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尾聲(二)

第1109章:尾聲(二)

再次免費,道歉的誠意。

………………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敵人,哪怕是再不中用的敵人,也比沒有敵人要晚上至少萬倍,那既是《司馬法.仁本》中的: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國大好戰會不會亡其實要看是怎麼戰,若是空耗國帑的征戰,沒有取得收入,這一類的戰爭打起來確實是會越打國家越窮,搞得國內經濟崩潰,國民又因為沒有獲得戰爭紅利,變得全國哀聲哉道。

帝國打仗卻不是只顧著好玩去的,屢次作戰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可不是光為了「朕即天下」一個人的面子或是喜好。

看看帝國從崛起向外征戰都打了幾場戰爭,然後又從戰爭中獲得了什麼就清楚了,哪怕是被認為最為貧瘠的草原,因為發現超巨型的鐵礦和對牧畜業的發展,紅利就是比天還大。

對了,目前參與牧畜業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是每時每刻都有牛、羊、馬出產,可以作為肉食的牧畜自然是活生生的送回國內,然後宰掉成為市場上販售的肉食。馬匹也不是全部被用來在作為軍用,實際上因為帝國越來越不缺乏馬匹,稍微有點經濟條件的家庭都能買上一匹代步,差別就是馬的品種和質量怎麼樣了。

針對南邊的戰事產生的紅利更是巨大,嶺南開發了十幾年,因為國家有意識地進行投入,那個地方開始由窮山惡水向魚米之鄉發展。根據統計,嶺南的糧食出產量至少佔了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五。其實這個已經是比較誇張的數據了,畢竟嶺南也就是帝國的二十分之一的領土,卻是提供差不多一半的糧食出產量。不過,誰讓嶺南那邊可以一年三熟來著?

需要說一個實話,嶺南雖然是一年三熟,但是……天地良心啊,一年三熟的稻米吃起來口感真的不怎麼樣。

帝國崛起於南方,因為執政階層基本是以稻米為主食,著實是改變了上層社會的飲食習慣,但關於對小麥的需求其實是一年比一年大,導致的現象就是帝國出現了實際上的分裂……唔?不是什麼分裂,就好像是豆腐腦咸黨和甜黨的區別那樣,出現了稻米黨和小麥黨(麵食)的爭論兩派。

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差不多就是長江流域包括以南種的全是稻米,關中和中原、北地有條件就絕對會種小麥。

也就是絕對興盛的年代才有那樣的講究了,要是戰亂或者窮苦年代,草根、樹皮什麼的是小意思,餓極了連土(觀音土)都得吃。

實際上帝國也真的是開始在走向正規,有向吃貨民族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炒菜出現和香料普及,各種花樣的食物開始走上了餐桌,只有那麼一點是沒有改變的,既是分餐制。

華夏民族在西晉之前,哪怕是西晉之後,其實都是使用分餐制,是到了蒙元才算是終止了分餐制,誰讓那個時候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呢?講的不止是亡國滅種,還是文化上全面的斷層。

真的是各種各樣的食物都在走上餐桌,俗一點叫水裡游的、陸上跑的、天上飛的,建制就是海陸空只要能吃的就能被做成美味的食物,進入到人們的肚子里。會有這樣的事情與一項事情有關,那就是人工冰塊的產生。

人工冰塊是啥玩意?就是用硝石搭配其它東西製作的冰塊嘛,不懂的話會覺得異常的高、大、上,可是懂了之後真心是沒有什麼難度。

有了冰塊作為保險,再有人挖空心思實驗啥玩意能夠更好的保險,吃貨民族在吃這一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似乎因為強盛讓整個帝國開始有了披靡之風?這點也正是呂哲和一些有識之士最為擔心的。那就牽著到了「忘戰必危」的真理了。

一個國家真的需要擁有敵人,多少強盛到沒有任何對手的國家,他們就是因為缺少對手自己走向了毀滅。

呂哲採取的方式是,雖然能夠一下子滅掉某個異族或是國家,但他選擇留了下來,像是東胡沒有被滅就屬於這種情況,但東胡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

遼東那個地方邪門得很,歷史上兩次孕育出了人數少卻彪悍無比的民族,既是鮮卑人和女真人。一次還更加的邪門,就是野豬皮打倒是不怎麼能打,可是野豬皮就好像是某個大神的私生子一樣,隔三差五有猛將良臣投靠不說,依靠俘虜來的奴隸大軍,再因為大明帝國內部的內亂,竟然能以不到連漢奸加到一塊不足一百萬的人口,成了中華大地的主人?不是邪門是什麼!

帝國上一次攻擊東胡看似順利,可是展現出來的隱患並不少,例如遼東那片地方並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導致帝國的精銳騎兵很難有用武之地,然後帝國的步兵嘛……真不知道還是不是農耕民族了,步兵的戰鬥力已經長久沒有作為戰場主力竟然下降不少,不管是統籌能力還是戰場實戰,暴露的問題真的多多。

帝國的步兵軍團確實是有點久沒拉上戰場好好打一打了,似乎是從嶺南之戰結束之後,步兵更多是作為給騎兵看顧后翼的存在,不止是存在感幾乎沒有,連帶戰鬥力也是急速下降。

好意思嗎?真的好意思么!好歹是農耕民族啊,連最看家本領的步兵作戰都退化,還能不能在農耕民族的體系裡面好好玩耍了!

發現步兵戰鬥力退化的帝**方高層其實是一種震驚的態度。沒錯,帝國現在是不缺戰馬了,騎兵軍團在與各個游牧民族的較量中也是完虐對方。可是,帝國的騎兵能夠完虐游牧民族,那是建立在軍事體系和戰爭裝備上的全面優勢,也是游牧民族壓根就沒有使用他們的正確戰爭方式。

游牧民族的戰爭優勢從來都不是正面交戰,是一種拖著打,來來回回地空間換戰略,拖到敵方後勤線虛弱,對著敵方猛下手,迫使敵方因為後勤線中斷陷入士氣低迷啥的,然後一再襲擾,緩緩啃掉的作戰打法。

看看游牧民族與帝國較量的時候都在幹啥?匈奴人與帝國打的幾乎全是正面硬剛,匈奴人咋就不直接飛上天啊,竟然和一個人口基數龐大且軍事體系、裝備全部完勝自己的國家剛正面,到目前還沒有滅族真的是有夠稀奇。

等待匈奴人回過神來發揮游牧民族的正確戰法,那個時候匈奴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程度,還被從戰略上擠壓到了固定的範圍。結果是什麼?是匈奴人不得不做帝國的打手,就祈求帝國能夠放他們西遷。

帝國的騎兵軍團能打,非常能打,但一個國家不能只有一個兵種能打,真要這樣等於是用一條腿走路。

騎兵能打,作為農耕民族……話說,帝國也不完全是農耕民族,但步兵也要能打,是必須要能打!

帝國打算將新一輪的練兵場轉到西域,主要是在呼揭人和丁零人的方向,這一次玩的是步騎協同,大概會是快樂的玩耍上三五年,然後就該回頭把東胡給滅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秦之帝國再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秦之帝國再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09章:尾聲(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