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鳴不平
1、諸葛亮:陳壽說他只善治國,不善計謀,因此很多作者也跟著附和。我不認同。
首先,看史實上戰功: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暗中策反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豈不是用計?當時形勢對蜀一片大好,如果不失街亭,半個雍州就會歸了蜀,和涼州也得以相鄰,蜀國實力就會大增。
第三次北伐,郭淮一知諸葛亮親來,就不戰而退。
最具說服力的是第五次北伐,也是第一次正面交鋒司馬懿——司馬懿帶張郃、郭淮、費曜,卻不敢親自對戰,留下費曜跑了,結果費曜被斬,而自己也被蜀軍追上,司馬懿逃上山不敢出戰,當時曹軍碩果僅存的老狐狸賈詡也在軍中,任監軍,鼓動司馬懿出戰,結果大敗,老賈也沒招,只能帶幾個親信逃走。
蜀軍殺了三千多軍官頭,獲五千盔,三千多弩,這僅是戰利品,殺死的曹軍又有多少?而此戰雙方兵力均五萬以上。可惜大好形勢,因李嚴不送軍糧,如同街亭一樣失去。
而為眾人談及最多的一生最大敗筆「陳倉之戰」,有三個客觀原因。第一,如果大家去過寶雞,當知這一帶山勢,多在千米以上。陳倉關隘狹窄,不容得大規模作戰,所以兵源上的優勢便沒有。第二,一伐之後,曹真就料到諸葛亮會出陳倉,已囤積大量防守物資,準備了半年多。第三,不容否定,郝昭確是善守之人,而古時攻城戰也就那麼幾招,只要敵將不出城,你是老鼠拉龜,無計可施。換了郭嘉、周瑜、龐統、法正、賈詡等也不行。
所以,我認為六次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不是諸葛亮少計,主要是國力太弱,而且手下沒有良將,但敵方卻國強將多。
第二,看外號,諸葛亮一直自比「管樂」,管仲長在治國,樂毅不僅強於治國,更強於軍事能力,以弱燕勝強齊,那當時世人有嘲笑諷刺、認為諸葛亮不配的嗎?
第三,看作者,陳壽本就不是一個硬骨頭,吃著司馬家的飯,怎敢褒揚敵國,貶低自家呢。總而言之,諸葛亮無愧三國數一數二的軍師。
最後說句題外話,諸葛亮一個孫子諸葛京后在晉國任眉縣令,眉縣便離陳倉不遠,不知晉朝皇帝是好意、歹意、還是無意。
2、劉備荊襄挾民逃跑是忠是奸:很多小說中把劉備鼓動荊襄難民南下,說成是為了幫其阻擋曹操追兵,以此醜化劉備,其實不應這樣說,沒有難民,曹操絕對追不到劉備,更不會有當陽之敗、糜夫人之死與趙雲救阿斗,難民其實是拖累了劉備軍隊進度,一個實例就是關羽沒受難民拖累,一溜煙就跑到江夏搬到救兵了,還駕船到淝口接應劉備,等於跑了個來回。劉備如與關羽一樣棄民逃跑,曹操哪能追到?
那麼挾民南下主要目的是什麼呢?——爭人口。三國期間人的爭奪除了人才外,更重要是人口的爭奪,曹袁之戰、後期的孫權北上、諸葛亮北伐,連曹魏抗蜀,只要放棄一城,該城的居民一定一個不漏遷回國,所以此次只是劉備以仁義(姑不論是否假仁義)加上對曹操的醜化來鼓動人民南下江夏,爭取人口而已,並沒有幫著擋追兵的壞心思,那不傻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