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十一章 一統華夏
第三卷汴京篇第九十一章一統華夏
「坐坐,都坐下。」李雋招手要眾人坐下,笑言道:「你們應該發現了,今天來參加我們議事的人與往常不一樣。除了廖將軍你們這些常客外,還多了幾個生面孔。說是生面孔,僅僅是指他們沒有參加過我們的議事,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建樹,相反,他們對我們的光復大業做出過很重要的貢獻。這位是道長的高足,揚明道長。這位,是楊威。他們的事迹,朕不用說了,想必你們都知道了。」
揚明出使元廷,折辱過忽必烈;揚威在萬難之際出使蒙古軍中,給伯顏送過「禮」,氣得伯顏吐血,伯顏之死和他有很大關係。二人的名頭非常大,廖勝功他們哪有不知之理,廖勝功他們向二人點頭致意,二人還禮。
等廖勝功他們打過招呼,李雋接著道:「今天把你們召集到大都來,主要是討論兩件事情,這兩件事說到底還是一件事,那就是進行戰略追擊,徹底一統華夏的事情,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暢所欲言。」
廖勝功這位軍中第一人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為朝廷目前要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做好軍事出擊的準備,另一件就是應該趁朝廷光復中原、燕雲之地,兵威大振之際,派出使臣,遊說各地,要那些心存觀望的人認清形勢,歸順朝廷。」
李雋歷來是最後做總結性發言,這次卻是打破常規,嘆道:「知朕者。廖將軍也!朕也是這麼想,才把揚明道長和楊威請來。《孫子》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固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但是歷觀古今,適用者廖廖,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其條件難以達到,故而有人認為是空談之言。要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要有強大地實力為後盾,經歷中原決戰和光復燕雲之戰。朝廷的實力大為提升,已經具備了實施這一目標的條件。」
經過這兩次大戰,南宋的軍事實力劇增,實際控制的領土驟增,人口、土地都有了質的提高,比以前多了許多,實力空前強大。對於這點。是共識,廖勝功他們點頭贊同道:「這都是皇上聖明,才有今日之盛!」
李雋擺手,道:「你們不要一味拍朕的馬屁,說好話。朕要你們記住一句話:善始者,也要善終,方稱完美!在歷史上,很多人能善始。卻不能善終。李存勖地事情就是前代之事,前期勵精圖治,後唐有中興之氣,到了後來卻是與伶人為舞,只知玩樂,不理國政。最後身死人手。我們是打了勝仗,從臨安一路打到燕雲之地,是值得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你們要記住,不能驕傲,要戒驕戒躁。任重而道遠,諸位仍需努力!」
「臣謹記皇上教誨!」廖勝功他們受教。
李雋接著道:「可以肯定地說,仗即將打完了,朝廷將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上。要把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建設好。保護好,因而要進行一系列重大地調整。這些調整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還要涉及到軍事。
「對於軍隊,朕決定要精簡,在現有的軍制基礎上進行一場改革。軍隊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並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什麼事都不做。相反,軍隊的作用要強化,要裝備更加先進的武器,要研究更能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理論,對軍卒、對軍官、對將領都要進行嚴格地培訓,制定更加適宜的軍事戰略。還有一點,朕準備推行軍銜制和勳章獎勵制度。
「歸結到一句話:堅決不能學司馬炎,去效無用之空談,廢除國之武備。朝廷一定要掌握一支精銳的軍隊,以備不時之需。」
司馬炎這人很難給他一個定位,你說他迂腐吧,他結束三國戰亂,統一了國家,稱得上富有雄材。說他聖明嘛,卻做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蠢事,那就是在統一國家之後,聽信儒家的邪辟之說,仿效周武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是全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國家的軍備。以至於「八王之亂」起,朝廷無力平叛。這事遺害無窮,最終造成了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大分裂時期,中國進入了第一個長達數個世紀的大分裂時代。
「《司馬法》有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皇上這是高瞻遠矚之舉措,臣等實無異言。」廖勝功他們很是贊同李雋地看法。
對於將軍們的表態,李雋很是欣慰,道:「這事雖然還有點時間,但是也該提上日程了。現在,我們還是來討論一下目前的形勢。現在的態勢,朝廷除了漠北,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沒有歸入版圖以外,唐時的領土已經全部光復了。在這些沒有光復的地方,朕認為除了漠北必有一戰以外,其餘地方都可以遣一介之使去曉明大義,必然是望風而下。」
這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派一個談判代表過去,通過談判,和平收回。
張珏很是贊同李雋地看法,道:「皇上這話可是說到臣心裡去了。臣也認為現在朝廷兵鋒正勁,這些地方沒有膽量與朝廷作對,只要我們的使臣到了,必將歸順朝庭。」
張世傑思考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為在派出使臣以外,還是要做好軍事的上準備,要把軍隊派過去,造成一種大兵壓境的聲勢,前有使臣的甘言厚詞,大軍威之於後,不降也得降。」
「張將軍此計甚高!皇上,臣也認為如此甚好。」高達忍不住拍掌叫好。
李雋環視眾人,廖勝功們都是點頭贊同,李雋笑道:「你們都這樣認為。那就這麼辦,這就是朕把揚明道長和楊威兩位請來的原因所在。」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道:「西北、西域、西藏就由楊威率領一個使團前去,東北由揚明道長率領一個使團。你們地任務就是要說服這些地方歸順朝廷,你們的談判沒有底線,只有一句話:歸順還是不歸順?不歸順。則戰!」李雋氣勢威猛地說。
維護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是神聖地使命,為了達到目地,李雋必然是不惜一戰。眾人感覺到了李雋的氣勢,聳然動容,道:「不負皇上厚望!」
「朕想過了,對於歸順地,不能再象以前那樣。封王封侯,甚至要他們屏藩,做朝廷的屏障。」李雋說出一個讓眾人都很驚訝地計劃:「軍令、政令要統一,全部由朝廷掌控,可以給他們一些自治的權力,朝廷要派人來治理,並且是這些地方的主官。至於副手,可以從當地選拔。」
西漢擊破匈奴。只是讓匈奴內遷,沒有收掉單于的軍權,時不時就會發生襲擾邊境的事件。這種屏藩制度的缺點非常明顯,因為沒有統一的軍令與政令,往往不聽中央政府地,尾大不掉。難以處置。現在推行的自治政策,比起古代推行的屏藩制度高明很多。
廖勝功很是興奮地一語道破關鍵,道:「沒有了軍隊,想作亂都不可能。頭號人物由朝廷指派,這些地方就牢牢控制在朝廷手裡,想亂也亂不了。皇上此計大妙,可與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媲美!」
「什麼妙計,我來那個時代早就在實行了,我只不過是在用他人的智慧而已。」李雋在心裡不敢領受廖勝功的讚美,道:「西藏高原地區。不利於騎兵作戰。朕以為就由黃漢將軍的步兵為主,再把代遠軍的火槍兵派過去。可保此地無事。西域遠隔萬里,很多事情需要臨機決斷,柳將軍最合適。東北富饒之地,就由君玉率軍進駐。」
柳河子他們領旨。李雋接著部署,道:「柳河子,黃漢,代遠軍,你們先到河西走廊駐軍,等待談判結果再進軍。要是不歸順,直接打過去,不必對客氣,對那些心存幻想,想分裂國家的人不必手軟,殺掉就是。」
「皇上請放心,臣明白。」張珏很是興奮地道:「臣在大理可是處理過幾起,很有心得呢。」
他地話引來一片輕快的笑聲。
「一個朝代要興盛不是太難,最難的是長盛不衰,殷鑒不遠,朝廷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從中找到適合我們的經驗。」李雋沉思著道:「秦代迅速崛起,而又很快就滅亡了,究其原因不外一句話,就是賈誼的評論沒有『因時而改政』,山東六國已經不復存在了,國家已經統一了,秦始皇沒有把戰國時期地『特別之法』改變成承平之時的法令,再有使用民力過當,才有秦代的滅亡。朝廷現在面臨著新的局勢,也要改變一些作法,對於韃子,以前他們欺壓我們,打我們,我們以血還血,是正當的。現在不同了,朝廷強大起來了,要進行戰略追擊,不能以仇恨之心進行這件事,而是要盡量善待善撫,化解仇恨,達到民族融合(按:請朋友們品品融合一詞)的目的。
「對於那些投降朝廷的蒙古人,要善待優撫,對於那些頑抗到底的要堅決打擊,絕不留情。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中就曾使用過為數不少地匈奴士兵,他地託孤重臣金日磾還是匈奴王子,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氣魄。」
柳河子分析著道:「從感情上說,寬恕韃子,實是讓人難以接受。不過,仔細一想,現在寬恕韃子,對那些投降的韃子進行優扶,對於朝廷有莫大地好處,一則可以減少進軍漠北的壓力,二則也有利於漠北的長治久安。皇上,臣無異言。」
眾人一個接一個地表態,表示支持李雋的意見,只有高達摸著白鬍子不說話。李雋看著他,問道:「高將軍,你怎麼看?」
「皇上,臣年紀一大把了,殺也殺夠了,不想殺了。」高達非常簡單地道,他的意思非常明顯,支持李雋的看法。
李雋最擔心地就是將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合作。他們不象李雋一樣,他們對蒙古人的仇恨很深,要是不接受也是情理中事,能夠得到眾人的一致支持,李雋很是欣慰,道:「為了爭取蒙古人的民心,朕決定把忽必烈夫婦按照蒙古人的可汗禮儀厚葬。長城已經拿下。出兵漠北的時機已經成熟,該是給韃子最後一擊地時間了。朕決定。這次出兵漠北,由廖將軍統一指揮。草原廣袤,主要是靠騎兵機動作戰,朕決定這次出動所有的騎兵,投入所有地馬匹,趙僉、歐軍行、解晉全部參戰。趙良淳也出征。高將軍年紀大了,也該歇歇了。你就負責大軍的後勤保證。」
眾將齊聲領旨。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錯的傳承,那就是對於前代的帝王之家能存則存,能封王就封王,當然是要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象楚霸王那樣把秦始皇的後人子嬰給殺了,把阿房宮給燒了,實在是一樁暴行。
對於忽必烈,只以蒙古人的可汗禮節安葬,而不以漢人地皇帝禮節。是出於不承認他對中原的統治。
阿房宮裡有一樣東西是絕對不能燒的,就是記載天下形勝的圖書,楚霸王沒有想到這點,只能說他很差勁,蕭何眼光獨到,把這批圖書收集起來。對西漢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楚霸王只知一味蠻幹,最終敗亡,後人多有惋惜者,其實是他自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皇上,有一件事還請皇上儘早決斷。」廖勝功想了一下,道:「朝廷一路大勝,中原光復了,汴京也光復了,請皇上早日下旨還都汴京。」
汴京光復是無上榮光之事。還都汴京更是順理成章之事。眾人齊聲贊同,道:「廖將軍所言極是。請皇上早日還都。」
高達的說法更特別了,道:「皇上,臣的年紀著實不小了,這身子骨越來越不聽話了,臣也沒幾年好活了,臣也沒什麼心愿,就想著朝廷早日還都汴京,臣就可以天天吃上灌湯包。」
「你還真夠嘴饞地。」李雋笑著數說他的這位知交,道:「這件事,朕想過了。朕以為,還都不如重新定都。」
李雋的話是語驚四座,廖勝功他們的眼睛睜得老大,看著李雋。李雋知道他們想的是汴京光復,回到故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突然來個重新定都,勢必引起眾人地震驚,指著地圖問道:「等到東北、西北、西域、西藏都收回來,哪裡定都最好?」
心直口快的高達想也沒有想,道:「汴京!這還用問嘛。」
廖勝功可就穩妥多了,想了一下,道:「還請皇上明示。」
李雋右手在大都上一點,道:「就這裡,才是最適合定都。你們看,大都地處燕雲之地,而燕雲之地表裡河山,易守難攻,是中原的屏障。同時,大都也是控扼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的好地方,此處需要重兵,需要大量的人口,更是需要皇帝坐鎮,所以朕決定把都城就定在大都。」
柳河子也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想了一下,點頭道:「皇上高明。漢高以劉敬之言從洛陽遷到關中,那是因為關中富厚饒給之地,自成一國,可做天下之資。大都的確是北方的戰略咽喉,而北方游牧民族為患一直是我華夏的心腹之患,朝廷要是把都城定在大都,於華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在座之人,將軍佔了絕大多數,都具有軍事戰略眼光,經柳河子這麼一說,一下明白過來,道:「大都地確是個好地方。」
李雋接著給他們解釋道:「漢高定都關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燕雲之地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還是中原人眼裡地苦寒之地。現在不同了,一千多年過去了,燕雲之地的人口多了許多,開發程度相當高,大都可以作為都城了。至於太祖定都汴京而不定大都,想必你們都知道原因,因為大都沒有收回。在當時地情況,定都汴京是個不錯的選擇。」
廖勝功出主意道:「天津一定要加強建設,要打造成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作為大都的屏障。東邊靠海,既要靠海邊提供安全保障,也要修建一些軍事設施,以此來保障大都的安全。至於西邊,只要河西走廊穩定,西邊就不會有事。最棘手的就是北方,大都離大草原不過千里之遙,要是大草原有事,騎兵不過兩三天就可以趕到。這都是皇上雄材偉略,意在安寧北方,永靖北方之患。」
廖勝功一席話把定都大都的意義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不會再有人有異議了。
李雋繼續分析道:「廖將軍還有一點沒有說。大都離大草原近,大草原有事,朝廷可以快速增援。同時,要是大都有事,大草原上的人也可以兩三天就趕到,因而大都附近的長城還是要修一修。朕不想做秦始皇第二,不想長城,不過大都這一段的確重要,還是要修一下。同時,要在這一帶部署重兵,以備不測。」
「皇上,總不可能還叫大都吧?」高達發表看法:「新事要有新氣象,大都重回朝廷,不能再叫大都了,得有個新名字。」
他的話立即得到眾人的附和,李雋想了一下,道:「定都大都,大都就成了北方的都城,就叫北京吧。」
「好名字!」眾人齊聲贊同。
xxxxxxxxxxxxxxxxx
在李雋的部署下,東北、西北、西域、西藏傳檄而下,實現了和平回歸。漠北之戰在廖勝功的指揮下,宋軍橫掃了漠北,給了蒙古人最後一擊,繳獲了成吉思汗的遺物蘇魯錠長槍。從此以後,漠北安定。
在李雋治理下的宋朝,版圖非常大,領土總面積既不是我們現在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也不是滿清全盛時的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而是和全盛時期的漢唐差相彷彿,接近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
但是,巴布爾,貼木兒之輩遠走西方,利用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的勢力擁戴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汗,重新開始了對西方的征戰。他們象當年的匈奴人一樣,一路西征,所向披糜,用了十年時間,征服了歐洲,重新積聚起了雄厚的實力,轉而把矛頭對準東方,引得李雋發怒,大軍齊出,掃蕩了歐洲,徹底清除了蒙古的勢力。(按:阿里不哥在歷史上兩次與忽必烈發生爭奪汗位的戰爭,本書中的設定有所不同。)
(全書完)
非常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朋友們,新書中見。要是朋友們認為我對歷史的理解還可以的話,請到新書中來支持我,我將從另一角度詮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