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第1685章

1685.第1685章

事情變得有趣了,美國的強硬激怒了法國民眾,一時間美國大使館門前有人山人海一般的抗議浪潮。憤怒的法國民眾臭雞蛋和石塊等物品給美國大使館洗了一個澡。

不過面對法國人的強烈抗議,美國是不為所動,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底線問題,已經沒有了退讓的可能,反正美國就是不允許法國或者其他北約國家獲得蘇制武器,這是最嚴重的挑釁。

而這件事中值得玩味的部分是,法國的憤怒更多的是由法國民眾所表達的,而法國政府雖然嘴上說很憤怒,但並沒有採取什麼反制措施。簡單點說法國政府似乎一切盡在掌握。

實際上戴高樂也是一切盡在掌握中,他當然知道直接購買蘇制武器絕對是對美國權威的最大挑釁,這麼搞美國人不爆炸才怪。他之前的表態更多的是一種態度,就是用來噁心美國人的。你丫的楊基佬之前那麼噁心老子,不能說老子只能挨打不能還手吧?

那麼戴高樂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先進的中型坦克他當然想要,對價格便宜性能優良的T-55他確實也相當的感興趣。但是他知道直接獲得T-55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必須得想辦法繞過蘇制武器這個坑。只不過他一時半會兒沒有想到太好的辦法而已。

不過戴高樂沒辦法,李曉峰可是有大把的辦法,在他看來這個問題想要解決太簡單了,美國人不就是抓住T-55是蘇制武器這一點說是嗎?如果T-55不再是蘇制武器呢?美國人還有什麼能叫囂的?

首先T-55的「版權」有一半是在北方工業集團手中,這個集團是擁有向蘇聯所允許的市場出售T-55的權力(所獲得的利益按照蘇聯和北方工業之間的協議分配)。當然由北方工業直接向法國出口坦克也有政治障礙,畢竟北方工業集團早已被美國和北約集團打上了蘇聯標籤。所以北方工業還必須借一個殼子繞開這些障礙。

而這個殼子就是克勞斯瑪菲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熟悉的同志都知道這兩家公司是德國的軍火巨頭,不管是戰前還是戰後都是相當的活躍。當然,在這個時空,這兩家公司過的有點艱難。首先是戰後德國嚴峻的經濟形勢,戰爭的損傷和巨額的戰爭賠款將德國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各大公司都在想方設法的找活路,但是對於德國軍工企業來說,這條活路不好找,因為德國已經被永遠的剝奪了擁有軍隊的權力,沒有軍隊自然也就沒有國防開支,沒有國防開支本國的軍工企業怎麼過日子?

有同志說了,這一依賴外國市場嘛!德國武器在國際上的口碑還是很不錯的,怎麼會沒有銷路?

容我們反問一句,怎麼會有銷路?軍火貿易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國際市場上不是你的武器便宜或者性能好就一定有銷路的。對於需要採購武器的很多國家來說,採購武器其實也是一種認乾爹和抱團取暖的行為。

後世美帝為什麼常年把持著世界頭號軍火出口國的寶座,常年佔據武器出口市場份額的一大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對於有錢的中東油老闆來說必須給美帝上供,否則,把持著航路的美帝分分鐘就能玩死他們。就算不從航路下手,僅僅是美帝圈養的以色列放出籠子也夠給油老闆喝一壺的。

所以國際軍火貿易其實是很嚴肅的政治行為,德國人和德國人的武器在戰後最初的這段時間就是政治不正確。從德國買武器很容易授人以口實,更何況,戰後包括美國、蘇聯在內的超級大流氓個個都囤積了海量的剩餘軍火,大傢伙都在國際市場上廉價的拋售或者乾脆當軍援送人。在市場上誰不喜歡性能還過得去但是又廉價的商品?精益求精的德國貨是好,但也沒有那麼好,大家差不多的檔次,選便宜的政治正確的才是真理。

所以,很不幸的是,德國的武器出口遭受重創,除了一直以來使用德制武器的老客戶,或者像以色列這種可以接受德國用武器抵償戰爭賠款的國家還在買德國貨,大部分國家不是投向了美帝就是投向了蘇聯。

一度的德國軍工企業幾乎都要揭不開鍋了,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工業果斷出手,通過收購或者入股獲得了相當部分的德國軍工企業股份,並將一部分生產訂單轉移到了德國境內。比如北方工業先進的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就轉移到了德國,由MTU和博世公司聯合研發,涵蓋從四缸到十二缸廣泛的型號。

所以李曉峰一聽說法國人有政治顧慮,立刻就提出了一項新的建議:「法國出資一億法郎同克勞斯瑪菲、萊茵金屬公司以及MTU和博世公司聯合研發第一代歐洲坦克。」

一億法郎當時也就是兩千萬美元,實話實說這可是一筆大錢,當年法國賣身才從美國混了多少經濟援助?也不過十來億的樣子,而且還不是一年到手的。如今李曉峰張口就是兩千萬,這也太黑了吧?

李曉峰可不覺得自己黑,因為他給出的條件很寬厚,這兩千萬美元的資金不光能使法國參與聯合研製,享有今後授權組裝生產第一代歐洲坦克的權力,此外這兩千萬還包購買括頭一批50輛歐洲坦克的資金。也就是說法國付出兩千萬不光能獲得50輛坦克,還能獲得授權組裝生產歐洲坦克的權力。划得來吧?

當然是划得來,對戴高樂來說,此前英國的百人隊長一百輛的開價僅僅是坦克本身就高達近兩千萬美元了。每一輛摺合二十萬美元的高價。而且這些還僅僅是坦克本身,不包括零備件以及彈藥和培訓費用。雜七雜八加一起,買一百輛百人隊長,法國得付出接近三千萬美元。這對當時的法國來說還是很吃緊的。

而現在,付出兩千萬就能獲得50輛坦克,還能獲得今後第一代歐洲坦克的組裝生產權和一部分技術轉移。這對於法國來說還是很合算的!

因為此時戴高樂視察相關法國企業時才發現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計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那個所謂的最樂觀估計三到五年開始生產的說法水分太大了,這麼說吧,不樂觀的估計法國新一代中型坦克可能十年之後才能投產。

也許有同志要說,十年就十年吧,自己的東西就是一百年也要造出來,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總比今後永遠求人要強吧?

話是這麼說沒錯,如果花十年的時間和巨大的資金投入能讓法國坦克工業逐漸追上世界第一集團,那戴高樂也忍了。問題是按照現在制定的法國新式中型坦克的技術標準,就是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也沒能追上世界第一集團的技術水平,反而是被越甩越遠。

是的,法國人遇到了很多跨不過去的技術障礙。比如說坦克裝甲,比如說高膛壓坦克炮和更先進的反坦克彈藥,還比如新式的發動機和變速箱。

幾乎是涵蓋坦克技術最重要的幾個部分法國人一個也搞不定,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所達到的水平也就是二戰那個層次,而現在二戰已經結束了七年,這七年幾乎是一個時代的跨越。

而法國人搞出的中型坦克(停留在紙面上的技術標準而言)還僅僅是德國二戰黑豹的蹩腳山寨型號。減輕了部分重量,但與此同時也削弱了裝甲,火力勉勉強強也才達到了黑豹的水準,但是穿甲彈質量和精度很差勁,而且火炮身管壽命相當的有限。更糟糕的還是發動機和變速箱,幾乎是黑豹那個可靠性不高的發動機的山寨型號,跟現在的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甚遠。

總而言之,大概還要個三五年時間,法國人才能獲得一款1943年水平的重型坦克,跟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將拉大到十幾年以上。你說說,換做你是戴高樂,這能忍?

肯定是不能忍的,所以目睹了法國坦克工業的現狀之後,戴高樂覺得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引進技術,去跟世界先進水平合作,而所謂的世界先進水平也只有那麼幾家,美國啦、英國啦、蘇聯啦,現在英美都沒戲,唯一也就是能跟蘇聯說上話了。

而且這次的合作辦法也很理想,有德國的精密加工做保證,又有蘇聯高超的總體設計和二戰經驗做後盾,搞出來的坦克能差到哪去?更何況李曉峰還跟戴高樂說明了:「第一代歐洲坦克不是全新研發的,而是在T-55總體設計的技術上拔高改進。」

這麼說吧,這個所謂的第一代歐洲坦克其實就是蘇聯的殼子里換用部分德國部件的攢機版。不對總體設計做太大的改變,就是換用部分德國零件予以加強,可以說是蘇德合流版T-55。

其中T-55的整體設計予以保留,僅僅是稍微拉長一點底盤,以便換用MTU剛剛研發的8V90四衝程柴油機,該柴油機最大功率620馬力,外形呈矩形體,結構採用一缸一蓋,並列連桿、推挺桿傳動、聯身箱體,因而便於拆裝和系列化生產;採用機械增壓和預燃室燃燒系統,總體布置緊湊。傳動裝置則採用ZF公司(ZahnraederfabrikFriedrichshafen)(腓德烈斯哈芬齒輪製造公司)的4HP250型液力機械式、帶有雙流雙半徑差速轉向裝置的綜合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每檔有大小兩個規定轉向半徑,由於規定轉向半徑較多,轉向功率損失較少)。

可能有同志要問了,T-55上的B54柴油機源自B2,性能可靠也很緊湊,繼續用多好,何必改呢?

呃,實話實說,B2系列確實有點老了,雖然緊湊性不錯,但是性能尤其是壽命跟世界先進水平還是有差距了。從後來的發展看,繼續弔死在B2這棵樹上不是一個好選擇。更何況B2系列拆卸維護還麻煩(無法整體吊裝)。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還不在B2,而在於蘇制坦克蛋疼的傳動裝置,T-55固定軸機械傳動雖然簡單可靠,但是性能確實一般,跟後來的液力傳動差距很大,而偏偏法國人對機動性還相當的痴迷,對機動性的要求很高,哪怕是正版的T-55也有點無法滿足法國人的表態需求。所以李曉峰也就授意北方工業在法國人身上試驗一下先進柴油機和液力傳動,拿法國人當小白鼠。

除此之外,第一代歐洲坦克的火力也從T-55的D-10T換成了德國貨。因為第一D-10T暫時是不對北約出口的,其次,D-10T的性能也一般。而法國人對德國二戰中精良的坦克炮是讚不絕口,既然法國人這麼喜歡德國貨,那就給他們德國貨好了。萊茵金屬直接就將虎式坦克的88炮改進版安裝在了第一代歐洲坦克上,通過適當的改進工藝該坦克炮跟M47和M48上的美製90毫米坦克炮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對於現在的法國人來說也是夠用了。而且萊茵金屬還承諾,一旦更新式的大口徑坦克炮研發成功,可以很方便的改裝到第一代歐洲坦克上使用。

戴高樂對此是非常滿意,新鮮出爐的第一代歐洲坦克全重39噸(因為底盤的改動和發動機傳動系統的變化,略有增重),最大公路速度65公里/小時,基本使用德國裝甲技術,全車的防禦水平比T-55略有下降,炮塔正面大約是150毫米,車體正面也是150毫米的水平。不過這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法國人的期望值,原本對他們來說正面裝甲有個百來毫米他們就很滿足了。而且克勞斯瑪菲還承諾,正在研發中的第一代附加裝甲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安裝此種附加裝甲之後,第一代歐洲坦克的防禦力還能提高30到50毫米,而車重不會大大增加。

戴高樂二話不說就拍板決定投資,並且立刻對外公布,他就是要告訴美國人:「沒有你張屠戶,老子也不用吃帶毛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兵在1917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天兵在1917
上一章下一章

1685.第168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