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燃燒的江戶花
1945年3月9日深夜,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日本東京居民區出現了無數巨大的火球,一個個火球匯成白熱風暴,地面氣溫猛升到1800度。金屬熔化了,建築物與活人都在不停地火化。白熱氣浪增強了風力,加快了風速。時速380公里的火飆從大地騰起,竄上高空。白熱龍捲風上下翻滾,來回吼叫著。500英裡外都能看見東京上空的火光。
這是美軍B—29戰略轟炸機投下的燃燒彈引起的大火。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隨著在太平洋上的連連得手,不斷加強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起初美軍主要是在白天使用普通炸彈進行轟炸。
1945年3月4日,美國駐馬里亞納島B—29戰略轟炸機部隊新任司令李梅將軍認為:「戰略轟炸被吹得神乎其神,實際上卻沒有取得多大效果。」因此,李梅決定將戰略轟炸由白天進行的高空精確轟炸,改為主要在夜間用燃燒彈低空轟炸日本居民區,大撒「江戶花」。
「江戶花」是日本人給東京的頻繁火災起的雅號。日本東京東部城區原稱江戶,意為河口灣,因位於隅田川注入東京灣處而得名。1868年日本首都由京都遷來此地,於是江戶改稱東京。東京居民大多住木屋,從江戶時代起,就是火災的受害者。1923年9月日本大地震,地震引起的大火在東京蔓延,死7.3萬人。
3月9日,李梅下令,將他手下344架B—29轟炸機的機槍、炸彈、備用燃料卸下來,一律改裝燃燒彈,每架轟炸機可以攜帶40串燃燒彈,每串38個,燃燒面積近16英畝。以此對東京東部人口密集的市區實施面積轟炸。
自當天24時15分起,大批美軍B—29戰略轟炸機猛列轟炸東京東區。在這30多平方英里的地區,平均每平方英里有10餘萬居民。B—29轟炸機投下了上千噸燃燒彈。像一串串香蕉似的M47火箭燃燒彈集束在離地面500英尺的空中爆裂,噴射出成千上萬根2英尺長的燃燒棒。這些燃燒棒一接觸到建築物便爆炸,把粘膠似的團團火種散布出去,地面上10多英里長、3英里寬的東市區,霎時間撒滿李梅的「江戶花」。大火足足燒了4天5夜。10萬餘人因大火耗盡氧氣而窒息身亡。在明治座劇院附近,死人堆成6英尺高的屍丘。池塘與河流變成水葬場,沸騰的滾水將幾萬名避火跳水的逃命者活活煮死。幾萬具屍體漂浮在隅田川上,全都像木炭一樣,一團漆黑辯不出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
東京東區消失了,數十萬座住宅、商店、學校、醫院、劇院無影無蹤了。上百萬人無家可歸。《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承認,燒死10多萬人。日本官員說,當場死去13萬平民。實際上受災率和死亡率高達34%,燒死30萬人,燒傷100萬人。比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的傷亡還大。在此後的9天里,美軍還用燃燒彈襲擊了大阪、神戶、名古屋等城市。李梅承認,B—29轟炸機將大量燃燒彈、炸彈投向了日本平民。
為了美國的戰後利益,在大撒「江戶花」的同時,李梅又三令五申:「不得襲擾皇宮,因為日本天皇是個可資利用的寶貝。」在這場大劫難中,只有位於東京中部的宮城一隅未遭轟炸,在李梅庇護下,9日深夜,,天皇的第一個孫子在「江戶花」的火光中出世了。
空襲取得了巨大的效果。850多萬東京市民為躲避轟炸而逃往農村,600多家主要的軍事工廠被炸毀或遭到嚴重破壞。由於嚴重缺乏勞動力和設備被毀,日本的戰時經濟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