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回到主題(二)下
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學會了獨立行走和保存火種的智人們逐漸了脫離溫暖的襁褓―非洲大6,奔向的全新的遼闊舞台―歐亞大6。這本應是一次人類文明的本質飛躍。因為在為山巒、森林、荒漠和高原所阻隔的全新天地有著太多的無主之地,足夠人類這一正逐步成為這個星球統治者的種族繁衍和展。在歐亞大6之上,人類肆無忌憚的展其的狩獵本能,學會了採取、耕作和畜牧。同時也在這片大6之上學會了攻戰殺伐。
與歐洲大6相比,烏拉爾山以東的亞洲大6或許幸運的,因為這片土地的富饒足以支撐起一個又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雖然每一次帝國的崛起和崩潰所帶來的血腥都足以淹沒歐洲大6的那些近鄰,但是畢竟在中央集權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和平年代的繁榮同樣足以創造令歐洲人嘆為觀止的輝煌文明。而與之相比歐洲的歷史之上,同屬歐羅巴人種之間的國家彼此之間的爭鬥卻幾乎填滿了每一寸光陰的縫隙。
從古希臘的城邦時代開始,共同膜拜奧林匹斯諸神的人們便往往會為了幾畝葡萄園、貿易權乃至幾個人神盡可夫的女人大打出手。只有在大流士們(古波斯帝國的君王)的兵鋒漸近,那些健壯的宛如雕塑的希臘重步兵們才會團結在同一面軍旗之下捍衛自己的水和土壤,直到不世的戰爭天才―亞歷山大大帝的出現。馬其頓人才得以將整個希臘半島的好戰分子投入自己的戰爭熔爐,驅策他們隆隆向西。但是隨著遠征印度的失敗,空前的帝國版圖之上頓時烽煙再起。
古羅馬帝國的崛起對於絕大多數的歐洲人來說都是一段值得驕傲的歷史,在鷹徽軍團到處,大半個歐洲終於迎來了統一和安定。從不列顛尼亞的海島穿過日耳曼尼黑森林的邊緣直到波羅地海沿岸,從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的山巒越過高盧人曾經耕種過的沃土、阿爾卑斯山的風雪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整個歐洲都共同聽從著來自帕拉提烏姆山丘之上那「永恆之城」(羅馬的別名)的號令。雖然這一龐大帝國的建立過程充滿了血腥,而為了爭奪那至高無上的榮譽,羅馬的貴族們也熱衷於指揮著忠於自己的軍團互相攻伐,但是畢竟自凱撒結束了他與龐培、克拉蘇的前三頭政治時期,到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而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之前,在長達4oo多年的羅馬帝國時期里大半個歐洲是統一。
但是隨著「第三世紀危機」的爆,羅馬軍隊參與帝位爭奪,從此暗殺、內戰不已,曾經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開始進入風雨飄搖的垂暮之年。從公元68年,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尼祿被元老院與禁衛軍逼迫自殺之後,各行省駐軍紛紛擁立自己的將領爭位,曾經統一的歐洲大6事實上已經再次陷入了分裂和無休止爭奪之中。
而公元2世紀以來,蠢蠢欲動的日耳曼部落便已經成為令羅馬帝國頭痛的邊防問題。而到第3世紀中期,內部危機最終削弱了羅馬帝國曾經傲視歐洲軍事防衛力量,以日耳曼人為的蠻族最終獲得他們夢寐以求的機會―進軍羅馬。公元166年,一支日耳曼軍對突破多瑙河防線,直達義大利半島的北部,羅馬皇帝奧里略窮數年之力才將其綏靖。
而從3世紀前半期起,由於邊釁日亟,羅馬帝國的邊境便少有寧日。高盧人又乘機獨立。日耳曼人頻繁進出西羅馬帝國,如入無人之境。為東方的漢帝國所驅逐的匈奴人更在其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統率之下入侵義大利,大軍所至之處片瓦無存;公元455年,連一直被歐洲人所歧視的北非汪達爾人也渡海攻進義大利,大掠羅馬城十餘日。蠻族的連年入侵,最終令西羅馬政府幾乎失去防禦意志。
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紛紛在羅馬帝國的龐大屍體之上矗立起血腥的旗幟。雖然在羅馬帝國的東部拜占庭帝國仍以「羅馬帝國」之名,繼續屹立於東南歐近千年,但是西歐自此陷入長期的分裂、混亂局面。那些曾為羅馬人鄙視的蠻族後裔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忙碌於擴張和火併,他們那些焚毀了羅馬人的莊園而建立起來的城堡,最終在劍與火的洗禮之中逐漸展成為近代歐洲各國。
雖然糅合古典希羅文明遺產、基督教文化與日耳曼人的傳統,創造出一種全新而活躍的「歐洲文化」。過去羅馬人眼中的「蠻族」,終於學會了故作斯文和講求道義。但是不知道是否是骨子裡的好戰基因作祟。在古羅馬帝國毀滅之後,整個歐洲便一直沒有停止過彼此爭鬥。雖然從查里曼大帝到古斯塔夫(瑞典國王)從拿破倫到威廉二世,歐洲的強權一直在追逐著重現古羅馬大一統的迷夢。但是數不清的血腥戰役。古老歐洲社會付出了無法估量的慘重代價,生命破碎,財產毀滅,倫理崩潰,甚至於整個文明的衰落。在每一次戰爭之後,歐洲人都在祈望,這是最後一次,悲劇將不會重演。但是一次又一次現實面前歐洲人所收穫的都是失落和絕望。
由納粹德國為中心席捲整個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許是歐洲人歷史最為殘酷的一次「內戰」。在這場戰爭之中無數的城市被摧毀、數以千萬計的生命逝去,而更為關鍵的是在這場戰爭的末期,一種足以摧毀人類自身的武器被瘋狂的戰爭之神催生了出來,那就是核炸彈。痛定思痛的歐洲人開始在強大級大國在自己領土之上的危險對峙之中真正的反思自己的歷程。在兩個「准歐洲」國家―美國和蘇聯的刺刀之下,一直彼此敵對的歐洲人開始學會了合作。雖然這種合作最初不過是美、蘇兩大級大國為了更好的驅策這些附庸時所組建的聯隊而已。
但是習慣了光榮孤立的美國人遠沒有莫斯科那般死腦筋。在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簽訂之時,美國就在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各締約國應單獨並會同其他締約國採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也就是說當歐洲生戰爭時,美國事實上保留軍事捲入的自主決定權,北約除了美國、加拿大之外,其他成員國絕大多數都是歐洲國家。擁有龐大地面突擊力量的莫斯科總不能越過西歐便直接把坦克開過大西洋吧?雖然在北約的框架之下但是西歐國家事實上還面臨著被華盛頓拋棄的危險。
因此在1954年西歐各國不得不開始著手成立歐洲內部的防務共同體,這個聯盟計劃由大多數歐共體成員組成,在1948年「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基礎上成立。以歐洲防務共同體名義上是為成員國提供安全保證,但是由於彼此之間缺乏信任。這個聯盟事實上長期以來一直籠罩在北約的陰影下,其作用僅限於在大西洋聯盟的框架內,其意義更象是一個歐洲安全的軍事論壇,不過是加強美歐防務聯繫,從未取得與一個防務機構相稱的軍事實體地位和揮一個防務機構應有的軍事作用。幾乎從成立之日起就長期處於沉睡狀態
因此,從機制上講,二戰後雖然西歐的安全由北約和西歐聯盟兩大機制負責,但實質上主要由北約負責,而北約其實就是美**隊的歐洲僕從,因此整個冷戰時期,西歐在軍事上依舊不得不以美國馬是瞻。不過隨著冷戰的結束,歐洲各國經濟實力的普遍增強,歐盟各國防務合作開始迅展。
歐共體成立之後,很長時期內一直將經濟一體化作為主要內容,並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防務合作進展緩慢,畢竟動刀動槍這種事情遠比煤鋼聯合來得複雜。雖然早在1951年4月18日,西德就同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王國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
當時的法國總理R.J.普利文便在法國國民議會表演說,提出了建立包括聯邦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統一的「歐洲軍」的計劃。此後,在美國參與下,經過漫長而複雜的談判,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於1952年5月27日在巴黎正式簽訂《歐洲防務集團條約》。法國希望淘寶網女裝天貓淘寶商城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www.taobar8.com英國加入,以牽制聯邦德國。但是老謀深算的英國人只表示支持和合作,沒有參加。歐洲防務集團條約規定,六國要共同組成一支有統一領導的指揮機構、有共同預算的國家的歐洲軍。這支軍隊應與北約組織密切合作,在北約組織範圍內參加西方的防務。由於當時法國國民議會的多數議員懼怕聯邦德國重新武裝,擔心法國參加歐洲軍會喪失獨立防務,於1954年8月3o絕予以批准。原本生計勃勃的歐洲防務集團也隨之夭折。
不得已在1957年3月25日,德國又同上述五國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即所謂的「羅馬條約」。與煤鋼聯盟及歐洲防務共同體這些初期的做法不同,《羅馬條約》不集中於控制諸如煤鋼等從前重要的戰爭戰略工業,或是合併防務力量,其重點更多是通過成員國之間加深合作、促進貿易來展西歐各大經濟體。
而冷戰的結束,宣告著矗立在東西方之間的鐵幕崩塌了,那來自東方的紅色鐵流的威脅也淡化了。但是歐盟各成員國才不得不開始將防務合作提上議事日程。這一舉動看似荒誕,但其實歐洲各國卻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北約本是為冷戰而設計的防禦性軍事同盟,由於美蘇之間的核恐怖平衡,使北約在冷戰時期一直處於安然無事的狀態,從無有機會實施軍事行動。這一點對於歐洲各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但是冷戰結束之後,北約卻在美國全球戰略的指導下,頻頻出擊,歐洲各國不得不在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軍事打擊和戰後重建等方面疲於奔命。
2o世紀末的前南衝突本是地區性的事務,歐洲各國對於這個「巴爾幹火藥桶」的威力早已感同身受,更不願去招惹正在冬眠期內的「俄國熊」。但是偏偏華盛頓方面一心想在南聯盟身上樹立自己的威信和霸權。最終在北約的框架之下,歐洲各國不得不出兵影從。科索沃的硝煙並沒有散盡,那裡仍然是歐洲和平的隱患。而且沒有人能開出徹底醫治痼疾的靈丹妙藥。騷動和不穩定繼續出現在黑山、伏依伏丁納、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地區。在東南歐以及中亞其它地區,同樣潛伏著巨大的危機。歐洲時刻要準備著,應付新的波黑或科索沃戰爭出現。
歐洲仍然要為它的安全尋找出路,並不僅僅是因為巴爾幹半島危機四伏。北約的轟炸在它與俄羅斯之間炸出了巨大的裂痕,而且有可能是無法彌補的。科索沃戰爭暴露了美國在歐洲追求霸權的目標,以及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瘋狂。俄羅斯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屈辱,不得不重新檢討它對西方的外交戰略。莫斯科方面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儘管俄羅斯曾經為拆掉「鐵幕」盡心竭力,但是世界政治角逐卻沒有因此改變它的遊戲規則:強權和實力。在西方的眼中,俄羅斯仍然是「危險的野獸」,而且美國現在並不在乎它如何咆哮。
歐洲在冷戰後曾經獲得一線曙光―實現全歐的聯合。科索沃戰爭使這一前景黯淡無光。南聯盟的命運使那些「被排除在北約東擴名單之外的」國家,如白俄羅斯等國,不得不採取新的防備措施,警惕科索沃的悲劇降臨。而歐盟也不得不枕戈待晨,因為美國正為了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不惜破壞與俄羅斯在限制和裁減戰略武器方面的合作。所有這些都使歐洲國家心驚肉跳。
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美國依舊想要控制歐洲的安全事務,而且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會承擔相應的義務,付出必要的代價。因此在歐洲必須建立自主獨立的防務能力。歐洲應該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工業基地和職業軍事技能,保證在美國不存在或不願意參與的情況下,自己解決歐洲的問題―諸如東歐地區的領土紛爭和種族衝突;難民湧入、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等。
歐洲人從來沒有放棄在組織架構、機構建設、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努力。冷戰一結束,法國和德國就建立「法德旅」,隨即,在1992年又組建歐洲軍團。1998年12月,英法兩國在法國聖馬洛達成《歐洲防務合作宣言》,提出建立歐洲的快反應部隊。《聖馬洛宣言》后,歐盟決定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之中展歐洲安全與防務政策,決心在歐盟內部設立相應的軍事組織架構,以支持歐盟的自主軍事行動。
2ooo年歐盟尼斯腦會議決定,歐盟理事會之下新設三個常設軍事機構,即政治與安全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和軍事參謀部。2oo3年,歐盟赫爾辛基腦會議決定建立歐盟快反應部隊:到2oo3年,組建一支6萬人的快反應部隊,該部隊在6o天內部署到位,至少能夠維持1年的軍事行動。從而使歐盟擁有了一支在北約不直接介入的情況下,獨立實施危機預防與控制、維和以及人道主義救援行動的力量。
而在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的框架下,歐盟也正逐步開展了一系列獨立的軍事行動。2oo3年3月,歐盟領導下的35o人的軍隊接替北約在馬其頓執行代號為「協和」的維和行動,這是歐盟領導下的第一次危機管理行動。歐盟部隊在馬其頓執行維和任務,標誌著歐洲次行使安全使命,是歐盟在共同防務方面邁出的重要步伐,具有深遠意義。同年,歐盟警察團正式取代聯合國國際警察特遣隊,開始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執行使命,幫助當地的警察維持波黑地區的治安。
2oo3年6月,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歐盟實施了代號為「阿特米斯」的聯合行動。建立了一支由法國指揮的歐盟多國緊急維和部隊,進駐剛果(金),平息種族衝突,維護當地秩序。2oo4年6月,北約腦會議決定在2oo4年年底前終止北約在波黑的軍事維和任務,該任務由歐盟接管,歐盟為此準備了7ooo人的部隊。隨著非洲局勢的動蕩,歐盟增加了在非洲的維和行動。2oo5年7月,歐盟表示願意幫助非盟在蘇丹達爾富爾進行維和行動,並且計劃在中部非洲建立軍事基地,以便更加有效地推進和維護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除了在非洲的行動外,2oo5年9月歐盟還向印度尼西亞派出軍事觀察團,與東盟5國採取聯合行動,監督政府和**武裝自由亞齊運動雙方執行「諒解備忘錄」,這是歐盟軍事力量在亞洲的次行動。這無疑表明歐盟的雄心並非只在歐洲,他們所矚目的是整個世界。
但是維持和平並不等同於戰爭,歐洲各國都期待用一場實踐來檢驗歐洲防務獨立聯合的成敗。他們一直期待終於有一天,歐洲國家決定動一次軍事行動,沒有美**隊參加,他們曾設想這場戰爭可能生在巴爾幹、高加索或者北非。雖然這可能是採取唐吉訶德式的冒險,但是當歐洲在一次「處女行動」中取得成功之時,歐洲自主獨立的安全防務從此昂闊步,歐洲一體化也終於夢想成真,歐洲成為當今世界上名副其實的一極。但是歐洲人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戰場竟會是大西洋的另一側―南美洲大6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