年考取赴日留學生,進入日本軍部辦的一所陸軍士官學校——振武學校學習。此時,張群與同在該校學習的蔣介石相識。據張群後來回憶,「本來準備學步兵的,可是與蔣先生一見如故,於是不學步兵而學炮兵,以期與蔣先生朝夕相處,共同切磨」①。在東京,張群與蔣介石一起加入了同盟會。在完成了振武學校預備課程后,張群與蔣介石到日本新潟高田的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見習。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在日本各見習營的中國士官生紛紛離開日本回國。張群與蔣介石偷渡回上海,立即參加了陳其美領導的上海起義。起義成功后,於11月4日組成了都督府,陳其美被推舉為都督,黃郛為參謀長,張群任軍務處軍械科長。后張群在黃郛任師長的第二十三師任團參謀,團長為蔣介石。1912年春,張群升任營長。這一時期,張群與蔣介石、黃郛關係甚密,並結拜為兄弟。
1912年10月,張群在上海與馬育英結婚。馬與張群同歲,江蘇崑山人,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兩人生有二子二女,長女幼時夭折,存二子一女,長子名繼正,次子名繼忠,次女名亞蘭。
辛亥革命后,張群與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希望到國外去留學,繼續讀書深造。在北京政府稽勛局局長馮自由的支持下,張群在婚後不久攜夫人北上天津,準備由陸路前往英國。但是,此時國內的局勢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舉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這對袁世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打壓國民黨,袁世凱派出殺手南下,準備刺殺國民黨要人。在天津的黃郛得知這一情況,擔心在上海的陳其美的安全,遂遣張群於3月初由天津前往上海報告。之後,張群轉往南京,準備搭乘津浦鐵路返回天津時,聽到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於3月20日在上海車站遇刺的消息。
宋教仁遇刺身亡,使國內輿論大嘩。孫中山由日本返國,認為「非去袁不可」,力主興師討袁。「二次革命」於7月發動。張群在陳其美催促下,放棄去英國的計劃返回上海,參加「二次革命」,任上海討袁軍副團長(總司令是陳其美,團長是蔣介石)。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大肆搜捕國民黨人,張群攜夫人和其他國民黨人亡命日本。這時,恰巧日本政府宣布保留辛亥年在日本聯隊的士官生的學籍,張群於1914年再度入日本士官學校讀書,翌年畢業。因為國內袁世凱正陰謀復辟帝制,回國不大可能,加上日本提出對華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迫使袁世凱接受,使中國人在日本生活有不安全感,所以張群應友人之邀,到南洋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爪哇,在首府巴達維亞(Batavia,印尼獨立后改名為雅加達Jakarta)的中華學校①《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4頁。
教書,暫避風頭。
1915年12月,袁世凱推翻共和,復辟帝制,宣布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奮起反袁,發動護國運動。12月25日,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起義討袁。張群此時響應護國運動,從爪哇回國,投身反袁,曾任國民黨浙軍參謀官。
1917年,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通過「西原借款」等善後大借款,大肆出賣主權,遭到國人譴責。張群積极參与反對段祺瑞借款的活動。他代表上海的兩家報社《中華新報》和《民國日報》,參加上海新聞記者訪日團到日本,進行反對借款的活動。張群憑藉曾在日本軍校讀過書、與日本軍方人士有過接觸的條件,與當時的日本參謀部次官、中將田中義一進行了交談。張群問田中,日本為什麼要幫助段祺瑞?田中回答說,北京政府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段祺瑞是中央政府的總理,因為「中日親善」,段現在沒有錢,沒有力量,而中國要參加歐戰,必須增強實力,所以要支持他,借款給他。張群對此不以為然,他說:你們這不是看錯人嗎!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閥的派系多,互相混戰,如果這一派的勢力增強了,使他有了憑藉,正足以挑起他的野心,引起更多的內戰,使中國內戰不休,更貧更弱,這哪裡算是幫助中國呢?①張群與田中的談話不歡而散。西原借款最終簽訂。張群回國后在《中華新報》上發表文章《中日親善的疑雲》,批評日本的對華政策。
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組織護法軍政府。作為國民黨員的張群到廣州在大元帥府任參軍。翌年4月,在政學會的策劃下,桂滇軍閥操縱國會非常會議,改大元帥首領製為總裁會議制,孫中山堅決反對並憤而辭職,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張群則繼續留在廣州,於8月間被任命為軍政府政務廳的副官長。1920年,受命前去四川,調解四川督軍熊克武和省長楊庶堪的不和,后留下任四川警務處長兼成都警察廳長。1921年,西南軍閥糾紛再起,張群調處失敗,遂離川赴上海閑居一年有餘。1924年初,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寫信叫張群前去廣東,他借故推託。這時期,張群的好友黃郛深得北洋政府徐世昌的信任,於是張群前往北京和黃郛在北洋政府**事。1924年10月北京政變后,由於黃郛的關係,張群投身馮玉祥的國民軍,來到在河南的國民軍第二軍胡景翼那裡。不久,任河南警務處長兼警備司令以及開封警察廳長。這段時間,張群和在廣東的蔣介石經常保持聯繫。1925年,應蔣介石之約,張群離開河南到廣東參加北伐,從此開始與蔣共事,成為蔣的一位重要謀臣。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進入江西,張群成為南昌司令部的總參議。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人和革命群眾。
張群在上海積極協助蔣。他和新任上海市長黃郛密切合作,通過政治交易為蔣介石獲取工商界的支持。8月13日,蔣介石宣布下野,不久到日本考察軍事和外交,張群作為翻譯官陪同前往。蔣在日本會見了田中義一等政界軍界要人。田中在言談中表露出阻撓國民革命軍北伐之意。1928年1月,蔣介石通電宣告復職。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蔣集國民黨軍政大權於一身,繼續進行北伐。張群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同時兼陸軍部政務次長、上海兵工廠廠長和同濟大學校長。
北伐軍進軍山東,觸及日本在山東的利益。為避免出現直接的衝突,張①《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2頁。
群負命前往日本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5月4日,張群抵達東京時,才知道在前一天發生了濟南慘案,日軍肆意屠殺中**民。5月5日,張群會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紛爭。稍後,日方決定派參謀本部第二部長松井石根作為談判代表前往濟南。張群迅即回國,13日抵上海。蔣介石決定張群作為中方代表與松井交涉,所採取的方針是「盡量容忍,使完成北伐統一為第一要務」①。張群與松井在濟南南邊的黨家莊會談,幾番交涉,無有進展。日軍仍駐留濟南,國民黨軍妥協退讓,繞道北上。
1928年6月,北伐結束。此後,張群再次銜命赴日。他在與田中義一會見時表示,蔣介石即將就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希望日本在東北問題上保持友好態度,對中國的統一事業不加阻難。12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實現表面上的統一。次年3月,張群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久接替黃郛任上海特別市市長,至1931年。任內,在上海市區設施建設上有所建樹。這期間,在國民黨軍閥大混戰中,張群始終協助蔣介石對付各路反蔣勢力,以鞏固其地位。1930年5月爆發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聯手反蔣,蔣地位危急。而張學良坐鎮東北,靜觀局勢的變化。蔣介石為拉攏張學良,派張群和吳鐵城前往東北,遊說張學良。張決意倒向蔣,9月18日,發出擁蔣通電,隨即派兵入關。蔣介石最終在中原大戰中取勝,進而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佔領了東三省。全國人民群情激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抵抗,在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張群此時贊成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認為中國正處於貧弱和內戰的境地,無力單獨抗擊日本。張群的言行引起上海抗日救國團體的不滿,指責張群是親日派,因此,他辭去了上海市市長一職。是年冬,張群到武漢,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政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武漢行營政治處,對中國**領導的鄂豫皖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
日寇侵佔東三省后,又把矛頭指向華北。1933年初,日軍先後攻佔山海關和承德,並向長城各口進犯,平津危急。國民黨政府一心「剿共」,對日寇的進攻採取妥協的政策。5月3日,國民黨政府明令設立行政院政務整理委員會,任命親日派黃郛為委員長,北上負責對日交涉停戰。張群為協助黃郛,與之一同前往北平。22日,黃郛與日本駐北平武官永津達成《停戰案概要備忘錄》。5月31日,在蔣、汪的同意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指派熊斌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
從1933年中到1935年底,張群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這期間為穩定華中,他在湖北推行了以下幾項工作:賑災、調整稅率、促進地方工業、平衡財政收支、提高行政效率、選拔縣長、召集省參議會等。
1935年11月12至23日,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舉行。此時國難日重,國民黨內外要求「立息內爭」的呼聲高漲。蔣介石在會上發表對外關係演講,聲稱「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也不輕言犧牲」;「以抱定最後犧牲之決心,而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達奠定國家復興民族之目的」。這表明國民黨的對日外交開始發生某些變化。大會以後,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2月日改組,蔣介石接替汪精衛任行政院長,張群出任外交部長。從此至1937年12月25日,張群任外交部長職①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3年版,第42頁。一年兩個月又十天。
張群此時擔任外交部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利用他與日本的淵源,「希望透過各種公私的關係,來緩和中日間的緊張局勢,使政府能有力量先把國內的問題料理清楚,這也是先安內后攘外的政策」①。就任的第三天,張群就外交方針發表談話,指出:「中日兩國處於今日之情勢,若不謀國交之徹底調整,不獨為兩國本身之不利,即東亞和平,亦將受其影響。故本人受任以來,即具有充分決心,主張由外交途徑,調整中日關係。」「所謂調整,以地言不限一隅,以事言不限一事,以時言非為目前之苟安,而為雙方萬世子孫謀永久之共同生存。」張群表示:「深望雙方負責當局,就大處遠處著想,各用最大之努力,樹立善意的諒解,祛除敵意的禍根,尤須相互明了其立場與困難,迅速經由正當途徑,開誠協議。」①本著這一方針,張群一改前任汪精衛「不與日本直接交涉」的外交政策,主動與日方談判,以求中日關係的全面調整。在任期間,張群先後與日本三任駐華大使有吉明、有田八郎、川越茂進行談判,採取強硬態度,竭力與日方周旋。
中日外交談判首先涉及的一是華北問題,二是如何看待「廣田三原則」
問題。1935年12月20日,張群與有吉進行第一次會談。張群表示,「願以最大努力,經由外交途徑採用正常辦法,商談中日間整個關係之調整」。同時提醒對方特別注意,「在進行商討解決中日雙方問題時,日方在華北一切行動務須停止」。有吉提出要國民政府授權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就地解決中日問題之全權」,張群當即拒絕。關於「廣田三原則」,有吉表示,蔣介石已於上月20日表示無條件的贊同②,問張群意見如何。張群答道:「蔣委員長之言贊成,系贊成三原則之商討;無對案者,系因三原則無具體意見,無從提出對案,絕非無條件的贊成三原則,乃希望貴方提出更具體之意見,以便商討之意。」此後,張群又特命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否認所謂蔣介石無條件贊成三原則的說法。
1936年2月7日,日本召回有吉明,改派有田八郎為駐華大使。從3月至19日,張群與有田在南京舉行4次會談。日第一次會談歷時三小時。張群主張從東北問題談起,有田謂尚非其時。張群又稱至少須先消滅妨礙冀察內蒙行政完整的狀態。這次會談沒有結果。17日的第二次會談,有田提出「廣田三原則」,張群表示不贊同以廣田三原則作為調整中日關係的基礎,並聲明整個的立場和見解。18日的會談,有田說明了日本的立場和見解。19日舉行最後一次會談,后發表共同聲明,謂雙方見解未能全部一致。張群與有田4次會談雖無結果,但氣氛改善了許多。中日間的緊張情勢,也較前有所緩和。據張群的外交報告稱:「經此四次談話之後,形式上雖無結果可言,而有田對於我方實際情形,確有進一步的了解。所以當他回國就任外相之後在議會演說外交方針,已一改從前的口吻,對廣田三原則,亦有不拘泥形式之說,對華北地方問題所持態度,也和以前不同。」①有田在華任期不足一個①《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6頁。
①《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75—76頁。
②蔣介石在會見有吉時說:予對三原則全然同意,無何等對案,甚望及早商討具體實施辦法。又稱:但廣田三原則與華北關係密切,如華北發生事故,三原則中之一、二兩項自皆無由商談及實行。轉引自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台北綜合周刊社出版,第224頁。
①《中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張群委員外交報告》(1936年7月10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月,3月24日廣田內閣組成,有田任外相。隨後,日本任命其駐天津總領事川越茂為駐華大使,6月下旬川越來華。
在有田離華、川越尚未到任期間,日本加強在華北的駐軍,日軍在天津人數由2000多人驟增至8000多人。北平已處於日軍威脅之下。國民政府外交部幾經交涉,均無結果。之後發生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在此背景下,張群與川越於9月15日舉行第一次會談,至12月3日共會談8次。第一次會談開始,張群主張先談蓉案(成都事件),不與調整問題混為一談。但川越認為蓉案不難解決,若僅解決蓉案,仍不能緩和日方空氣,須先解決若干政治問題,始可商談蓉案。日方遂提出如下要求:允許日本在長江駐兵;修改教科書,刪除排日思想;華北五省自治;中日經濟交流。張群予以拒絕。然而,日本並不罷休,9月23日在第三次會談中,川越又強硬地提出極苛刻的7項要求:(1)取締排日問題;(2)華北問題;(3)共同防共問題;(4)減低入口稅問題;(5)上海至福岡間通航問題;(6)聘用日籍顧問問題;(7)取締朝鮮人問題。張群在與蔣介石商議后,斷然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並逐項予以批駁。此後,張群與川越竭力周旋,談判幾瀕破裂。11月綏遠戰事發生,談判停止。
張群與日方談判堅持強硬態度,改變了以往妥協、退讓的對日政策,這在國民黨政府對外交往中是罕見的。張群為抵制日本侵略所作的外交努力應予肯定。
西安事變發生后,張群被攻擊為親日派。1937年2月25日,張群向蔣介石提出辭呈。3月3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王寵惠繼任外交部長,張群改任中政會秘書長兼外交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
抗戰開始后,張群於8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2月,日軍進攻南京,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進行調停,張群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參加談判。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后,行政院於1938年1月進行改組,張群任行政院副院長。同月,四川省主席劉湘去世,國民政府準備以張群為四川省主席,因四川軍閥反對未果。1939年1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張群任秘書長。1940年11月,接任四川省主席兼成都行轅主任,直至抗戰勝利,為民國時期任四川省主席時間最長者。
1945年8月,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談判。張群與王世傑、張治中、邵力子作為國民黨代表和周恩來、王若飛進行了談判。經過40天會談,10月10日,簽署了《政府與**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張群在協定上籤了字。12月底,國民黨接受**就無條件停止內戰舉行商談的提議,派張群、邵力子、王世傑與**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進行商談,翌年1月5日雙方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10日,張群又與周恩來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並向各自所屬部隊發布停戰令。
根據停戰協議,1月7日正式組成三人小組,張群作為國民黨方面代表參加小組(**方面代表周恩來,美方代表馬歇爾)。10日,張群與周恩來又簽署了《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議》,成立了在三人小組領導下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同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張群為國民黨8名代表之一。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停戰協議和政協決議均遭踐踏。6月26日,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出版,第663頁。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內戰開始。
此時,張群為醫治耳後腫瘤赴美國診治。在美期間與美國政府官員進行了接觸。回國途中在日本停留三日。
1947年4月,國民黨在召集「制憲國大」后改組政府,18日公布了國民政府委員和五院院長名單,張群任行政院長。在任期間,張群政治上積極貫徹蔣介石「戡亂建國」方針,網羅一些小黨派推行所謂民主政治。經濟上實行控制物價、穩定幣制、整理稅則和鼓勵生產等措施。進入1948年,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展開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國民黨統治岌岌可危。為挽救危機,欺騙世人,國民黨於3月29日至5月1日召開「行憲國大」,中心議題是選舉正副總統。會間,蔣介石表示無意競選總統,實則嫌總統權力受到限制。張群明了蔣的用意,遂串聯各方人士提出一項「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權」的建議,並得到國民黨中常會的通過。由此,蔣介石接受提名併當選總統。5月,張群辭去行政院長職務,改任總統府資政。
1948年8月21日至9月13日,張群攜夫人赴日訪問。其間在東京與麥克阿瑟進行了4次會晤,內容涉及戰後日本政治走向、東亞局勢和中國內戰的形勢等。張群還走訪日本各主要城市,與日本各界首要人物見面,大致了解了戰後日本的基本情況。回國后,他在廣播電台發表題為《日本觀感》的講話,介紹了戰後日本的情況。他表示:「日本大多數人民業已在戰爭經驗中覺悟到好戰精神的無效,日本人民業已在佔領時期嘗到了自由的滋味,中央權力業已分散削弱,全能政治無從再度抬頭。」「我們應該拋棄消極的無益的猜疑恐懼和批評指摘。我們應該對日本採取積極的態度,建立積極的對日政策。」①從日本回國后,張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1949年初,國民黨統治已日薄西山。在國共和談之前,張群曾被提名為和談代表,但因中國**公布的戰犯名單中包括張群在內,故未能成為和談代表。1949年春,張群飛赴重慶,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後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策劃在西南建立**基地,以挽危局。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往成都。12月8日張群攜蔣命飛赴昆明,勸說雲南省主席盧漢**到底。當晚,盧漢將張群等人扣下,並於次日發表通電起義。10日,蔣介石離開成都飛往台灣。此時國民黨飛機在昆明上空盤旋,要求盧漢釋放張群等人。11日,張群獲釋並乘環球航空公司的飛機飛赴香港,中途遇雨轉飛越南海防,而後抵達香港。21日乘船到台灣。
張群到台灣后,蔣介石委以「總統府」資政。1950年初任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同年又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翌年兼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張群還被推為國民黨中央直屬黨部第一小組組長。由於張群與日本的密切關係,他繼續充當蔣介石的對日政策顧問,並多次訪問日本。1952年8月,張群在台灣主持成立所謂「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之後赴日訪問,洽商台灣與日本的合作問題。1954年5月,蔣介石任命張群為「總統府」秘書長,協助蔣處理台灣內外事務。9月,張群訪日,與日本商談開發基金計劃,並與日本首相岸信介發表聯合聲明。1963年5月和1964年8月,張群又兩次訪日,鼓吹「中日全面合作,共同積極**」。他與日本的極右勢力聯繫緊密,極力拉攏日本政界人士,如岸信介、吉田茂等人,①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3年版,第119頁。以改善和加強日台關係,阻撓日本與新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1964年8月,他還訪問了韓國與當時的總統朴正熙舉行了會談。漢城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12月,張群作為「特使」赴梵蒂岡,出席天主教教廷大公會議閉幕典禮。之後,又訪問歐、亞14國,27個城市,為台灣在國際上爭取生存空間而積極活動。
1972年5月,張群向蔣介石提出依例自退,蔣仍命其為「總統府」資政。1974年7月6日,張群妻馬育英因心臟病不治在台北去世,終年86歲。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張群表示「痛苦的心情,是不能以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1979年5月9日,國民黨中央在台北授予張群中山獎章,蔣經國宣讀功績詞並親自為張群佩戴中山獎章。
張群晚年精神矍鑠,擅長養生之道,其所著《談修養》一書,在台灣印行了9版。該書有養身、養心、養量、養氣等章。
張群一生與日本有很深的瓜葛。晚年他著有《我與日本七十年》一書,全面詳盡地敘述了他在各個歷史時期與日本交往的經歷,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1990年12月14日上午,張群在台北病逝,終年101歲。張群去世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於15日發去唁電,表示哀悼。
第十七章何應欽何應欽,字敬之。1890年4月2日(清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十三日)生於貴州興義縣泥凼村(今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泥凼區泥凼鄉風波灣)。祖籍江西臨川,清咸豐初年移居興義。祖上為興義「八大富戶之一」。其父何其敏,字明論,業商。母史氏,出身「邑之望族」。何應欽共有五弟兄六姊妹。同胞五弟兄依次為應禎、應祿、應欽、輯五(應瑞)、應炳(縱炎)。
何應欽7歲入鄉塾,后入貴陽陸軍小學。1909年春,被保送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同年秋,應陸軍部考選留日學生,以第一名應選。1910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第11期。時蔣介石亦在該校學習,比何應欽高一期。同年加入同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何應欽回國參加革命。1912年在陳英士滬軍都督府任訓練科一等科員,后在江蘇陸軍七師一旅三團任連長、營長。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參加討袁。1913年,重赴日本繼續學業。是年秋,正式進入日本士官學校27期步科學習,19年畢業回國,任黔軍第一師四團團長,兼講武學校學生營營長。次年4月,與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外甥女、王伯群(文選)、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在貴陽結婚。7月任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校長兼黔軍援川支隊參謀長。11月,就任黔軍第五團團長。1918年創辦少年貴州會,任主任理事。
1920年1月,何應欽就任貴州步騎炮工兵學校校長,後任全省警務處處長兼省警察旅旅長、貴陽警備司令兼靖國聯軍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1921年3月日,王文華在滬被刺身亡,盧燾就任黔軍總司令,何兼參謀長。12月,何應欽被黔軍第二混成旅旅長谷正倫及警衛團團長排擠,辭去本兼各職,離黔去滇。在昆明,何被刺受傷。1923年秋,恢復健康。
1924年2月,何應欽由滬赴穗。時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由蔣引薦,何晉見孫中山,被派為大本營軍事參議,協助蔣介石籌辦建校事宜。5月,被任為軍校總教官。10月,參與平定廣州商團暴亂,被任命為軍校教導團團長、代理軍校教練部主任。1925年2月,何應欽率教導第一團參加第一次東征,先後攻佔東莞、平湖、淡水。3月13日,與陳炯明部林虎軍萬餘人激戰於棉湖,取得勝利,史稱「棉湖之役」。4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議決:以軍校教導團成立黨軍。何應欽兼任黨軍第一旅旅長。5至6月,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楊(希閔)、劉(震寰)叛亂。6月,黨軍擴充,何應欽升任黨軍第一師師長。7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成立,汪精衛兼任主席,何應欽等為委員。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9月至年底,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東征軍總指揮為蔣介石,何任第一縱隊縱隊長。10月14日,攻佔陳炯明的老巢惠州。之後占海豐,克河婆,收復潮汕。
1926年1月,何應欽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並就任第一軍軍長職。3月的中山艦事件,5月的《整理黨務決議案》,何都參與預謀。中山艦事件后,兼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育長。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何奉命防守潮梅地區,任潮梅警備司令。9月17日,率軍北進。10月10日,攻克永定。日,蔣介石任何應欽為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以進取閩、浙。11月8日克漳州。12月,占福州,閩局底定,何率部兼程入浙。
1927年1月,國民革命軍決定肅清長江下游的作戰方略,將作戰部隊劃分為東路軍、中央軍、西路軍,三路並進。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1月28日,離閩赴浙。3月,北伐軍第二、六軍攻克南京。3月25日,何應欽率第四縱隊進駐南京。蔣介石以總司令的名義,將革命軍的二、六軍調到長江以北作戰,只允許第六軍留3個團在南京維持治安。4月9日,何應欽為配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當夜在南京解除了第六軍政治部主任林祖涵率領留駐南京的3個團的武裝,並下令逮捕**員和革命者。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18日,蔣介石等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8月13日,蔣介石由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宣布下野。由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3人把持軍政大權。25日夜,孫傳芳部突由望江亭、划子口、大河口三處,向烏龍山、棲霞山及龍潭一帶的蔣桂軍進攻。至31日,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配合下,何應欽赴前線,指揮所部殲滅孫軍6萬餘人,史稱「龍潭戰役」。是月,寧漢滬三方合流,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改組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何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及主席團成員,並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10月,軍事委員會決定西征北伐,雙管齊下。何部第一路軍及白崇禧部第二路軍擔任北伐,沿津浦路北進。11月,連克蚌埠、宿遷等地。12月7日,何赴津浦前線,指揮各軍,會攻徐州。日,攻克徐州。20日,何在徐州與鹿鍾麟、劉峙、顧祝同等一起電請蔣介石復職。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正式復職。2月9日,蔣介石赴徐州,改編第一路軍為第一集團軍,蔣介石兼總司令。撤何應欽第一路軍總指揮職。22日,任命何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留守南京。4月,蔣介石二次北伐。6月,北伐軍進入北京。10月,何任國民政府委員。11月,任訓練總監。1929年1月,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何應欽在會上作報告。2月3日,在中央廣播電台講演《**編遣實施之意義》,何說「要挽救國家的危亡」,「要實現真正的統一」,「要根本消滅內戰」,「要充實國防力量」都「不能不編遣軍隊」。這是「救國建國的先決問題」①。15日,就任中央編遣主任。何提出的充分體現蔣介石旨意的強調「統一」、「集中」的編遣方案,遭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反對。3月,蔣桂戰爭爆發,何應欽任討逆軍總參謀長。4月,桂系失敗。5月,何任武漢行營主任,負責整頓兩湖黨務及改編桂系殘部。10月,閻錫山、馮玉祥為總、副司令,由潼關出兵討蔣。11月12日,何赴太原,收買閻反馮。並坐鎮開封,指揮蔣軍,擊敗馮軍。是月,張發奎與駐廣西的桂軍聯合反蔣,何任廣州行營主任,赴粵主持指揮討伐張桂聯軍。12月19日,張桂聯軍失敗。20日,何返抵南京。是月,蔣唐戰爭爆發。蔣要何赴武漢,主持討唐(生智)軍事。1930年1月,何指揮所部,擊潰唐生智主力。10日,就任全國童子軍總司令。3月10日,任軍政部長。4月初,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何兼武漢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粵各軍,對閻、馮、桂軍作戰。10月,中原大戰結束,閻、馮、桂軍失敗。蔣又派何為鄭州行營主任,主持前方軍事及西北善後事宜。之後,何應欽擁護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於1931年2月至1933年2月參與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的五次「圍剿」中的第二、三、四次「圍剿」。
①《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上),台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12頁。1933年3月,張學良因熱河失守,引咎辭職,何應欽兼代執行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務,抵北平接替張學良。下旬,正值長城抗戰緊張之際,何應欽一面調兵支援,一面接連會晤美國、比利時、日本、義大利外交使節,謀求外交解決。4月底至5月初,何應欽與日軍談判停戰事宜,與蔣介石、汪精衛等頻繁交換意見,接受蔣、汪對日妥協的指示。5月17日,何通過助手熊斌和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與日軍進行談判。31日,簽訂《塘沽協定》。9月下旬,何應欽派兵圍攻扼殺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1935年1月31日,何應欽指示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參謀長張樾亭啟程赴大灘(今河北沽源縣內)。2月2日,與日軍代表谷壽夫在大灘會談,口頭答應日方無理條件,成立「大灘口約」。3月2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特任何應欽等為陸軍一級上將。5月29日,何在北平居仁堂第一次接見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代表、華北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及日本大使館副武官高橋坦,開始何梅談判。6月4日、9日又兩次與酒井、高橋談判,口頭承諾了日方提出的全部條件。7月6日,為答覆日方6月9日提出的備忘錄,給梅津美治郎一個打字油印書面便函,承認「6月9日酒井參謀長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並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①。這一紙便函連同日方6月9日提交的備忘錄所提的九項條件及三項附帶條件,史稱《何梅協定》。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五大,何應欽在大會上報告塘沽協定、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處理經過。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2月,何應欽繼任軍政部長。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發生。9月,何應欽奉派為廣州行營主任,負責處理兩廣善後事宜。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何應欽在家中召集國民黨要人會商對策。當晚11時半,出席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臨時會議及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兩會作出決議: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長負責,軍事委員會會議由馮玉祥副委員長及常務委員負責,指揮調動軍隊歸何應欽負責。並決定由國民政府發表對張學良的褫職嚴辦令。日,推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由國民政府明令「討伐」張、楊。17日,何應欽就職,並任命劉峙、顧祝同為「討逆軍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同時,下令中央軍向前推進,國民黨空軍轟炸渭南等地。18日,蔣鼎文攜帶蔣介石令何應欽暫時停戰的手諭抵南京。何應欽命令國民黨空軍暫停轟炸,但仍不放棄「討伐」主張。25日,在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的前提下,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9日,何應欽「討逆軍」總司令部撤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開始。7、8月間,何應欽在南京主持國民黨軍事機關長官彙報會議,研究對日抗戰問題。8月6日,何應欽兼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2日,國防會議在南京舉行,議決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分設軍令、軍政、經濟、政略、宣傳、組訓等部,何應欽仍任軍政部長。13日,日軍進攻上海。10月30日,國民政府發表遷都重慶宣言。
1938年1月10日,國防會議特任何應欽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24日,何應欽以高等軍法會審審判長身份,判處在山東抗命不戰而退的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死刑,在漢口執行槍決。4月下旬,主持江防會議,並參與指導徐州會戰。6月中旬,參與指導武漢會戰。11月25日,出席第一次①轉引自熊宗仁:《何應欽傳》上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頁。南嶽軍事會議。是年冬,何應欽依據南嶽軍事會議決定,提出軍隊整頓方案,著重編成、裝備、技術三項,要求加緊實施,增進軍隊戰鬥力。
1940年3月20日,主持全國第三次兵役會議。10月19日,與白崇禧聯名發表皓電,限八路軍在黃河以南部隊於11月底撤至黃河以北;新四軍在長江以南部隊撤至長江以北。12月8日,何應欽發出齊電,次日又下達「展限命令」,要黃河以南的八路軍、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務於12月底前分別撤至黃河以北和長江以北。並在此前已部署顧祝同、上官雲相在皖南伏擊北移的新四軍。1941年1月4日,顧祝同、上官雲相伏擊新四軍皖南部隊及軍部共約9000餘人,製造了皖南事變。4月9日,何應欽在西安召集高級將領,商討包圍陝甘寧邊區事宜。5月1日,滇緬公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何督飭努力打開滇緬交通,準備接運美援物資。10月,出席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23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集中、美、英各**事代表會議,何應欽出席會議,通過《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
1942年1月3日,盟軍中國戰區成立,蔣介石任最高統帥;何應欽命令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協防。4月日,何在中央廣播電台以《中國必勝》為題,向淪陷區同胞發表廣播講話,呼籲淪陷區同胞,在敵後組織游擊隊奮起抗敵。19日,指導入緬遠征軍攻克緬甸仁安羌,擊破日軍,救出被圍之英軍9000餘人。1943年2月至3月初,何應欽由渝飛印度,視察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在新德里發表演說檢討戰局,並與駐印英軍司令官舉行談判。4月5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何應欽到會發表《建國與青年》的演講。5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頒贈何應欽司令勳章及獎狀,後由史迪威代為頒贈。10月18日,出席蔣介石邀集的英、美高級將領蒙巴頓、史迪威、索姆威爾等人參加的會議,共同商討軍事合作及對日作戰計劃。1944年1月20日,何應欽指導緬北會戰,中國遠征軍攻入胡康河谷。4月至8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一號攻勢」,國民黨正面戰場出現了抗戰以來的第二次大潰敗。9月上旬,何指導桂柳會戰,並親赴貴陽,指揮貴州保衛戰。至10月,桂林、柳州、南寧相繼失陷。11月20日,何任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同時辭去軍政部長兼職。12月2日,獨山淪陷,何應欽指揮湯恩伯部,向日軍反擊。6日克三合,8日克獨山,使貴陽轉危為安。25日,中國戰區中國陸軍司令部在昆明成立。28日,行政院訓令貴州省黨政統歸何應欽指導。
1945年1月20日,中國遠征軍克滇西重鎮畹町。次日,何應欽抵畹町前線視察。30日,中印公路重開。2月28日,何應欽偕總司令部顧問美軍作戰司令麥克魯少將飛抵緬北戰場,與印緬戰區盟軍司令索爾頓將軍晤商中美作戰聯繫諸事宜。3月15日,何應欽偕麥克魯將軍視察滇南各部隊。4月9日,日軍為減輕中美空軍的威脅,發動湘西會戰,企圖破壞芷江機場。次日,何應欽與中、美將領10餘人,赴湘西前線視察。下旬,何應欽指揮中**隊反攻桂、柳。5月27日克南寧,29日克柳州。7月上旬,制定反攻廣州作戰計劃,並即完成部署。28日,收復桂林。桂、柳反攻作戰一結束,何就將指揮所移駐南寧,指揮部隊向廣州和雷州半島進攻。8月10日,日本政府表示願接受波茨坦宣言。蔣介石當天電令何應欽,指示對各戰區日本投降應注意之事項。12日,何由南寧飛抵昆明。13日,飛赴重慶,參加中美最高幕僚會議,聽取中、美聯合參謀會議對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計劃及意見,並接受蔣介石關於受降的指示。14日,何應欽主持擬定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現階段之任務案,及接受日軍投降計劃與兵力調動等案。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同日,蔣介石命令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20日,何應欽由重慶飛抵湖南芷江。21至23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的談判代表今井武夫抵芷江與何應欽等會談日軍投降各事宜。25日,遵照蔣介石的旨意,何應欽分電各受降指揮官,規定各地區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及日軍代表投降部隊長姓名與投降部隊集中地點等。排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參加受降。8月27日至9月4日,先後飛赴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重慶、昆明等地,指示各地國民黨軍受降事宜。29日,何應欽密令各戰區印發蔣介石1933年編寫的《剿匪手本》,要求遵照《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達成任務」。9月5日,國民黨黨政接收計劃委員會在芷江成立,何應欽兼主任委員,負責指導監督收復區的黨政接收事宜。9日,在南京主持中國戰區日軍無條件投降簽字典禮,岡村寧次代表日本投降。10日,何應欽召見岡村寧次,任命其為日本官兵善後總聯絡部長。10月1日,何應欽下令拘捕在南京的漢奸梅思平等52人,在滬、杭等地的漢奸溫宗堯、項致庄、丁默邨等人,亦同時被捕。同日,經南寧飛抵越南視察。10日,何應欽獲國民政府頒授的勝利勳章。14日,飛赴蚌埠、徐州、鄭州、開封視察。17日,何應欽令第七十軍開赴台灣,展開接收日軍受降工作。其後飛抵南昌、廣州、海南島、汕頭、廣西、江西、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濟南等地,視察受降工作。11月11日,在重慶主持複員整軍會議,報告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辦理受降經過概要。
1946年2月15日,何主持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東南區軍事複員會議。3月4日,出席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並報告受降經過。4月20日,任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主任。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何應欽在大典上發表廣播講演。30日,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宣布結束。國防最高委員會於同日決議:裁撤軍委會,在行政院下設立國防部,掌管軍政、軍令事項,並特任白崇禧為國防部長,陳誠為參謀總長。6月1日,解除何應欽參謀總長及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職務。7月1日,何應欽就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兼中國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職。12日,由滬飛美。29日,拜會美國總統杜魯門。31日赴紐約蒞任。11月15日,結束中國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兼職。21日,訪問墨西哥。
1947年1月3日,應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創始人布克曼博士之邀,赴加拿大出席會議。2月3日,抵華盛頓訪晤美國務卿馬歇爾。其後多次主持軍參團會議。3月28日,赴華盛頓,晤韓國臨時主席李承晚。4月2日,接蔣介石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於4月1日成立,任何應欽為主任。未到任前,由龍雲暫代。6月2至6日,赴底特律參加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會議並演講。其後於10月3日、12月31日,分赴麥金諾島和弗吉尼亞州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會議。9月日,出席聯合國第二屆大會開幕典禮。
1948年3月21日,被召回國,4月1日抵南京,出席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2日,于右任、何應欽等85人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5月31日,行政院長翁文灝提請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6月3日,正式就職。4日,通電國民黨軍將士,貫徹「戡亂建國」國策。8月3至7日,主持軍事教育會議,討論改進軍事教育的問題。11月26日,翁文灝內閣總辭職,何應欽亦辭政務委員及國防部長兼職。
1949年初,國民黨統治面臨絕境。1月21日,蔣介石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26日,在何應欽等人的庇護下,侵華日軍總司令官、戰犯岡村寧次被「無罪」釋放。3月上旬,何應欽被指定與孫科、張群、吳忠信、朱家曄、吳鐵城、邵力子、張治中、劉斐、鍾天心等10人。研究並起草國共和談方案。12日,代總統李宗仁提名何應欽為行政院院長。此前,蔣介石親筆致函何應欽,敦勸出任。15日,何抵南京,積極籌備組閣。22日,新內閣組成。24日,舉行第一次行政院會議,討論和談問題。29日,主持行政院臨時院會,組成「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首席代表張治中,代表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秘書長盧郁文,顧問屈武、李俊龍等。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15日,**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由黃紹竑攜帶該方案返南京請示。20日,拒絕和平協定。拒和電文由李宗仁、何應欽署名。21日,**、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命令。20日子夜,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蔣軍長江防線被摧毀。22日,奉蔣介石電召,飛抵杭州,討論國是,改組國防部,何應欽兼任部長。國防部指揮全國陸、海、空軍,參謀總長為國防部長之幕僚長。23日上午離京飛滬轉廣州。下午,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國民黨政權宣告滅亡。5月21日,何應欽致函李宗仁代總統,申明辭去行政院院長之決心。6月3日,立法院同意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院長。10日,閻錫山內閣組成。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月6日,何應欽在台北寓所,接見《新聞觀察》記者,自稱「閉門思過」。記者詢問其對目前軍事、政治有何意見?何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3月1日,蔣介石宣布在台灣行使總統職權。5月1日,何就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1951年1月,訪問日本。日,出席日本戰友會副會長、前陸軍大將岡村寧次的感謝宴會。岡村在致詞中稱何應欽為「對日本了解最深的友人,多年的親日態度,早為日本國民所周知」②。在日期間,多次發表以**抗俄、台日聯合**為主旨的演講。1952年4月28日,參加在台北舉行的「中日雙邊和約」簽字儀式。7月29日,台灣「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成立,何應欽為發起人,被推為常務理事。1954年元旦,以《**抗俄必勝的道理》為題,發表元旦獻詞。3月22日,出席台灣「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10月27日,當選為台灣「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會長。
1955年6月18日,舉行記者招待會,以《介紹民主自由國家一個新的意識形態》為題,說明「世界道德重整運動」的宗旨與概況。22日,主持接待以美國「道德重整會」負責人為首的「世界道德重整運動」訪問團。多次率團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大會」。所謂「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據何應欽說,是美國卜克曼神學博士偶然受上帝的啟示而創立的。何認定這一運動「基本精神是**的」。這一運動所標榜的「絕對的忠誠,絕對的純潔,絕對的無私,絕對的仁愛」這「四大標準」及「靜思反省」、「從自己做起」的「實踐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消滅產生**的社會因素」。①1961年9月,何應欽率《龍》劇(原名《答案》)團員及由36個國家①《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040頁。
②《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047頁。
①何應欽:《對世界道德重整運動的新認識》(1958年10月18日),《何應欽將軍講詞選輯》第345頁。轉引自熊宗仁著《何應欽傳》(下冊),第743頁。
和地區的「道德重整」代表組成的「國際部隊」在瑞士魯森市演出。10月,開始周遊各國,先後赴聯邦德國、英國、瑞典、挪威、丹麥等國演出。1962年,何應欽率《龍》劇團員赴美國巡迴演出,鼓吹國際**思想。
1963年5月6日,被選為台灣「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會長。11月日,何應欽發表聲明,反對聯合國秘書長發表的有利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講話。1965年12月,日本天皇裕仁頒贈何應欽旭日大緩勳章。1966年11月17日,在第21屆聯大辯論中國代表權問題前夕,何應欽發表聲明,反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也堅決反對「兩個中國」。1971年7月30日,何發表《正視**赤化日本之陰謀》一文,以反對中日關係正常化。9月21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開幕,何以台灣「聯合國同志會」會長身份,致電本屆聯大主席馬立克等,反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10月25日,第26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將台灣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27日,何應欽主持台灣「聯合國同志會」臨時理、監事會議,聲明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開闢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景。5月20日,蔣介石就任第五任台灣「總統」,何應欽發表《此時此地更需總統的領導》一文,稱「今後如何扭轉世局,衝破難關,挽回不利的情勢,都期待總統明智的決策。故此時此地,更需要總統的領導」①。7月1日,戰略顧問委員會被裁撤,何應欽改任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8月10日,發表《忠告田中首相懸崖勒馬》的演講。9月,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中日關係正常化。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4月28日國民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舉行臨時全體會議,何應欽支持推選蔣經國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77年12月1日,發表《河北事件中絕無〈何梅協定〉,請史學家及出版界重視歷史的真實性》一文。1978年4月23日,夫人王文湘在台北病逝。
1979年3月,獲蔣經國授予國光勳章。8月9日至9月1日,赴瑞士柯峰參加「世界道德重整大會」。
1981年3月29日至4月6日,出席台灣國民黨十二大,連任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1月21日,主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研討會」,策劃建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1982年8月,發起成立台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籌備會議。10月22日,台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成立,何應欽擔任大會主席團主席,並被推選為主任委員。1983年2月7日、1984年元旦,何應欽發表對大陸廣播講話,竭力鼓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87年10月21日上午7時30分,何應欽因心肺衰竭,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終年98歲。
①《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401頁。
第十八章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縣人,1891年8月13日(清光緒十七年七月初九)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6歲時,進入其父李培英的塾館中讀書;13歲進入臨桂縣立兩等小學學習,兩個學期后輟學。1908年冬,考入廣西陸軍小學第三期。同學中有黃紹竑、白崇禧等。
白崇禧字健生①,也是臨桂縣人,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3月18日生。父親白志書是個雜貨店主。少年白崇禧性格剛烈,天資聰穎敏悟,5歲進私塾讀書,14歲便以第六名的資格考入廣西陸軍小學。不久,因患惡性瘧疾而輟學,兩年後又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后,白崇禧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昌,后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5年6月,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
李宗仁早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就加入了同盟會外圍組織「軍事指針社」。1911年,暑假時他回家鄉與李秀文完婚。北伐軍離桂后,陸小改為陸軍速成學校,李留校學習。1913年秋畢業,到南寧將校講習所,歷任准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次年春,因該校解散,李遂到桂林省立模範小學任軍事教官兼體育教員。
19年討袁護**興,李宗仁應友人之邀,到滇軍第四師當排長,不久轉入護**第六軍(桂軍),仍任排長。6月隨軍參加討龍(濟光)戰爭,升任連長。1917年秋護法戰爭時,李隨粵桂聯軍入湘作戰,在綠田戰鬥中,他身中四彈,仍身先士卒,率部擊潰迎面之敵。從此,李宗仁以其驍勇慓悍而聞名軍中,綽號「李鐵牛」。1918年升任營長。
19年白崇禧從保定軍校畢業后回廣西,在桂軍第一師任見習官。次年夏,廣西督辦公署建立以馬曉軍為營長的模範營,白在該營任副連長,連長。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舊桂系土崩瓦解,馬曉軍通電擁護革命,被委任為「田南警備司令」,馬將所部擴編為5個營,白崇禧任第一營營長。不久,部隊為劉日福的廣西自治軍擊潰,馬曉軍隻身逃往南寧。白崇禧集合殘部逃往黔桂邊境一帶,與劉部對峙。1921年底,劉部為粵軍援兵擊敗,白率兵回師百色。其間白崇禧在一次夜間巡視中墜崖,跌斷一腿,赴廣州醫治,因治療不及時而致終生跛行。
李宗仁的運氣比白崇禧好些。舊桂系崩潰之際,已升為統領的李宗仁率部退入六萬大山,據險自保。不久,接受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改編,任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開往北流整訓。1922年,粵軍退出廣西,八桂①無主,各地自治軍蜂起,各霸一方。混亂中,李宗仁乘機將勢力範圍擴大到玉林一帶,樹起「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的旗幟,后又派兵進駐貴縣、容縣。不久,黃紹竑率領一支千餘人的部隊加入李部,李宗仁實力增至三千人槍。李宗仁佔據玉林等七縣地區后,採取整軍經武、結納豪強、和緩各方、安民自保的方針。他把部隊編為三個支隊,以李石愚、何武、黃紹竑分任支隊司令。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增至萬餘人馬,「軍容整肅」,「實力乃冠於各部」①,為日後統一廣西打下了基礎。
①白崇禧原字劍生,外間多誤為健生,而白氏也從不更正。
①廣西的代稱。
①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事史》上冊,1930年上海版,第345頁。1922年秋,陸榮廷被北京政府委任為廣西邊防督辦,東山再起。他力圖改編李部,李宗仁虛以委蛇,只是改旗號為「廣西陸軍第五獨立旅」,其他照舊。但李宗仁「安民自保」的做法,為黃紹竑所不滿。黃決定以「假受編」的方式打入沈鴻英駐梧州部隊,從中相機行事,奪取梧州。臨行前,黃自作主張,帶走了李部俞作柏、伍廷颺兩營人馬,李宗仁的親信們紛紛要求派兵追擊,但李還是容忍了黃的拆台之舉,沒有兵戎相見,因而獲得了「器量寬宏,能忍人所不能忍」②的好名聲。
黃紹竑到梧州后,通過在廣州養傷的白崇禧,與廣東政府建立了聯繫,被孫中山委任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1923年夏,黃部在粵軍配合下,擊敗沈軍,佔領梧州,進而成立廣西討賊軍總指揮部,以白崇禧為參謀長。同年秋,李宗仁也將獨立旅改為「廣西定桂軍」。兩軍相互配合,擊敗了盤踞桂平、平南、橫縣、賓陽一帶的自治軍陸雲高部。此後,李宗仁遷司令部於桂平。在此,他與桂平女子師範「校花」郭儒仙一見鍾情,喜結鴛緣。婚後,李給儒仙改名為德潔。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分別佔有廣西最富庶地區梧州、玉林和潯州(桂平),與佔領柳州、南寧的陸榮廷和佔領桂東、桂東北的沈鴻英形成鼎足之勢。1924年2月,陸榮廷率數千人北巡,被沈鴻英圍困在桂林三個月。李、黃、白決定將他們各個擊破。1924年5月23日,他們通電請陸下野,又兵分兩路,出師討陸,6月25日佔領南寧。進駐南寧后,黃紹竑手下悍將俞作柏慫恿黃以武力解決李宗仁所部,白崇禧聞訊,堅決反對。最終李、黃兩部決定聯合,成立定桂討賊聯軍總司令部,李宗仁任總指揮,黃紹竑任副總指揮,白崇禧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從此,李、白攜手,時間長達25年之久。聯軍成立后,決心統一廣西。從5月至8月,消滅了陸榮廷所部2萬餘人。9月,陸榮廷通電下野,聯軍統一了廣西大部,形成與沈鴻英對峙的局面。12月,廣西「定桂討賊軍」撤銷。胡漢民以孫中山的名義任命李宗仁為廣西綏靖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黃紹竑為綏靖會辦兼廣西陸軍第二軍軍長,白崇禧為綏靖督辦公署參謀長兼第二軍參謀長。1925年2月至4月,他們在粵軍李濟深師協助下,集全力討伐沈鴻英,白崇禧率兵攻佔桂林,沈鴻英從此一蹶不振。是年春,白崇禧在桂林與馬佩璋結婚。5月到7月,在粵軍的幫助下,經崑崙關、沙埔兩大戰役,桂軍將假道廣西企圖進攻廣東的唐繼堯部驅回雲南。自此,李、黃、白統一了廣西,開始了新桂系在廣西長達20多年的統治。
在統一廣西的各大戰役中,白崇禧充分展示了他運籌帷幄的指揮才能,贏得了「小諸葛」的美譽。在統一廣西期間,白、李、黃先後加入了中國國民黨。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宗仁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廣東國民政府召開兩廣統一會議,決定將廣西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命李宗仁為軍長,黃紹竑為黨代表,白崇禧為參謀長。
兩廣統一后,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6月下旬,李宗仁親率第七軍的4個旅約2萬餘人,會同第四軍陳銘樞、張發奎兩師進入湖南,援助時已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唐生智第八軍,討伐吳佩孚。7月初,廣東國民政府正式誓師北伐。湖南前線的三路北伐大軍對吳軍發動正面進攻,11日克複長沙,22②尹承綱:《李宗仁起家經過》,《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第132頁。日佔領岳州后,四、七、八軍沿粵漢路北上攻取武漢。在攻打武漢的戰鬥中,李宗仁為右縱隊指揮官,指揮第四、七兩軍;先後參加淚羅河之戰、賀勝橋之戰及武昌攻城戰。當時,蔣介石指揮的北伐軍在江西與孫傳芳軍相持不下,9月下旬,第七軍被調往江西增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第七軍以寡敵眾,三戰三捷,連挫若溪、德安、王家鋪之強敵,殲滅孫傳芳的精銳謝鴻勛等部,扭轉了江西戰局。當時蔣介石致電嘉勉李宗仁:「兄弟孤軍深入,屢摧強敵,贛局轉危為安,實深利賴。」①10月,李又指揮第七軍和第四軍,破敵於馬回嶺,肅清贛北殘敵。江西底定后,1927年1月,李宗仁被蔣介石任命為中路江左軍總指揮,東下攻取安徽,3月初進駐安慶,下旬佔領南京。在北伐戰爭中,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司令部行營參謀長,協助蔣介石運籌帷幄,擬訂作戰方略,深得蔣介石的器重。北伐軍佔領南昌后,白出任追擊部隊總指揮,他率部星夜兼程,截斷逃敵後路,俘獲孫傳芳部下鄭俊彥部官兵3萬餘人。1927年初,白崇禧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2月攻佔杭州;3月22日進佔上海,兼任淞滬警備司令。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召開,李宗仁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4月初,李宗仁抵達上海,參加蔣介石在龍華舉行的「清黨」秘密會議,白崇禧、黃紹竑、李濟深等人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一致支持蔣介石的「清黨」提案。4月12日,白崇禧奉蔣介石之命派軍隊襲擊工人糾察隊,屠殺**和革命群眾。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寧漢分裂期間,南京方面所轄部隊繼續「北伐」。李宗仁出任第三路總指揮,白崇禧出任第二路代總指揮,率領所部向北推進,與直魯聯軍作戰。先後攻下蚌埠、徐州等重鎮,6月進入魯南。但蔣介石為對付武漢方面東征之師,又令李宗仁將第七軍撤到蕪湖以西布防,致使徐州復失。8月初,蔣親自指揮反攻徐州,又遭慘敗。這時,李、白已擁有第七、第十三、第十九三個軍,羽毛漸豐,他們不甘屈居蔣下,乘蔣在前線打了敗仗,武漢方面又要求蔣下野,便聯合何應欽「逼宮」,責蔣「不宜因個人地位而犧牲黨國大計」①。
8月12日,蔣介石下野。李、白、何擔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8月下旬,孫傳芳率部大舉渡江南犯,佔領龍潭、棲霞一帶,南京危急。李、白、何指揮所部協力反擊,全殲孫軍渡江部隊。這一勝利穩定了南京政局,提高了李、白的地位。9月,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合流,成立中央特別委員會。李宗仁、白崇禧出任特委會委員,以武力為後盾,操縱著特委會。特委會遭到武漢的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的反對。10月,南京當局決定西征討唐,命令李宗仁、程潛率第三、第四兩路軍分江右、江左軍直趨武漢。11月,唐生智兵敗下野,殘部退到湖南。1928年初,白崇禧前往漢口主持征湘計劃,指揮西征軍入湘作戰,收編了唐部。兩湖遂為李、白為首的桂系所控制。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為了穩定和利用實力派,他通過四中全會指定李、白為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3月7日,蔣任命李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主席。4月8日任命李、白為第四集團軍正、副總司令。蔣桂關係表面和緩。隨後,白崇禧以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名義,①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第18冊,第101頁。
①《晨報》1927年8月17、24日。
統率部分收編湘軍,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6月,白部進入北平,9月殲滅直魯聯軍殘部,進駐唐山地區。10月,蔣改組南京政府,自任主席,任命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白崇禧則出任北平政治分會委員。
至此,李宗仁、白崇禧統率廣西部隊,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從鎮南關打到了山海關」,勢力急劇膨脹。白崇禧率十萬軍隊,盤踞華北,企圖操縱華北軍政;李宗仁坐鎮武漢,控制兩湖,虎視長江下游;廣西老巢由黃紹竑看守,聯合廣東的李濟深,把持兩廣。李、白勢力的膨脹,嚴重影響了蔣介石的統治。
1929年3月,為爭奪湖南地盤,蔣桂矛盾激化,雙方調兵遣將,戰雲密布。為了制服桂系,蔣介石設計把李濟深誘至南京加以軟禁,拆散兩廣聯盟。同時重新起用唐生智,令其策動在冀東的舊部叛離白崇禧,白隻身逃回廣西。3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下令討伐桂系,蔣桂戰爭爆發。隨後,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開除李宗仁、白崇禧的黨籍。在湖北前線,蔣介石收買桂系將領李明瑞、楊騰輝倒戈,桂軍倉皇西撤,在鄂中、鄂西一帶被包圍、收編。
李宗仁不甘心失敗,潛回廣西決定攻粵反蔣。5月5日,他組織南路護黨救**,發出反蔣通電,所部由黃紹竑、白崇禧率領進兵廣東,但在花縣為粵軍擊敗。6月7日,蔣介石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編遣區主任。李、黃、白見大勢已去,遂通電下野,於6月底出走香港,蔣桂戰爭結束。
1929年9月,國民黨改組派發起「護黨救國」運動,策動張發奎、俞作柏、李明瑞等起兵反蔣。10月,俞、李反蔣失敗,李宗仁和黃紹竑、白崇禧乘機重返廣西。出於反蔣的共同利益,他們與汪精衛、張發奎攜手,決定共同出兵攻粵。11月,李宗仁在南寧就任汪以國民黨第二屆執監委員會名義任命的護黨救**總司令職,黃為副司令兼廣西省主席,白為前敵總指揮。張發奎部也歸李節制。11月底,張、桂軍分道襲取廣州,與蔣、粵軍激戰於花縣,失敗後退回廣西。
1930年春,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李宗仁通電響應,被推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張、桂軍改編為第一方面軍,李兼總司令。白崇禧任第一方面軍總參謀長。5月,中原大戰爆發。李、白、張等決定放棄廣西,傾巢入湘,北上攻取武漢,與閻、馮會師中原。22日,李、白、張率軍分三路入湘,至6月初,先後佔領衡陽、長沙、岳州,前鋒進入湖北。但後續部隊因黃紹竑不願放棄廣西地盤,進兵遲緩,以至後路交通重地衡陽為粵軍佔領,張、桂軍頓被腰斬,首尾不能相顧。李、白、張被迫回師,與黃會攻衡陽失利,只得於7月初全軍退回廣西。接著,湘軍進駐全州,粵軍佔領梧州,滇軍包圍南寧,桂軍四面楚歌。黃紹竑心灰意冷,反對繼續內戰,脫離桂系。但李宗仁仍不肯屈服,他任命白為副手,退駐柳州,重整軍隊,擇要固守,抱著半個殘破的廣西苦苦掙扎。
1931年5月,陳濟棠以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被蔣介石幽禁湯山為借口,在廣州樹起了反蔣旗幟。李宗仁率部通電響應,於是,桂、粵通款言和,粵軍撤回廣東。27日,不願與南京合作的國民黨第一、二、三屆中委,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28日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李當選為「非常會議」和「國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桂軍改編為第四集團軍,李、白分任總、副司令。
九一八事變后,南京國民政府迫於形勢,與粵、桂和好,廣州國民政府自行解散,另成立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年底,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白分別當選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以後數年,西南處於半獨立狀態。1932年4月,李、白分任廣西綏靖正、副主任。他們以自治、自衛、自給的「三自政策」相標榜,銳意經營廣西,準備應變。當時,李宗仁以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的名義常駐廣州,與陳濟棠分掌西南政務委員會實權。廣西的軍政則由白崇禧主持。為了維持他們在廣西的統治,李、白在桂系中建立了秘密組織。1930年,李、白和張發奎聯合組織以他們三人為常務幹事的「中國國民黨護黨救國青年軍團」。1932年春,張發奎率部離桂,該組織改名為「三民主義革命同志會」;1934年秋,又改稱「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均由李、白任正、副會長;會員都必須向他倆宣誓效忠。同時,他們還發起一場「廣西建設運動」,在省內實行軍政改革。改革中心環節是建立「新型」的民團制度。白崇禧親任廣西民團總司令,負責全省民團建設事務。為了達到全省軍事化的目的,白崇禧推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的三寓政策,力圖使廣西每一名壯丁都成為訓練有素的士兵。同時,民團組織還擔負在基層開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大建設的任務。民團指揮官兼任鄉、村長,學校校長。白崇禧在廣西推行的新民團制度,既成功地樹立起廣西的新歷史形象——強悍、好戰、堅韌,充滿軍國主義氣氛,使廣西成為一個針插不進的「獨立王國」,也使廣西贏得「模範省」的稱號。李、白成為全國著名的幹練的行政官員。①新民團制度在客觀上也起了為抗日戰爭做準備的作用。截止1937年,受訓「團兵」達130萬。抗戰爆發后,廣西在兩年內,先後徵調壯丁40萬開赴前線禦敵,成為我國最大的兵源基地之一。②在抗日問題上,李、白是國民黨內的堅決抗戰派。九一八事變后,李宗仁多次在報刊上發表言論,抨擊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4月17日,他在廣州發表談話,呼籲「發動整個民族解放戰爭,本寧願全國化為焦土亦不屈服之決心,用大刀闊斧來答覆侵略者」③,倡導「焦土抗戰」。此後,李、白又發表了《焦土抗戰與民族復興》、《抗日救國》等一系列文章,闡述他們的基本主張,即在政治上為了發動舉國一致的對日戰爭,必須下最大的決心,不怕犧牲,縱使全國化為焦土,也要與日寇血戰到底。在軍事上,必須是總動員的全面戰,而非局部戰;是主動的進攻戰,而非單純的防禦戰;是游擊戰、運動戰、堅壁清野相結合的長期消耗戰,而非速決戰。用白的話說就是「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①。
1936年夏,胡漢民病故,蔣介石企圖分裂兩廣,然後各個消滅。6月1日,李、白與陳濟棠聯合,發動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兩廣軍隊改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救**」,由陳、李分任總、副司令,出兵湘南。9月,蔣桂衝突和平解決,桂軍被改編為第五路軍,李、白分任正、副總指揮。在西安事變中,李、白主張政治解決事變,同時聯名致電周恩來,贊成**和①南寧《民國日報》,1935年1月19日。
②盧豫東:《中國抗戰軍事發展史》,1941年版,第217頁。
③李宗仁:《我對於中日問題的觀察和主張》,《南寧民國日報》1936年4月18日。①《白崇禧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
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8月4日白崇禧飛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和航空委員會委員。10月12日,李宗仁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指揮津浦線防禦戰。不久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至此,李、白與國民黨中央攜手,一致對日作戰。
李宗仁到達徐州后不久,南京失守,中日戰爭主戰場轉移到以徐州為中心的黃淮地區。在此,李出色地指揮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自衛戰——徐州會戰。會戰中,李宗仁抓住敵軍驕狂的弱點,以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相結合的戰術與敵周旋。在津浦線南段,李指揮各部取「敵進我退,敵退我打」的作戰方法與日軍糾纏,將強敵阻於淮河南岸。在津浦線北段,李宗仁在白崇禧的協助策劃下,打防禦戰中的進攻戰,設法殲敵。先在臨沂,以龐炳勛、張自忠部兩敗敵板垣師團,繼而又利用敵磯谷師團輕敵孤軍深入的錯誤,捕捉戰機,集中數倍於敵的兵力,在台兒庄地區殲敵萬餘,取得中日開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的空前勝利。
徐州失守后,武漢會戰打響,李宗仁率五戰區各部隊駐防大別山地區,擔負長江以北的作戰任務。會戰中,李宗仁患牙疾住院,白崇禧代理五戰區司令職務。白以消耗戰的作戰方針,指揮各部「據險而守,乘時而攻」,盡量阻滯日軍進攻武漢的步伐。在廣濟爭奪戰中,殲敵兩千。
武漢失守后,李宗仁率五戰區主力退守鄂西北桐柏山、大洪山兩個戰略據點。他先後參加指揮了三次隨棗會戰,豫南、鄂北諸戰役。1943年9月,李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
白崇禧1938年11月兼任桂林行營主任,統一指揮長江以南的第三、四、七、九四個戰區。1939年日軍進犯廣西時,白親自指揮了桂南會戰,取得斃敵中村正雄旅團長,殲敵5000的崑崙關大捷。但在崑崙關戰役中,蔣介石的機械化主力部隊第五軍損失慘重,無力反攻,白未能按命令將日軍趕出廣西,被召回重慶。自此以後一直到戰爭結束,他擔任副總參謀長、軍訓部長、軍事委員會監察委員會主席。此外,他還擔任全國伊斯蘭教救國同盟主席。1940年10月和12月,蔣介石指使何應欽和白崇禧以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給朱德、葉挺先後發出皓電和齊電,限令新四軍北撤,發動第二次****,製造了皖南事變。
抗戰勝利后,1946年6月,白崇禧出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1947年3月,台灣人民發動二二八武裝起義后,白受命前往「宣慰」。他調集大批「**」入台,鎮壓了起義。11月,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圍攻已挺進到大別山的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解放軍中原野戰軍。
李宗仁在抗戰勝利后,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1946年9月改稱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他支持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1946年10月,調傅作義部攻佔了張家口。
1947年,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已經失望,有意以李宗仁為「換馬」對象。9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答覆美國國務院徵詢時說:「在學生中間,作為國民黨統治象徵的蔣介石,已經大大地喪失了他的地位。」「李宗仁上將日益獲得了公眾的信賴。」①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宗仁決定參加1948年3月「行憲國大」副總統的競選。1948①《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第299—300頁。
年3月22日,李由北平飛抵上海,向中外記者表示,如果當選副總統,將儘力在政治上實行民主政策。
3月29日,「國民大會」正式開場。蔣介石把李宗仁參加競選視為插入他心口的「一把利刃」②,先是以國民黨員參加競選應由國民黨中央提名,「勸」李退出,未遂,便發動CC系和黃埔系支持孫科競選。李不甘示弱,組織龐大的競選班子,到處演說,略謂:「本人參加副總統競選的動機,一為倡導民主風氣,二是基於對國家之責任感,即願作為人民與政府之橋樑」,表示要「清算豪門資本。」③甚至不惜血本請客拉選票,在南京安樂酒家開豐盛的「流水席」,每日三餐,宴請各省的國大代表。此外,李宗仁、郭德潔夫婦還不停地到各代表寓所走訪,遞上名片,握手寒暄。
功夫不負有心人,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開始。前兩次投票結果,李宗仁得票領先,孫科次之,程潛第三。但因無一人得票超過代表總額的半數,依選舉法規定,必須繼續進行選舉。在這緊要關頭,蔣介石親自出馬,想方設法扶孫抑李。李宗仁採納黃紹竑提出的「以退為進」策略,25日以選舉不民主,幕後壓力太大為由,宣布退出競選,引起輿論大嘩。蔣不得已,只好於27日召見白崇禧,請他勸說李重新參加競選,並信誓旦旦說:「請各代表自由投票,不得假借主席名義,支持競選者。」①這時,李宗仁儼然成為國民黨內爭取民主改革的旗幟,凡二十年來對蔣介石不滿的人,大多站到李宗仁一邊。29日,李以微弱多數戰勝孫科,當選為副總統。
李宗仁違背蔣介石意志,競選副總統成功,激化了國民黨內部矛盾。6月1日,蔣介石突然任命何應欽為國防部長,調白崇禧為華中「剿匪」總司令,要外放白。白乘機建議,認為守江必守淮,在黃河和長江之間的地區設置一個單一的華中戰區,以期兵力能夠集中使用。而蔣介石則主張中原劃分徐州「剿總」和武漢華中「剿總」兩個戰區,拒絕白的建議。白一氣之下跑到上海,拒不就職。後來,黃紹竑奉蔣之命,前往上海勸白就職。黃開門見山地對白說:人家說你是「小諸葛」,現在我看你這個諸葛亮實在不太亮了。這些年來你在南京,不過是籠中之鳥。既然老蔣要放你出去,你何不藉此機會遠走高飛。你到武漢后,把廣西部隊掌握起來,等老蔣到了無法應付的時候,必定下野,屆時德公就可以出來收拾局面。我們豈不是大有可為嗎?白一聽此話,隨即回南京,同李宗仁商談后,6月日飛漢口就職。
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蔣軍主力喪失殆盡,蔣政權垮台已成定局。美國再次策動「和平」陰謀,企圖以李宗仁代替蔣介石主持同**和談。白崇禧於1948年12月向蔣發出通電,促蔣下野,並呼籲恢復同**和談。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凄然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李宗仁就職后,最大願望就是企圖與**兩分天下,划江而治。因此,他積極進行「和談」活動。可是,這僅是他的一廂情願,蔣實際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溪口操縱一切。1月27日,李致電**,表示願以中國**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此舉遭到了國民黨死硬派的反對。蔣介石策動行政院長孫科「遷府」廣州,南京國民政府分裂。3月8日,孫科辭職,②梁開俊:《蔣李鬥爭內幕》,第6頁。
③《廣西日報》1948年4月12日。
①《廣西日報》,1948年4月28日。
李宗仁與白崇禧磋商后,推何應欽為行政院長組閣。4月1日,南京李、何政府派出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黃紹竑等為代表的和談代表團到北平談判。經多日的反覆協商,日,黃紹竑攜**代表團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回南京請示。李、白等商議后,認為該案是「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拒絕接受。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長江,23日勝利佔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此後,李宗仁先退桂林,後去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作垂死掙扎。在這期間,白崇禧指揮的華中部隊在鄂、湘、贛三省被解放軍擊敗,白率殘部退回廣西。10月4日,李宗仁在廣州發表文告,叫嚷:「將始終不渝,徹底**戡亂。」①白則準備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建立最後立足點。10月至12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一部發起廣西戰役,全殲白崇禧殘部於廣西境內。至此,李宗仁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全部消失。11月,李宗仁逃往香港,12月由香港飛美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宣布「復職」。李為形勢所迫,定居美國新澤西州的盎格魯林鎮。1954年3月10日,台北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罷免了李的副總統職。
白崇禧在所部被殲后逃往海南島,后在蔣介石的勸誘下,又去了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因心臟病猝死於台北松山路寓所。
李宗仁晚年思想上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身在海外,心繫祖國,從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十年間,先後5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他回歸祖國大陸作準備。1965年7月20日,他與夫人郭德潔回到北京,並發表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①李宗仁回國后,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回國后8個月,郭德潔病逝。不久,在舊友的關心下,李宗仁與胡友松結婚。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患肺氣腫,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①南寧《中央日報》,1949年10月4日。
①《人民日報》1965年7月21日。
第十九章曹錕吳佩孚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1862年12月12日(清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生。幼年入私塾讀書,因家貧失學,以販布為生。1882年參加淮軍。1885年被保送進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畢業分配到淮軍提督宋慶的毅軍中任哨官。1894年入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投奔袁世凱,任新軍步軍右翼第一營幫帶,不久升為學兵營統帶兼督操營務處提調。1899年隨袁世凱到山東鎮壓義和團。1902年升為北洋常備軍右翼步兵第十一營管帶,逐漸成為袁世凱的得力幹將。
1903年清廷組建京旗常備軍,1904年成協,1905年擴充成鎮。曹錕為該鎮第一混成協第一任協統。1907年調署第三鎮統制。從此躋身於北洋軍高級將領的行列。同年出關駐守長春、昌圖一帶。因鎮壓人民「有功」,屢獲清廷嘉獎,晉陞為記名總兵。1911年4月授副都統。同年7月升任總兵,以提督候用。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74年4月22日(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日)生。幼年入私塾讀書。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因鬧事逃往北京,以卜卦算命為生。不久投淮軍,先後進開平武備學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畢業后,受銜陸軍中尉,派到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1905年,因替日軍刺探俄軍情報獲日軍「勛六等單光旭日章」,升上尉。1906年入北洋第三鎮,先後任第三鎮第十一標第一營督隊官、管帶。1908年任第三鎮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曹錕奉命率第三鎮入關,負責天津、北京、保定一線京畿外圍防務。11月,吳佩孚因發現第三鎮第三標標統準備嘩變而受到曹錕提拔,繼任第三標標統。1912年1月,曹錕因鎮壓施從雲、王金銘等人領導的灤州起義,被譽為袁世凱身邊的「趙子龍」。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宮成功,清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讓位,請袁世凱南下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為拒絕南下就職,於2月29日晚指使曹錕發動兵變,南京迎袁專使下榻之所亦受騷擾。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允許袁世凱在北京通電就職。袁達到了目的,曹錕因此受到嘉獎重用。是年秋,第三鎮改為第三師,曹錕改任師長。9月又晉陞為陸軍中將。12月28日,獲袁世凱頒發的「白鷹勳章」。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孫中山發動反袁「二次革命」。曹錕積极參与鎮壓活動,為此1914年4月24日升任長江上游警備司令,駐防岳州。1915年袁世凱密謀稱帝。9月,曹錕和張紹曾以直隸代表名義請袁改變國體實行帝制。10月,曹錕被袁授以「虎威將軍」稱號。11月23日,曹錕再次通電,請總統早登帝位。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21日,袁下達「賜爵令」,曹被封為一等爵位。同年,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反對。蔡鍔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首先宣布雲南獨立,發動護國戰爭。12月31日,袁世凱派曹錕為行軍總司令前去鎮壓。19年1月5日,曹錕率軍從湖南嶽州出發,經洞庭湖,乘船而上進入四川。儘管曹錕所部在兵力、財力、武器裝備上均優於護**,但因紀律極壞,得不到當地人民支持,故屢戰不勝。正當兩軍對峙之際,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聲討聲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24日任命曹錕會辦四川軍務。曹部進駐四川。
19年7月,曹錕率軍返回保定。9月日任直隸督軍。在段祺瑞支持下大募兵丁,將軍隊擴展為9個混成旅,6萬餘人,成為以後問鼎中央的資本。
1917年2、3月間,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因對德宣戰問題發生爭執。曹錕公開站在段祺瑞一邊,參加「督軍團」會議,宣布直隸獨立。但暗地裡他又同黎元洪保持聯繫。7月1日,張勳驅逐黎元洪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3日,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討張,任命曹錕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沿京漢線北上。5日晨,曹錕第三師抵達蘆溝橋和宛平縣城,並佔領涿州、良鄉,同東路討逆軍形成合圍態勢。戰事到12日結束,張勳本人逃到荷蘭使館避難。曹錕因「討逆」有功,升任直隸督軍兼省長。
段祺瑞上台,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引起孫中山及西南各省反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舉起了「護法」大旗。段祺瑞主張對南方用兵,達到「武力統一」的目的。而直系主張對南「和平統一」,維持現狀,以換取南方對中央的承認。1917年11月18日,曹錕同直系湖南督軍王占元、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聯名通電,反對對南用兵,主張停戰並願從中進行調停。由於直系將領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受阻,段祺瑞本人也只好辭職。
此時北洋軍中數曹錕實力最大,地盤離北京最近,一舉一動對政局有很大影響,馮國璋、段祺瑞兩人都想拉攏他。11月20日,曹錕打電話給段祺瑞,說明18日的電報未經他本人同意簽發,不負責任。段祺瑞抓住這一機會,以副總統一職為誘餌,要曹錕參加「主戰」行列。為能當上副總統,曹錕在21日單獨發表「馬電」,提出以南方軍隊退出長沙為南北議和條件。12月2日,在天津督軍團會議上表示願率兵南下,戰到最後一人亦所不顧。6日,曹錕聯合張懷芝等人通電請馮國璋頒發討伐西南令。在皖系威逼下,15日馮國璋令曹錕為攻湘第一路軍總司令,由京漢線南下攻湘北。1918年1月30日,曹錕又兼任兩湖宣撫使。
1918年2月6日,曹錕自天津南下在湖北孝感設南征大本營,在漢口劉園成立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命吳佩孚為第三師署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率軍入湘作戰。3月27日佔領長沙。但北京政府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而曹錕只獲得一塊「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吳佩孚得了一塊「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以資鼓勵。並有消息說段祺瑞擬以徐樹錚代替曹錕為直隸督軍。
湖南的勝利既沒使曹錕當上副總統,也沒讓吳佩孚當湖南督軍,反而要把已得的地盤、職位讓出來。曹錕為此極其不滿,4月4日電辭兩湖宣撫使,請假「養痾」。吳佩孚以餉械供應不及也按兵不動。5月29日,曹錕離武漢回天津。為分化直系,6月3日,段祺瑞授吳佩孚「孚威將軍」稱號,以拆曹錕的台。19日,曹錕在天津召開督軍團會議。曹錕因馮國璋、段祺瑞均表示不當副總統,認定自己原來的副總統夢不會落空,故一改主和為主戰,決定對南方繼續用兵。
此次曹錕雖然主戰,但不願親自出馬。北京政府在6月20日特派曹錕為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吳佩孚為援粵軍副司令。7月31日,皖系倪嗣沖在督軍團會議上建議副總統位留給對南作戰有功人員,實際上是把副總統位給張作霖。曹錕的副總統夢再次落空。
8月7日,吳佩孚在曹錕支持下致電江蘇督軍李純,痛斥「武力統一」,指責安福國會。21日又致電馮國璋,要他頒發罷戰令。與他相配合,曹錕則接連不斷地向北京政府催索欠餉。28日,段祺瑞召集主戰派密議對付曹、吳辦法,決定催派奉系、皖系的軍隊前進,維持張敬堯的湘督地位。
之後,吳佩孚連發停戰通電,博得一片讚揚聲。為壯大反段聲勢,9月26日,發表由吳佩孚起草,有南北雙方將領簽名的通電,要馮國璋頒發停戰命令。
10月10日馮國璋代總統職期滿,徐世昌當上了大總統。而曹錕因研究系、舊交通系議員的抵制仍沒當上副總統。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此間吳佩孚接連發通電「支持」學生鬥爭,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主張取消中日密約,表示願負重任移師對外。從此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中的風雲人物,還獲得了所謂「愛國將軍」的稱號。1919年秋冬之際,在曹錕串聯下,直系的河北、江蘇、湖北、江西四督和奉系的東三省結成反皖同盟。12月28日馮國璋病死,曹錕成了直系首領。吳佩孚因打下的地盤被皖系張敬堯所奪,乃決定罷戰主和,並與南軍通款攜手。是年11月28日,吳佩孚與陸榮廷、莫榮新、譚浩明、譚延甑齲諍庋艋嵋檣獻櫓健熬裙司薄?
1920年1月17日,吳佩孚以前方經濟困窮,官兵思歸為由,要求撤防北歸。以後又多次發電,措詞也越來越激烈。段祺瑞為阻止吳佩孚軍北撤,強行撤換河南督軍趙倜,改派其妻弟吳光新。吳佩孚通電反對。他不管北京政府批准與否,在3月上旬派人將700餘名直軍家屬送回北方,並電請張敬堯來接收直軍防地。5月25日,吳佩孚率軍全部北撤,31日到達漢口。6月7日,吳佩孚到達鄭州,將部隊主力布置在京漢路沿線。13日,吳佩孚又電反皖的八省督軍,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奉軍為策應直軍,也將部隊零星開進關內。
7月1日,曹錕在保定發表《直軍將士告邊防軍、西北邊防軍將士書》,指責徐樹錚和安福國會禍國殃民。同日又發布《直軍全體將士宣布徐樹錚六大罪狀檄》,號召全**民起來聲討。段祺瑞決不允許直系用「清君側」的手法來削弱他自己的力量,乃決定起兵討伐曹錕、吳佩孚。9日,曹錕在保定組成「討逆軍」,自任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12日,曹錕、張作霖發表《聲討段祺瑞出動邊防軍進攻直軍通電》,吳佩孚等人也發表《宣布段徐罪狀通電》,對段祺瑞宣戰。
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15日,兩軍在涿州、固安一線激戰。19日,皖系的邊防軍全線崩潰,段祺瑞辭職下台,皖系政客紛紛逃離北京。23日,直奉軍進入北苑、南苑,辦理近畿軍事善後。
在直奉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7月28日下令免去段祺瑞本兼各職,裁撤督辦邊防事務處。此後皖系軍隊除浙江督軍盧永祥所部外,全被直奉兩手收編或潰散。
直皖戰爭結束,直奉之間矛盾開始尖銳起來。
7月29日,曹錕、張作霖、靳雲鵬及各省代表在天津舉行會議,決定國會自行解散,靳雲鵬重新組閣,取消上海和平會議等。而同一天,吳佩孚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拋出《召開國民大會、解決國是的具體意見書》。8月1日,吳佩孚又通電全國建議召開國民大會。吳佩孚的主張沒有得到曹錕支持,反引起張作霖的不滿。吳佩孚只好率領第三師回洛陽。
8月20日,徐世昌任命曹錕為直魯豫巡閱使。21日下令裁撤曹錕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9月2日,徐世昌又任命吳佩孚為直魯豫巡閱副使。
1921年6月,湖北發生兵變,湖南督軍趙恆惕圖謀打著援鄂旗號擴大地盤,旋派兵向湖北挺進。7月25日,曹錕、吳佩孚決定援鄂。28日,湘鄂戰爭爆發。8月9日,徐世昌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當即吳率第三師進入湖北。28日攻佔湖南嶽州。9月1日吳佩孚與趙恆惕簽訂停戰條約,趙恆惕讓出岳州,湖北完全為吳佩孚所控制。14日,吳又趕赴宜昌對川軍作戰。10月下旬,吳與劉湘簽訂《川鄂停戰分防條約》。至此,吳佩孚的「援鄂」戰爭告一段落。
1921年12月,梁士詒內閣剛組建就同日本勾結,將膠濟路改為中日合辦,還赦免遭直系通緝的皖系政客。吳佩孚抓住這兩件事,指責梁士詒對日妥協,並把矛頭直對梁內閣的後台張作霖。
1922年4月24日,張作霖令奉軍入關。28日對曹錕宣戰。直軍由吳佩孚任總司令,司令部設在涿州。5月5日奉軍西線作戰失利,部隊向天津方向退卻。20日奉軍全部退出關。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系勝利而告終。從此北京政府完全控制在直系手中。徐世昌因遭直系反對而辭職。黎元洪復任大總統。
直奉戰爭使吳佩孚名聲大振,眾人稱其為「大帥」,成為直系軍閥的首要人物。1922年8月,吳反對唐紹儀組閣,支持王寵惠組閣。吳佩孚操縱內閣,與曹錕產生了矛盾。11月23日,曹錕利用王內閣財政總長羅文干在訂立奧國借款展期合同時的受賄行為,出面公布王寵惠內閣五條罪狀。之後,各省直系軍閥也紛起大罵羅文干,並警告吳佩孚如果包庇就以賣國罪進行制裁。在強大壓力下,吳佩孚只得認錯。25日發表聲明:服從曹錕,對「羅案」不再堅持己見。王寵惠內閣倒台。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吳佩孚對工人運動極力進行破壞。當天下午總工會會所被軍警搗毀。工人為了爭自由,反對軍閥壓迫,決定在4日舉行京漢路總同盟罷工,吳下令鎮壓。7日對罷工工人進行大屠殺,有50多名工人被殺,重傷者近百人,被開除流亡者1000多人。對工人的血腥屠殺,徹底撕下了吳佩孚「愛**人」、「進步軍人」的假面具。
3月,吳佩孚在洛陽召開軍事會議,公開提出「武力統一」的主張,聯合直、魯、豫、晉、陝、甘、蘇、皖、贛、鄂10省,以圖鞏固北方,統一全國。
1923年6月上旬,曹錕隨著權力和財富的增加,積極準備自己出任總統。利用流氓組織「公民團」在**集會,要黎元洪下台;唆使馮玉祥、王懷慶率中級軍官300人到黎元洪住處索餉。6月13日,黎元洪出走天津,14日交出印信辭職。曹錕政變成功。但國會兩院因不足法定人數不能開會,而曹錕又急於要當總統,於是採取了高價收買和脅迫議員出席會議的手段。在9月10日的預選會上,曹錕以5000至10000元不等票價收買議員500多人。以40萬元的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吳景濂。10月5日總統選舉會正式召開。當天曹錕派出大批軍警憲兵進行嚴密監視,以480票「當選」總統。10月10日就職。同日公布《中華民國憲法》。據報導,此次賄選費用高達1350萬元。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承認,曹錕還進行了種種媚外活動。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4日,張作霖通電支持浙江督軍盧永祥,並向曹錕、吳佩孚發起挑戰。17日,曹錕下令討伐張作霖,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並催促吳到北京主持軍務。18日,吳佩孚在北京中南海召集軍事會議作軍事部署,將前方兵分東、中、西三路,分別以彭壽莘、王懷慶、馮玉祥為司令。
第二次直奉戰爭從9月17日開始。雙方共出動了50萬大軍,海陸一起參戰。兩軍正在山海關一帶激戰時,10月23日馮玉祥由熱河前線回師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曹錕。奉軍趁機進逼。11月3日,吳佩孚率殘部南逃。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奉系勝利而結束。
11月15日,吳佩孚抵南京,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商談,欲拉攏直系勢力組織軍政府以「護憲」,但遭拒絕。吳只好避居河南,但又遭馮玉祥國民軍與陝西憨玉琨師的追擊。逃到湖北又受約束。吳佩孚正在被圍捉之時,忽得湖南軍閥趙恆惕電邀,乃於1925年3月2日率殘部赴岳陽,託庇於趙,意圖捲土重來。
1925年10月,馮玉祥、孫傳芳聯合抗奉,為吳佩孚「出山」提供了機會。19日,吳通電宣稱應孫傳芳等電邀,將赴漢口共商反奉事宜。20日,吳自岳陽乘艦赴漢口。21日於漢口通電就任10省討賊聯軍總司令。22日發表外交宣言,稱尊重過去所訂的各種條約。年底,為消滅人民革命勢力和馮玉祥的國民軍,乃與奉系軍閥再次聯合,商定關外地盤由張作霖主持,中央政府和陝、甘、豫地盤讓吳佩孚主持。
1926年1月20日,吳佩孚在漢口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三路進攻河南。3月2日進佔鄭州。5日佔洛陽。吳在豫北得手,接著兵分三路向直隸進軍。4月9日,國民軍鹿鍾麟部為緩和與直系的矛盾,釋放曹錕,請吳佩孚入京主持一切。但吳不為所動,堅持要國民軍全部退出北京方可議和。20日段祺瑞下台,國民軍退往西北。這樣北方各省陷入奉直軍閥控制的局面。5月1日,曹錕發表辭職宣言。6月6日曹赴保定,9月30日奔鄭州,翌年2月寓居天津英租界。
1926年6月28日,吳佩孚、張作霖在北京會面商定:直奉聯合攻下北京南口后,吳佩孚向南進攻廣東;張作霖向北進攻北方的國民軍。雙方企圖南北齊下共分天下。
1926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連連得勝。10月10日攻下武昌城。吳佩孚逃往河南信陽。1927年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舉行第二次北伐。吳佩孚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夾擊下徹底失敗,率殘部逃往四川託庇於楊森。后因蔣介石的追逼,1931年5月22日在劉湘「保護」下出四川,年底到北平。
抗日戰爭爆發,日本特務機關選擇吳佩孚為傀儡建立全國性偽政權,被吳佩孚拒絕。
1938年5月日,曹錕在天津病故。因他不願為日本帝國主義辦事,重慶國民政府在6月14日追贈曹錕為陸軍一級上將。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牙病而死。重慶國民政府追贈吳佩孚為陸軍一級上將。
第二十章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父早死,1872年隨祖父段佩在宿遷軍營讀書至1879年段佩死。
1881年投靠堂叔,到山東威海軍營當一名小軍官。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科。1887年畢業分配到旅順監修炮台。1888年被選送德國深造,併到克虜伯兵工廠實習。1890年回國任北洋軍械局委員。次年赴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習。
1896年調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並任隨營學堂監督兼代理總教習。從此成為袁世凱的親信和北洋建軍的骨幹。1899年隨袁世凱移駐山東濟南。1901年,因袁世凱推薦,段以三品知府銜兼任武衛右軍各學堂的總辦,負責訓練北洋常備軍。1902年升為二品候補道,賞戴花翎。1903年任北京練兵處軍令司正使,負責軍事計劃、測繪、軍需事宜。1904年6月陸軍第三鎮成立,段祺瑞任該鎮翼長。1905年2月調任第四鎮統制,9月轉任第六鎮統制。1906年1月復任第三鎮統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監督和軍官學堂總辦。3月,任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督辦。1908年10月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1909年10月復任第六鎮統制。1910年底調任江蘇江北提督,負責當地治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段祺瑞被召回北京任第二軍軍統。袁世凱控制清廷后,於11月18日令段祺瑞南下署理湖廣總督並任第一軍軍統,兼領湖北前線各軍。1912年1月26日,由段祺瑞領銜,聯合40多名北洋將領,根據袁世凱的旨意致電清朝廷,要清帝遜位,改國體為共和。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王占元、何豐林等8名將領再發通電,要求變更國體,否則就要率領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隨即將司令部從湖北孝感遷到河北保定,作出進京逼宮的姿態。段祺瑞的電報配合了袁世凱緊逼清皇朝的策略,迫使清帝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被委任為陸軍總長,積极參与袁世凱打擊責任內閣與革命黨人的活動。8月日,段以陸軍總長身份副署,使袁世凱、黎元洪殺害武昌首義元勛張振武的陰謀得以實現。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與德國捷成洋行簽訂2.04878283億兩借款合同,用於購買軍火鎮壓革命。5至7月,代理國務總理,積极參与鎮壓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12月,段祺瑞奉袁世凱之命到武漢,逼迫黎元洪離開湖北赴京任副總統,使湖北地盤落入北洋派之手。
1914年2至3月間,赴河南指揮鎮壓白朗農民起義。由於段祺瑞長期在內閣中任陸軍總長,擁有訓練、調遣軍隊和提拔軍官的權力,使北洋軍中許多年輕軍官視段為恩主。袁世凱為削弱段的力量,將陸軍部的權力收歸己有,乃在5月8日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政府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將陸軍總長降為辦事處的一個辦事員。段對此極為不滿,經常借故缺席會議,公務也交次長徐樹錚去處理。袁世凱為了安撫段祺瑞,6月30日專門任命他為「建威上將軍」,兼管理將軍府事務。但段與袁的矛盾並不因封官而有所緩和。
1915年5月,內閣討論日方關於要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的最後通牒時,段祺瑞獨持異議,主張動員軍隊,對日採取強硬態度。31日,段稱病辭職,未准。當時袁世凱正準備恢復帝制,文武官員紛紛請願、勸進,擁戴袁世凱當皇帝。對此,段表示反對,稱病不出,進行消極抵制。8月29日,袁將其免職並軟禁。
袁世凱稱帝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9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為了加緊對南方用兵,他只好啟用段祺瑞。4月22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5月8日,撤銷政事堂恢復國務院和總理名稱,段為國務總理。但袁對段並不放心,對段提出的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及裁撤總統府機要局、統率辦事處、軍政執法處三機關的建議,不但不採納,反而暗囑梁士詒以掣其肘。這更加深了段的怨恨,對當時軍事政局的變化也不盡心去辦。5月12日,段下令中國、交通兩行停止兌付現金,促使人們對袁更加不滿。袁在內外交困中於6月6日病死。
袁世凱一死,段祺瑞即以現任國務總理掌握國家實權。就在袁死後幾小時,段發表他與徐世昌擬定的《袁大總統遺令》,宣告依據《中華民國約法》以副總統黎元洪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權。命令一公布,當即遭到南方各黨派的反對,他們認為《中華民國約法》是袁世凱私造的約法,不應執行;黎元洪應照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繼任」大總統,根本不是「代行」的問題。南北雙方展開了新舊約法之爭,拉開了護法運動的序幕。正當南北雙方爭執陷於僵持狀態時,海軍突然宣布獨立,段祺瑞不能不有所戒懼,於6月29日接受南方條件,遵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新舊約法之爭告一段落。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舊國會繼續開會,段祺瑞重新被任命為國務總理。緊接著頒布一系列法令,改各省督理軍務的將軍為督軍,督辦民政的巡按使改稱省長。並宣布懲辦帝制禍首,釋放政治犯等。
不久,段祺瑞和總統黎元洪發生爭執。最初主要表現在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許可權問題上。19年8月下旬,總統府提出《府院辦事手續草案》,規定總統得隨時出席國務會議,總統對國務院議決的事及任免官吏可以退回再議。段祺瑞不能容忍黎元洪插足國務院,乃以辭職相威脅,最後府院雙方議定了幾條折衷辦法:總統不出席國務會議,但國務會議議事日程先期呈閱,國務會議記錄隨時呈閱;總統對國務會議議決的案件,如有不同意見可讓總理及有關領導說明情況,如說明后總統再不滿意可交回複議一次。此後黎段矛盾有所緩和。雙方的矛盾還表現在關於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1917年2月,美國政府因德國派潛艇封鎖公海影響到它的對外投資,宣布對德絕交。4日照會中國政府,拉攏黎元洪,希望與美國步調一致,並表示願借款給中國作參戰軍費,以擺脫日本的控制。當時段祺瑞也想對德宣戰,企圖利用參戰勾結日本,借款練軍,擴充實力。日本也表示支持中國對德宣戰。后美國發現中國對德宣戰將有助於日本擴張在華勢力,乃又轉而指使黎元洪抵制中國參戰。黎元洪也怕段祺瑞在參戰名義下壯大實力對己不利,於是接受美國要求,反對對德絕交宣戰。黎元洪、段祺瑞各自的態度反映了美、日帝國主義的不同要求。3月3日,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操縱內閣通過對德絕交案。4日,段率內閣成員到總統府,要黎元洪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印交國會通過,並電令駐協約國公使,向駐在國政府磋商對德絕交后的條件。黎元洪接受美國要求,拒絕簽發。當晚,段祺瑞上書辭職,出走天津,以示反抗。后經馮國璋「調停」,約定今後內閣確定的外交方針,總統不再反對。由於黎元洪讓步,段祺瑞在3月6日復職。接著,段密電各省及駐外公使,說明黎元洪已同意內閣的對德外交方針。不久,眾參兩院分別通過對德絕交案。
對德絕交案公布后,段祺瑞積極準備對德宣戰,以乘機擴充武力。對此,全國各方面人士紛紛通電反對。但段一意孤行,召集各省督軍到北京開會,組織「督軍團」,說明參戰的目的在於取得日本的借款與軍械,以加強北洋派實力。段的外交方針獲得督軍們的支持。5月1日,國務會議通過對德宣戰案。7日,對德宣戰案提交國會。10日國會開會審議參戰案。段祺瑞為迫使國會通過參戰案,採取偽造民意的辦法,用錢雇來北京城內的軍人、警察、乞丐、扛夫和失業遊民3000人,組成各種名目的「請願團」,在陸軍部人員的指揮下,手執小旗,散發傳單,包圍國會達10小時之久,當場毆打議員,打傷20多人,脅迫議員立即通過宣戰案。議員們十分氣憤,宣布停止開會。段的目的沒有達到,便決定解散國會,改制憲法。國會則呈請黎元洪免去段的國務總理職務。黎元洪利用人民反段的要求,在美國支持下,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職。段以總統令無總理副署為由不予承認,並赴天津策動督軍團解散國會。同時派代表去江蘇徐州與張勳聯繫「合作」驅黎。
5月29日,安徽、河南通電宣告獨立。隨後浙江、山東、山西、福建、陝西等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研究系議員對黎元洪罷免段祺瑞采抵制態度。31日,湯化龍辭去國會眾議院議長。在北洋各省督軍和研究系政客的抵制下,黎元洪於6月1日召張勳入京「共商國是」。張勳則以解散國會為進京條件。12日,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14日張勳到北京。7月1日,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2日,黎元洪躲進日本使館,同時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務,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祺瑞陰謀促使張勳解散國會、待推翻黎元洪的目的達到后,又搖身一變打起了反覆辟的旗號。7月3日,段在天津馬廠舉兵討伐張勳,自任「討逆軍」總司令。4日,段又聯合曹錕通電宣布張勳八大罪狀。5日,段祺瑞就任總理。12日,「討逆軍」分三路攻入北京。張勳復辟失敗。段借反覆辟撈到了「再造共和」的政治資本。
7月14日,段祺瑞入京,黎元洪通電去職。8月1日,馮國璋入京代理總統。4日,國務會議通過對德宣戰案。14日發布《大總統布告》,正式宣布中國加入協約國,對德、奧宣戰,並聲明廢除與德、奧兩國所訂的一切條約。對德宣戰後,段為壯大自己實力,公開進行賣國活動。8月10日,成立了以親日派陸宗輿為總裁的中日合辦中華匯業銀行,作為日本向中國投資的機關。自1917年8月至1918年9月,段先後以善後借款、銀行借款、鐵路借款、軍械借款等名義,共借款次,總額在3億日元以上。其中8次借款,由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私人代表西原龜三同段祺瑞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經手,合計1.45億日元。這次借款史稱「西原借款」。「西原借款」所附的山東密約,即山東問題換文規定:日本軍隊除濟南留一部分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膠濟鐵路歸中日兩國合辦經營。日本通過各種借款加強了對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控制,還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段祺瑞自恃有日本作靠山,在重新組閣后,把推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武力統一」作為施政重點,甚至公開聲明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1918年3月1日成立了參戰督辦處,規定參戰督辦處隸屬於大總統,綜理國際參戰事務。段的親信靳雲鵬任參戰處參謀處長兼參謀長。不久又建立參戰軍,成為皖系軍閥統治的一大支柱。
段祺瑞的賣國行徑、不要《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恢復舊國會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海陸軍大元帥,組織軍政府,領導反對段祺瑞的「護法運動」。段為了消滅孫中山領導的武裝力量,削平西南地區正在崛起的地方勢力,發動了「武力統一」全國的戰爭。
1917年11月14日,湖南前線的直系將領王汝賢因沒有得到湖南督軍的位子而擅自行動,通電全國要求停戰。隨之,直、鄂、贛、蘇四督軍聯名通電響應。段祺瑞武力統一計劃受阻,於11月日通電提出辭呈。對段的辭職,馮國璋在22日予以批准。12月18日,馮任命段為參戰督軍。1918年1月18日,馮國璋發布討伐令,派兵進攻湖南。3月10日,南北戰事重起。19日,曹錕等27人聯名致電馮國璋和段祺瑞,請段出山。23日,馮國璋發表段祺瑞組閣令。26日,段召開國務會議,決定大舉向湖南用兵。此時段對外繼續實行賣國政策。5月、19日,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根據這些「協定」,日本「合法」地「邁出了使中**隊隸屬化的第一步,並且為已在策劃中的出兵西伯利亞確保了在中國境內調動軍隊的權利」。①4月20日,段祺瑞離京南下漢口召集軍事會議,目的是要消除主戰派內部裂痕,制定對南方的作戰方針。但段的「南巡」沒有解決問題。8月間,吳佩孚接連發通電,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進行了猛烈抨擊。
1918年,大總統任期將滿應當改選,為了排斥馮國璋,操縱新國會選舉,段祺瑞指揮手下政客王揖唐籌人組織安福俱樂部(因會址在北京西單安福衚衕而得名)。安福俱樂部以金錢賄賂收買政客操縱選舉,獲得新國會384個議席,占國會兩院全部議席的81.36%,史稱這屆國會為「安福國會」。
1918年8月12日,國會開幕。9月4日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馮國璋與段祺瑞相約同時下野。10月9日段辭職,10日獲准。段雖不當總理,但仍任參戰督辦,手中掌握著幾個師的參戰軍。同時他還掌握著國會,內閣中又有他的親信。實際上段對全國行政仍起控制作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北京政府鑒於國內外形勢,派代表於1919年2月到上海與南方代表進行和談。由於段祺瑞的作梗,南北和談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但在會上中國不僅沒有得到戰勝國應有的權益,反要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讓給日本。中國在山東問題上交涉失敗,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強烈抗議,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而段祺瑞卻在5月14日徐世昌召開的特別會上鼓吹:中國應依賴日本,必須無隔閡地與日本保持協調一致的行動,中國應在和約上簽字。24日,段又通電各省,主張放棄山東主權,無條件簽署對德和約①。因全國人民反對,中國政府代表拒簽和約。
1919年7月20日,徐世昌下令裁撤督辦參戰事務處,改設督辦邊防事務處,由段祺瑞來督辦邊防事務。8月5日,又改「參戰軍」為「邊防軍」,令段祺瑞將督理參戰軍訓練事宜改稱為督理邊防軍訓練事宜。這時,段控制①[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287頁。轉引自黃征等著《段祺瑞與皖系軍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頁。
①章伯鋒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第3卷,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0—1071頁。的邊防軍有3個師4個混成旅。徐世昌又命段的親信徐樹錚以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督辦外蒙古善後一切事宜。皖系獲得控制西北各省區的權利,其聲勢凌駕於其他派系之上,成為直奉聯合反皖的原因。
1919年秋冬之間,直系的直、蘇、鄂、贛四省和奉系東北三省組成七省反皖聯盟,用「清君側」的策略,反段身邊的徐樹錚。1920年初,吳佩孚提出撤防北歸。為阻止吳部北上,段祺瑞採取安插親信,步步設防的措施,結果得罪豫督趙倜,使趙參加反皖聯盟。
1920年4月9日,曹錕在保定召開八省反皖聯盟會議,商定軍隊撤回原防地,解散安福國會。5月22日,吳佩孚率第三師自衡陽撤防北返,奉軍也借口進關。7月4日,徐世昌下令解除徐樹錚西北籌邊使及西北邊防軍總司令職。5日,段祺瑞以邊防督辦名義命令邊防軍緊急動員。8日,段又召集軍政會議決定起兵討伐曹錕、吳佩孚。9日,段在北京團河組織定**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14日,直皖戰爭爆發。戰區分東西兩路:西路是雙方的主戰場,在京漢路的涿州、琉璃河、高碑店一帶;東路在京奉路楊村一帶。戰爭歷時5天,皖軍全線潰敗,徐樹錚遁逃。19日,段引咎辭職。皖系勢力從此衰落。段祺瑞全家移居天津。
直皖戰爭結束,直奉之間的矛盾很快尖銳起來。1921年下半年,段祺瑞利用張作霖對曹錕、吳佩孚的不滿,和張作霖聯手,商討合力倒直計劃。同時又派密使南下,和孫中山接洽合作討伐直系。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26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請段祺瑞出山。11月10日,馮玉祥到天津與段會晤,並推戴段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1924年11月22日,段祺瑞入京。24日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同日公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規定臨時執政總攬軍務政務,統率海陸軍,取消總統府、國務院,使臨時執政兼有兩者的權力。
段祺瑞上台後,為取得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12月7日對日本記者表示,過去的條約均遵守不變。18日又通過臨時政府閣議,聲明以前所訂條約「概當履行」。①段祺瑞為使自己的統治合法化,決定召開善後會議,於1924年12月24日公布了《善後會議條例》,規定參加會議的人員必須是有「大勛勞於國家者」;「討伐賄選及制止內戰各軍最高首領」;「各省區及蒙、藏、青海軍民長官」;「有特殊之資望、學術、經驗,由臨時執政聘請或派充者」①。這些人實際是一群官僚、政客、軍閥、買辦、遺老和御用學者,理應受到全國人民反對。但段祺瑞仍強行在1925年2月1日召開善後會議,通過《軍事善後委員會條例》、《國民代表會議條例》、《財政善後委員會條例》。4月21日會議結束。
與此同時,段祺瑞為使海關二五加稅與收回被比、意、西、法四國扣了兩年多的1000多萬元以解臨時執政府各項軍政費用之急需,竟通過「金佛郎案」。結果使中國憑空多付給法國庚子賠款約8000多萬元,多付給比利時、義大利等國7000多萬元。1925年5月28日,段祺瑞寫信給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附信寄去《秘密意見書》,乞求日本給予經濟援助。10月日,十三①《民國日報》1924年12月19日。
①費保彥:《善後會議史》,北京寰宇印刷局1925年版,第25—26頁。國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段祺瑞表示要謀求關稅自主。會議通過了《議決中國關稅自主的條文》。但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在關稅問題上採取延宕態度,直至段祺瑞下台也未作出具體決定。
1926年1月12日,十二國法權會議在北京召開。段祺瑞意欲通過此會取消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后因帝國主義國家阻撓而沒有達到目的。
1926年初,在日、英帝國主義策劃下,張作霖與吳佩孚以「反赤」為號召,聯合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3月12日,奉系軍艦4艘尾隨日本驅逐艦衝進大沽口,與國民軍發生衝突。日本聯合《辛丑條約》締約國,向段祺瑞提出最後通牒,威逼國民軍撤退,並限於3月18日解決,否則就要動武。北京學生得到消息,80多所大中學校師生及60多個團體約5000人於18日在**廣場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國民大會」,會後舉行遊行。當隊伍到達臨時執政府門前,遭到段祺瑞衛隊槍殺,47人死亡,132人受傷,40人失蹤。段祺瑞一手製造的三一八慘案,被魯迅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當直奉軍閥勢力逐漸逼近北京時,段祺瑞準備勾結張作霖驅趕國民軍出北京。4月9日,段的陰謀敗露,國民軍將領鹿鍾麟先發制人,率兵包圍了臨時執政府,段逃到東交民巷。國民軍退出北京,段復職。這時他派人與張作霖聯繫,張對他不屑一顧,吳佩孚又派兵對其進行監視。這樣段祺瑞只好結束「執政」,4月20日宣布下野,回到天津過寓公生活。
段祺瑞到天津后,自稱「正道居士」,每天吃齋、禮佛。但他一直沒有停止過爭取重新上台的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日本帝國主義曾請段祺瑞出山成立傀儡政權,被他拒絕。1933年1月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因病去世。
第二十一章張作霖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清光緒元年)生於遼寧省海城縣。其父張有財經營小商鋪,常出入賭場,負債纍纍,家境敗落。張作霖14歲喪父,在私塾讀書僅數月便輟學,後浪跡江湖,曾學習獸醫,粗通門徑。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作霖投入毅軍,因「機警過人」,被提升為騎兵哨長(排長)①。戰後,他解甲還鄉,在大高坎鎮開設獸醫庄,娶黑山南趙家廟地主趙占元次女為妻。1901年,趙氏生長子張學良。
本世紀初,遼河流域戰亂頻繁,散兵游勇與失業流民,落草聚眾,紛紛豎起綠林旗號(俗稱「馬鬍子」)。地方紳商也組織鄉團,「抽餉養兵,名曰保險」②。這些地方武裝大多亦兵亦匪,在管轄地域內維持治安,但往往越過轄區勒索搶劫。張作霖在岳父的協助下,自建「保險隊」。其後,湯玉麟、張作相、張景惠相繼率眾歸順他,其聲勢日大。
1902年,張作霖率部數百人,委託八角台等地方紳商具保推薦,由新民知府增韞呈請盛京將軍增祺批准收編,被任命為巡防馬步游擊隊管帶(營長)。
1904至1905年,日本與俄國為爭奪殖民權益,在我國東北發動大規模戰爭。張作霖利用戰爭擴展實力。起初,他暗助俄國,從中漁利,其後,又見風轉舵,「為日本軍效力」。①日俄戰爭后,為維持社會治安,東北當局整編地方軍隊,張作霖經營有術,官運亨通。1906年,張作霖所部擴編為馬步五營,張任五營統帶(團長)。張作霖被招撫后,奉命剿匪,屢屢建功,相繼消滅田玉本,計擒杜立三,遼西地區土匪基本掃平。1907年,張作霖被提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旅長)。1908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調張作霖所部到鄭家屯(今遼寧雙遼縣)、洮南一帶追剿為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張作霖率軍賓士在漠北荒原,「炎沙寒雪、艱苦備嘗」②,苦戰數年,終將叛匪敉平。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東北革命黨人張溶與藍天蔚等新軍將領策動響應。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採納咨議局副議長袁金鎧的建議,急調駐防遼源巡防營舊軍入衛。張作霖聞訊,密令所部從洮南日夜兼程,直奔奉天(今瀋陽)。在張作霖的武力協助下,趙爾巽強制新舊軍將領通過「保境安民」的方針,策動咨議局成立「奉天國民保安會」,「公舉」趙為會長、張兼任軍政部副部長,以遏製革命形勢的發展。隨後,趙爾巽又指示張作霖剝奪藍天蔚的軍權,逼迫其離奉南下,並設計誘殺張溶,將其家產洗劫一空③。接著,全城展開大搜捕,許多革命志士遇難。張作霖因絞殺革命得力,被任命為巡防營務處總辦。
1912年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張作霖由「勤王保皇」者,變為效忠袁世凱的幹將。同年9月,張作霖被任命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成為奉天省(今遼寧省)最重要的實力派軍閥。
①《黑山縣誌》上卷,《人物誌·張作霖》。
②《黑山縣誌》上卷,《建置志》。
①東亞同文會編、胡錫年譯:《對華回憶錄》,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275頁。②徐世昌:《東三省政略》,宣統三年刊本,第148—149頁。
③《關於張作霖的專題檔案》案卷號二十一,遼寧省檔案館藏。
1913年3月,袁世凱策劃對南方革命黨發動戰爭,為免除後顧之憂,特召見張作霖加以慰勉。隨著張的羽毛日益豐滿,袁唯恐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曾於1914年8月,企圖以「護軍使」之銜,將其調往內蒙古。張聞訊鼓動奉天紳商上書挽留,迫使袁打消原意。
1915年8月,袁世凱為箝制張作霖,委任親信段芝貴為奉天督軍併兼節制吉黑兩省軍務,張只得佯示歡迎。此時,袁世凱正在圖謀復辟帝制,張密電勸進,聲言「關外敢有異議者,以身當之」①。袁「登極」時,論功行賞,段芝貴封公爵,張封子爵。張大失所望,即日遞呈請假。19年春,在全國一片討袁聲中,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張作霖與馮德麟合謀,將段逐出奉天。陷於四面楚歌的袁世凱,被迫任命張為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馮為幫辦。張終於實現執掌奉天軍政大權的宿願。6月,袁憂憤斃命,黎元洪與段祺瑞掌握的北京政府任命張為奉天督軍兼省長。
張作霖掌握奉天軍政大權后,重用地方人材,任命留日軍事專家楊宇霆為軍署參謀長,迅速擢升政績卓著的王永江為財政廳長兼代奉天省長。王永江精吏治、善理財,全省財政面貌一新。奉系悍將湯玉麟目無法紀,與王發生激烈衝突,張作霖堅決支持王整肅法紀,不惜與湯決裂。
1917年初,北京政府在對德絕交與參戰問題上發生「院府之爭」。張作霖支持親日的國務總理段祺瑞,派代表出席徐州督軍團會議,通電要求解散國會,一度宣布奉天「獨立」,向總統黎元洪示威。在「獨立」期間,他乘機擴充軍隊,組建第二十九師,任命吳俊升為師長。同年6月,張勳策劃復辟活動時,張作霖起初騎牆觀望,復辟失敗后,張乘馮德麟因參與逆行被捕之機,吞併其二十八師。至此,奉天成為張作霖的一統天下。
同年夏,張作霖借黑龍江內部政爭的機會,保薦其兒女親家鮑貴卿為黑省督軍,將勢力擴展到黑龍江。隨後,張又設法謀取吉林,因吉林督軍孟恩遠的抵制,未能得手。
復辟失利后,北京政府由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直、皖兩系分掌大權。其時,國內政局除南北對峙(南方成立護法軍政府)外,北洋軍閥內部直系與皖系之間的明爭暗鬥日益激烈。在對南方的政策上,皖段推行「武力統一」,而直馮則主張羈靡制約。1918年2月,皖系幹將徐樹錚策動奉系在秦皇島「截領」直系軍械①,鼓動張作霖入關問鼎中原。3月,奉軍奉命挺進,張作霖以支持對南方用兵之名,欲謀取更大的權力。9月,皖系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特任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張總攬了東北三省兵馬大權。同年秋,一戰結束,英美等國為與支持皖系的日本抗衡,策動南北和談,日本被迫加入「五國勸告和平」。年底,奉軍撤出關外。
1919年7月,張作霖在日本侵華勢力的協助下,以武力迫使吉林督軍孟恩遠解除職務,由北京政府下令調鮑貴卿為吉林督軍,任命奉軍第二十七師師長孫烈臣為黑龍江督軍。至此,張作霖將東三省納入其統治範圍。從此,奉系軍閥取得與直、皖兩系鼎足而立的地位。
張作霖在東三省崛起之時,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已攫取了重大的權益,長春以北已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張作霖為實現「東北王」的統治野心,不惜卑躬屈膝,向日本表示親善。張作霖成為奉天督軍后,日本統治階層將①《盛京時報》19年4月8日。
①杜春和等編:《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8—49頁。扶植和利用張定為其擴大侵華的方針之一。19年6月,日本為支持張作霖整理全省財政,通過朝鮮銀行奉天支行向奉天政府貸款300萬。其後,張作霖向吉林和黑龍江擴張勢力,都得到日本的支持與協助。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震動全國。張作霖在東北對愛國民眾運動「嚴加取締」①,得到日本當局的讚許。日本關東廳長官林權助派駐奉總領事向張面謝。1920年10月,東北延邊地區爆發民眾舉義抵抗日本擴張的「琿春事件」。奉天當局配合日本侵略勢力將愛國運動鎮壓下去。張作霖不僅與日本軍政界交往密切,而且同日本財團也有聯繫。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與張作霖為莫逆之交,雙方合資成立「興發公司」,聯合開發內蒙古東部資源,推動了日本向東北投資的迅速發展。張作霖在東北地區奉行親日政策,主要目的是「互相利用,交換利益」。①張作霖割據東三省后,野心日益膨脹,極力向關內擴張勢力。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此前,張作霖鑒於皖系掌握的邊防軍勢力日大,成為奉系向蒙疆擴張的障礙,改變對皖系的支持,暗中加入直系策劃的反皖八省聯盟。戰爭一爆發,張立即率軍入關,助直倒皖。皖系大敗,直系與奉系軍閥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徐世昌繼續擔任傀儡總統。同年9月,張作霖以出征外蒙古為名,迫使北京政府任命奉軍將領張景惠為察哈爾都統。1921年5月,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被特派兼任蒙疆經略使。10月,奉軍向熱河推進,張作霖又脅迫北京政府批准奉系將領汲金純為熱河都統。綏遠都統馬福祥也「望塵景附」②。這樣,張作霖不但君臨東北三省,而且兼轄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儼然成為「滿蒙」之王。
直皖戰爭后,張作霖與直系新首領曹錕商議決定,聯合支持靳雲鵬組閣。但其後,直奉雙方在分割地盤、任用官吏上迭生矛盾。張作霖為對抗直系,暗中與皖系重修舊好,並利用交通系要員梁士詒、葉恭綽等扳倒靳閣。1921年12月,張作霖入京支持親日官僚梁士詒組閣,引起直系第二號首領吳佩孚的不滿。其時,在「華盛頓會議」上,中日代表對於山東問題展開激烈舌戰。梁士詒電令中國代表,接受日方提出的借日款贖回膠濟鐵路、改為中日合辦等條件。吳佩孚抓住這一題目,接連電責梁士詒親日賣國,並攻擊梁的後台張作霖。吳電聲明:「如有敢以梁士詒借日款及共管鐵路為是者,即其人甘為梁士詒之謀主,即為全國人民之公敵。」①於是,直奉關係日趨緊張。1922年4月初,奉軍大舉入關。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在直隸境內爆發。前線奉軍多為綠林兵將,素質較差,指揮接連失誤,僅一星期,西路、東路相繼潰敗,直軍乘勝追擊,奉軍損失慘重。第二梯隊張學良、郭松齡指揮的奉系新軍作戰英勇,堅守榆關,直軍被拒山海關之外。
奉軍戰敗后,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免除張作霖本兼各職,聽候查辦。但張作霖在東北的統治根基穩固,非大總統的一紙公文所能動搖。6月上旬,東三省議會通電宣布「聯省自治」,推舉張作霖為保安總司令。東北「自治」后,張作霖為向直系復仇,廣招人材,整軍練武。7月,奉軍設立陸軍整理處,實行精兵主義,汰弱留強,統一整編為「鎮威軍」,①《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862—863頁。①[日]園田一龜著、胡毓錚譯:《怪傑張作霖》,1921年版,第220頁。②《張大元帥哀輓錄》行狀部分,1928年刊本。
①《吳佩孚通電》(1922年2月10日),《北洋政府步軍統領衙門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總計兵力約25萬。全軍強化軍訓,擴建陸軍東北講武堂,改革軍需制度。同時,建立海軍,擴建空軍,投巨資改建奉天兵工廠。僅兩年左右,奉軍由綠林式的烏合之眾,躍為訓練有素的勁旅。為廣泛培養各種人材,1923年春,東北當局不顧日本的「抗議」②,建立東北大學,由王永江首任校長。
當張作霖銳意整軍備戰之際,直系軍閥把持中樞,倒行逆施,怨聲載道。曹錕賄買議員竊據總統之位,穢聲四起;吳佩孚色驕志矜,濫用武力。因此,各地反直浪潮不斷興起。張作霖與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和退居天津的皖系首腦段祺瑞及浙督盧永祥聯繫,結為反直三角聯盟。同時,張作霖秘密拉攏直系將領馮玉祥,分化對手。
1924年9月,直皖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立即響應浙盧,通電討直。13日,張親率六路大軍向關內挺進。吳佩孚率三軍迎擊。雙方主力激戰于山海關,奉軍攻破石門寨,直軍戰局危急。10月23日,馮玉祥倒戈,率軍急速返京,佔領要地,囚禁曹錕,發動「北京政變」,將所部改編為國民軍,派兵迎戰直軍主力。直軍腹背受敵,全軍一片混亂,奉軍以破竹之勢,長驅直入。吳佩孚倉皇出逃,直軍迅速潰敗,奉軍大獲全勝。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后,張作霖與馮玉祥共同推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雖然張、段緊隨馮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但隨著曹、吳倒台,奉、皖、粵三角聯盟已經瓦解。此時,皖系實力所存無幾,段祺瑞為平衡張與馮之間的關係,煞費苦心。1925年春,馮玉祥被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國民軍佔據西北地區及京漢線北段。同時,張作霖被任命為東北邊防督辦,奉軍沿津浦線向南擴張。5月,奉軍以援皖為名,舉兵南下,僅三個月,便佔據了山東、江蘇、安徽,並將勢力伸展到上海。
奉系向東南擴張,使浙督孫傳芳深感威脅。10月15日,孫聯合閩、贛、蘇、皖等省的直系舊部,號稱五省聯軍,通電反奉。奉軍腳跟未穩,一敗塗地。11月,孫軍攻佔徐州,奉軍撤回山東。正當孫軍乘勝推進之際,吳佩孚在武漢東山再起,自稱十四省聯軍總司令,兵鋒指向河南的國民軍。而馮玉祥則暗中與孫傳芳建立聯繫,南北呼應威脅奉軍。
浙奉戰爭之後,奉系內部郭松齡倒戈,爆發反奉戰爭。事前,郭派人與馮玉祥密結反奉聯盟。11月24日,郭松齡在灤州誓師,通電譴責張作霖窮兵黷武,並率軍出關。郭軍迅速攻佔錦州、新民等地,直逼瀋陽。危在旦夕的張作霖準備逃往大連。日本關東軍趁機提出擴大滿蒙侵略權益的要求,作為「援助」條件,張立即表示接受,以換取日本的武力干涉①。12月23日,巨流河決戰,郭軍失利。12月25日,郭松齡夫婦從容就義。
1926年初,張作霖以討伐郭軍殘部魏益三為名,再次向關內進兵,與進援郭軍殘部的國民軍隔灤河對峙。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勸諫張:「拋棄歷來偏重武力的思想,不再向關內染指」,削減軍費,發展實業,振興教育等建議②,遭張拒絕,王憤然辭職,翌年病逝。王下野后,隨著軍費的惡性膨脹,奉省金融日趨混亂,奉票急劇貶值。
為進攻已佔據直隸的國民軍,張作霖與吳佩孚棄嫌修好,簽訂反馮盟約。3月,奉直聯合發起進攻。敵視國民軍的列強,也公然以武力威逼,國民軍②吳相湘:《張作霖與日本關係微妙》,《傳記文學》第44卷,第6期。①羅靖寰:《我所知道的張作霖的對日外交》,《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第26—30頁。②(日)田島富穗:《王永江》,第54—55頁。
被迫接連放棄大沽、天津、北京。段祺瑞政府垮台,張、吳北京會晤,但同床異夢。
正當奉吳聯合進攻國民軍之際,廣東革命政府於1926年6月舉兵北伐。
國共合作,北伐軍所向披靡,10月初攻克武昌,吳佩孚敗退河南。奉魯軍乘人之危,以索餉為名,迫使以吳為背景的杜錫珪攝政內閣辭職。在奉系的默許下,由外交總長顧維鈞兼攝內閣總理。同時,張作霖命奉魯軍沿京漢路南下,進佔吳軍控制的保定、大名。
11月初,繼吳敗北之後,孫傳芳軍在江西戰場也遭北伐軍重創。奉系遂成為北洋軍閥中最大的實力派。張作霖在天津召開「蔡園會議」,商議對策。孫傳芳微服北上,親自向奉系輸誠求援,與張宗昌等聯袂以十五省名義,推舉張作霖為安**總司令。12月1日,張作霖宣誓就職,登上北洋軍閥盟主的寶座。隨後,張作霖率眾入京。奉系繼續支持顧維鈞改組內閣,蟬聯執政。1927年2月,張作霖以援鄂為名,下令奉魯軍分兵兩路,進軍河南。3月中旬,張學良率奉系精銳三、四軍團,與吳軍決戰,攻克鄭州,吳佩孚殘餘勢力敗亡。4月6日,在「南北妥協聯合反赤」的逆流中,張作霖密令北京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逮捕並殘酷地絞殺了**領袖李大釗等革命志士。
同年春夏之交,北伐之師繼續推進。5月底,馮玉祥率國民軍出潼關與武漢唐生智軍隊會師,威逼奉軍嫡系軍團。6月初,南京北伐軍攻克徐州,直魯軍與孫傳芳殘部潰退。此時,見風轉舵的閻錫山立即宣布易職,加入北伐行列。奉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防禦,三、四軍團放棄鄭州,退守黃河北岸。面對敗局,奉系極力推行「和國**,聯閻討馮」的策略,企圖分化北伐勢力。
為取得與南方對等議和的政治勢力,6月17日,北洋軍閥各派勢力聯合推舉張作霖為海陸軍大元帥,組建安**政府。18日,張作霖在懷仁堂宣布就職,同時發布《中華民**政府組織令》。該令規定大元帥統率陸海軍,並「代表中華民國行使行政權」①。在軍政府之上不設任何民眾參議機構。20日,張作霖任命潘復為內閣總理,閣員幾乎為清一色的奉系人物。此時,列強已將外交重心轉向南方,對安**政府的組建反映十分冷淡。25日,張作霖發布「和平息爭令」,並通電聲稱:「作霖與中山為多年老友」,其所作所為「實以繼中山之志,並非有政見之殊」,只是要「問罪興討」「甘心赤化者」①。其目的仍在聯合蔣、閻,抗拒馮、唐。
1927年夏秋之際,南方國民黨各派系矛盾日趨激烈,北伐軍事陷於停頓。張作霖見寧、漢、粵、桂等派勢力爭權奪勢,越演越烈,便重整旗鼓,發動反攻。8月25日,孫傳芳部曾一度奪取徐州,攻佔浦口,渡過長江而進軍龍潭。奉軍嫡繫於10月向京漢線和京綏線之間的閻錫山部發動進攻。當奉、晉兩軍相持不下時,馮玉祥部在隴海線向張宗昌都展開猛攻。12月,馮部與南京北伐之師聯合重新奪取徐州。1928年1月,蔣介石再度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將國民黨各派軍隊編為一、二、三、四集團軍,重新發動北伐攻勢。山東戰場上,張宗昌部節節敗退,4月底放棄濟南,偕孫傳芳殘部潰逃。蔣、馮、閻、桂四個集團軍聯合進軍,奉軍四面受敵,瀕於全線崩潰。①《政府公報》第4008號,1927年6月19日。
①《北洋政府檔案》,一○三九·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張作霖見大勢已去,於5月9日通電停戰息爭,決定撤軍出關。不料橫禍飛來,其禍根源於日本侵華政策的不斷升級。
1927年6月,日本政府召開「東方會議」,決定對華政策採取強硬方針,擴大其在滿蒙地區的侵略特權。會後,日本駐華使節對奉方展開外交攻勢,「抗議」東北當局集資修建打通線等鐵路。日方認為奉方自建與南滿鐵路平行的交通幹線,將嚴重影響日本在「滿蒙的權益」,對其在東北的「經濟發展實大有損害」,蠻橫要求獲取新的滿蒙鐵路修築權①。日方的高壓強索政策激起東北民眾的愛國義憤,奉天、長春等地爆發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滿蒙交涉」一度被迫中斷。東北當局一面在外交上敷衍日方,一面日夜兼程搶修鐵路。是年夏秋,打通線等路提前竣工,東北當局所轄各路相繼實行聯運,「工商業大為振興」②。
為突破日奉談判的僵局,日本首相派遣滿鐵社長山本條太郎為代表於10月抵達北京,與張作霖舉行秘密談判。日方以預付數百萬元現金為誘餌,要求與奉方立即簽訂在滿蒙地區承建五條鐵路的契約。奉方屢屢更換談判代表,交涉一再拖延,直到1928年5月濟南事變之後,才匆匆草簽敦化至圖們江圖、長春至大賚等四路契約。至於日方再三逼迫奉方履行鎮壓郭松齡反奉時所承諾的密約,張作霖見事過境遷,以推委拖延的策略,不肯實踐前言。5月17日,日公使芳澤向張作霖遞交日本政府照會,聲稱北伐戰爭即將擴展至京津地區,如果「戰亂波及滿洲」,日本政府將以武力干涉維護其侵略利益③。芳澤一面警告張作霖必須迅速撤軍出關,一面乘機逼索日奉密約所承諾侵略特權。張作霖對芳澤的威逼恫嚇,勃然大怒,嚴詞拒絕。25日,北京政府照會日方,聲明「東三省及京津地方,均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①5月30日,張作霖召開緊急會議,採納張學良、楊宇霆的建議,下達總退卻令。6月3日,張作霖乘專列出京。次日凌晨五時,專列行至奉天城西郊皇姑屯車站,穿過京奉路與南滿路交叉處的鐵路橋洞時,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指揮啟動爆炸裝置,一聲巨響,張作霖所乘的鐵甲車被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被送回大帥府,數小時後身亡。事後,日方偽造現場,極力掩蓋真相,並四處挑釁,企圖乘機動用武力,擴張殖民統治。
面對危局,奉天當局處置鎮靜,直至張學良微服返奉后,才宣布發喪。
張學良子承父業,被推舉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他繼任后,集國難家仇於一身,以文件被毀為由,拒絕履行張作霖生前草簽的滿蒙鐵路條約,遏制日本的侵略擴張。
張作霖生前娶有六房妻妾。原配趙氏,早年跟隨左右,1898年生女首芳,1901年生長子學良,1904年生子學銘,1912年病逝於新民縣。繼配盧壽萱,趙氏死後扶為正室,1907年生女懷英,1911年生女懷卿,1974年卒於天津。三太太戴氏(亦有陶氏、憲氏等稱,說法不一),婚後鬱鬱寡歡,無子女,后入佛門。四太太許澍暘,家境貧寒,因貌美被強娶為妾,1909年生女懷曈,①《日本外務省檔案膠捲》P57,P·V·M23,第940頁。
②《參與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報告代表處說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第235頁。③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與主要文書》下卷,東京1978年版,第1頁。①《北京政府外交部致日駐華公使照會》(1928年5月25日),《國聞周報》第5卷第20期,1928年5月27日出版。
1911年生子學曾,1913年生女懷曦,19年生子學思,1976年病故於北京。五太太張壽懿,最受寵幸,1920年生子學森,1922年生子學浚,1924年生子學英,1925年生子學銓,1966年病故於台灣。六太太馬月清,原為五太太貼身侍女,1924年生女懷敏。1975年病逝於台灣。
第二十二章孫傳芳孫傳芳,字馨遠,山東歷城人,生於1885年4月17日(清光緒十一年三月初一)。1904年從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選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冬畢業。1909年3月回國。經清廷陸軍部考試合格,賞步兵科舉人,分配到北洋第二鎮第三協第五標任教官。
辛亥革命后,第二鎮改為第二師。孫傳芳隨王占元第二師駐防湖北,歷任第二師輜重第二營營長、第二師第六團團長。19年又任第二師第三旅旅長,不久升任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長。1917年任湖北暫編第一師師長。
1921年湘鄂戰爭爆發,湖北督軍王占元辭職,湖北為吳佩孚控制。在吳佩孚的推薦下,8月9日孫傳芳任長江上游總司令,28日又任陸軍第二師師長,從此成為直系將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系控制了中央政府。為選曹錕當總統,直系將領在保定會議提出先恢復法統,統一全國。5月15日,孫傳芳發通電,提出鞏固民國,宜先統一法統,召開舊國會,請黎元洪複位。28日又致電廣東護法軍政府,要孫中山同徐世昌同時下野。孫傳芳的通電是為直系起投石問路的作用。
1922年10月,福建發生驅逐閩督李厚基戰爭。孫傳芳奉曹錕、吳佩孚之命率軍從湖北經江西入閩。1923年3月19日任福建軍務督理。
1924年3月,孫傳芳和第十二師師長周蔭人合作,以突然襲擊手段將掌實權的福建幫辦王永泉趕下台。5月13日,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曹錕要他進攻廣東,但孫傳芳想向浙江發展。6月日,孫傳芳致電曹錕、吳佩孚,一方面大談進攻廣東的戰略,一方面伸手要軍餉300萬元、槍彈500萬發。由於曹錕、吳佩孚一下子拿不出軍餉、槍彈,進攻廣東的計劃只能作罷。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孫傳芳率軍越過仙霞嶺進攻浙軍側背。由於浙軍第二師發生內訌,盧永祥被迫放棄浙江,將浙滬聯軍總司令部移駐上海龍華。9月17日,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由於浙軍作戰不力,孫傳芳軍得以長驅直入,9月25日佔領浙江嘉興。10月12日佔領上海龍華。盧永祥宣布下野,江浙戰爭結束。這一仗孫傳芳不僅獲得了物產豐富的浙江地盤,還收編了4個師1個混成旅,成為一個有軍事實力有地盤的大軍閥。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以直系失敗告終。段祺瑞入京成立臨時執政府。
孫傳芳當即致電錶示擁護段政府。
1924年12月11日,段祺瑞下令免去直系齊燮元江蘇督軍職,又密令陳樂山赴松江復任第四師師長職,於是引起孫傳芳的疑慮,認為這不利於他在浙江的統治,乃於1925年1月2日率軍攻佔松江,逼近上海。1月5日和6日,又接連發通電反對奉軍南下,並與齊燮元組織江浙聯軍,孫傳芳任聯軍第二路總司令。11日兩路軍隊夾擊佔領上海。13日又佔領蘇州。
1925年1月14日,孫傳芳、齊燮元聯名通電:願意撤退上海地域內所有兩省駐軍,廢除護軍使及鎮守使名目,反對以後再設此類軍職。15日,段祺瑞下令裁撤淞滬護軍使,以上海為永不駐軍及設置軍事機關地區。日,任命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後事宜。
1925年1月17日,奉軍佔領鎮江,不久克無錫、上海。28日,齊燮元通電下野逃往日本,其部隊為孫傳芳接收。2月3日,孫、奉雙方簽訂江浙互不侵犯的和平公約。5日,孫軍全部撤出上海,但奉軍根本沒有撤軍誠意,故上海為奉軍所掌握。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五卅慘案。為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奉軍源源不斷開來。此時孫傳芳也派第四師謝鴻勛部回駐松江。江浙形勢再次緊張。1925年10月8日,孫傳芳在杭州召開有安徽、江西、江蘇、福建、浙江五省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出兵討奉任務。決定成立浙閩蘇皖贛聯軍,建立五省聯盟,孫傳芳自任總司令。10月10日,孫傳芳以國慶閱兵為名向江蘇松江、長興集中。
10月日,浙奉戰爭爆發。孫傳芳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發動猛攻,奉軍楊宇霆部急忙撤退。孫傳芳奪得松江、上海后,才與夏超、周蔭人聯名發表通電,以奉系在上海駐兵為借口出兵討奉。奉系沒有料到孫軍進攻神速,害怕分散被圍,乃決定保全實力,放棄江蘇、安徽兩省,將奉軍集結於徐州,伺機反撲。
10月17日,孫傳芳抵達上海。鄂、皖、贛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通電響應孫傳芳討奉,並電請吳佩孚、孫傳芳共同主持討奉大計。
奉軍退據徐州,分三路防守,孫傳芳的聯軍亦分三路進攻。10月30日,孫傳芳下令向徐州發起總攻。11月2日兩軍激戰於安徽蚌埠以北的固鎮。孫軍先敗后勝,殺張宗昌的白俄兵300多人,奉軍前敵總指揮、濟南鎮守使施從濱亦被俘槍決。11月5日,孫傳芳下令向徐州發動第二次總攻,奉軍為保存實力退走山東。8日,孫傳芳在徐州召開慶功大會,意態驕盈,不可一世。
11月25日,段祺瑞任命孫傳芳為江蘇督辦,鄧如琢為安徽督辦。但孫傳芳根本不承認段的任命,反以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任命陳調元為安徽總司令,王普為安徽省長,陳陶遺為江蘇省長。這是孫傳芳軍閥生涯最得意的時期。
1926年7月,廣東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吳佩孚在兩湖戰場連連敗退,多次電請孫傳芳派兵支援,但孫按兵不動。直到吳佩孚敗退河南,孫傳芳才出兵迎戰。
9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賴世璜部向贛州發起攻擊,第二軍亦自南雄攻入江西,開闢北伐第二戰場。此時孫傳芳約有萬兵力,分為6個方面軍。6日,北伐軍攻克贛州,孫傳芳卻要北伐軍速撤。7日,孫傳芳又致電蔣介石,限北伐軍24小時內全部撤回廣東。當時孫傳芳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江西的南昌、九江、南潯路等重要地點,司令部設在九江江面的輪船上。11月2日,北伐軍在南潯路發起總攻。4日佔領九江。8日攻佔南昌。孫傳芳部潰不成軍,孫本人於7日狼狽逃回南京。
南昌失利后,孫傳芳見北伐軍勢不可擋,乃於11月18日改名化裝乘普通客車由南京抵天津拜見張作霖,向張乞授認錯,表示東南大局靜聽張作霖主持。孫傳芳還與張學良拜盟,認張作霖為義父。張作霖大喜過望,表示不計前仇,並邀孫傳芳參加正在召開的軍事會議。孫傳芳在會上建議組織討赤軍統率辦事處,推張作霖為全國討赤總司令。會議決定讓張宗昌率直魯聯軍援孫,孫傳芳讓出江蘇、安徽的北部給直魯聯軍。
12月1日,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任安**總司令。8日,孫傳芳任安**副司令。
孫傳芳南返,指揮部隊回浙江,摧垮了國民黨人蔡元培等人搞的「浙江自治」。12月23日,下令取締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聯合會,緝拿蔡元培等70餘人。
1927年1月25日,蔣介石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確定長江下游作戰方案,決定先取杭州、上海,消滅孫傳芳主力,會師南京。2月18日北伐軍入杭州,3月4日,孫傳芳在安徽的駐軍倒向北伐軍。14日,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庄宣布歸附國民政府,就任國民革命軍海軍總司令,派三艦駛離九江會攻南京。18日,孫傳芳從南京逃到揚州。東南五省割據局面宣告結束。1927年5月22日,孫傳芳受南京國民革命軍第一路何應欽軍的進擊,棄揚州退到海州。6月11日,孫傳芳和張宗昌聯袂到北京,參加張作霖召集的軍事會議,提請張作霖就任安**大元帥,自己取消「五省聯軍」稱號。7月15日,孫就任安**第一軍軍團長。
8月13日,孫傳芳乘國民黨內部寧漢對峙,乃集中兵力大舉反攻,佔領淮陰、淮安、蚌埠、菏澤。17日,尾隨南京國民黨的敗兵進到浦口江邊,並炮擊南京城。23日,孫傳芳軍開始進攻南京。26日,孫部三個師強渡長江,佔領棲霞山、龍潭車站,斷絕南京、上海間交通。29日,孫又調兵5萬到龍潭,同南京國民黨軍激戰。31日,孫軍在龍潭慘敗,被俘士兵3萬餘人、師旅長以上高級軍官數十人,傷亡無數,槍支損失4萬餘枝。孫本人則化裝成士兵逃到揚州。
9月15日,奉系將領舉行軍事會議,決定孫傳芳負責津浦路防禦,特許孫傳芳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以與該地區馮玉祥軍對峙。
1928年2月12日,張作霖任命孫傳芳為山東督辦。4月,南京國民政府再次發動北伐,孫軍節節敗退。4月30日晚,孫傳芳渡黃河北逃。6月3日,孫通電辭職。此時他的部隊僅剩兩個師退守天津。15日,孫傳芳的部隊不願出關而向閻錫山投誠。孫傳芳的武力至此蕩然無存。
孫傳芳逃到瀋陽后,寄於張學良門下,任毫無實權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隱居於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遷居天津。1934年4月,孫在天津組織佛教居士林,自任理事長。1935年11月13日,在居士林被施從濱之女施劍翹開槍打死,終年51歲。
第二十三章閻錫山閻錫山,字伯川,乳名萬喜子。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①。父閻書堂,營商為生。母曲月清,大家閨秀。閻錫山6歲喪母,寄居外祖父家,由外祖母撫養成人。9歲入本村私塾,讀四書五經。17歲再入本村義學,讀經史子書,並對程、朱、陸、王之學深加研讀。青少年時代受儒學影響較深,特別是朱陸之說,對閻以後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閻歲隨父到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昌錢鋪學商。1900年閻書堂參與金融投機破產,閻隨父躲債逃往太原,曾在太原柳巷裕盛店(客棧)當小夥計。流浪生活的痛苦以及八國聯軍侵華引起的國破家危,促使閻棄商從軍,開始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轉折。
1902年,閻考入山西武備學堂②,從此投身軍界。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904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學習日語和近代科學知識,后入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學習。留日期間結識了孫中山、李烈鈞、朱綬光等革命黨人,受到反清革命思想的影響,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后又成為「鐵血丈夫團」成員之一,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09年初,閻從士官學校畢業后途經朝鮮。當時朝鮮已成日本的殖民地,閻看到朝鮮大臣卑躬畏縮的樣子,深感亡國之苦,曾發出「亡國之民不如喪家之犬」的感嘆,並由此萌發了「救國要在國未亡之前努力」的思想。3月,回到北京后,他為打開局面,又專程拜見了當時山西新軍協統姚鴻發之父姚錫光,得到姚的賞識。回省后,閻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不久在北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各省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會試,名列上等,清廷賞給閻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協軍校。接著,被任命為新軍第四十三混成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1910年升任標統。任職期間秘密參與同盟會的反清活動,積極進行軍隊改造,為太原辛亥起義的發動,作了必要的準備。
辛亥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1911年10月28日,以閻錫山為主的太原同盟會核心成員集體作出在太原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翌晨,駐防太原城外的新軍八十五標在管帶姚以價的帶領下宣布起義,接著,閻率領駐城內的八十六標參加。起義軍英勇奮戰,3個小時內光復太原城,佔領巡撫衙門,擊斃巡撫陸鍾琦。當天,起義軍成立山西軍政府,閻錫山被舉為都督。山西軍政府的成立,標誌著清朝在山西反動統治的垮台。
太原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急派北洋軍第六鎮第十二協開往石家莊鎮壓山西革命。而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早已秘密參加革命,所以吳到石家莊后,速邀閻在娘子關會晤,吳、閻商定組織「燕晉革命聯軍」,吳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準備直搗北京,推翻清廷。不料袁世凱收買吳的部屬暗殺了吳,燕晉聯軍功敗垂成。11月15日,袁世凱急任張錫鑾為山西巡撫,統率北洋精銳第三鎮曹錕部進攻山西。山西民軍分南北撤退,閻率部向北,1912年1月12日進佔包頭。
南北議和時,由於孫中山的努力,袁世凱未敢公開免去閻錫山的都督職務。1912年3月15日,袁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閻重返太原。閻返太原①河邊村舊屬五台縣,今歸定襄縣。
②《辛丑條約》后,清政府在山西建立的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
后,也曾一度設想聯合革命省份阻袁集權,但考慮到山西處於袁世凱勢力包圍之中,懾於北洋權勢,他非但沒有反袁行動,反而在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下令解散國民黨后,執行袁的命令,將山西全省的國民黨組織一律解散,本人也聲明脫離國民黨。1914年6月,袁改各省都督為將軍,任閻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二次革命時,閻沒有出面支持,金永①禍晉,他不敢反對,但卻派兵鎮壓了洪漢軍。
為保全自己的權位,閻錫山還支持袁世凱稱帝。1915年4月,他向袁密奏所謂「國本大計」,倡議「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給反動的籌安會撥款6萬元作為其活動經費,並連續發電給袁,表示支持稱帝。1915年12月21日,袁賞封他為一等侯。護國運動時,閻致電國務院,指責護**「破壞大局,不顧國家」。
袁死後,閻為保全自己的勢力,開始追隨段祺瑞。19年7月,各省將軍改稱督軍,閻改稱山西督軍,次年9月兼任山西省長。1917年9月,護法戰爭爆發,閻在段的指使下,派兵入湖南參戰,反對護法戰爭。
閻錫山在追隨段祺瑞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集山西軍政大權於一身,並著手經營山西,增強實力。首先,他利用人民要求和平環境的心理和山西優越的地理條件,提出「保境安民」的口號,強調要服從中央命令,保衛地方治安。他在「保境安民」的旗號下進行第一次擴軍,將原來的兩個混成旅和警備隊擴編成4個混成旅,總兵力約2萬人,奠定了晉軍的基礎;其次,他提倡「用民政治」,建立行政網,編定村制,一村之中有村長;25戶為閭,有閭長;5戶為鄰,有鄰長,使他們代行警察職務,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最後,為達到「用民」的目的,極力推行「六政三事」①,成立「六政考核處」、「政治實察所」等機構來督導其政策的擴展和實施。閻錫山實行的一系列加強自己統治和與其他軍閥抗衡的退保政策,客觀上使山西能夠得以擺脫南北之爭,暫時出現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局面,加之某些社會「名流」、政客的吹捧,北洋政府曾授予山西「模範省」的稱號。
五四運動時,閻錫山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對付山西學生的愛國行動。懾於**思想的廣泛傳播,1920年閻召開「進山會議」②,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炮製所謂的「公平制度」③,從「理論」上來反對**。為了防止人民革命,1922年他提出實行「村本政治」的主張,強調以村為政治本位,選舉地主豪紳分任村長、村副,設立村公所、息訟會、人民會議等機構,對販賣和吸食毒品、窩娼、聚賭、偷盜、鬥毆、遊手好閒、忤逆不孝等壞人進行感化教育;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訓練。同時,他建立小型軍火工業,對晉軍進行第二次擴充,充實、增補十個步兵旅的編製,新添了師的編製,新建了一個步兵旅、一個手擲彈旅等,使軍隊比以前增加一倍之多。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閻錫山左右逢源。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閻認為段祺瑞掌權對自己有利,於10月下①金永,清末有名的酷吏,袁世凱派到山西任巡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