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尾聲:豈言史書可當真
「今天帶了一個新朋友來,這位李賢弟,他是自流求回來的,亦是史學同好。」
華亭「談笑樓」的雅間里,聚著十餘個人,其中剛剛進來的兩人里,年長的一位向眾人介紹道。
年輕的那位抱拳團揖:「諸位好,在下姓李,名紈,見過諸公。」
屋裡人起來見禮,態度都很親和,他們這些人,都是歷史愛好者,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在此小聚,大夥交流一些史家秘聞,討論歷史得失。
「聽聞今日諸位要討論葉暢之事,後學不才,在流求頗見一些史籍資料,勾陳攬幽,得見一些如今人所不知的秘聞,願與諸公分享。」在眾人落座,有侍者奉上茶水點心之後,李紈迫不及待地說道。
因地理位置之便,華亭如今已不再是初設時的那個小縣,而是整個長江流域的龍頭之地,華亭港也是如今世上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貨物吞吐量,早在二十年前,便超過了北方第一大港旅順港,十五年前,更超過了廣州港。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昌盛,華亭擁有大學十二所,此前李紈就打聽過,來此的這些人,都是在華亭有相當影響的人物,若得他們認可、舉薦,他沒準可以進入某所大學,將自己所得的歷史真相,傳播於課堂之上。
在場諸人,都微笑著看著他。一個年紀比李紈稍大些的道:「不知是些什麼史籍資料,還有,稱呼葉公,即使不以賢祖、聖宗稱之,也當以衛王敬呼……」
「你這是被洗腦了,那個篡位者,陰謀家,算得上什麼賢祖聖宗,就是衛王,他也不配!」李紈激烈地說道。
眾人互相交換眼色,都沒有出聲。
此時距離葉暢去世,已經過去了六十年,民風開放,便是如今當政者,依然有人面刺其過,何況逝去六十年者。
「李兄說的我不贊同,葉公終其一生,亦未稱帝,他去世之時爵位,也只是衛王。賢祖、聖宗,乃是兩代君王的追謚,說他是篡位者陰謀家,未免太過。」別人不作聲,有一個人看不過去,他年紀與李紈差不多大,但說話卻完全沒有李紈的激烈,聲音和緩,態度也溫和。
「你這亦是被洗腦之言,他的妻子當了皇帝,他的兒子當了皇帝,他的孫子還是皇帝,如今大唐之主,仍是他的血裔,這不是篡位,這是什麼!曹操亦不曾活著稱帝,但是誰能否認曹操是篡位者?」
這一點上,李紈倒是沒有說錯,壽安在當了二十五年女皇之後,在一次宮廷內部的矛盾中退位,她與葉暢的長子繼位皇。
「執此言者,又是姓李,來自流求……你應當是李唐宗室後裔吧。」與李紈反駁的人似笑非笑地道。
「我……我雖是李唐宗室後裔,但這與我批評葉暢是篡位者何干?」
「全天下,也只有李唐宗室後裔,才會在這個時候還說葉公是篡位者。」那人笑了笑:「只是如今高祖、太宗、玄宗三位先皇,如今還在皇家祭祀之中,李氏後裔嫡脈,國家亦有優容——不知李家帝時,楊氏先皇,是否還在太廟之內,而楊氏族人,是否仍受禮遇?」
這話讓李紈頓時紅了臉。
若說葉暢篡位,那麼唐高祖的帝位,也是從隋朝楊氏的孤兒手中奪來的,那才是真正的篡位。李家對楊氏一直懷有猜忌之意,即使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時,仍然以此殺過不少姓楊之人。而現在的皇帝雖然已經姓葉,國號卻仍以唐號,李家的幾位傑出皇帝,仍然在太廟中享受祭祀,李家子孫無論是經商還是出仕,都與葉氏一般,並沒有太多約束。
即使是乾元二十五年時,心懷不甘的李氏後人在李泌的暗中策劃下試圖複位,鬧到壽安女皇退位的地步,葉暢也不是將之斬盡殺絕,而是以其未至人死傷,從寬處置,將李氏中參與密謀者流放流求。
「李氏流放流求,葉公寬厚仁慈,心念舊情,可見一斑。」有人道。
「你們還是被洗腦了,流求是什麼地方,海外荒島,瘴癧之地,葉暢如此,分明是不懷好意……」李紈試圖在這個問題上繼續攻擊葉暢。
「不對,此前流求雖是流放之地,但葉公之時,先後有四次人口湧入流求的浪潮。第一次是尋金熱,那一次有一萬多人湧入流求尋找黃金;第二次是設流求府時,約有三萬人進入流求;第三次是在流求建橡膠園,此次湧入者足有八萬;第四次是最近的一次,流求設郡治,又有四萬餘人入流求。加上自然人口滋生、流放的犯人,乾元二十五年時,流求在籍人口已經有三十萬以上,比起開元年間黔中道人口都要多。」與李紈對辯之人道:「當李氏入流求時,流求已經不再是蠻荒之地了。哦,方才我所引用數據,可在《大唐人口變遷》一文中得見,作者是柳宗元。」
李紈沒有想到,對方對於詳細數據是信手拈來,一時之間,不禁無聲了。
在場的諸人里,有善意地笑者,也有露出不快神情者。頓了頓之後,李紈想起一件事情,冷笑道:「便是再多理,也改不了葉暢國民之賊的事實!」
「這倒是奇了,葉公當政四十年,自乾元元年至乾元四十年他自請去相,這四十年裡,大唐人口從九千萬增到兩萬萬一千萬,疆域北至北海南及占婆羅,新羅、渤海與土蕃紛紛獻土內附,百姓平均壽命增至五十九歲,在乾元三十年普及五年制初小教育,每人口二十萬便有一座醫院一所中學……」與李紈辯論者又是一連串的數據引了出來,末了道:「國民之賊若成這模樣,真不知道古時聖人會是什麼模樣了……哦,對了,高祖、太宗與玄宗,豈不是連民賊都不如?」
「哼,你說來說去,不過是被朝廷編造的數字矇騙了,哪裡有那麼多的增長,況且便是有些增長,也不過是因人口自然增長而造成的財富增加,與葉暢何干?我只知道,他自家富甲天下,天下財富,半數都屬於他私囊之中。當初他分明是造出玻璃,卻誑騙產自傲來國,如此騙子手段,官修史書都無法隱諱,你還他洗地?」李紈駁道:「這一個坑蒙拐騙出身之輩,所作所,必是了騙人!」
「你說的玻璃之事,是事實,葉公富甲天下,是事實。」這一次不是那個年輕人出面與之辯駁了,而是另外一個年紀稍長者,大約是見李紈這模樣有些不順眼,他不緊不慢地道:「只是你卻忘了,葉公並未將這些財富藏起來,而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方才顧賢弟所說的醫院、學院,盡來自於此,除此之外,大唐三縱三橫六條鐵路主幹道,其資金亦來自於此,其餘修橋鋪路,養老育孤,更是許多來自於此。哦,我記得乾元十五年前,葉公制定了二十年掃盲計劃,決意用二十年時間,令成年百姓,無論男女,皆識字能算,這筆開支,亦是來自於此。另外,從乾元二年開始,葉公就在不停地將自身產業國有,基上每一個產業他做大了,便將之獻與國庫,如今安東鋼鐵、旅順船舶、嶺南糖業、四海輪船、北海機器、華夏織造,還有安東銀行,這些產業可都是葉公捐給國家的!」
「這些原就當屬國家,葉暢竊取其利達數十年……」
李紈還要強辯,看到眾人一臉似笑非笑的譏嘲模樣,心知這個問題再辯下去,也只是無理取鬧,沒有多大意思。在座之人,包括他自己,其實都很清楚,葉暢能將富可敵國的家產捐出來,而不是全部留給子孫,這其中大氣魄,便是古之聖人,亦難匹敵。
他心念一轉,情知不拿出點真的內容是不成的。
「你們看的,都是官方所做宣傳,其實是用來洗腦的,你們要知真相,唯有尋那些有良知的歷史學家,從他們那裡,才知道葉暢此獠思謀之深、著眼之遠。我這有書,建議你們去看看,《往事未必如煙——衛王親募秘諜回憶錄》,寫此文者,乃是葉暢安插在長安的一個秘諜,他受葉暢鷹犬,在日製造了數萬人屠戮的卞平所轄,親自策劃了挑動李亨、安祿山之亂,還有廢帝李俅之亂——這些人的倒行逆施,儘是葉暢背後策劃,他才十餘歲初入長安時,便曾殺害當時公主府的管事!」
李紈說得熱烈,起身手舞足蹈,神情萬分激動,彷彿是發現了什麼重大的歷史真相一般。但他發現,自己的熱情換來的卻只有冷場,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好一會兒,卻沒有一人回應。
把他帶來的那個朋友拉了他一把,示意他不要再說了。
李紈卻覺得,自己總算是能震住諸人,哪裡肯停。若說最初他是想利用這些人打入華亭史學界,那麼現在,他已經覺得,這些人被「洗腦」洗得太過,需要他這個深知真相之人來指點迷津了。
「諸位,要多讀書,不要只看那些官方給你們的史料,那些東西,都是造假了的!唯有多讀書,才能揭破這些謊言,才能發現歷史的真相,不至於被人蠱惑!」
「咳,說起歷史造假,太宗皇帝看起居注,開了一個極不好的頭啊,倒是葉公,雖然組織人編史,卻不曾過問過起居注吧?」與李紈對辯那人輕輕咳了一聲道。
「你……你不要轉進,我們說的是這書揭示的歷史真相,不是太宗皇帝,與太宗皇帝沒有任何關係!」李紈氣憤地道。
「你是說《往事未必如煙——衛王親募秘諜回憶錄》此書吧,盧杞所著,對不對?」與他對辯之人似笑非笑地道:「不好意思,我也看過此書,而且,我還看了《從漁夫至秘諜——卞平傳》、《杜鴻臚自傳》、《長安夢華錄》,哦,還有最重要的一那幾十年史的書《盛唐夜唱》,其中對盧杞其人,都有交待。此人根不是葉公秘諜,他乃是葉公政敵,所謂秘諜,不過是葉公當政之後他自己塗脂抹粉之語。對了,此人還有一書,名《至聖宣道錄》,只不過他化名盧木子,其間對葉公吹捧之肉麻,就是官方文宣,都比不上啊。」
那人連說的幾書都比較冷門,但幾個人物李紈大致都知曉,卞平是葉暢早期的秘諜頭目,後來派到了日,在乾元十八年的征日之戰中,他帶人火燒日平京,屠戮甚重,二十餘萬平京百姓,死者逾萬,餘人亦多發礦奴。如今日國早已消失,變成了海東道四行省,當初戰事,史籍中多有掩飾之言。
至於杜鴻臚自傳,乃是杜甫個人晚年的回憶錄,記載了他與葉暢、李白、高適、岑參等人交往,特別是天寶至乾元年間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葉暢在遼東的崛起、天寶十四年的民亂、天寶十五年李亨與安祿山的叛亂與敗亡。因杜甫的身份關係,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手的史料,也被許多史學愛好者認是信史。
《長安夢華錄》,李紈不曾看過,《盛唐夜唱》他倒是看了,可惜感覺平平。他見自己曝露出來的歷史真相,竟然是對方早就知道的東西,心中羞惱,忍不住又道:「你們就是被洗腦了,所以才不信盧杞……別的不說,葉暢私生活甚不檢點,早年求富貴,與奸相李林甫聯姻,後來富貴易妻,遺棄李林甫之女,其行徑,讓人作嘔!」
眾人神情不免有些古怪,總與李紈對辯者,起此事亦不能說什麼。過了一會兒,有一個人慢慢道:「大夥知道,封某是自旅順來的,我家在旅順有數代人,有一件事情,一直沒有對大夥說,我家曾祖,曾在葉公帳下效力,後來因娶了我曾祖母,她是一個契丹貴女,故此去了軍職。他曾有言,衛王壯年之時每年都要回遼東一兩次,倒不僅僅是看看自己崛起之地,很大程度都是去見離緣了的前妻。我依稀記得,曾祖曾言,如今大唐十富家之一的遼東衛氏,便是衛王與前妻之後。」
「遼東衛氏!」這個消息,倒是讓眾人吃驚。
李紈卻漲紅了臉:「胡說,你這是胡說,葉暢與其前妻分明沒有後裔!史書上明明載著的,他們無後裔而離緣!」
眾人看著他,齊聲道:「你這可是被洗腦了,豈可盡信史書!」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