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政議

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政議

里屠感覺自己的身體快要融化了,原來被這種恐怖的藍色火焰擊中是這樣的痛楚感覺,在他的身體被點著的那一刻起,他除了會本能的哀嚎之外,沒有了任何形象風度可言,托尼王城的大門被打開了,主幹道上舉著各種農具鏟子的百姓們向城門外涌了出來,他們的任務是清理城外的屍體,這些血淋淋的畫面陽林打算刻在他們腦海里,只有知道敬畏的人才更適合被統治。

帕爾圖的那支隊伍走的太快,即便斥候已經發現他們的方向,唐軍現在也沒有能夠比他們更快的部隊追趕他們,回去一部分也是好的,讓他們知道了唐軍的恐怖,他們想再度和唐軍爭鋒的時候一定會謹慎考慮,陽林騎著頭象進城了,這一次托尼王城的百姓看他的眼光不僅僅是歡笑,也多了一些敬畏,甚至是害怕,陽林能想象到自己現在下一條政令出去的效果,那絕對是照章執行。

沒打算讓托尼王再回到托尼王城,如果說英吉王和洪森王是正面教材,那麼托尼王就是反面教材,他的財富和地盤都屬於唐軍了,接下來的三王要選擇做英吉王或選擇做托尼王就看他們自己了。

十月初一,唐軍在托尼王城結束了一個多月的大整編之後繼續向北進發,莫里王和揭塔王的領地應該是後世越南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少部分區域,而高棉王的領地應該是整個都在雲南地區。其實這一片區域才是陽林現在看來最有價值的地區,大片的紅樹林和橡膠樹林就在這一區域。

兩萬水軍依然是沿著湄公河前進,他們沿途他們還要探索所有可用。或可開發利用的水道,陸軍隊伍則擴大到了五萬人,還有新整編的戰象一千頭,騎兵五千,這樣的軍隊規模是遠遠超過了前漢時期的。

交趾七王的勢力範圍相互接壤,距離並不是很遠,所以對於一個多月前發生在托尼王城的大戰其它三王已經早有耳聞。如今七王已經被唐軍征服了四個,交趾被唐軍統一的大勢頭基本定下來了。但統治者都有一個通病,不甘心放下自己手中的權利,如高棉王這樣的民族主義者,更是連陽林也頭疼的存在。允許自治是陽林從後世學來的最好的辦法,但在這個時期並不受朝中大臣和李二的贊同,在他們看來,允許自治就等於大唐還沒有統治,就連最先投靠大唐的藍苗,李二也有將其嫡系族人遷到漢人城池居住的打算,來信問過陽林了,陽林給他的答覆是不要急,只等岳州城修建的更加漂亮了。他們自己會遷出來的,不過高棉族,不管往那座漢人城池遷。都是上千公里的距離,不可能搬的動。

幾個月前陽林給李二上了一封域治理的奏摺,上面寫明南疆之地今後將免除一切苛捐雜稅,連帝國稅收的主要來源田稅也永久免除,凡是願意從中原遷到這些新打下來的疆域的大唐百姓,不僅給田。農具,甚至送房子。而江南和中原人口較多之地則只是少量的降低田稅,大量的提高商稅,與之相配的還有一條新的戶籍制度。

在原來的大唐,凡是走出自己戶籍所在地的百姓都稱之為流民,婚配,購置產業等,都需要有在戶籍所在地之內,除非你有官身或者爵位才能天下通,而普通百姓多數被編製在了某位權貴的食邑戶內幫權貴們種地,現在陽林提議給所有的大唐百姓發放統一的戶籍文牒,身份文牒,讓百姓可以自由的遷居,婚配,購置產業,而那些食邑戶也將隨著這個政策的實行而變的名存實亡,權貴們享有的牧民之權被剝奪,但是朝廷給他們相應收入的俸祿,比如一個國公,有像李靖秦瓊這樣食邑千戶,有像魏徵,戴胄這樣食邑幾百戶的,全部按食邑多少折成俸祿,大戶人家,不能大規模役使百姓,不能大規模徵收糧米,這樣會減輕他們造反的可能,只發給你白花花的銀子,讓你在非戰爭時期過的逍遙快活就行。

李二將這篇奏摺研讀了很久,他覺得那個免稅的政策簡直是狗屁不通,將中原的百姓往外遷移?他還嫌中原之地人口太少呢!全部不交稅,官府衙門的官員,當兵的糧餉,做開發建設的徭役靠那裡來的錢支配?而那個戶籍政策他卻是很上心,權貴封地食邑是自古以來帝王對臣下的封賞套路,同樣是這樣的封賞為臣子造君王的反埋下了禍根,春秋時期的魯國,三大權臣的食邑百姓和封地甚至大過君主,這樣他們就開始直接就不鳥魯君了,大唐雖然還遠遠沒有到那種程度,但是掌管封地和百姓就等於是讓臣子們掌管著一股民權勢力,這樣的實力一家兩家或許還不能動搖帝王根本,可要是許多聯合起來,帝王也不得不讓步,將治民的權利全部收歸帝王,只給那些權貴們按職位發放錢糧,這樣能很大的減輕權貴囤積糧草,收攏百姓掌握私人力量的可能,畢竟一千戶剛開始或許也就是幾千人萬把人,到了下一代,就可能變成幾萬人,幾代之後變成幾十萬人也很正常不過,任何人掌管了幾十萬民百姓,都可能對帝王造成衝擊。

當李二收好信紙,準備將這個戶籍制度拿出來與群臣議一議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了信封裡面居然還有一張小紙附件。

「兒臣知道父皇看完這篇奏章恐怕會對免稅遷民之策不屑一顧,而對戶籍之策卻會十分上心,其實這兩策一樣的重要,古之帝王一味的將關外以及邊遠地方的百姓往中原遷,而他們的王朝最終卻都破滅了,這就證明他們所做的事情是錯的,中原之地供養漢人百姓已數千年,早已貧瘠不堪,用免稅政策將一部分不甘忍受貧窮的百姓遷居到南疆,可以讓大唐百姓的整體耕種環境更加寬鬆,不出幾年,不管是遷往南疆的,或者是還留在中原的百姓,手上的余財都會更多,首先啟動部分地區免稅只是驅動他們遷居而已,最終實現全天下百姓種地都不用交稅才是兒臣希望父皇實行的大目標,這個目標咋一看上去是很大,其實則不然,兒臣覺得要不了幾年,這項前無古人的壯舉就能在父皇手中實現。

您可以看看日益增長的商稅,從貞觀元年到今年,尤其是商務部成立以後,商稅的數額每年都在以倍數增加,今年的商稅應該可以輕輕突破兩千萬貫,幾百萬貫的農稅在巨額商稅的面前已經佔比很小了,您還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富裕的依然是商人,窮苦的依然是種地的百姓,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稅收不平衡,百姓用一年的時間耕種,以每四口之家種十畝地計算,產出不過二十餘石糧食,除去自家一年食用和稅收的部分,有些家庭甚至還入不敷出,而商賈將十畝田產出的糧食或者其他物種轉換成商品,則能很快的時間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利益出售,量越大盈利越多,這導致大唐佔比八成的農戶百姓還沒有佔比一成的商人富裕,所以調節田稅和商稅是平衡大唐百姓財富兩極分化的槓桿。

一個國家興商業,就必然是要更興農業,因為農業是商業的原產出者,免去了農民的田稅,他們種田的積極性會更高,當他們有了多餘的糧食,余財的時候,他們會購買好吃好用好玩的東西來反哺商業,陛下與其在田稅和商稅上都把關,則不如只把好商稅這道關,比如賣一壇長安釀的陽江大麴,造酒的成本價不到一貫錢,售價卻是十貫,而產生的稅收才三百多文,您覺得這樣合理嗎?反正兒臣是認為不合理的,別說是三十稅一,就算是十稅一也不合理,暴利產品應該征更高的稅,兒臣只不過是藉此機會將調節稅收開發治理南疆的事情想到了一起而已,要知道,這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了,相信不出兩代人,我大唐的百姓就會將南疆之地走的處處都是路的。

再說戶籍制度,應該是您所想,可以很有效的減輕權貴對朝廷的影響力,不過您如果單將這條政策拿出去與大臣們商議,卻是萬萬不可的,因為這條政策損害到了他們所有人的利益,手中無民,倉中無糧,空有一堆金銀財寶對他們來說也是無用,權貴們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命像普通商賈百姓一樣薄如紙,所以沒有大臣會願意讓這種情況出現,之前的戶籍改革之後,已經讓大臣們的勢力增長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一次,您可以以讓權百姓的理由讓他們自由選擇是否做那些權貴的佃戶,大臣封邑的戶數和田地數量不變,把原先陛下指定劃分到大臣名下的百姓改為由他們自主招募,每位有封邑的大臣只能招募夠自己食邑的戶數,相信到時候那些想過上更好些日子的百姓就會自己到官府申請遷居域,而地主們則可能出現留下一批不願意走的,然後招募到一些更窮的佃戶的情況,直到他們招不到新的佃戶了,食邑也就變的名存實亡,因為農田稅年年都會降,當降到沒有稅收的時候,誰還願意做別家的佃戶,最多三五年的時間,陛下就能將免除田稅,開發域,和廢除封邑食邑制度幾項大事全部完成,豈不美哉。」

陽林真的是什麼都敢跟李二說,不過說的李二很痛快,貞觀四年的商稅確實要突破兩千萬貫了,這還是李承乾主政的情況下,成就前無古人之壯舉乃是李二畢生之所願,陽林這封信李二看的很開心很開心,可想到許多日子不曾來拜見的汐涼,李二的眉頭又皺了起來,難道朕真的沒有那個小傢伙有智慧?(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霸世唐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霸世唐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政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