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節 突入日本海

第186節 突入日本海

二月中旬,在英美轟炸機對德累斯頓一次燃燒彈轟炸引起的大火中,死了十多萬德國人。

三月中旬,在空中堡壘對東京一次燃燒彈轟炸引起的大火中,死了十多萬日本人。

此後,這些大規模的屠殺就變成了很不光彩的新聞。不但拜倫,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不去提到它們,彷彿它們只是當時從遠方傳來的不太引人注意的捷報。在這些空襲中,死的人要比死在廣島和長崎的更多,然而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卻沒任何新奇之處。據說,戰爭結束后,希特勒那位精明幹練的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長艾伯特-斯佩爾曾經責備一個美國空軍將領,怪他為什麼不繼續進行像轟炸德累斯頓那樣的空襲,說那是結束戰爭的最好辦法,可惜盟軍沒能夠那樣堅持下去。

拜倫也不大重視發動德累斯頓空襲前召開的那一次雅爾塔會議。報紙上都發出歡呼,說這次會議是盟國間友誼的重大勝利。只是又過了一個時期,才逐漸出現了一股表示失望與反對的逆流,人們開始怪羅斯福不該把一些地方「出賣」給斯大林。為了保全美國人的生命,羅斯福很輕易地就把巴爾幹半島、波蘭和亞洲一些地方跟斯大林作了交易。斯大林很讚賞這筆交易,保證讓更多的俄國人去送死。當時如果知道了這個情形,拜倫-亨利大概也會贊成這筆交易。他只要打贏這場戰爭,找到他的妻兒,回到自己家裡。

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要重新從斯大林那裡獲得保證:一俟德國覆滅,就去進攻日本。羅斯福不知道原子彈能解決問題。他聽到的意見是,進軍日本可能要死傷五十萬或者更多的人。談到巴爾幹半島和波蘭,當時紅軍實際上已經控制了那些地方。羅斯福肯定覺察出了以拜倫-亨利為代表的一般美國人的心情:只巴望結束這些苦難的日子,並不關心外國的地理條件。也許,他已經預見到,現代戰爭是這樣恐怖和不切實際,不久自然會歸於淘汰,而一到那時候,地理條件就會變得無關重要。一個垂死的人,有時候會具有精力活躍與頭腦機敏的人所沒有的那種幻想。不管怎樣,反正痛苦的歷程就這樣持續下去,到了三月中旬,「梭魚號」奉命駛回珍珠港。一經抵達那裡,它就被編人一個潛艇隊,準備裝上FM聲納,突入日本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爭與回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戰爭與回憶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6節 突入日本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