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前奏

第十章 前奏

在鐵勒軍大舉南下的同時,作為陸軍大臣的庫羅帕特金上將親自擔當鐵勒東方陸軍總司令。

庫羅帕特金雖然是坐辦公室出身的軍官,卻是以亮麗戰術聞名整個鐵勒的將領,在共和八十年代參與在新省的征戰等多次征戰,但是在許多人眼裡,他不過是能起草文件,文過飾非,報喜不報憂的小人物。

甚至有一位他的老上級老將軍如此評價他:「記住,你只能當配角。上帝保佑,你可別有朝一日自己當主官,因為你永遠缺乏決心和堅強的意志,不管你制訂的計劃多美好,你永遠不會把它堅持到底!「

但是,沙皇陛下還是挑選於他出任陸軍總司令,他在就職儀式自稱:「僅僅由於人才的缺乏,才使陛下囑意於我……「

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是自謙之詞,還是事實?

所有人都記得,兩年他出使烈風的時候,對於烈風的緊急備戰毫無反應,自大認為「一個鐵勒兵,絕對打得過三個烈風兵」,但是伴隨遠東激烈戰事的展開,他已經改口說:「一個鐵勒兵大致能對付一個烈風兵」,到最後甚至稱:「我們想要勝利,對付每個烈風人就得拿出兩個人來……」

而他對烈風人的看法甚至到了這種地步:「烈風軍校和部隊的最大弱點是不進行宗教教育,廟宇太少,官兵不祈禱」,而他最值得驕傲的便是:「在本人擔任陸軍大臣的五種中,陸軍增修了五十一座隨軍教堂……」

而在他的命令之下,索里溫支隊在行進間倉促投入了攻擊行動,在他們面前是已經精心修築的工事陣地。

八月的天氣仍是十分悶熱,索里溫以左右兩個縱隊展開,借著天剛剛亮,兩個騎兵團和三個步兵團以扇形展開搜索前進,七時拂曉,雙方的偵察騎兵發生小規模的接觸。

面對著絕對優勢的烈風軍,第一特別旅的騎兵立即策馬狂奔而去,約在十分鐘之後,一陣密集的排槍打得鐵勒騎兵人翻馬仰。

但是隨後到來的鐵勒步兵在騎兵的側應,以密集的隊形展開了衝鋒,但是剛剛進入接火,鐵勒人就發現當面的共和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密集的子彈如雨澆一般灑在隊形之中,隊伍死傷累累。

「清一色米尼槍裝備的部隊……」在猶豫了片刻之後,鐵勒人大吼著再度沖了上來,他們的勇氣永久值得後人學習。

而他們的炮兵也已很快跟了上來,正想在原地陣地架炮,但是在這瞬間,意外發生了,「殺啊!」早已埋伏在炮兵陣地附近一個步兵連殺了出來,雙方迅即發生猛烈的廝殺。

對於炮兵來說,這簡直是一個種災難啊!

「騎兵團!轉向,快速前進!衝鋒!」

一個騎兵團倉促轉向,這就是著名的「輕騎兵團的衝鋒!」

在數裡外的阿爾比昂記者如此描述著這次衝鋒,「我們沒有一場悲劇會是如此悲痛吧……我在附近一個台地的烈風人指揮所里,目睹這一場最具備猛氣的行為,我想哪怕唐.吉訶德沖向風車之時,也沒有如此的勇氣,他們想都不想向前猛衝了……」

「在朝陽下,他們帶著晨曦,在一往無前的氣勢之下無所畏懼地向前猛衝,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可愛的人兒是不會向據守堅固工事的柳軍衝鋒吧……天啊,這真是歷史上最英勇的衝鋒,他們已經分兩隊展開衝鋒了……祝他們一切順利……」

但是與阿爾比昂記者的想象不中,鐵勒人沖向的正是特別第一旅的炮兵陣地,在這裡,布置了所有的二十四門新式火炮,而鐵勒人全然無知地踏著朝霞沖向炮口。

「我無望地看著這一切,親眼看見這些最英勇的騎士沖向死神……我保證,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場景……敵軍的炮火猛地轟鳴起來,二十四門火炮同時開火,整個陣地在煙霧和火焰的籠罩之下……接著,遠射程的米尼槍又開始射擊了……成排成排的子彈讓那一瞬間地面上出現了許多馬和士兵的屍體……許多受傷或沒有騎手的戰馬悲鳴著……」

「但是士兵們仍是如此英勇,第一排被打倒,第二隊繼續前行……他們風馳電馳般越過畏懼,殺向敵軍的步兵隊形……必須指出,中國人精心布置的二十四門大炮密集極高,騎兵的人數越來越少,但是那些英勇的戰士臨終的呼叫更是一種激勵,所有的騎兵以襲步撞入了排槍形成的煙霧中……」

「但是就在這一瞬間,地面又布滿人和馬的屍體,除了排槍的連續射擊,他們仍然撞到了炮口上……」

「隱隱約約,我們看著他們勇敢地向刺刀陣衝去,馬刀的寒光讓敵人為之膽戰,他們與敵軍的步兵撞在一起,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們一舉打跨中國人的一個步兵連隊,然後轉向殺回來……」

「但是中國人的炮兵仍是放不過這些勇士,他們再度死傷累累……」

在短促的衝鋒之下,參加

在這裡有一個小趣聞,團長特普洛夫在衝鋒中身先士卒,但是沖入敵陣之後,他鑒於一個高級軍官的責任是指揮,具體作戰則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他立即調轉馬頭,向已方陣地飛馳而去。

就在這瞬間,一名勇敢的士兵用刺刀刺中了他的大腿上,但是特普洛夫團長雖然手上有著雪亮的馬刀,但是想到「作為一個紳士和一個小兵殺在一起是極其不成體統之事」,特普洛夫甚至不屑於揮刀抵擋,騎著戰馬目不斜視地穿過敵軍防線,回過已方陣地。

當然這是這個紳士戰爭殘存時代的一點樂章而已,輕騎兵的衝鋒似乎標誌這種衝鋒的結束,六百七十三人衝鋒,一百一十三人陣亡,二百四百十七人重傷,四百七百十七匹馬被打死,四十二匹受傷,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以災害形容。

但這之後,戰線穩定下來,在一個小時的戰鬥中,鐵勒人付出了二百人以上戰死的代價,重傷者是死者的兩倍,台灣第一特別旅也付出近百人的傷亡。

但是經此一役,雙方的援軍都打出了名氣,經過阿爾比昂人的報道,「輕騎兵的衝鋒」轟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在以後很多時間,烈風人都要求北滿的鐵勒人向河北增調騎兵,而不是急需的步兵。

而在而柳軍這邊,台灣第一特別旅也取得極高的榮譽,「不但裝備好,而且也會打戰」,按照柳鏡曉的意思,缺編的缺編很快補齊,在整個戰爭期間的台灣第一特別旅始終保持在二千人以上的超編狀態,此後在戰鬥中也敢於放手使用這個部隊。

而此時,正面烈風人的進攻十分意外十分順利,他們在兩天前進了五十公里,只遇到很微弱的抵抗,千望神度中佐在這日記稱為「這是一場快意的行軍……敵軍膽寒了……」

就連華北軍和大本營也對這場戰役的結局表示極度的樂觀,但是第三天,當他們抵進滄州的時候,戰鬥一下子變得激烈起來。

滄州北山要塞成了雙方爭奪的第一個目標,擔負北山要塞防禦任務是柳軍編成的獨立守備第二團,這個團的前身是共和八十九年新編成的部隊,戰鬥尚可,在其後則是聯軍二十三師主力,獨立守備第二團計配備二千八百名士兵,四十二門火炮。

八月十六日夜,烈風左翼第四師團利用大雨趁夜發起奔襲,猛烈向北山要塞外圍陣地的共和軍發起攻擊。但是守軍頑強死守,雙方展開苦戰,第四師團死傷甚眾。

拂曉后,第一師團也參加戰鬥,所屬四個聯隊全部上陣,外圍陣地被突破,趁天未亮前,前沿陣地的守軍全部退回要塞。

五時三十分,烈風軍集結大部分輕重火炮向要塞開始轟擊,無數炮彈穿過晨霧猛烈轟擊,呼嘯聲始終不絕於耳。

烈風人竟然集中二百門以上的火炮的轟擊,雙方展開猛烈炮戰,直到早上九時許,柳軍炮兵才被壓制。

八時許,烈風人先是使用一個步兵大隊進行試探地攻擊,接著八時半,一個步兵聯隊浩浩蕩蕩排成步兵方陣攻了上來。

但是這時候,烈風軍才發現北山要塞的可怕,這個小小山頭竟被柳軍修築得鐵桶一般,整個要塞由永備和半永備工事構成,全要塞計有八座炮台、三座堡壘構成,此外還挖有兩道步兵塹壕,相互有交通壕相連,兩道步兵塹壕前都設拒馬、水溝等障礙物。

而柳軍利用有利地形,以手榴彈、步槍組成火力網,讓第三師團這個聯隊屢屢受阻,激戰一個小時還沒半山腰,直至九時,南山炮兵被烈風軍壓制,其左翼陣地甚至有三門火炮能繼續作戰。

在前線協商作戰的千望神度中佐立即命令第四師團發起攻擊,第四師團的一個聯隊甚至在命令下達之前,已經衝上去。

兩個聯隊分兩路進攻,終於攻破了第一道塹壕,順著地形向第二道防線攻擊,但是這時候災害終於降落在烈風人身上。

蒙定國在後方布置炮兵群,這個炮群突然開火,在短暫時間突然發射二千發炮彈,猛烈的火力直叫烈風軍抬不起頭。

烈風第三師團、第四師團在炮擊下死傷無算,北山要塞前,到處遺棄著大批屍體和傷員,一個參與戰鬥的烈風軍中尉痛苦地回憶道:「此處之谷底,彼處之山腰,均見死屍累累……」

戰況十分摻烈,負責前線指揮的丁寧在中午時分興奮通知蒙定國:「定國,你首功第一,敵軍已全線敗退,甚至連部分大炮都被遺棄,現下只有少數火炮仍在繼續射擊我陣地,在此役中,炮兵當居首功第一……」

蒙定國在陣地聽到消息之後,興高彩烈,幾乎就要跳了起來,他拿出珍藏多年的酒杯,與軍官們連連舉杯慶賀。

下午十三時,烈風軍在休整之後再度開始衝擊,這一次烈風開始再度攻擊,這一次炮火轟擊的目標轉向步兵塹壕,這些塹壕在密集的炮火轟擊,只能擋住步槍彈,經不起密集的炮火轟擊,一線步兵傷亡很大,被迫向後撤退。

烈風軍當即發起了進攻,但是在兩道壕溝是平坦開闊的地面,烈風人只能以再度以密集的隊形向前展開進攻。

但是前方的障礙物仍在部分未被炮火破壞,以致部隊在障礙物堆積在一塊,前進困難,而此時山上柳軍的輕重火器一起開火,如第一師團的第一聯隊先後組織三個突擊隊從十五時開始三次連番向陣地衝擊,結果在障礙物前斃命,因傷亡過大,被迫停擊進攻。

而第三聯隊為配合第一聯隊,又再次突擊隊衝鋒,但是剛衝到障礙物及水溝前,兩個中隊長就被擊斃,士兵死傷近半,只有幾名士兵跳了水溝,但還沒有抵達工事也被擊斃。

在這種情況下,烈風軍瘋狂地運用炮兵進行破壞工事,在短短的十二個小時,烈風人竟然消耗了一萬一千發炮彈,步槍彈也達到數十萬發之多,但到十五時,南山要塞仍在死守不退。

十一軍司令官愛水三郎看著這一切,心情十分焦急,先後展開了近十個小時的進攻,以三個步兵師團進攻一個步兵團,以二百四十門火炮對付數十門火炮,仍是毫無效果,甚至連突破口都沒有打開。

炮兵到十六時就報告打光攜行彈炮,在十七時三十分緊急從軍後方補充了部分彈藥,十八時半,拒絕軍中幕僚向後退卻暫時休整的建議,愛水三郎向各部隊下達命令:「各師團排除萬難,對敵強攻!直至打光最後一發子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長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長風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