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極大與極小 [28]
這最小的物質可以稱之為「基本粒子」它無論是在傳輸過程還是在參加組成其它物質的過程都必須也只可能以自身整體不可分裂的形式百分之一百的參與進去。
人們在尋求物理界的大統一理論時,應該是追尋適用於一切物理界從無窮大到無窮小均統一的規律,同時也是尋求組成從無窮小直至無窮大的所有物理世界的最基本物質,那麼該物質必定屬於我們目前尚只能歸之於無窮小的極小物質了。一旦找到了它,就如同當年化學界發現了原子一樣令人欣喜若狂,人們可以遵循已知的所有物理規律,按照人類的意願選取捷徑,來組合成所有需要的東西以及獲得巨大的能源。
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極小的物質可以變成巨大的能量。人類最初利用物體的動能、勢能、那時只能在質量很大的物體中取得很少的能量。隨著科學進步,人類學會利用化學能,這時在單位物質中獲取的能量遠遠勝於前者,人們由組成分子的原子間取得了能量。物質燃燒時只能放出幾個電子伏的能量。進入量子時代,原子已不再是不可分的了,人類砸碎了原子,向組成原子的微粒索取了巨大的核能,一克U235全部分裂時,可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提供的能量,那麼我們若向組成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的更小階層的微粒索取的能量,是否應該比核裂變、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更大呢?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是否在啟示人類逐層向物理界的無窮小進軍,就能逐級取得一次比一次更為巨大的能量。
宇宙大爆炸前,在奇點內蘊藏有整個宇宙的物質和能量,而奇點的直徑至少小到近似於零,它應該就是物理界的無窮小的微粒組成。這是否能說明越小層次的微粒之間,包含有更為巨大的能量,這不正是我們索求的嗎?
在黑洞形成的理論中談到,當質量為0.08~8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塌陷時,當由其質量形成的引力與中心能量形成的張力達到平衡時,最終變成了直徑為幾千英里、密度達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當塌陷的恆星質量增加到30個太陽質量時,最終變成了直徑為幾十英里、密度高達每立方英寸幾億噸的中子星。當質量繼續增加到大於50個太陽質量時,最終塌陷成奇點——黑洞;這也就意味著黑洞中的微粒比中子更小,它也就是我們尋求的物理界中的最小物質。黑洞——奇點的直徑應該不為零,它應該是所有組成黑洞的最小物質所形成的球體,直徑僅僅是近似於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