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教案--魏晉十六國

《中國通史》教案--魏晉十六國

一、西晉的建立與統一全國。

魏國自曹操死後,漢國自諸葛亮死後,都失去進攻對方的力量。吳國一向划江自守,孫權死後,也進入衰落階段。魏國的司馬氏集團,在三國衰落階段內,是統一趨勢的代表者。雖然它是一個極其腐朽的集團,但也不容否認它在完成統一事業上所起的作用。二三八年,司馬懿滅遼東割據者公孫淵,北部中國完全統一了。二四o年,司馬懿採用鄧艾的建議,掘寬漕渠,引黃河水入汴河。又在淮北淮南,大興屯田。屯田兵五萬人,輪番分出一萬人守邊,四萬人經常種田。東南有戰爭,魏軍乘船順流而下,可直達江淮,沿路儲糧充足,免運輸的煩費。司馬懿說,「滅賊之要,在於積穀」。他在淮南北實行屯田積穀,作滅吳的準備。後來晉武帝在這個基礎上,終於消滅了吳國。

曹魏政權的太傅司馬懿於公元249年在都洛陽高平陵動政變,奪取了曹魏大權,是為洛陽政變,或稱高平陵之變。

二六o年,司馬昭殺魏帝曹髦,司馬氏集團勢力愈益鞏固,同時漢吳兩國愈益衰落,統一的時機成熟了。司馬昭定計,漢國小力弱,出兵先取,取漢以後,再水6並進取吳。二六三年,司馬昭遣鍾會率兵十餘萬進攻漢中,又遣鄧艾率兵三萬牽制駐在沓中沓音踏ta甘肅臨潭縣西南的姜維軍。鍾會攻入漢中,姜維引兵退守劍閣四川劍閣縣拒鍾會。鄧艾自陰平甘肅文縣西北鑿山開路,擊敗漢守軍,進入成都平原。漢後主到鄧艾軍前投降。漢國人口只有九十四萬,士兵卻多至十萬二千人,官吏多至四萬人。普通戶大抵八人就得有一人當兵,實際是老弱婦女以外,幾乎所有男子都被迫當兵。這樣殘酷的統治,當然為人民所厭棄。鄧艾兵一到平原,百姓紛紛散走,官吏無法禁阻。漢國統治集團除了投降,再沒有其他道路可走。司馬昭用兵前後不過三個月,便滅漢國,因為他早看準了這個形勢。

司馬昭原定滅漢三年後滅吳,可是他在二六五年死去了,當年,晉武帝廢魏帝,建立晉朝。他需要先穩定內部,因之延遲了對吳國的進攻。

二八o年,晉武帝兵二十餘萬,分六路攻吳。其中王濬所統水軍,自蜀出擊,佔領武昌城。建業失去上游屏障,更難自保。王渾所統6軍進攻歷陽安徽和縣,大敗吳兵。王濬水軍自武昌順流直下,逼近建業,吳水6軍潰散。吳主孫皓到王濬軍前投降。吳國人口二百三十萬,士兵卻多至二十三萬,官吏多至三萬三千,吳兵役與漢是同樣沉重的。晉用兵前後不過三個月,便滅吳國,因為孫氏統治早就為吳人民所厭棄。

司馬氏政權迅地消滅漢吳兩國,並且在短暫的太康年間,確也曾使社會呈現出一些繁榮的氣象。這是因為它的某些政治措施多少是符合當時人民利益的,因而有可能完成國家的統一事業和有限度地恢復久遭破壞的社會生產力。

第二節西晉的經濟

一、西晉占田制推行的原因

占田制是西晉王朝實行的一項土地和賦稅制度。泰始二年266年,晉武帝詔令"罷農官為郡縣",屯田制度被廢止。太康元年28o年,即滅吳統一全國后,頒布占田令。

西晉推行占田制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整齊賦役徵收制度。這是因為曹魏政權對屯田客的剝削量高達5o%6o%,故使屯田客強烈不滿,逃亡事件屢見不鮮,以致武裝反抗亦與日俱增。後來,許多貴族官僚又乘機將大量屯田據為己有,不少屯田客又淪為私家奴隸,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曹魏政權對自耕農用戶調式進行剝削:畝收租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這和對屯田客的剝削方式和剝削量極不一致。於是晉武帝便用占田制代替了曹魏時期的屯田制和戶調式。

第二,為了使流亡農民和荒蕪土地重新結合起來,展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曹魏末期,由於屯田客大量逃亡,貴族官僚又"侵役寡弱,私相置名",到晉初時荒地和流民很多,出現了"地有餘羨,而不農者眾"《晉書》卷38《司馬攸傳》時狀況。國家的賦稅收入嚴重不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占田制遂代之以興。

第三,為了對地主階級內部的土地佔有情況實行再分配。曹魏後期,豪強世族大肆兼并土地和搶佔屯田,出現了"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的狀況。西晉建立后,為了在地主階級內部對土地的佔用進行重新分配,故頒布了這一制度。

二、占田制的內容

西晉的占田制包括百姓的占田課田、品官的占田蔭客和戶調式三個內容。

百姓的占田課田規定:男子一人占田7o畝,女子3o畝;丁男課田5o畝,丁婦2o畝,畝課8升。

品官占田蔭客制規定:一個一品官可占田第九品可占田1o頃。各級官吏又可依官品大小蔭庇不同數量的佃客和衣食客。

戶調式規定:丁男為戶主的每戶歲輸帛3匹、綿3斤,丁女及次丁男為戶主的納半數。

三、占田制的意義

第一,因為占田制下農民的負擔與屯田制相比,有所減輕,並解除了屯田制下軍事編製的強制形式,因此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刺激農業生產的展。

第二,百姓占田無年齡之分,課田則有年齡和性別的區分,占田數又高於課田數,故可以鼓勵農民占田墾荒,有利於擴大耕地面積。

第三,擴大了封建國象的剝削對象,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由於占田制推行以後,大量流民墾占荒田,並申報戶口,故實行數年以後,西晉的戶數由246萬增至377萬。

但西晉的占田制只是規定了農民佔有土地的最高數量,而多數農民的占田數量卻遠遠達不到占田制的規定,但課田之數卻不能因此遞減,故農民的賦稅負擔還是十分沉重的。

第三節西晉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與西晉的滅亡

一、西晉末年各族人民反抗鬥爭生的原因

第一,西晉政府對占田農民的賦稅剝削雖比曹魏對屯田客的剝削有所減輕,但卻比曹魏對自耕農的戶調式剝削田租增加了一倍,調絹增加了5o%。加之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農民普遍占田不足,?quot;一歲不登,便有菜色"《晉書》卷47《傅玄附咸傳》。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終於釀成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

第二,魏晉之際,周邊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紛紛移居晉陝高原北部、河西走廊、陝甘和關隴等地,而魏晉統治者和官僚地主對這些內遷民族卻進行殘酷的奴役和剝削,致使他們的"怨恨之氣,毒於骨髓。"《晉書•江統傳》因而民族矛盾更加尖銳。

第三,西晉末年統治集團內部生的長期戰亂,加之政治**和天災流行,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流亡。流亡人民生活無著,只能鋌而走險,奮起反抗。

二、西晉末年各族人民反抗鬥爭的經過

李特起義與成漢建國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九年,關中地區生了一次由氐人齊萬年領導的武裝起義,加之連年荒旱,關隴地區的天水、略陽、扶風、始平、陰平和武都六郡的漢、

氐、賨等族十多萬人由於生活無著,結隊南遷,湧入蜀地。這時,西晉的益州刺史趙廞圖謀割據四川,便想把這十多萬流民作為自己和西晉抗衡的力量。不久,趙廞又嫌流民領袖李庠、李特兄弟的勢力過大,遂借故殺李庠及其子侄十餘人。於是李特、李流便率流民進攻成都,殺了趙廞。晉廷又派羅尚任益州剌史。羅尚入蜀后,限期迫令流民返回故地,又暗中派兵向流民進攻。李特遂在綿竹揭旗造反,率眾進攻成都。由於麻痹輕敵,李特、李流相繼兵敗被殺。李特之子李雄繼領其眾,於永安元年3o4年攻佔成都,殺了羅尚,自稱成都王。兩年以後,即位稱帝,國號大成。後來,即位的李壽又改大成國號為漢,史稱成漢。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漢被東晉將領桓溫所滅。

劉淵、石勒起兵與西晉滅亡劉淵是南匈奴單于余扶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原居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后長期充作質子,留居洛陽,漢化極深。"八王之亂"生后,成都王司馬穎欲結劉淵外助,遂遣其返回故地并州。晉惠帝建武元年3o4年,劉淵稱漢王。晉懷帝永嘉二年3o8年,又改稱皇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國號漢。接著,劉淵遂率眾攻晉,並對洛陽形成包圍態勢。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即位,繼續進攻洛陽。次年,洛陽陷落,晉懷帝被俘。這時,西晉大臣擁立晉武帝之孫司馬鄴在長安稱皇太子。懷帝被殺后,司馬鄴遂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劉聰派族弟劉曜攻入長安,俘獲愍帝,西晉亡。

石勒是羯族人,世居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西晉末年,曾被掠為奴隸,賣往山東荏平為耕奴,后被免奴為客。"八王之亂"生后,石勒以十八騎造反,投奔劉淵。后經轉戰河南、河北,兵力增至1o多萬。當劉淵圍攻洛陽時,西晉執政東海王越和太尉王衍曾率1o萬主力部隊南撤,企圖控據江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被石勒追及,晉軍被俘后,全被坑殺。

第十一章東晉十六國

31742o年

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在建鄴后改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在此前後,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族又相繼在北方建立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和大夏可簡稱為一成、二趙、三秦、四燕、五涼、一夏16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42o年,東晉大將劉裕代晉建宋,東晉滅亡。東晉十六國的歷史,以淝水之戰為界,可劃分兩個階段。

第一節淝水戰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據政權

一、漢、前趙、後趙興亡

漢國興亡漢國是匈奴人劉淵所建。劉淵死後,即位的劉聰於316年滅西晉。劉聰死後,其子劉粲繼位。劉粲荒淫無度,朝政混亂,太后之父靳准乘機動政變,殺死劉粲,遣使稱藩於東晉。319年被石勒所滅。

前趙興亡318年,靳准在平陽動政變不久,鎮守長安的劉淵族子、漢相國劉曜即起兵東征,行至赤壁今山西夏縣西北即帝位,建國號趙,后遷都長安,史稱前趙。329年,前趙被石勒所滅。

後趙興亡後趙的建立者是羯人石勒。靳准政變后,鎮守河北的石勒率部亦向平陽進擊。靳准被部下殺死後,石勒攻入平陽。319年,石勒自稱趙王,遷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石勒對境內百姓實行"戶貲帛二匹,租二斛"的賦稅制度,剝削較輕。又大興學校,喜愛漢族文化,優容漢族門閥著姓。並嚴禁酗酒,勸課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展和思想文化的興盛,是十六國時期的一位傑出君主。

石勒死後,其子石弘繼立。335年,石勒之侄石虎殺弘自立,又把都城遷至鄴城。石虎是十六國時一個著名暴君,殘忍暴虐,嗜殺成性。其子石邃更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349年,石虎死,諸子爭權。次年,石閔乘機奪取了後趙政權,後趙亡。

二、冉魏興亡

冉魏的建立者石閔,原姓冉,被石虎收為養孫后改姓。石閔滅後趙不久,即登帝位,改國號為魏,又還本宗,故史稱冉魏,仍都鄴。冉閔執政后,遂下令禁"六夷"攜帶武器,后又在鄴城內大殺羯和其他少數族人,前後被殺的胡人有2o多萬,加深了民族矛盾。352年,冉魏被鮮卑慕容氏所滅,立國僅2年。

三、前燕興亡

前燕的建立者是鮮卑慕容氏。公元285年,鮮卑族領慕容廆統一了內遷遼西的慕容諸部,並將其遷於遼東北居住。294年,慕容廆死,其子慕容皝繼立,被東晉封為燕王,后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為前燕之始。352年,繼位燕王的慕容皝之子慕容儁擊滅冉魏,稱帝於鄴,建國號燕,史稱前燕。公元37o年,苻秦乘前燕政治**之機,攻佔燕都,前燕亡。

四、前涼興亡

前涼的建立者是漢人張軌,他曾於晉懷帝永嘉四年31o任涼州剌史,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是為前涼之始。西晉滅亡后,中州避難士人接踵而至,促進了涼州地區經濟和文化的展。張軌死後,其子孫張寔、張駿、張重華等相繼即位。張重華在位時曾多次打敗了後趙石虎的進攻,使前涼達到興盛時期。363年,重華之弟天錫繼位后,政治日衰。376被前秦所滅。

五、前秦興亡

前秦的建立者苻健是氐族人,祖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其父苻洪曾被氐人推為領,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剌史、略陽公。后被後趙石虎遷於枋頭。苻洪被石虎將領麻秋毒死後,苻健繼領其眾,並自枋頭遷入關中,據有關隴。351年,苻鍵自稱大秦天王,次年改稱皇帝,建國號秦,史稱前秦,都長安。355年,苻鍵死,其子苻生繼立。苻生荒淫暴虐,政治日亂。357年,苻健之弟苻堅殺生自立。苻堅在漢族士人王猛的輔助下,興利除弊,振興綱紀,使前秦迅強大起來,相繼滅前燕、前涼和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國。382年,又命將軍呂光進駐西域。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第二節東晉前朝的政治與淝水之戰

"三定江"從晉惠帝太安二年3o3年到晉懷帝永嘉四年31o年期間,曾先後生了由石冰在揚、徐一帶領導的流民起義和由合肥度支陳敏及吳興人錢璯領導的兩次武裝叛亂,但均被以義興今江蘇宣興周玘為的江南士族所鎮壓,是為"三定江南"。這說明江南士族的實力和社會地位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為後來東晉在江東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王與馬,共天下"早在西晉末年,一些北方士族鑒於局勢惡化,紛紛南遷江東。晉懷帝永嘉元年3o7年,西晉執政東海王越令其侄司馬睿把根據地從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移至建鄴。同時,太尉王衍又把他的兩個弟弟王澄和王敦分別任為荊州和揚葚菔罰?刂瞥そ?邢掠蔚牧礁鼉?輪卣頡m躚艿淖宓芡醯加趾退韭瞘"素相親善",被其納為謀主,迅在江南形成了以王氏和司馬氏為主體的政治力量。王導清醒地看到江南士族雖有一定力量,但並沒有展成割據一方的足夠勢力。為了在江東站穩腳根,取得江東士族的支持,他在永嘉二年3o8年三月三日上巳這一天,特意安排了一次出遊。隆重的儀仗和威嚴的隊列,使江東士族大為震驚,便相率拜於道左,"由是吳會風靡","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晉書•王導傳》。317年,司馬睿在王導的輔助下,在建鄴稱晉王。次年,當晉愍帝司馬鄴被殺的消息傳來后,司馬睿正式稱帝,是為晉元帝,東晉建立。因建鄴和司馬鄴之名犯諱,故改名建康。由於王導有擁戴之功,故司馬睿要他升御床共坐,故時?quot;王與馬,共天下。"

二、祖逖北伐

祖逖是兩晉之際一位著名的北伐將領。早在他任司州主簿時,就曾與好友劉琨"聞雞起舞",誓要報効國家。晉末大亂以後,祖逖挾宗族數百家遷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並向時任鎮東大將軍的司馬睿提出了帶兵北伐和收復中原的請求。司馬睿遂撥給他千人廩和3ooo匹帛,讓其自行募兵。祖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北伐戰爭,並接連取勝,前鋒進至滎陽。正當他準備乘勝北渡黃河,掃清河朔之時,東晉政權內部生了爭權奪利的鬥爭,北伐受到牽制。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祖逖憂憤而死,北伐遂告失敗。但祖逖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忠於祖國的愛國漏*點卻一直受到後人的歌頌和愛戴。

三、東晉前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

東晉建立后,面對北方少數民族上層領的肆虐中原,不僅無意收復失地,反而接連生了多次爭權奪利的矛盾鬥爭。

王敦之亂王敦是王導族兄,西晉末年曾任揚州剌史。東晉建立后,他擊殺了族兄、荊州剌史王澄,移鎮武昌,權位日重。永昌元年322年,他又起兵武昌,攻入建康。晉元帝司馬睿憂憤而死,其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兩年以後,王敦在年老病篤之時,仍率兵進攻建康,被蘇峻和祖約擊敗,王敦病死。

蘇峻、祖約之亂王敦之亂被平定后,原臨淮太守蘇峻以功被封冠軍將軍、歷陽內史,原豫州剌史祖約被封鎮西將軍,屯駐壽春。不久,晉明帝死,其子司馬衍繼立,是為晉成帝,年僅五歲,由太后之兄庾亮專決政事。蘇、祖二人心懷不滿,遂於咸和二年327年起兵叛亂,兵敗被殺。

桓溫專權咸康五年339年,東晉丞相和外戚庾亮相繼死去,晉成帝遂以桓溫為荊州剌史,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桓溫有雄才,並極富有野心。他從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以後,曾三次進行北伐:同年冬,他率軍溯江而上,直搗成都,一舉消滅了成漢,奪回了梁、益二州;永和十年354年,他又率步騎四萬,攻入關中,兵鋒直至灞上,后因糧草不繼,只得退軍;晉廢帝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北伐前燕,前鋒進至距燕都鄴城僅二百餘里的枋頭,后因運糧水道被阻,只得退兵。隨著軍功的不斷增多,桓溫的野心也愈來愈大。太和六年371年,他廢掉了晉帝司馬奕,立司馬昱為簡文帝。二年後,司馬昱死,孝武帝司馬曜繼位。這時,桓溫已重病不起,但仍要晉帝加賜"九錫"。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東晉的大權歸司徒謝安執掌。

四、淝水之戰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月,苻堅傾全國87萬、號稱百萬大軍,分路向東晉大舉進攻。他曾自豪地說:"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其軍勢之盛可以想見。東晉執政謝安以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其侄謝玄為前鋒都督,指揮由其子謝琰和將軍劉牢之率領的8萬北府兵迎戰。同年1o月,秦軍前鋒都督苻融率25萬兵馬渡過淮水,攻佔壽春,又派將軍梁成率軍5萬,渡過淮水的支流淝水,逼洛澗以西屯駐,切斷了淮水交通,不僅使援助壽春的晉將胡彬及其所率o.5萬人不得東撤,而且也加強了壽春秦軍的東西防務。苻堅得知胡彬被困峽石,糧草將盡的消息后,遂親率輕騎o.8萬,晝夜兼行,趕往壽春,並派人去晉營說降。謝石乘秦軍尚未集結完畢,麾軍渡過洛澗,將秦軍驅於淝水之西,與秦軍隔水對峙。接著,謝石又派人向苻融說:如秦軍肯向後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再行決戰。苻堅以為趁晉軍半渡而擊,必勝無疑。遂麾軍稍退。這時,東晉降將、原襄陽太守朱序在陣后大喊:"秦軍敗了!"於是秦軍大亂,不可遏止,苻融企圖整頓陣勢,被退軍踏殺。謝石乘機動攻勢,風聲鶴戾,秦軍大敗。

前秦投入淝水之戰的兵力雖多,但軍士成份複雜,離心離德,缺乏戰鬥力。加之前秦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並在不斷展。而東晉在大敵壓境之際,君臣上下,精誠團結,民眾支持,將士用命,而北府兵大都由北方僑人組成,有極強的戰鬥力,故能以少勝多,打敗前秦。另外,苻堅輕敵麻痹,兵力分散,而晉軍主

帥指揮得當,很少失誤,也是造成秦敗晉勝的原因之一。

第三節淝水戰後北方的再至

淝水戰後,苻堅逃回長安,被羌人姚萇所殺。394年,前秦主苻登又被姚興所殺,前秦亡。在此前後,前秦國內的各族領紛紛舉眾造反,北方又陷入了更大的分裂。

一、後秦、大夏與西秦興亡

後秦興亡後秦的建立者姚萇是羌族人。淝水戰前,曾被苻堅封為龍驤將軍,率蜀軍沿江東下,未及參戰,苻堅即敗。返回長安,姚萇遂於384年自稱大秦大王,386年即帝位,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其子姚興繼位后,重用漢族士人尹緯,招民墾荒,整飭吏治,使後秦達到極盛時期。姚興死後,諸子爭權,內亂迭興。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東晉大將劉裕率眾攻破長安,後秦亡。

大夏興亡大夏的建立者赫連勃勃,匈奴族人,世居代北。曾任後秦驍騎將軍、安北將軍,率眾駐守朔方,勢力漸強。晉安帝義熙三年4o7年,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年號龍升,定都統萬今陝西橫山境內。劉裕滅後秦退回江東,勃勃乘機攻佔長安。次年,在灞上即位,仍回統萬。勃勃為人不但極端狂妄,而且殘忍至極。他曾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方",故把都城取名統萬。他派人用鐵錐檢驗民夫所築統萬城牆時,錐剌牆內一寸,殺築牆民失;否則,則殺檢驗官吏。對製作弓矢和鎧甲的工匠,也用此法檢驗。真是個"視民如草芥"的暴君。勃勃死後,其子赫連昌繼位,428年被北魏俘獲。赫連定逃奔平涼,自稱夏皇帝,並於431年滅西秦。不久,大夏被吐谷渾所滅。

西秦興亡西秦的創建者是鮮卑族人乞伏歸仁。前秦瓦解后,他於385年在苑川今甘肅榆中自稱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其弟乾歸繼位后,又改稱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394年,乾歸改稱秦王,史稱西秦。乾歸子熾盤繼位后,又遷都枹罕今甘肅臨夏。431年被夏王赫連定所滅。

二、後燕、西燕、北燕與南燕興亡

後燕興亡後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原為前燕宗室,后因與執政不合,西投前秦。淝水戰後,慕容垂由洛陽返回鄴城,殺前秦鄴城守將符丕,於384年稱燕王,兩年後稱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史稱後燕。4o7年,後燕主慕容熙被部下所殺,後燕亡。

西燕興亡西燕的建立者慕容沖,亦為前燕宗室。前燕滅亡后,慕容沖曾隨大量鮮卑人被苻堅遷入關中。前秦滅亡后,慕容沖遂於385年在阿房今陝西咸陽稱帝,后都長子今山西長治,史稱西燕。394年,被後燕滅亡。

北燕興亡北燕的建立者馮跋,是漢族人。原為後燕禁衛將軍。後燕主慕容雲於4o9年為龐臣離班所殺,馮跋自稱燕天王,仍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史稱北燕。436年,北魏攻入龍城,北燕主馮弘逃往高麗,438年,被高麗所殺,北燕亡。

南燕興亡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原為後燕主慕容垂之弟。後燕建立后,慕容德被封車騎將軍,鎮守鄴城。北魏攻入後燕都城中山後,慕容德移駐滑台,4oo年又遷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自稱燕帝,史稱南燕。41o年,南燕被東晉大將劉裕所滅。

三、後涼、南涼、西涼與北涼興亡

後涼興亡後涼的建立者呂光,是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氐人。382年,被前秦苻堅派往西域,使西域3o余國歸附,被任西域校尉。淝水戰前,呂光奉命東歸,行至涼州,苻堅失敗,呂光即稱涼州牧。386年,自稱大涼天王,史稱後涼。4o3年,被後秦滅亡。

南涼興亡南涼的建立者禿烏孤,是鮮卑拓跋氏的一支,曾在漢魏之際遷入河西,被稱河西鮮卑。397年,烏孤先稱大單于、西平王,后稱武威王,遷都樂都。399年,其弟利鹿孤繼位后,又遷都西平今青海西寧。4o2年,其弟辱檀繼位后,又遷樂都,改稱涼王,史稱南涼。414年,被西秦所滅。

西涼興亡西涼的建立者李皓,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世為隴西大姓。後涼時曾任敦煌太守。4oo年,自稱涼公,遷都酒泉,史稱西涼。42o年,被北涼所滅。

北涼興亡北涼的建立者沮渠蒙遜,匈奴人。後涼時曾任宿衛將軍。曾推後涼建康今甘肅高台南太守段業為涼州牧。41o年,蒙遜殺段業,自稱涼州牧。次年,入主張掖,改稱河西王,史稱北涼。439年,被北魏所滅。

第四節東晉後期的政治與經濟

一、僑置與土斷

僑置僑置亦稱僑州郡。東晉建立后,為了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南遷江東,遂在江東設立了很多和北方僑人原籍同名的州郡機構,並規定:只要注籍僑置州郡,就可獲得免除賦役的優待,北方士族亦可繼續保持原來的崇高郡望,是為僑置。

土斷僑置推行以後,州郡紛繁,或「一郡分為四五,一縣割成三四」,「版籍為之混亂,職方所不能記」;加之北方士族兼并土地,蔭庇佃客,致使財政收入日益減少。於是東晉和後來的南朝政府遂對北方僑人實行著籍輸課制度,即查實戶口,登記戶籍,廢除原來的優待政策,一律按規定收繳賦稅,是為土斷。東晉政府曾先後進行過四次土斷,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由桓溫主持的「庚戌」三月一日土斷。

二、東晉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

司馬道子專權淝水戰後,謝安由於聲望極高,招致東晉孝武帝的猜忌,遂出鎮廣陵,不久病死。孝武帝遂將胞弟司馬道子任為司徒、錄尚子專權自恣,暴橫跋扈,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滿,遂以王皇后之兄王恭為南兗州剌史,又以殷仲堪為荊州剌史,以分道子之權。道子又引王國寶和王緒兄弟為心腹,用以對抗王恭和殷仲堪。

王恭、殷仲堪之亂王恭和殷仲堪看到司馬道子專橫暴虐,心懷不滿,遂相互聯合,於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分別從京口和武昌向建康進攻,司馬道子被迫殺王國寶兄弟,請求退兵。不久,王、殷二人又聯合廣州剌史桓玄等,再次進攻建康。后因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受司馬道子誘降倒戈,王恭被殺,各路軍遂倉惶退卻。

桓玄專權進攻建康的諸路軍退至潯陽今江西九江后,共推桓溫之子桓玄為盟主,桓玄遂乘機火併了殷仲堪,控制了荊州,兵馬日盛。元興元年4o2年,司馬道子兵進攻荊州,桓玄又收買了北府兵將領劉牢之,遂長驅直入,攻佔建康,道子被殺。不久,桓玄逼晉安帝退位,自己稱帝,建國號楚。

劉裕當國桓玄建楚后,為了鞏固帝位,迫劉牢之自刎而死,又起用了一批中下級年輕將領,企圖將北府兵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北府兵將領劉裕雖表面迎合,暗中卻進行倒桓準備。元興元年4o2年,劉裕在京口起兵,率北府兵攻入建康,擊殺桓玄,扶晉安帝繼位,遂控制了東晉大權。義熙六年41o年,劉裕北伐,滅南燕;次年,擊敗了盧循起義;十三年,滅後秦,年底,劉裕稱宋王。晉恭帝元熙二年42o年,代晉稱帝,東晉亡。

三、孫恩、盧循起義

起義原因司馬道子專權時期,為了增強中央的防衛力量,阻止荊州和京口北府兵的進攻,遂令其子司馬元顯強征浙東地區免奴為客的丁壯入伍,企圖組建一支新軍,名曰"樂屬",於是"東土騷然",孫恩乘機聚眾起義。

起義經過孫恩原為東晉新安太守孫泰之侄,孫泰被司馬道子誘殺后,孫恩逃入海島。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孫恩乘"東土騷然"之機,率眾登6,相繼攻佔了上虞、會稽等地。東晉當即派劉牢之和謝琰率北府兵鎮壓。元興元年4o2年三月,孫恩兵敗后赴海而死。餘眾推盧循為領,繼續戰鬥。桓玄建楚后,曾將盧循任為永嘉今福建福州太守。桓玄被擊殺后,盧循乘機北攻東陽今浙江金華,被劉裕擊退,只得南下番禺。義熙六年41o年,劉裕北伐南燕,盧循又再次北上,進攻建康。劉裕滅燕后,當即回救建康。盧循兵敗投水而死,起義失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隋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隋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通史》教案--魏晉十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