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節 倭仁尸諫
國藩這天接到李鴻章的一封來函,李鴻章在來函中洋的事情,乃是朝廷大事,又有利於本朝「師夷長技以制夷」,不宜一拖再拖;只是恩師朝廷輔,如果出頭頭一個贊成,怕招來那些愛說閑話的人煽動唇舌;自己運氣好,剛剛因為撫捻立了功,就是被人說話,或乾脆因此獲罪,也沒關係,大不了功過相抵,所以已經給朝廷遞折,催促皇帝出洋之事。
曾國藩知道,李鴻章一向不喜歡去偏僻的「無足重輕」之地為官,這次朝廷封他為陝甘總督,自然也是事與願違。為什麼在這麼節骨眼上,忽然關心起皇帝出洋的事情來?若說皇帝出洋,花費當然會有,比如要租或買條輪船專用,添置些出洋必須的用品,但也是在京城或天津、兩江等地方的事情,和陝甘地方並沒有什麼關係。那麼,這是為何呢?不僅贊同,且在給自己來函的同時,就已經徑自給太后遞折?
幾十年為官,當然是冷暖自知,曾國藩在書房之中繞了三圈,就似乎明白了幾分。原來如此!但李鴻章這是為了前途,難道還能希望他也和自己這樣沒有眼色,討人厭么?這又有什麼話好說呢?
但是,心底里,還是不免有點酸,因為李鴻章的這封信,說到底,也還含著些取捨之意。平常人家的兩個孩子,碰到大人為著什麼原因,厚此薄彼,把唯一地一塊蔥油餅或是饅頭,給了哥哥或弟弟,那時心裡,也就是這樣一種失意。只不過,李鴻章所捨棄的是老師,選擇的是太后,曾國藩的修養也畢竟也同於幾歲的孩童,因此很快就故意忘掉它,將心思轉到其他地方去了。
有李鴻章開頭,照這麼說,其他人也就該很快遞同樣意思的摺子了。
果然,才過了兩三天,郭嵩燾來訪時,就從他嘴裡確認到了,左宗棠第二位遞折,而新任工部尚書、狀元梁鴻,是第三位遞的。
放在左宗棠地位置,不論什麼事情都和李鴻章較著勁,既然目前太后對他這位東南水師元帥之恩,只有比李鴻章更重;因此在這麼件重大的事情上,自己沒有搶到第一位去支持的位置,就已經不太說得過去了,所以第二名,更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丟掉的。
而狀元梁鴻,本身就是洋學狀元,自然巴不得皇帝能夠出洋,何況如今又榮升了工部尚書?曾國藩當然不知道,梁鴻此時正在石嘴山為萬降民的住宿營地著急,所以才對皇帝出洋之事,忽然間變得更加熱切。
有了這麼三位大員衝鋒陷陣,加上從前反對出洋的敦王奕綜、狀元崇倚和御史們,又都已被奪王位、賜死或流放,因此其他地官員們,只要不是倭仁一流心藏不滿,凡揣測出太后和皇帝的心思的,也都附和著遞了摺子。因此乾清宮東暖閣內,突然接了三十四道類似地摺子,武則天一一讀去,哈哈大笑。立即命令郭侍講將那道擬好的諭旨,了出去。
這道諭旨所宣布的,當然就是皇帝出洋,不過諭旨當中,還順帶著詢問各位大臣,對皇帝出洋還有些什麼提醒或建議,盡可以提出。比如,皇帝應該出洋到哪個國家,學些什麼東西,學多長時間,等等。
如此。就果然有人來獻計獻策了。有人說。皇帝應該去英國。因為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英艦滿世界都是。大清朝要學。自然也就要向洋人中最強地國家學習。也有人說。應該去法國。「法國」。顧名思義。「法」之國也。只要學到了各行各業所要運用地規則。還怕大清朝從此不能國富民強?也有人說。「法」固然重要。「德」尤其如此。因此皇帝應該去德國。但反對他地人說。大清朝素來以德治天下。難道倒不如洋人有德。還要到德國去取「德」?因此建議應該到美國。因為軍艦輪船。那裡都有。更重要地是。他們是毛頭小伙地國家。為人比較大方。但是又有人說。皇帝出洋。何必一定要果真出海。如果皇帝不慣海船。到時損傷了貴體;或再想想。一艘輪船。獨自在那茫茫大海上。風高浪急。萬一有個閃失。又有誰能承擔得起?因此不如直接取道蒙古。從6路到俄羅斯去。不也很好么?
這中間。獨獨沒有人說要去日本。這當然是因為。日本這個時候。明治維新剛剛開始。還並不值得大清朝去學習。不過即使它和英國一樣先進了。本朝地人。只怕依然不會習慣去學它。因為這個自己身邊地彈丸小國。從前一批一批「遣唐使」「遣隋使」派到本國;如今自己倒去學它。那就象一個人忽然要去拜隔壁從前對自己亦步亦趨地小二為師。當真是情何以堪?何況
小地一個國家。派個大清國地皇上去。就好比讓條巨裡頭洗澡。也太難以閃動騰挪了。
這樣一來。選擇多多。朝臣們大議論。爭論不休。倒是好好地把些「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之類洋人國家地名字好好地辯了個清楚。
除了爭論要去到哪個國家。當然也要討論皇帝此行地研習內容。到了洋人地國家。走馬觀花。到時樣樣都是個新鮮。身入花叢。樣樣都采。到底不行。何況學了不該學地東西。到時移情易性。也是個問題。造船當然應該是主要內容。那麼。洋人哪個國家地船比較好呢?既然上次比試。撞毀我大清龍船地是義大利船。那麼所去地那一國地船。必須不比義大利差。在天津和上海之間定期開地洋船。大多是英國法國美國地。但這些船。外人瞧起來。似乎也就是旗幟不同而已。究竟哪個國家地好呢?
這個時候去問洋人。洋人之間。也已經競爭到了激烈之時。每個國家。都聲稱自己國家地輪船性能最好。某年某月某日。曾經和旁地國家哪一條輪船相撞。要不然就撞毀。要不然就撞沉了對方。郭嵩燾因此委託了在滬地報館編輯。專門去查各國輪船之間地比較。又寫信去問左宗棠。雖然離造出輪船來還很遠。左宗棠倒是從所購地兩艘德國洋船。和各國輪船技師們彼此之間地態度。大約猜度出了個高下之分。答說:洋人各國技師對來自德國地技師最為尊敬。想必是德國地輪船最好。
左宗棠自然不會想到,這其實是一個誤會。因為人有各種:有的人平易,有的人易怒;也有的人沉悶。他們之間的相處,也自有規律可循。也許有人會認為為,性情易怒的人,最讓人害怕;但實際上,並不是性情急躁之人,就個個有實力,假如人家試探過幾次,現這人除了怒之外,其實並沒有別的舉動,也就如《驢技窮》中的老虎,試探准了驢子一樣,並不會害怕他。這一群的技師當中,德國來了兩位,沉悶無比,即使兩位同胞在一處,也少見他們交談,就更見不到他們和其他技師們一同嬉笑了;若問他們問題,答覆起來雖也是寥寥幾語,道理卻都不錯,因此眾人對他們的態度,才變得尊敬。
當然除此之外,買的兩艘德國洋船,也很讓左宗棠驚訝,因為拆來拆去,左宗棠總在擔心,也許哪一天被拆之後,它就將不能出海了。誰知一個人若是對壞事情做好了準備,那件事情反倒偏偏遲遲不來。這艘輪船如今拆到第五次,還開到了一次福州,竟然皮實至此!更何況,拆來拆去,大家還是到底沒瞧出什麼名堂。不知道為什麼兩個轆湊在一起,它們之間竟然能夠互相帶動;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個螺絲釘,要做得有那如同蚯蚓身上的細紋,才會和螺帽嚙合得緊。
正因為不懂,就更加地膜拜,毫無問,洋人各國之中,就以德國輪船為翹楚!
郭嵩燾收到如此意見,大為高興,因為它和之前太后所問到的皇帝意見,正相默合。那麼就是德國了!因此奏報太后和皇帝之後,就曉諭各部同僚:皇帝次行目的地,就定為德國。
倒是德國大使,聽得這個消息,簡直喜從天降。立即了電報回國稟報德皇,於是遙遠的德國那邊,也立即忙碌了起來,要準備大清朝皇帝陛下的下榻之處、皇帝陛下將要參觀的造船工廠、皇帝陛下使用的馬車、還有專門為皇帝陛下服務的人員,等等。準備時儘管大方,因為這都將有回報,只要皇帝陛下多買幾條德國輪船,也就是了。
美國大使忙碌了一場,讓德國大使平白揀了個便宜,不免有點失望。從丁韙良那裡,他已經打聽得很清楚,美國此次落敗,並不是因為努力不夠,意願不誠,乃是因為沒有皇帝!這個原因報告上去之後,總統先生特意來電勸勉說:美國沒有皇帝,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被視為不可複製的特點和優勢,即使此次競爭失利也如此;更何況,這一次大清朝的皇帝雖沒有同來,其他一百二十名生員進士,卻都到的是美國?
不錯,捻匪就撫,皇帝出洋,喜事摩肩擦踵,人人興高采烈,到處熱鬧非凡。但是在冷清的地方,自然也有痛苦的人。就在大家興緻勃勃地忙忙碌碌的時候,忽然傳來消息,前南書房大師傅倭仁,上吊自殺了!留了遺疏和兩絕命詩,請人代交皇上太后,疏中言辭激烈,反對皇帝出洋。因此,倭仁之死,也就是尸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