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遊說趙國(下)

第六十一章 遊說趙國(下)

(實在太困了,還有兩更,第三更大家別先訂閱啊,只能明天早上改了)

「願聞其詳」趙王似乎覺得自己太過迫切會顯得很是失態,故作從容道。【但眉宇之間的激動之情,是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的。

「敢問王上,趙國為何失去邯鄲?」蘇代卻開始吊胃口。

趙王眉頭頓時就擰了起來,似乎沒想到丟失邯鄲和收復邯鄲之間有何關聯,更主要的是,蘇代提到了趙王的痛處。

「韓國國力太強,又有秦國為援,趙國不能敵也!」趙王找出了一個靠譜的理由。自己總不能將原因歸咎於自己畏懼傷亡、識人不明吧?!趙王暗暗想道。

蘇代竟然點了點頭,附議道:「王上所言甚是!趙國之敗,非敗在士卒不肯為王上效死,非敗在官員臨陣而逃,非敗在王上用人不明,而在於一個國力。趙國若有韓國一半的國力,以王上的英明,憑藉地利、人和,足以讓韓國無功而返!」

趙王差點淚流滿面,知己啊知己啊!自己並不是不如韓王,而在於初掌大權,就被狡猾的韓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韓國根本不顧忌傷亡,用巨大的實力碾壓了趙國,自己若是不同意,韓國固然元氣大傷,但趙國也將不復存在!自己割讓邯鄲是以退為進,保存實力,麻痹韓國。這麼淺顯的道理,朝堂之上居然還有人不不懂,叫囂著趙國應該更加強硬。

「先生所言甚是中肯!既然方才先生說可助寡人收復邯鄲,不知如何一個收復?」趙王還是沒忘記蘇代的許諾,再次問道。

蘇代意味深長地笑道:「邯鄲如何失去的,自然如何奪回來!既然韓國以堂堂國力逼王上獻出邯鄲,那趙國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韓國獻出邯鄲,還給王上!」

趙王頓時瞠目結舌,蘇代說的確實沒有錯,韓國用實力碾壓趙國,迫使趙國獻出邯鄲,只要趙國國力足夠強大。也可以如此行事,迫使韓國交還邯鄲!但問題是,韓國擁有兩百萬戶百姓,趙國擁有二十萬戶百姓,這個巨大的數量差距,何時才能彌補上?!趙王甚至懷疑,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再踏足邯鄲城!

蘇代似乎明白趙王臉上的複雜神色,解釋道:「王上!趙國舉國之兵不過二十萬。韓國舉國之兵近兩百萬,論及人口、兵力,趙國遠不如韓國矣!但臣聽聞,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想要折斷一根筷子甚是容易,想要折斷一捆筷子卻非人力可為。天下又不非只剩下趙國一國,尚有秦、燕、齊、楚四國。如果王上可以以這四國為外援,韓國雖強。又有何懼?!」

趙王默然不語,明白了蘇代的意思,既然趙國不是韓國的對手,那趙國就要多找幾個盟友,一個盟友不夠就找兩個盟友,兩個不夠就三個。三個不夠就四個,直到可以戰勝韓國為止!

不過,即使清楚了這一點,趙王還是思考良久方才開口說道:「寡人何嘗不願與諸國合縱,但奈何寡人的趙國與秦國、燕國前不久還有戰事。有所齟齬。齊國、楚國又遠在千里之外,聯繫實在不易。君不密喪其國,臣不密失其身,先生肯定明白寡人的苦衷吧?」

蘇代卻是不以為然的笑著擺擺手,寬慰道:「韓國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和土地,於秦、燕、趙、齊、楚五國,可謂唇亡齒寒。韓國每消滅一個國家實力就壯大一分,剩餘的國家就少一份助力。這個道理,王上知道,秦、燕、齊、楚四國亦是知曉。韓王此次稱帝,就是在試探諸國。可惜,諸國不願冒險與韓國為難,只剩下楚國一國譴責韓國,卻獨木難支,讓韓王攜九鼎而帝天下。經此一事,今後天下諸侯再與韓國交往,士氣上就矮了一截。此為未戰先敗。」

趙王不敢接話,自己當初也不願意韓王稱帝,但更加不願意主動跳出來,找韓國的麻煩,讓韓國惦記。趙王承認韓天子地位的時間比齊王還要早,這就是其中的驚人事實。

「如王上所言,秦國、燕國雖然對趙國有不軌之念,於韓軍兵臨邯鄲時落井下石,出兵攻打趙國。但在臣看來,兩國必然以為韓國出兵不過二十萬,以為憑藉趙國的國力足可與韓國斗一個兩敗俱傷。但韓國實際上動用三十多萬大軍,王上又體恤百姓,主動與韓國議和,讓韓國佔得一個大便宜,想必此時燕王、秦王必然後悔不已。王上只要肯派一說客遊說秦國、燕國,兩國必然大喜,與趙國重修舊好。王上坐擁二十多萬精銳,想必也不願意龜縮在代郡、雁門、雲中吧?!」

趙王點了點頭,還是有些擔心地說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如果此時合縱抗韓,誰又可為縱約長呢?以寡人來看,韓國必然率先攻打縱約長,燕、齊兩國又太弱。」

蘇代一下子就聽出來趙王的擔心。燕國、齊國元氣大傷,只有十多萬士卒。如果讓燕王、齊王來充當縱約長,那無疑會讓趙王落了面子。何況,當韓國興師動眾攻打燕國、齊國的時候,身為盟友,趙國還需要派兵去救。站在趙國的角度上講,自然希望縱約長既有威望又有實力,當然,更重要的是不要選自己!

「諸王之中,以楚王最是年長。且韓國滅絕周祀,搶奪九鼎繼而稱帝的時候,唯有楚國反對。天下皆知,楚、韓兩國已然勢同水火,王上何不推薦楚王為縱約長?!依照楚王的驕傲、自大,在成為縱約長后,必然更加有恃無恐,與韓國為敵。有楚國在南方牽制韓國,王上也可以在北方謀利。這燕國、齊國可是毗連趙國,王上想要影響兩國的決定,易如反掌。」

最後一句話顯然打動了趙王,趙王畢竟年輕,不願意一輩子就這麼苟延殘喘下去。趙王也清楚,時間拖得越久,越是對韓國有利!楚王這個愣頭青既然一根筋,不如為趙國所用,充當趙國復甦的踏腳石?!因此只是想了想,趙王就說道:「善!誰可為寡人一行?」

蘇代恭恭敬敬地說道:「臣雖然不才,願意為王上一行。」

趙王頓時大喜,任命蘇代為趙國的客卿,賞賜了蘇代三千金和十名精銳,用於替自己遊說各國。蘇代也沒有客氣,理所當然得收下了趙王的厚禮。

當平原君得知蘇代入宮求見了趙王的時候,蘇代已經一路東行,前往燕都薊城。老實說,對於合縱抗韓一事,平原君心裡很是頗不以為然。合縱連橫之說,不過是權宜之計。如果各國離心離德,提防相互之間的算計,還不如嚴守中立,坐等時局發生變化。遠的如同山東各國合縱抗秦,近的就是五國伐韓。哪一個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奈何?不合也!

不過,當平原君旁敲側擊地向趙王表示,莫要輕信說客的遊說的時候,趙王臉色變得很是難堪。從備份上說,平原君是趙王自己的王叔,平陽君趙豹也是。但平原君身為兩任趙王的丞相,門生故吏遍布趙國朝堂,單獨比較威望的話,趙王甚至不如平原君,趙王一直很是忌憚。蘇代入宮求見自己的事情多麼機密,平原君居然可以得到風聲。在王宮這個被趙王視為唯一一塊**之地的地方,都對平原君沒有了秘密可言,趙王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在針對國家大事的立場上,自己也不能再完全聽信平原君的一面之詞。

平原君哪裡知道,自己無意中從宮中小黃門口中得到的消息,在趙王的眼中就成為了自己心懷叵測的確鑿證據。如果不是有心,平原君為何要在宮中安插「親信」,是不是趙王的一舉一動都在平原君親信的掌控之中,想想就覺得可怕。王家向來無情,雖然趙王現在動不了平原君,但這並不代表著以後不行。畢竟,平原君會越來越老,趙王只會越來越強大,等到趙王建立自己班底的時候,就可以將平原君趕往封地,執掌大權。

對於合縱抗韓,廉頗是無從得知的。因為此時的廉頗正在雁門、雲中巡視邊疆,已經是十一月,匈奴人又開始在邊境蠢蠢欲動。在關中大敗后,匈奴老實了好一陣時間。但經過五年的恢復,這群馬背上的民族又恢復了狠勁。關中畢竟太遠了,匈奴吃過一次長途跋涉的虧,不想再在同樣的地方跌倒兩次。雁門、雲中這些地方,就成了匈奴最好的選擇。反正都是中原人的地方,攻打關中還是雁門、雲中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

當然,如果廉頗在邯鄲,也改變不了趙王的決定。廉頗說話耿直,有什麼說什麼,這樣的性格只適合在軍隊廝混,在刀光劍影的朝堂,只會給自己招惹敵人。以前有藺相如幫持,還沒有什麼。現在藺相如已死,朝堂之上大都是豪族出身,跟平民出身的廉頗完全不是一個陣營的人。廉頗主動請命離開朝堂,未曾沒有這樣的想法!(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 遊說趙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