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大雪崩(五)

第五十五章:大雪崩(五)

「下一次起飛之後,我將去往何方,是將毀滅播撒向伊斯蘭堡還是飛躍神聖的雪山,讓蘑菇雲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另一側升起。」在位於新德里以北190公里的安巴拉空軍基地的跑道之上,早已被新德里宣布墜機身亡的德那巴汗此刻正注視著機場的地勤人員小心的為他的戰機作著出擊前最後的保養,這是一架德那巴汗早已熟悉了的俄制米格-27H型戰鬥轟炸機,漫長的歲月留下的痕迹即便是在這架經過精心保養的戰機之上也清晰可見。

「從那裡來,回那裡去!這個世界本身總是充滿著奇妙的輪迴!」望著眼前這架與自己幾乎同齡的戰機,德那巴汗不禁有些惆悵,從接到新德里最高當局「去死」的指令,到成為赫赫有名的印-俄聯合戰鬥機中隊「方塊A」的一員,再到與強大的中國空軍在馬六甲海峽上空的搏殺,人生的一幅幅不同時間段的風景此刻又在他的面前一一的重現。「或許我真的是已經老了吧!不過這種走向地獄的任務不正適合我這種老兵嗎?」德那巴汗獨自苦笑著,在他的面前,一枚枚看似普通的炸彈正從安巴拉空軍基地核心位置的地下彈藥貯藏室中被謹慎的推了出來。

這是10枚外表平常的航空炸彈,除了兩側貼著銀紅雙色條紋的標籤外,這些航空炸彈與一般印度空軍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掛載的100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並無不同,這些詭異的武器之上所有的設別標識都已經被事先抹去,流線形的褐色鋁合金外殼只有一些肉眼勉強看得到的細縫及掛鉤,再也沒有任何特異之處。對於漫不經心或未經訓練的旁觀者而言,甚至很容易將把它們誤認為輔助油箱或重型燃燒彈,根本不會想到這些在外表平凡的外殼下,卻容納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毀滅力量。

毫無疑問這是一枚枚印度空軍雪藏已久的槍式核航彈,裝有核爆炸裝置的航空炸彈稱為核航彈,這種武器可以說是所有核武器之中歷史最為悠久和唯一有過實戰經歷的元老,在1945年美國空軍就以這種武器成功的毀滅了日本帝國的廣島和長崎,同時也是各大國核武庫之中的最主要的打擊手段,在遍步本土17個州的33個儲存地點和6個歐洲國家之中,美**隊儲備了包括5種類型在內的數千枚核航彈,它們從來都是首輪核打擊之中的主力。

在這些鋼鐵的彈體之內放置著由4塊處於亞臨界的鈈239組成核裝葯,在平時這些原子彈之中的鈈239裂變裝料始終處於亞臨界狀態,不會產生核爆炸。而一旦它在戰場之上引爆,那麼利用常規炸藥爆炸使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將在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產生自持裂變鏈式反應並將反應能量以爆炸形式瞬間釋放出來。這一攻擊的威力在理論上將相當於10萬噸的TNT黃色炸藥,足以在瞬間摧毀一座百萬人口都市的心臟地帶,或者殺死戰場上一個整師的士兵,為了強化對人員的殺傷效果。印度軍方還在這些毀滅武器的彈殼之中大量的使用了鈷元素,在聚變釋放的中子會令鈷轉化成為鈷-60,這是一種會在長期(約五年內)釋放強烈伽傌射線的同位素,將使被攻擊地區維持長時期的強放射污染。

為這些執行核武器攻擊任務的俄制米格-27H型戰鬥轟炸機進行掛彈作業的地勤人員大多是一些新面孔,出於嚴格保密的需要,他們顯然並不知道手中正在所處理的這些武器的毀滅性質,整個過程只是由數位來自印度國家戰略核司令部的空軍軍官在旁進行著嚴格的指揮。這些核航彈被緩慢推到機腹中線的掛載點下,再由裝彈機舉高裝置定位。所有的一些都顯得是那麼的井然有序,一絲不苟。

這種不明型號的核航彈可以說是美國空軍最早裝備和部署的B-28型大當量核航彈的仿製品,其長度大約為5米,直徑約50厘米,重約950公斤主要用於破壞重要的工業設施和加固的軍事目標,以及打擊地面重型裝甲集群。雖然這種武器的各方面性能在今天看來已經非常的落後,但是在其爆炸之後所發出的強大威力卻同樣致命。在彈首部的引信和尾翼安裝完成之後,再由來自印度國家戰略核司令部的軍官在座艙內加裝一個已經輸入了特殊引爆密碼的起炸裝置,這個裝置將通過連接航彈與戰機之間的訊號線解除核炸彈最後的保護程序。完成了這一步驟之後,這個毀滅性的武器將完全交由飛行員之手來掌握了。戰機飛行員將按照新德里的命令飛向指定的攻擊位置,在500米左右的空中以特殊的機動動作,將核彈以拋物線的方式拋擲出去。隨後核彈將藉助自身所配備的降落傘,以減緩下落速度來提高命中精度,直到在大地之上掀起毀滅的火柱。

從溫度高達數百萬、幾千萬度的火球之中輻射出來的光和熱。將造成攻擊地區之內所有地面人員的皮膚燒傷、視網膜燒傷、閃光致盲;即便熾熱的空氣被吸入都將造成呼吸道燒傷。強烈的光輻射還能使木、棉、橡膠、塑料製品在短時間之內熔化、碳化、燃燒,使武器之內的火藥自燃、爆炸;引發出連環的爆炸和無邊的火災。

接著爆炸瞬間形成的高溫火球會猛烈向外膨脹、壓縮周圍空氣形成的高壓氣浪。這種衝擊波以超音速向四周傳播,當然隨距離的增加,傳播速度逐漸會減慢,壓力逐漸減小最後變成無害的聲波。但是在衝擊波的直接殺傷距離內超壓將擠壓人體內臟和聽覺器官,甚至利用動壓將人遠遠拋出,甚至破壞堅固的工事、建築物以及武器裝備。

核爆炸前十幾秒內和爆炸瞬間都將釋放出的強大的r射線、中子流以及X射線,他們將產生早期的核輻射並與周圍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產生大量帶電粒子,這些粒子高速運動,在爆心周圍形成很強的瞬時電磁場,並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擴散傳播,這種名為核電磁脈衝的力量作用範圍將比光輻射、衝擊波和早期核輻射大得多。它能在導體中感生出很大的瞬時電壓和電流,干擾或破壞無防護的電子設備、電路和元器件。

「這將是一場末日的浩劫,正希望你和孩子能夠活著迎接印度的明天。」站在機場的跑道上德那巴汗無言的注視著眼前這一切毀滅的倒數記時,許久未抽煙的他從自己口袋中取出一包印著骷髏標誌的香煙盒在漫天的繁星之下悠悠的點燃了自己生命之中的最後一支煙,在這個無比接近死亡的時刻,他又想起自己遠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妻子和女兒,在離開了已經不復存在的「方塊A」中隊之後,他曾遠遠的看過她們的身影。在那個仍然按印度教傳統生活的鄉村,當丈夫死去,妻子只有三種選擇:與丈夫一起火化,改嫁給丈夫的兄弟或者進入寡婦之家守貞。妻子選擇了嫁給自己的弟弟—卡特拉,卡特拉或許是一個好丈夫,但卻絕對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對自己女兒的種種暴行已經在村子里引起了人們的公憤,但是自己又能作什麼呢?作為一個已經死去了的人,他只能遠遠的看著別人的生活。

「喀拉拉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目標,或許他們能在這場浩劫之中倖免遇難吧!」在為自己的妻女進行了最後的祝福之後,德那巴汗踩滅了自己嘴邊最後的煙頭昂首闊步向自己的戰機走去,從這一刻開始他的生命便已經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與印度的未來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德那巴汗以及所有參與這次豪賭的印度士兵的慷慨和豪邁或許註定將書寫印度最絢爛的歷史。與此同時在位於南方空軍司令部總部所在地—提盧萬納塔普拉姆的印度戰略核司令部地下指揮中心之內,印度戰略核司令部負責人—空軍阿維納什.德奧達塔.喬西中將正沉默的注視著眼前一個個代表著印度最終打擊力量的光點在遼闊的印度次大陸之上高速的機動,進入各自的攻擊位置。

印度戰略核司令部成立於2003年的1月4日,作為一個軍人喬西中將永遠記得那個鼓舞人心的日子,成立戰略部隊司令部的決定是由當時的印度總理瓦傑帕伊主持的內閣安全委員會通過會議作出的。在那次會議結束之後發表的一項聲明說,印度的核指揮機構將由政治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組成,政治委員會主席由總理擔任,政治委員會是惟一有權下令使用核武器的機構。也就是說印度的核按鈕將永遠掌握在印度總理這個文官的手裡。

在當天的聲明之中印度還宣布了8點核政策,其中包括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只有在印度領土和武裝部隊受到核生化武器攻擊的情況下才進行報復性的核打擊、報復性核打擊只能由文職政治領導人授權並通過核指揮機構實施、建立和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懾、一旦遭到核攻擊將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性核打擊等等。但是此刻這些承諾和政策都已經成為一句句空談。

因為此刻在掌控印度核按鈕,位於新德里的「國家戰略核司令部」大型地下掩體群之內的人並不是一個文官政治領導人—身為印度總理的曼莫漢.甘地,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軍人—印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喬京德爾.賈斯萬特.辛格上將。「軍人永遠習慣以毀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面對著喬京德爾.賈斯萬特.辛格上將從新德里傳來的攻擊預案,喬西中將只能報以苦笑,作為軍人他必須以服從為天職。

「如果可能我更願意在孟加拉灣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指揮中心內進行這一場末日的攻擊!」按照印度政府最初的預案戰略核司令部的空中和海上設施的很大一部分將最終部署到人煙稀少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之上,在那裡印度並不用擔心對方的核報復,但是此刻那個在安達曼群島精心構築的戰略指揮中心已經落入了中國遠征軍之手。

「我們將針對中國、巴基斯坦目前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實際威脅展開全線的核威懾。針對強大的中國,我們將利用部署在南部安得拉邦的塞康德拉巴德附近的印度陸軍第335和第336導彈大隊所裝備的可機動發射的「烈火III」彈道導彈瞄準中國的首都—北京以及經濟中心—上海。同時部署中央邦西部的馬爾瓦高原之上的「烈火-II」中程彈道導彈將對準中國中部的武漢、成都以及重慶。巴基斯坦境內的戰略目標將由主要由部署在印巴邊境地區的「烈火-I」型短程彈道導彈和「烈火-II」中程彈道導彈來負責。」此刻在印度戰略核司令部的地圖之上巴基斯坦的主要城市—伊斯蘭堡、卡拉奇、拉合爾、拉瓦爾品底、費薩拉巴德、海得拉巴、白沙瓦、奎塔均已在印度的短程彈道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

除了戰略目標之外,印度軍方還將針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在印度邊境地區集結的重兵集團制定了一系列戰術核打擊的計劃。實際上以核武器威懾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以抵消這兩個印度傳統敵人目前在邊境地區常規武器和兵力之上的優勢,這才是印度目前這一系列劍拔弩張的行動的最終目的。根據印度軍方情報系統的估計,中國陸軍目前在西藏地區已經集結了2個集團軍,4個精銳陸軍師又2個山地步兵旅的強大兵力。這樣龐大的兵力一旦從西藏高原發起進攻,那麼以目前印度陸軍在中印邊境地區已經被抽空了防線是絕對難以抵禦。

根據印度陸軍參謀部的估算,中國陸軍第一攻擊波次將有2個山地步兵旅組成,這兩個山地步兵旅所承擔的任務不僅是撕裂印度陸軍在邊境線上的防線,更將為後續部隊的前進擔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先行官任務。在這兩個山地步兵旅的掩護之下中國陸軍的主力將出現在印度陸軍面對孟加拉戰區的側后。

而在印巴邊境之上巴基斯坦陸軍總計22個師中的17個師,雖然從國力對比上來看僅在陸軍方面,印度擁有正規軍110萬人,而巴基斯坦僅為52萬人,超過為2:1,而若將雙方的預備役部隊也計算進來,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優勢將擴大到2.5:1。但是這一切都只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單獨較量的情況之下,印度陸軍一度在印巴邊境之上部署了其35個陸軍師中的20個師以獲取對巴基斯坦的絕對優勢,但是此刻面對著孟加拉地區的戰局以及中國從北方而來的強大壓力,加上喬京德爾.賈斯萬特.辛格上將需要在新德里地區部署眾多的地面部隊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目前印度根本無力再在印巴邊境地區維持如此龐大的兵力,現在在印巴邊境之上印巴兩國之前陸軍兵力的對比已經下降到了印度陸軍9個師對巴基斯坦陸軍的17個師,力量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巴基斯坦。

在過去在常規軍事力量上,印度對巴基斯坦佔有絕對優勢,甚至有可能徹底擊敗巴基斯坦的常規武裝力量。正因為有這樣的自信,印度才會做出高姿態,聲明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巴基斯坦可沒有打贏常規戰爭的自信,它駐聯合國的代表已經聲明:在常規戰爭的寡不敵眾、嚴重受挫的情況下,巴基斯坦很難保證不會使用核武器。因此印度想用常規軍事力量的優勢逼巴基斯坦就範,其難度和複雜性將直接升級為一場核戰爭。

印度發展核軍備也有打壓巴基斯坦的戰略考慮,想誘使巴基斯坦與印度進行核軍備競賽,最終從經濟上拖垮巴基斯坦。但是此刻這所有的戰略都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在常規力量之上巴基斯坦已經佔據了主動,一旦需要巴基斯坦陸軍的主力將越過邊境,進入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同時在印度西部邊境點起戰火。如果沒有核武器的威懾,那麼印度西部戰區的局勢很可能將出現糜爛。

「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那裡有條美麗的河,阿媽拉說牛關滿山坡,那是因為菩薩保佑的,藍藍的天上白雲朵朵,美麗河水泛清波,雄鷹從這裡展翅飛過,留下那段動人的歌……。」在這首因為那位來自中國西藏地區,有些豐滿的流行女歌手—韓紅而紅遍大江南北的悠揚旋律之中,一輛輛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的軍用載重卡車正賓士在由拉薩前往那歌中所描繪的美麗地方—日喀則的公路之上。

已經在拉薩逗留了近一周時間的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軍長李光漢少將此刻正坐在號稱「中國悍馬」的國產東風「猛士」高機動越野車之上,與第13集團軍軍部直屬部隊一同開赴戰場。作為中國陸軍新近組建的高原突擊集團軍群的最高指揮官,李光漢少將本應乘坐專機從拉薩直接飛往日喀則的前敵指揮中心,但是多年以來跟隨任令羽養成的職業習慣令李光漢少將更願意與地面部隊一起前進,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的了解連接主戰場與後勤補給中心之間的每一條道路的基本情況。

日喀則市距拉薩的直線距離為300公里,有南、北二條公路可以從拉薩前往日喀則,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從拉薩都只有走南線到日喀則這一條道路。這條被稱為「南線」的公路全程約340多公里,沿途要經過崗巴拉山、羊卓雍湖、浪卡子縣、江孜縣。由於從崗巴拉山到浪卡子、江孜一段,很容易受雨季洪水的影響,發生塌方、滑坡等事故,使道路陷於中斷,所以西藏當地政府決定又從拉薩修了另一條公路沿雅魯藏布江抵達日喀則,被稱為北線。北線開通后,南線就很少使用了。

北線的全程約260多公里,不僅比南線近了幾十公里,而且路況整體來說較好,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了此次中國陸軍各地面突擊部隊從拉薩進入日喀則地區的首選,但即便是這條新近修建的公路之上,其基本情況也只能說是兩頭好,從拉薩出發,車隊沿著拉薩平原而行駛,而將抵達日喀則時則進入了日喀則平原,這些路段的路面比較容易修建及維護,但中間段由於基本上是在已經沙漠化的山谷中行駛,路面損毀較嚴重,而且一旦有雨水,很容易將路基沖毀,此刻在公路之上便時常可以看到由於車輛經常改道而留下的道道遺迹,而這些更改的便道完全靠軍用卡車和坦克自己沿著草地或沙地碾壓出來的。而發生故障而拋錨路邊的軍用卡車和輪式裝甲車輛的身影也不時出現在李光漢少將的眼前

「十幾萬大軍和龐大的後勤保障部隊全都擠在這一條公路前進,再好的路也會被壓垮的!何況還是西藏這樣的天路啊!」面對著眼前這一幕幕有些無可奈何的情景,李光漢少將此刻又回憶起自己一路從成都走來的辛苦歷程。當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帶著馬來半島百戰之餘的疲憊征塵,從泰國南部乘坐著泛亞鐵路東南亞走廊的火車,一路高奏著凱歌踏上了歸國之路。但是走過了克拉克地峽、走過了檳榔嶼、走過了安達曼群島,等待著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卻不是可以暫忘兵戈的休整期,而是馬不停蹄的轉戰它方。

第13集團軍軍部重返山城重慶僅僅逗留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便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始全面開展入藏作戰的準備工作。集團軍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重新擬定了戰備輸送計劃和各種保障計劃,進行緊急補充和組織調整,按照中央軍委的時間表,兵員的補充必須在一周之內完全,十天內完成裝備的調整和補充。在短暫的休整之中成都軍區迅速從預備役人員和新兵之中抽調兵員15000餘人補充入第13集團軍之中基本補齊了缺額,配備、充實了各類技術骨幹。

而在裝備方面,由於成都軍區的防區包括中印、中越兩個方向,而這兩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完全不同,作為軍區面向兩個方向預備隊的第13集團軍裝備配置一直都比較麻煩。中越邊境戰區屬於熱帶亞熱帶叢林和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裝甲坦克部隊的機動;而中印邊境,除邊界上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外,山裡山外都是高寒地帶,雖地處高原,相對海拔卻也大多是平地,適宜機械化部隊的行動。所以當接到中央軍委入藏作戰的指令之後,李光漢少將需要著手準備的是並不是如何減少部隊的重型裝備,而是將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的全副家當運上高原,趕赴戰區。

也許是太多的傳說使這片土地變得神秘,也許是太高的海拔使這片土地變得遙遠。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西藏,這片地處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總是和神秘、遙遠、艱險等等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語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對於中國陸軍而言,既然連遙遠的異域都可以征服,那麼在自己的國土之上他們更可以隨心所欲的出現在任何地方。對於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而言,遙遠的西藏更並非是不可征服的天域。

不過談到大軍入藏,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新近建成的青藏鐵路,青藏鐵路總長1956公里,其中新近建成的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42公里,穿越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達4300米。在以前,駐藏部隊的人員和物資進出西藏主要依賴公路和航空,但公路運輸周期長、風險大,航空運輸則成本高。青藏鐵路開通后,西藏對外貿易運輸成本降低了70%,在為了眾多入藏的遊客提供了方便之餘,更在國防領域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按照西方軍事觀察員的推算青藏鐵路可以使中國政府每年向西藏運送超過500萬噸的物資,更可以在一個月內運送多達12個以上的陸軍輕裝步兵師。

當然,從純軍事角度來說,這也是並非是誇大其詞的。中國陸軍的一個輕裝步兵師,戰鬥病員和後勤保障人員合計在1.5萬人左右,總裝備重量,一般不超過1.5萬噸;集結部署期間每天消耗的物資一般不超過400噸,作戰期間每天消耗的物資大約在800-1000噸,按年運送500萬噸物資算,每天運送1.3萬噸,以青藏鐵路每天對開平行能力20對,22節每節60噸物資、100個人計算,完全有能力完成上述的要求.而且在戰爭狀態下運輸能力會提高近一倍,當然不只是鐵路運輸,還有空運和公路運輸,所以迅速部署12個陸軍師甚至並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不過乘坐著舒適的火車進入西藏並非是每一個中國陸軍士兵都可以享受到了厚待,在眾多重型裝備將利用重慶到西寧的鐵路線運低本次高原作戰的後勤中轉站—西寧,再利用青藏鐵路開赴拉薩之外,李光漢少將下令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的一線步兵分隊均利用川藏一線的公路入藏。

自古以來中國內陸進入西藏便有兩條主幹道,一條是北線,也就是經青海進入西藏,從青海入藏的兩條路,一條是青藏線,嚴格意義上應該是指109國道中西寧到拉薩路段,其中西寧至格爾木路段782公里,格爾木至拉薩段10公里。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另一條是青康線,也就是與文成公主的故事緊密相連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就是1300多年前唐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走的那條大道。藏族稱其為「迎佛路」。這條大道的起點是唐朝古都長安(今西安市),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拉薩市)。不過今天這條古道的起點已經轉移到了青海的西寧。從西寧出發走214國道,在西藏類烏齊改走317國道至那曲,走109國道至拉薩。

按照某些自駕游愛好者的描述「都說進藏難,那是沒走青藏公路,就是開輛夏利也能從格爾木輕鬆進藏」、「道路筆直,車行平穩,CD音樂從未跳過」。在這條由中國人民子弟兵用生命築起的北起青海格爾木、南到拉薩的青藏公路之上全程都是柏油路,自1954年建成之後,一年四季通車,承擔著85%的進藏物資和90%的出藏物資的運輸任務。

不過無論是快捷高效的鐵路還是坦蕩的青藏公路,顯然都不是李光漢少將的選擇,他為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選擇的是自古以來入藏的險途—南線—川藏線,川藏公路是指318國道成都—拉薩的一段公路,從成都開始,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駛過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沿河而上、經瓦斯溝,很快就到達古城康定。耳熟能詳的「康定情歌」早已使康定名揚天下了。位於大雪山中段的折多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真正的藏區便在此山以西。所謂「不過折多山不知川藏公路之難」,這裡的山口海拔4250米,折多山一線的地理地貌由於受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強烈切割,地形高差大,溝壑密布,山嶺縱橫,且林木茂密、氣候溫潤,帶有典型的亞熱帶溫濕谷地特徵。下折多山,過新都橋,地勢漸漸趨緩,山嶺也不似行前那般險峻,真正的高原之旅從此開始。

「在西藏跑了20年車的老司機,都不敢走川藏北路」,由於南線路途短且海拔低,川藏公路進藏之時也多行南線,不過李光漢少將卻顯然不忌諱這個,在他的安排之下以公路行進的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兩個主力師—第37摩托化步兵師和第149機械化步兵師分別從南北兩路進發,最終在拉薩會師。軍人李光漢少將的這一命令曾令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的士兵們在沿途顛簸之餘罵娘不止,但是當這些全軍的一線部隊在經過了艱苦跋涉抵達拉薩之後,卻驚奇的發現,比起那些乘坐火車早已抵達拉薩的後勤保障部門和裝甲、炮兵部隊的同僚們相比,他們絲毫沒有出現頭痛、氣短、胸悶、厭食、微燒、頭昏、乏力等高原反應的癥狀,幾乎一下車就可以作戰,狀態良好。

「走川藏線幾乎不用特別進行抗高山反應的訓練。這條公路從四川盆地的成都開始,一路西行海拔慢慢升高,雖然有很多海拔超過4000米的大山,但只是很短時間的通過,且川藏線多數地區植被豐富森林密布,含氧量相對較高。部隊一路走來既磨練的意志和戰鬥品質,而適應了高原作戰的需要。」在抵達拉薩之後,李光漢少將第一時間所要作的除了整肅自己的部隊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迅速與即將並肩作戰的兄弟部隊取得協同。

此次入藏作戰的中國陸軍地面部隊納入李光漢少將指揮序列之中的除了成都軍區的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所屬的2師3旅之外,還有蘭州軍區第21集團軍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第47集團軍第55、第56高原摩步旅,以及西藏軍區駐軍的野戰主力—第52、第53山地步兵師,一時之間可以說是重兵雲集。不過這麼多精銳部隊一時間會聚一堂,多少也給李光漢少將出了不小的難題。

特別是中國陸軍第21集團軍所屬的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可以說是蘭州軍區的「寶貝疙瘩」,其前身是原紅28軍,新四軍第2師4旅,華野2縱4師,可以說是根紅苗正的正牌紅軍師,也是蘭州軍區唯一一個應急機動步兵師,約17000人,摩托化編製,轄第181和第182兩個紅軍團,號稱是蘭州軍區的第一主力。傳說這次為了調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入藏作戰,成都軍區司令員張陵中將可以在中央軍委那裡沒少下工夫,更祭出了「激將法」故意和原第61摩步師政委張海洋中將一起在蘭州軍區司令員李天元上將面前大肆貶低第61摩步師的高原作戰能力,這才引出了第21集團軍所屬的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入藏參戰。

當然傳說終究只是傳說,實際上作為蘭州軍區的戰略值班力量—第21集團軍的第61摩托化步兵師本身就負責著中印邊境西段地區的防禦任務與負責東段地區防禦的第13集團軍第149師同屬於戰區應急機動部隊。部隊常年在中國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進行的演習或駐訓,足跡幾乎遍布了新疆的昆崙山,帕米爾高原,西藏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區和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而此次對印作戰,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更是主動請纓。根本無須激將。

而在入藏的路線之上,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更是佔盡了天時、地理,第61摩托化步兵師和第21集團軍各支援部隊從秦嶺腳下、六盤山麓、賀蘭山闕、嘉峪關城駐地多路多方向同時向拉薩預定集結地域開進,橫跨陝、甘、寧、青4省區,機動1700多公里,在「天路」青藏線上匯成滾滾鐵流,上演了一幕蔚為壯觀的現代遠程奔襲作戰。第13集團軍的前鋒部隊還沒有抵達拉薩,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已經在拉薩地區建立起了前進基地,向日喀則方向挺進了。

日喀則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錫金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可以說是獨控藏南的戰略核心,從古到今的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西藏地區近代歷史之上無論是南方尼泊爾沙阿王朝剽悍的廓爾喀軍隊,還是裝備精良的大英帝國的遠征軍都曾以日喀則地區作為入侵西藏的前進基地,而中**隊要想保有全藏,僅僅拱御拉薩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戰線前推至日喀則一線,才有可能真正的拒敵於國門之外。

日喀則在藏語之中被稱為「溪卡孜」,意思為「土地肥美的莊園」。這裡地域廣闊,沃野千里、牧草豐盛,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源遠流長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兩岸的河谷平原,地勢平緩,土層較深,水源充足,適宜青稞等高寒農作物的生長,藏南谷地則是西藏高原草質最好的牧場,西藏聞名的「桑桑酥油、帕里氂牛、崗巴羊」就產在該地區。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爭狀態之下,屯兵於日喀則地區對於緩解高原地區作戰巨大的後勤壓力。

「中國人想利用常規武器上優勢逼迫我們就範—停止對孟加拉的進攻,同時重新回到屈辱的談判桌上去。面對敵人的如意算盤,我們只能用實際行動來回答他們:要麼給予印度足夠的生存空間,要麼接收全人類的末日審判!」在新德里的大型地下掩體群之內,疲憊的印度武裝力量實際最高指揮官—喬京德爾.賈斯萬特.辛格上將正利用印度國家戰略核司令部的聯絡系統向遍布印度全境的核武裝力量進行著緊張的戰前總動員。

加爾各答方面糟糕的戰略局勢和長途的奔波勞累已經幾乎擊垮了這個曾經雄心勃勃的將軍,目前擺在他面前的幾乎是一局死棋,而唯一可以為印度帶來一線生機的可能只有印度那並不強大的核武庫了。利用核武器巨大的毀滅力量作為威懾,印度或許可以阻止中國和巴基斯坦目前在邊境地區集結的重兵集團,同時全力以赴迅速摧毀孟加拉的國防力量,從這個貧窮的鄰國身上壓榨出足夠印度繼續生存的資源,這可能是印度這個大國死中求活的唯一機會。

對於喜馬拉雅山脈以北中**隊的調動和集結情況,喬京德爾並非一無所知,畢竟十幾萬大軍開進高原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無法完全保密的。而中國政府和軍隊對於在西藏地區的軍事行動更是毫無掩飾。按照北京當局的說法,中國對於印度次大陸半島半島目前的局勢和新德里軍政府「窮兵黷武」的行徑充滿了「憂慮」,為了維護南亞地區的和平和穩定,中國政府將在西藏地區部署「一定數量」的地面部隊,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這完全是**裸的武力威脅。」雖然中國政府仍沒有向全世界公開自己對印度的要求,但是來自北京的特使已經秘密的向新德里宣告了中國對印度的最後通牒:中國政府要求印度軍隊立即終止對孟加拉國的一切軍事行動,遵守此前曼莫漢.甘地內閣與中國政府所簽定的《中印馬六甲及印度洋地區和平協議》的相關約定,向中國和東盟支付戰爭賠償並著手削減進攻性武器。否則中國政府將終止與印度之間達成的停火協定,中印之間的戰爭狀態將繼續保持下去。

「如果印度政府仍執迷不悟,將希望寄託於一兩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上的話,那麼中國政府將在必要的時刻先發制人,摧毀印度威脅地區和平的遠程戰略打擊能力。」在來自北京的最後通牒之中,中國政府毫不留情的揭穿了喬京德爾的如意算盤。顯然中國政府同樣清楚印度目前虛弱的現狀,核武器已經成為了印度國家戰略安全的最後的支柱。如果此刻接收中國政府的和平協定,印度這個國家的命運或許還不至於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但是喬京德爾卻主觀的認定這不過是中國人的虛言恫嚇。

「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在第一時間全部摧毀印度的核武器發射平台,而只要我們的核打擊力量在首輪打擊之中有30%以上的力量倖存,那麼印度就足以讓印度的敵人付出他們難以承受的代價。」雖然對於中國二炮和空軍的遠程打擊能力,經歷了馬六甲地區慘敗的印度軍方仍心有餘悸。但是作為國之利器的戰略核力量的隱蔽和防護程度與野戰目標畢竟不能同日而語。何況印度是一個擁有遼闊戰略縱深的大國,在中國海軍的長臂「上海—江蘇」雙航母戰鬥群在孟加拉灣遭遇重創之後,中國似乎已經基本喪失了對印度南部地區的打擊能力,所以即便已經觸及了大國之怒,但是喬京德爾仍有信心印度可以憑藉著自身的核力量度過難關。

喬京德爾信心滿滿的話語可以說講對了一半,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在第一時間全部摧毀印度的核武器發射平台。但是這並不代表印度的核武器可以在對方的首輪打擊之中倖存下來。理由很簡單,印度的敵人遠不只中國這個一個。此刻就在滿眼血絲的喬京德爾通過通訊光纜向印度全境的各個核攻擊陣地發表著他慷慨激昂演說的同時,一張無形的大網也正從四面八方向印度次大陸籠罩而來。

在清除印度核威脅的聯合戰線之上,巴基斯坦無疑是中國最忠實以及最能力的盟友。因為對於中國而言,印度的核武器雖然極具威脅,但仍遠沒有擴張到一次性覆蓋中國境內所有戰略目標的程度,但是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印度的核武庫雖然還不夠強大,但是將巴基斯坦打回石器時代卻是綽綽有餘,而且這種威脅很可能不以巴基斯坦的意志為轉移,無論巴基斯坦是否對印度採取敵視的態度,印度在發動核戰爭之後,不管對手是誰都會在第一時間抹平世仇巴基斯坦。

所以儘管巴基斯坦在印—東(盟)戰爭以及中—印戰爭爆發以來一直避免與印度在邊境地區製造對立,極力不刺激印度由於連場挫敗而脆弱起來的神經。但是當印度將核彈頭裝上發射平台的那一剎那起,巴基斯坦政府已經無可避免的捲入了對印作戰的旋渦之中。此刻喬京德爾在隱秘的通訊線路上所說的每一個字都在第一時間傳輸到位於印巴邊境重鎮—拉合爾的巴基斯坦情報部門的耳中。

拉合爾(Lahore)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作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省會。這座雨水充足、樹木蔥蘢,芳草如茵的「花園城市」地處富庶的印度河上游沖積平原之上,位於南亞到中亞的古代商路要道上,是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交通的樞紐。它歷史悠久,已經建城兩千多年了,曾被稱為「南亞麵包藍」的旁遮普邦首都。1525-1707年間更曾作為著名的莫卧兒帝國的統治中心之一。直到今天這座城市至今仍然保留著阿克巴大帝時代所建造的那些昔日富麗堂皇的城堡、清真寺以及皇家花園。

而拉合爾距離印巴邊境僅有29公里,與印度邊境重鎮阿姆利則緊鄰。按常理來說在這個距離之上,印度如果對拉合爾使用核武器的話,那麼很可能將直接殃及自己的本土,但是實際印度將對巴基斯坦發動核打擊,拉合爾絕對是首選目標,而且很可能將同時遭到數枚萬噸級核彈頭的攻擊。這不僅是由於拉合爾是巴基斯坦的工業中心—工業重鎮錫亞爾科特、古傑蘭瓦拉和費薩拉巴德都均散佈於距離拉合爾100公里左右的範圍內,更是因為拉合爾在軍事上同樣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巴基斯坦中央空軍司令部的指揮部就設在拉合爾,這一司令部是巴基斯坦空軍三大戰備司令部之一。常駐有巴基斯坦空軍精銳力量—兩個F-A型戰鬥機中隊的薩果達空軍基地也位於拉合爾市西部,那裡同時還是巴基斯坦空軍戰鬥指揮官學校的所在地。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之中,薩果達基地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巴基斯坦空軍從這裡出發轟炸了印度西部的14個空軍基地和兩個地面雷達站。20世紀80-90年代,隨著印巴軍備競賽加劇。巴基斯坦急於擁有一種可以投擲核武器的戰術平台,有可以攜帶核航彈的F-A型戰鬥機自然成了首選。

而巴基斯坦陸軍的「哈塔夫」系列近程彈道導彈也有相當數量被部署在薩果達空軍基地之中,而在拉合爾附近的奇拉納山脈之中更有數個儲備有核彈頭的地下倉庫,一旦印巴兩國真正以核武器為手段兵戎相見的話,那麼拉合爾無疑將成為印度核武器的首選打擊目標之一。「美國五角大樓曾模擬過那毀滅性的打擊。」此刻站在位於薩果達空軍基地的指揮中心內,原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局長,現任巴基斯坦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的烏爾.哈克中將此刻正焦急的等待著來自伊斯蘭堡的最後命令

巴基斯坦情報體系由情報局(IB)和三軍情報局(ISI)組成,情報局隸屬內政部,三軍情報局隸屬國防部。而武裝部隊的各軍種又都設有情報處,不過這些部門大多數時候只為戰術軍事情報工作服務。所以對於在針對印度目前核力量集結的問題上,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已經成為了巴基斯坦國家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力量。

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堪稱是世界上最老牌的情報機構之一,雖然它是印巴戰爭的產物。但早在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時期創建的情報局卻可以看作是它的前身。在1947年~1948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情報局在軍事偵察方面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時任巴基斯坦陸軍副總參謀長的英軍少將考思姆決定通過抽調陸、海、空三軍的部分精英軍官,在伊斯蘭堡正式組建三軍情報局,專門從事國外情報(包括軍事情報及非軍事情報)的收集、分析和評估工作,當然其情報搜集重點主要是針對印度。

半個世紀以來,印巴之間發生過3次大規模戰爭,小規模衝突更是多如牛毛,不計其數。面對強大的印度,正是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的出色表現,才令實力懸殊的巴基斯坦軍隊一次次在正面戰場之上艱難的支撐了下來。雖然根據資料顯示,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僅有1萬名特工和僱員,但這個數字顯然並不包括其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線人和隱瞞了身份間諜小組成員。

「在冷戰時代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更多的被看作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處的附庸。但實際上只有很少數的聰明人才能真正了解你們才是那些秘密戰爭的主謀和勝利者。」站在烏爾.哈克中將的身邊,兩個滿頭白髮的西方人竟進入了巴基斯坦戰略決策的中心,正友善的看著這為自己的老朋友,他們中的一位正是與烏爾.哈克中將打過無數次交道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霍華德.泰勒。

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這個職位總是與巴基斯坦有著不解之緣,霍華德.泰勒的前輩—亨利.基辛格主導了美巴兩國在冷戰後期大多數的情報交流與合作,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授意之下,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曾不遺餘力通過新聞媒體散布謠言破壞印度總理英.甘地的國際形,,阻撓和影響印度和蘇聯的軍事合作。在阿富汗戰爭時期,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游擊戰專家更是在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的幫助之下,通過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的難民營將眾多來自全世界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及阿拉伯志願者送入了阿富汗戰場,兩國的情報部門更共同實施了多次針對駐阿蘇軍的絕密作戰行動。

而亨利.基辛格本人也正是從這個國度邁向前往北京的「登月之旅」的。而今天霍華德.泰勒所要作的雖然遠沒有亨利.基辛格那般偉大和富有歷史意義,但是卻同樣足以載入史冊。亨利.基辛格的努力開創了美、蘇、中互相牽制的國際大三角格局,而今天霍華德.泰勒將有幸目睹中美兩大國共同主宰世界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而巴基斯坦將再度成為溝通這兩大國之間的橋樑,而印度則將替代強大的蘇聯成為中美兩國共同的敵人。

「您說笑了,巴基斯坦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美國政府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向我們的國家所提供的幫助。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英國人為我們所帶來的文明和開化。」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烏爾.哈克中將又怎麼會不知道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之中,巴基斯坦不過是一顆棋子而已,只是由於他的戰略位置才顯得特別重要,但棋子終究只是棋子而已,如果需要美國仍會好不吝嗇的將其犧牲掉。不過此前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和美國政府的種種合作又何嘗不是在捍衛巴基斯坦自身的國家利益呢?

如果說對於霍華德.泰勒的所謂感謝之語是三分真情七分假意的話,那麼烏爾.哈克中將對與霍華德.泰勒一起出現在拉合爾的英國貴族—漢密爾頓公爵的那些話語則是毫無水分的。的確英國殖民者給南亞次大陸帶來的災難和浩劫是印巴兩國人民都無法忘記的。英國人不僅在南亞次大陸之上強取豪奪,製造種族對立,更在印巴分治的問題上設下了兩虎爭食之計。

就在此刻烏爾.哈克中將所站立的土地上。美麗的旁遮普省在印巴分治時被強行分割為兩部分。可以說1947年旁遮普就是人間地獄,在拉合爾與阿姆利則充滿了雙向的逃難人們,自十六世紀莫卧爾帝國的統治建立以來的數百年間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已經和睦相處,可是在那一年這三個教派互相之間在英帝國的挑唆之下開始血腥的互相殘殺,難民被成火車成火車的殺死,女人跳井沒死成竟然是因為井裡的死人已經滿了,當時有近100萬人被殺死,而這些罪行竟是以神聖的宗教名義進行的。如果當時英國人能負一點責任的話,這些慘劇本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對於烏爾.哈克中將的話語之中的鋒利,保持著傳統英國貴族優雅的漢密爾頓公爵卻是坦然受之。這並非只是一種單純的紳士風度,更重要的是在漢密爾頓公爵眼中,這一切的暴行根本與大英帝國毫無關係,而是南亞次大陸這些低劣的種族之間原始的獸性爆發而已。而自己今天的出現正是為了大英帝國重返這片美麗的土地。

「按照原定的計劃,中國人將負責摧毀印度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核基地和機動發射平台,巴基斯坦政府將負責消除來自印度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的威脅,而位於印度南部各邦的發射基地……」此刻霍華德.泰勒無暇為巴基斯坦和英國之間仇恨多浪費時間,不管怎麼說在解除印度核武裝的問題之上,中、美、英、巴四國目前仍處於同一戰線之上。

「嚮往自由和民主的『印度人民』將拿起武器推翻新德里軍政府的暴政。」漢密爾頓公爵冷冷一笑,他的家族已經為今天準備了近大半個世紀。那位名為薩金娜的公主此刻應該已經為發動一場席捲南印度的「自由運動」準備就緒了吧。「希望您的自由戰士能及時的阻止一場世界末日的到來!」對於承擔了太多陰謀的漢密爾頓公爵,霍華德.泰勒同樣沒有什麼好感。不過對於美利堅合眾國而言,這些陰謀卻意味著無盡的財富和希望。

當然超級大國永遠不會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此刻在位於南緯7-20′、東經72-25′的印度洋中心,距南亞次大陸最南端1900多公里的迪戈加西亞島上兩架一周前便從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轉場過來的美國空軍的B-2A型戰略轟炸機此刻正在採用聚酯乙烯材料實現隔熱的機庫之內掛載著即將可能會用於摧毀核導彈發射井的武器—B61-11型鑽地核彈。「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兩次對崛起中的大國執行實戰任務!」看著眼前這熟悉的景象曾毀滅了巴厘島新加拉加的蒂貝茨中校只能黯然苦笑。

而在迪戈加西亞以東約1000公里的大洋深處,一艘中國海軍的094型戰略核潛艇正在水下無聲的懸停著。在位於潛艇中部的導彈發射艙內,枚可以攜帶10個核彈頭的新一代巨浪2型潛射遠程洲際導彈正瞄準著整個印度全境的各大戰略目標。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的力量―南海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龍的力量―南海揚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大雪崩(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