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背嵬軍

第十六章 背嵬軍

六月的天氣正如豆蔻年華的少『女』心情,難以琢磨。-..-也許前一刻還是晴空萬里,轉眼便會是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

後人都道江山輪流做,風水輪流轉。但在這個戰國『亂』世,可以指點江山的永遠是權貴,永遠是卿大夫。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你我皆知,人生本來就沒有公平可言,但在這個時代,這種不公平被拉大到極限。不公平本身並不可怕,人類文明總在進步,總有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可怕的是,這個時代,生活在底層的人完全看不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家世、『門』閥已然漸漸成型,人一旦出生,他的出身基本上就決定了他的命運。卿大夫之子多半可以子承父業,下層窮苦百姓之子多半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此碌碌一生。這和才能、資歷無關,這和忠心、勇武無關,只和家世、地位有關。

如果命運可以輕易反抗,曹劌也不會在齊國大軍進犯的時候,抱怨「『肉』食者鄙」;陳勝、吳廣也不會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揭竿起義。

如果就此屈服於命運,甘受命運的擺布,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也未嘗不可。但總有一些人,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去走先人沒有走過的路,去看前輩沒有看過的風景。

這樣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現實,那就是成為人上人。這樣的人有野心,卻未必有能力。作為窮苦出身的他們,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有兩種。從文或者習武,畢竟,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若要從文,需要名師,需要遊歷天下增長見識,這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而且,即使如此,也可能如蘇秦那般懷才不遇,在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之前,處處碰壁,生活艱難。

習武則要簡單的多,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在軍隊中,只要你夠勇敢,肯吃苦,加上一點點運氣,就能出人頭地。雖說不一定可以成為千人將一樣的中流砥柱,但伯長、屬長不成問題,家境將大為改觀。

這也是為何秦國商鞅變法之後,會出現「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秦軍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擋未嘗不破」的現象!

內史郡改名扶風郡,納入韓國治下,除了讓當地的百姓唏噓不已之外,並無產生多大的動『盪』。朝為秦土,暮為楚地,這樣的戲碼在秦國的歷史上又不是沒有上演過,雖然久遠了一些,但百姓們也知道,他們跟土地一樣,都是這個時代的資源。跟隨強國總比依附弱國要安全得多,雖然身份的轉變有些太快,但扶風郡的百姓還是很快適應。

從本質上說,韓國的新法取之於秦法,百姓們對新法也並不陌生。但隨著韓王下令修建鄭國渠的旨意傳來,扶風郡的人心有些『騷』動了。

想要修建鄭國渠,就要集中整個關中的人力物力,幾乎可以預見,農閑時候,百姓們所服的勞役全會是用來開鑿鄭國渠。為了加快進度,原本的兵役多半會取消。韓國如此大,根本就不缺乏兵源,何況天下已然弭兵,關中子弟想要通過殺敵積累軍功來改變命運,在短期內怕是難以實現。

沒有軍功就意味著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按部就班的日子,雖然韓國新法也獎勵農耕,但真正受益的人,實在太少了,遠不如軍功來的有把握!

百姓們更加擔心的是,是不是在鄭國渠修建好以前,也就是十年內,韓王不打算用關中子弟。如果真的如此,那百姓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沒有人看到修建鄭國渠的長遠利益,這倒不是百姓們鼠目寸光,而是在他們眼裡,自己和子孫後代的前程才更加重要。韓國自從據有關中后,除了重用最早投降的一萬秦軍,就再也沒有召集百姓服兵役。韓王想要令關中休養生息的好意卻被誤解成對關中子弟的防範、冷落,有時候,造化也算『弄』人。

不得已,韓王打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推出了軍籍這一制度。秦人不是好勇狠斗嗎?那自己就索『性』成全他們!從關中子弟中,擇其勇武、忠心者,入選為常備軍力,他們的家人脫離民籍,入為軍籍,從此不用繳納賦稅,但子子孫孫皆要入行伍!待遇嘛,自然超乎尋常士卒的數倍。

可不要以為入選了這支『精』銳從此就高枕無憂,每月考核不合格者,削去軍籍,復歸民籍。這樣,既是對入選者的一種鞭策,也是一種對落選者的鼓舞。

無論是國力限制還是宣傳需要,這支關中子弟組成的『精』銳人數都不會太多,韓王親自下令,給出一營一萬人的編製,並親賜名「背嵬軍」,意為驍勇之人。如此,關中的風『波』淡了下去。

但韓國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煩。q

ps:剛剛出差連夜趕回來,只能碼這麼多了,明天還有許多事。最近低燒,難受,唉--6aahhh+27352643-->

...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 背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