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取
「哈哈……朴大人與孤王開玩笑么?如果放棄與高句麗結盟,孤王只能得到一座堤山城,但如與高句麗合兵,則得到的將是堤山再加上整個新羅南部,今日之形勢如此簡單,換了誰都知道如何取捨吧。至於高句麗會否違背盟約進攻本國——哼,如果滅亡新羅之後,本國戰力將並不輸於高句麗太多,高句麗也不一定便敢來攻。」
朴又順聞言一喜,立時記起當日與阿東商討外交辭令時,針對可能出現此類置問的對白,當下正中下懷,不慌不忙地輕輕一笑,「呵呵,肖古王可知為何高句麗置堤山以南沃野千里不要,只取堤山城以北狹小貧瘠、殊少耕田的山地?」
「高句麗在北,我百濟在南,按地域劃分,理所當然,有何不妥?」
「呵,表面似乎如此,但肖古王中其奸計了。」
「什麼?」
「高句麗數十年來屢侵新羅而無尺寸之功,皆因新羅北方有太白山脈,群山聳峙,易守難攻,一直是新羅之屏障,也是高句麗南下之心腹大患,如果今日一旦被其所得,新羅自堤山以南,儘是平原與丘陵,再無任何險關可憑,它日高句麗提騎南下,請問肖古王何以擋之?高句麗名為平分新羅,實則包藏禍心,肖古王及列位大人萬勿上當。
此外,高句麗虎狼之國,譬如禽獸,不僅南下常年侵略我等兩國,而且連疆土萬里、帶甲百萬的大漢都敢挑釁,正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斷無任何信義可言,肖古王忠信之人,豈可相信與此等賊子的結盟?」
「這……」夫余肖古等人不由面面相覷、啞口無言,只因朴又順一邊責罵敵國,一邊稱讚肖古王忠信,倒令到滿朝君臣一時間實不知如何開口相駁。
「還有,新羅此次相贈堤山城並非畏懼,亦非投降,只不過我主權衡利弊,為兩國大局著想,為兩國百姓安危著想,與其讓高句麗賊子掠奪我國疆土,挑撥我等自相殘殺,最終令我兩國一齊滅亡,倒不如將肖古王喜歡之堤山城相贈,以表達我主之誠意、揭露高句麗之陰謀,讓兩國結為盟友,共抗強敵。這是我主仁義與目光遠大,決非怯弱無能。
但,貴國如果一意孤行,與賊為伍入侵我新羅——」
朴又順忽地一停,猛地將頭揚起,兩眼暴出雪亮的寒光,跨上一步,堅定地望向夫余肖古,「我新羅上下百萬軍民,但凡新羅國中能行之人,無論貧賤貴胄,無論老少婦孺,必持刀箭以候,寧死不降;但凡新羅國中能用之物,無論貴賤良莠,無論吃穿用度,必將全部付之一炬,不會留下半點給入侵者,你等即使攻下新羅,得到的亦只能是一片焦土,我新羅人不惜與國俱亡,血戰到底!」
看著朴又順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百濟君臣不由心生敬佩,夫余肖古更收起一臉的倨傲,訕笑道:「朴大人勿須動怒,我素知貴國志士之氣,請接下去再言。」
朴又順再接再勵,一改開始時的一味謙恭,挺胸昂然陳辭道:「而且,新羅兵力北少南多,主力盡在堤山以南,如果貴國來犯,必將承受新羅最強的抵抗,卻讓高句麗輕輕鬆鬆取下北方,朴某隻怕到我兩國打得精疲力竭之時,卻被他人來個鷸蚌相爭,漁夫得利,肖古王到時可就悔之晚矣。
故此,竊以為但凡明智之士,都會選擇現在與我國結盟,如此不費一人一刀,便可輕輕鬆鬆接收堤山城,豈不為美?而日後如果高句麗來攻我兩國中任何一方,我等必互為支援,互為救護,到時定可保國家萬年平安。
小人言止於此,如果肖古王以為在下這番言論有辱於貴國尊嚴,又或仍願與高句麗結盟,入侵敝國,大可就此將在下刀斧加身甚至五馬分屍,但要想看到在下投降屈膝,卻是萬萬不能,朴又順雖是一介文臣,但也只有唯死而已。。。」
一番話軟中帶硬,不卑不亢,兼且有理有據,說得百濟君臣無言以對,思索一陣后,夫余肖古也將口氣恭敬起來,「那麼貴國尼師今白白送一個堤山城與我,日後又有何其它要求?」
「我主誠心相交,豈有其它所求,只希望兩國結為萬世之好,並從此共抗高句麗。」
「唔,此事關係重大,且容孤王與眾臣商議之後再定,貴使臣一路辛苦,便請先下去安歇吧。」
朴又順面容整肅,恭身一禮退出大殿,昂首走出宮門,此時方發覺自己內衣的後背已然全部濕透,但也不由心中一陣得意,「想不到我當年一心報國卻無用武之地,今日一旦重新振奮起來,還竟然是如此這般有膽有識、義正辭嚴之人,雖然適才所言有不少並非自己想出來,而是阿東先生所教,但要做到如我剛才那般正氣凜然、臨危不亂,全新羅怕也沒有幾個。呵呵,象我這樣有本事、有骨氣的大材不做伊罰干,誰還配做?」
回到館驛,朴又順再將殿中對話思前想後,只覺胸有成竹,一夜安枕無憂。到得次日,肖古王再次派人來請,卻已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儼然以最隆重的儀式重新接見。
進入王宮大門,百濟群臣便一路笑臉相迎,群星拱月般接入大殿,果然經過一天商議,加上百、高國二百年來的世代仇殺,令夫余肖古已決定背離高句麗,與新羅結盟。
當下賓主再次相見,其樂融融之下,將結盟細節及接收堤山城的日程逐一規劃,同時為表誠意,肖古王更下令將原高句麗的使者推出宮門,亂刀砍死,朴又順自是將昨晚備好的高帽一頂頂送將出去,將英明果斷的肖古王誇得眉花眼笑。
看看萬事具備,朴又順以回去早作交結準備為由,次日便帶著肖古王相送的大量賞賜,志得意滿地施施然打馬回國,但四日後卜一進入新羅國境,朴又順即借口前往堤山城配合交割,支開百濟使臣,由其他人領著前往國都尚州,自己則陰陰地一笑,轉向另一個方向而去。
與朴又順約定接收堤山城的日期轉眼即到,肖古王不及等使臣回歸,便派百濟「次恩率」(三等官名)李載炫,帶二千人馬興沖沖前去接收堤山城,但到了之後,卻被拒之城外,竟告之未奉王命!
李載炫雖感到事有蹊蹺,但還是拿出朴又順相贈的堤山地圖、戶籍名冊與其一一解釋,堤山守將看過之後,連聲賠罪,稱可能尚州的使命未能傳達到堤山,讓李載炫稍待幾日,百濟軍隊見其謙禮有加,便放下一片懷疑,安心紮下營寨,等待新羅王命到達。
然而一等再等卻始終杳無音信,李載炫一連催了四五次,均被告之正在核實,於是漸漸便感到不妥,同時軍糧已是所剩無幾,向新羅守將借糧亦是不肯,欲要攻打又怕壞了同盟,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懷著一腔怒氣回到慰禮城將此事稟告肖古王。
百濟君臣正在怒不可遏之時,邊境的警報卻到了——高句麗恨百濟毀盟,殺其使臣,竟然與新羅結盟,兵分兩路一齊殺奔百濟而來!百濟君臣即使再笨,也終於明白上了新羅的大當。
原來,朴又順在與百濟使臣分道揚鑣之後,即刻轉道直奔高句麗國都平壤城侍機而動。在高句麗使臣百濟被殺的消息傳到平壤后,便進見了正感顏面大失、暴跳如雷的故國川王高男武。
但朴又順卻做出一種義憤填膺的表情,詭言說原想割地與百濟求和,不想百濟貪得無厭、欺人太甚,得到堤山城后又要新羅另一個重地橫城,新羅忍辱不過,故寧可與之絕交,而對高句麗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而且還願意配合高句麗出兵百濟,事成后寸土不爭,此番奉承自然令高男武大感欣慰,不僅與新羅結為盟好,而且還歸還了以前俘虜新羅的數百名百姓與士卒,兩家並約定半月後同時起兵。
不表兩國如何準備,單說百濟肖古王君臣得知消息后,惶惶不可終日,僅是高句麗挾恨而來,便不是自己所能抵擋,如今再加上新羅,豈不令百濟萬劫不復?想不到當日新羅滅國之災,今日卻轉換到自己頭上,雖然對毀盟暗自後悔不已,但由於已殺了高句麗使臣,無可挽回,只能將妥協的目光投向新羅。
正在商討求和之策,卻見半月前隨朴又順回國的使臣,帶著另一隊新羅使者來到,不過來使卻遠沒有朴又順那麼謙恭,只是遞上一份國書,表達了新羅國王昔伐休對百濟「驪州,興里」兩座城池的喜好。這兩座城雖然不大,但如若送與新羅,必將與堤山組成一個三角形互為攻守,到時進攻將更加困難,但滅國在即,也不由夫余肖古不軟了下來,只能應允割讓,而新羅的軍隊行事,遠沒有百濟那麼拖沓,原本早已停在兩國邊境的大軍,在接到詔書後三日內,便將兩城全盤接受。
——這便是唐榮當日為朴又順獻上的「先贈后取」之計,先動之以情,用堤山城為餌,再曉之以理——剖析百、高兩國不能長久和平相處,然後假與百濟結盟,騙得其退兵毀約,再暫與高句麗結盟,做出攻擊百濟的姿勢,進而反威逼百濟割地求和,結果便如唐榮所言,僅憑三寸毒舌,兵不血刃,不止化解了兩面受敵之危,一城未失,反而為新羅平白賺得兩座重要的城池,一舉將敗局轉為大勝,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三國中唯一的大贏家。
百濟如今已是焦頭爛額,斷不能再對新羅用兵。但空忙一場的高句麗,在明白中了此計之後,是會忍下這口氣,還是會與新羅毀盟、進而大軍壓境呢?
書友群2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