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傾國一賭(四)
在後世的學者所編撰的那些歷史材料中,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戰爭往往被作為中印戰爭的一個分支戰場而記載著。在西方史學界往往將印-東(盟)戰爭視為21世紀中印戰爭的前戲和起點、而將印-孟戰爭定性為中印戰爭綿延到南亞次大陸的一個標誌,在西方史學家的口中印-孟戰爭之所以發生完全是印度與中國之間矛盾激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在記敘印度戰爭準備的章節之中,西方學者總是將印度軍方在不到一周的時間之內便倉促發動對孟加拉戰爭的原因歸結於中**事代表團出現在達卡這一突發事件之上。
「隨著中國的遠征艦隊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獲得了進而控制整個孟加拉灣的前進基地之後,中**隊可以謀求在孟加拉沿岸獲得一個永久性海空軍基地的可能。急需獲得中國援助的孟加拉政府顯然無力回絕北京的這一要求。雖然他們清楚的知道孟加拉與中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很可能將激怒印度,甚至爆發戰爭。但是新德里當時混亂的局面給了孟加拉政府以錯誤的信息,他們決定冒險一試。孟加拉人認為精銳的中**隊可以在印度人發起進攻之前抵達孟加拉南部的港口,並迅速投入戰爭。雖然我們還無法得知,這一錯誤的結論究竟是中國人給予孟加拉政府的承諾,或是孟加拉政府自身的判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由於這個對形勢的誤判,使得孟加拉軍隊在戰爭開始之後的第一周內損失慘重,幾乎崩潰……。」這樣的描述在數年之後風靡歐美的英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馬的著作—《今天的歷史》一再被西方的讀者所接收,雖然其中充滿了謬誤和倒因為果。
事實上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戰爭與此前中印在馬六甲海峽地區的衝突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在印度軍隊向孟加拉發起進攻之後的數天內,坐鎮新德里的印度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還通過尼泊爾政府向中國表示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邊境衝突僅僅是一次突發事件,印度並沒有任何中斷與中國展開和平談判的計劃。儘管在政治衝突中,阿卜杜勒.卡拉姆總統雖然一度解散了曼莫漢.甘地內閣,但是在與中國之間簽訂的《中印馬六甲及印度洋地區和平協議》,阿卜杜勒.卡拉姆總統本人和印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並沒有全盤否認。實際上任何有理性的政治家都能清楚的認識到印度已經無力再與中國爭鋒。不過印度必須通過對孟加拉的戰爭來擺脫國內糟糕的糧食和能源供給情況。
雖然沒有明確的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但是在整個印孟戰爭的過程中,印度政府的外交人員一直在中美兩國努力著,希望以解除貿易禁運和提供大量資金和物質援助來換取印孟兩國戰場之上的全面停火。但是印度政府顯然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價值,中美兩國並不在意印度軍隊在孟加拉的行動。套在印度經濟之上的桎梏非但沒有絲毫的減弱,相反越收越緊。
對孟加拉的戰爭準備是印度軍隊有史以來最為高效的一次戰爭動員行動,被西方學者認為是印度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迹,這與西方史學家長期以來對亞洲國家(包括前蘇聯和歷史上的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的軍隊建設的偏見有關,西方史學家一直片面的認為這些國家的軍事職業化程度較低,雖然擁有龐大的數量但是缺乏必要的訓練,動員速度較慢,不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無法發動一場進攻戰役。所以印度東部的軍隊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便越過國境線深入孟加拉所取得的「輝煌」勝利大為讚歎。認為這是印度軍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孟加拉實施預防性的軍事行動的鐵證。甚至得出如果印度軍隊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那麼印-孟戰爭以及此後印-中之間在孟加拉地區的交鋒將完全出現不一樣的結局。
但是西方史學者的主要依據是將這場戰爭的準備與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前進行比較,在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之中,印度軍隊進行了充分的戰前。由於當時印巴處於「緊急狀態」后,而具有敏銳洞察力和卓越指揮才能的印軍總參謀長馬內克肖早已察覺到印巴之間將有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因此,他為印度贏得這場戰爭進行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儲備,秘密舉辦新兵速成班,徵召陸、海、空三軍預備役人員服現役;對作戰傷亡人員,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特殊照顧政策,使部隊的士氣為之大振;成立了聯合兵種組織和聯合情報委員會,解決了三軍聯合作戰問題。甚至下達了總動員令:取消軍隊所有人員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崗位;徵用民用車輛,以緊急運送彈藥及各種軍用物資;遷移印與西巴接壤的邊境居民;加強城市民防措施等。而在這次戰爭之中,印度軍隊卻沒有進行這些方面的準備,由此西方學者認定印度是無備而戰。
但是這樣的推斷同樣是一種主觀的膩想。事實上印度陸軍東部軍區長期以來都是印度陸軍之中最為精銳,戰備情況最佳的皇牌部隊。在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的慘敗之後,印度陸軍一直以來致力於在東部地區的中印藏南邊境地區加強軍事存在,以對強大的中**隊實行「攻勢防禦」戰略方針。僅在印度陸軍東部軍區中印、中錫第一線部署的陸軍就有2個集團軍8個山地步兵師共21萬多人,而且在縱深還部署有1個集團軍作為預備隊。這些部隊均是長期以來針對中國陸軍可能對印度強佔的「阿魯納恰爾邦」發起的收復行動而集結的,長期處於枕戈待晨的一級戰備之下。
雖然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裡中印兩國的關係出現了緩和的跡象。印度國防部也在報告中大幅淡化「來自北方的中國威脅」,這些為了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而緊繃神經的士兵曾一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但是隨著中印在馬六甲的戰火重燃,印度軍方不得不重新評估中**隊從西藏方向進攻印度北部開闢第二戰線的可能。一度鬆弛的印度東部軍區再度緊張起來,大批原本已經撤入縱深地區進行休整的山地部隊不得不重新進入一線的防禦陣地之上。
這一舉措在此刻執掌印度的喬京德爾看來無疑是印度政府此前空前的愚蠢外交和軍事政策的集中展現。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個地形段。其中西段長600公里,爭議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北起喀喇昆崙山口,沿喀喇昆崙山南下至西藏阿里地區與印轄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印度的喜馬偕爾邦三處接壤為止。爭議地區主要是阿克賽欽的歸屬問題。這個地區實際上是群山環抱,人煙稀少,中印兩軍雖然在1962年曾經一度爆發過衝突,但僅僅是策應東部戰線的一個分戰場。戰後中**隊一度取得了全面的優勢,在喀喇昆崙山口附近的神仙灣、空喀山口、天文點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之上設立了哨所。印度陸軍不得已在這些哨所的對面設立了哨所。這實際上雙方的軍人為了各自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得不長期駐守在生命禁區之中。
中段長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東南至中、印、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的里普列克山口,爭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這個區域雙方有爭議的面積較小,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中印兩國曾經通過交換邊界地圖的方式,利用和平談判的形式予以解決。
中印邊界真正的問題焦點仍然集中於東段,這一地區的邊境線全長650公里,西起中、錫(金)、不(丹)、印四國交界處,東到中、印、緬(甸)三國交界處的庫陽山口,爭議面積高達9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歷史上,中、印兩國在從未進行過邊界劃分,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中印兩國邊境爭端的糾結所在,也是1962年邊境衝突的主戰場。理論上來說雖然在1962年的衝突之中印度陸軍的確表現的極為糟糕,印度政府視此次戰敗為奇恥大辱也毫不為過。但是由此而得出一定要在這個有爭議地區與中國再見個高低卻是極大的不智。
慘重的損失使印度政界及軍方領導人認識到了當時的編製及訓練方式已嚴重落後於現代戰爭的要求,亟待進行徹底改革。印度前陸軍副參謀長辛哈中將在闡述印軍的作戰思想時講得更加直接和露骨,他說印軍「如果沒有在必要時攻入西藏的進攻能力,就不能從根本上保證印度的安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印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印軍按照作戰的要求和戰區的分工將其編製內的步兵師由原來單一的步兵師調整為步兵師和山地步兵師兩種。山地步兵師突出強調了在高原山區對敵方步兵的殺傷火力,由於山地步兵師內有騾馬一千多匹,從而保證了軍隊在簡易公路乃至沒有公路的條件下,仍能順利實施戰鬥行動。
印軍強化了對軍官和士兵的訓練和培養。1962年之後印度陸軍竟新建了新兵訓練中心60多個,每年度即可訓練新兵十多萬人。如果爆發戰爭,則可擴大訓練人數至100-150萬人。在印度高層的眼中印度陸軍應在需要時「打進西藏,切斷阿克賽欽地區和整個西藏同中國內地聯繫的戰略出路,擾亂其後方」,一舉奪取西藏地區。這個氣吞山河的計劃曾令無數印度軍人為之奮鬥一身。但是當機會真的出現之時,印度軍隊的表現又如何呢?
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魯納恰爾邦」之後,作為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後代拉吉夫.甘地的「悲情1962年」情節大爆發。集結大軍在中印邊境展開代號為「棋盤」的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蠶食中國領土。最終導致在1987年3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桑多洛河谷發生激烈的軍事衝突。這次衝突的本身規模並不大,交火時間也很短,但緊張對峙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印軍被擊斃人,受傷人數不詳。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陣亡的印軍中有6具屍體是由我方交還給印方的,以說明是印軍入侵中方控制區后被擊斃的。
雖然印度陸軍藉助此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忙於國內經濟建設的中國手中獲得了一些領土方面的實際收益。但是這樣的收益與印度陸軍長期以來投入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卻不成正比。理由很簡單,在中印邊界爭議地段的中國一側,地形多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有些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是冰封期,可以說惡劣的自然條件就是最好的防禦。而印度一側的地勢漸趨平緩,自然條件相對較好。如果要擺脫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印度陸軍必須轉守為攻,但是龐大的地面部隊要通過這些生命禁區又談何容易。即便憑藉著兵力優勢突破了中國陸軍在國境地區的防線,隨著戰線的深入最終只能是崩潰。其實以己度人,印度軍隊也不難想見,中**隊要從北部南下也要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在1962年被打怕了印度政府仍不惜一切代價加強東部軍事的力量。
在「棋盤」演習中發現山地師仍然表現出了缺乏機動力、防護和生存能力弱以及火力不夠的弱點,不顧當時印度經濟發展資金嚴重短缺,城市裡3000多萬人失業,國內還有2億多人吃不飽的實際情況,在中國忙於裁軍的同時,1987-1988年度大量增加軍費。將山地師逐步改編更具進攻性的「整編陸軍山地步兵師」,增加直升機數量以提高機動和後勤保障能力。在防護力方面,開始少量換裝「凱夫拉」攜帶型掩體,該裝備具有防寒保暖、使用方便、偽裝性好的優點。為彌補火力不足,增加了40毫米榴彈發射器,印產克萊莫定向殺傷地雷以及主要用於摧毀敵掩體的SS11-B1和「法弋特」導彈等。
這種片面強調部隊數量和專業裝備的作法並沒有給印度帶來更多的助力。當印度與東盟的戰爭打響之後,一方面是印度遠東軍區的地面兵力捉襟見肘,一邊卻是數以十萬計的精銳山地部隊在遼闊的邊境線上與遠少於其的中國邊防部隊展開漫長對峙,當中國陸軍負責對印作戰的成都軍區抽調陸軍第13集團軍大舉進入馬來半島縱橫馳騁之際,印度東部軍區僅能抽調出1個機械化步兵師(隸屬於印度陸軍第4集團軍的第4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山地步兵師(隸屬於印度陸軍第3集團軍的第57山地步兵師)參與了馬六甲地區的地面軍事行動。
目前在印度陸軍東部軍區仍下轄第3、第4、第33這三個集團軍,編製內有印度陸軍尚存的9個山地步兵師中的8個。雖然印度第3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都是印度陸軍中赫赫有名的老牌部隊,但在印度東部地區真正的山地戰主力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印度陸軍第33集團軍。第33集團軍常年駐紮在中印邊境地區、熟悉地形,編製有4個加強山地師。其軍團主力主力第17山地步兵師、27山地步兵師分別沿乃堆拉至剛渡、則里拉至噶倫堡公路兩側做縱深梯次部署,同時第20山地步兵師進佔不丹西部、第17山地步兵師則佔領錫金北部窮塘地域,加強翼側保障,形成一個半月型的防禦體系。
除了部署在中印、中錫(金)、中不(丹)三國邊境的第33集團軍之外,第4集團軍則負責著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防禦任務,第3集團軍作為軍區預備隊駐紮在加爾各答地區。印度陸軍第3、第4集團軍都均下轄1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步兵師。這三個集團軍從西、北、東三個方向對孟加拉形成合圍之勢。而這3個集團軍也正是喬京德爾攻略孟加拉的主力。
這些長期以中國陸軍為假想敵的部隊均保持著較高的滿員度和戰備狀態,大多數都可以在經過一周的強化訓練之後,直接開赴戰場,對於向來反應遲鈍的印度陸軍而言,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的重兵快速反應集群了。而在戰前喬京德爾還將歸屬於印度陸軍中部軍區的皇牌部隊—印度陸軍第1集團軍的主力調往東線。印度陸軍第1集團軍下轄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山地師和3個獨立旅的龐大作戰兵力,一直為作為印度陸軍各戰區的總預備隊來使用。在奪取新德里的中央政權的同時,喬京德爾也一直致力將這支皇牌部隊收歸己用。此刻印度陸軍第1集團軍的1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山地師的部隊已經抵達了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地區,這樣一來印度陸軍在孟加拉地區已經集結了4個陸軍集團軍,近40萬人的龐大地面戰部隊,如果僅以孟加拉軍隊為對手已經綽綽有餘的了。
而在如此短時間之內集結起龐大的兵力,在喬京德爾心中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正在驅使著他,那就是預定戰場上此刻難得的氣候便利。3月在中國的西藏正是寒冷的冬季,印度軍隊可以利用大雪封鎖喜馬拉雅山口的機會,阻止中**隊對戰區的馳援。而在孟加拉則是難得的旱季,而再過一個月孟加拉各地便將普降大雨,這對於攻擊方是極為不利的。
對於整個戰役的計劃,印度陸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準備,參謀部幾乎是從保險箱里取出了70年代閃擊東巴(孟加拉)的戰略計劃,只進行了簡單的修改便遞交給了喬京德爾。雖然對此頗有不滿,但是時間上已經由不得喬京德爾提出更高的要求了。「這將是一場短暫而輝煌的戰役,我們將從勝利走向勝利。」喬京德爾在面對印度陸軍東部軍區的主要指揮人員時發表了連自己都覺得違心的報告。
閃擊孟加拉的軍事行動被定名為「重返達卡」。印軍計劃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計劃在三個星期內迅速控制孟加拉的絕大部分地區。在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海軍支援下,陸軍部隊從西面、西北、北面、東面四個方向同時對孟加拉實施合圍,印度陸軍將在一周之內奪取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切斷孟加拉的內部聯繫。然後利用向心突擊,肢解圍殲孟加拉國的野戰部隊,最終一舉攻佔孟加拉的首府達卡。此刻對於喬京德爾來說,他所需要只是一個開戰的借口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