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一)

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一)

「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蘭西共和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南極洲永遠繼續專用於和平目的和不成為國際糾紛的場所或對象,是符合全人類的利益的;確認在南極洲進行科學調查方面的國際合作導致對科學知識的重大貢獻;深信為繼續和展在南極洲進行有如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中所實行的那種在科學調查自由的基礎上的合作而建立一個牢固的基礎,對於科學和全人類的進步都是有利的:還深信一項保證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和在南極洲繼續保持國際和諧的條約,將促進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宗旨和原則……」

―1959年12月1日12國聯合簽署的《南極條約》序言

南極大磷蝦(euphausiasuperba)是磷蝦目磷蝦科的一種。體長4o~6o毫米。身體較透明,具紅褐色斑點;額板三角形(額角短);頭胸甲下緣有1對側齒;第一觸角柄部第1節有一寬葉狀突;大顎觸鬚末節長比寬大7倍以上;雄交接器頂突基部彎曲,與末部成直角,末端漸尖並卷向前端,基突有2片膜狀擴大。

小?鯨(minkeha1e)別名:小鬚鯨、明克鯨、尖嘴鯨,體短粗,頭部較小,上額前端比較尖銳,正面觀如等腰三角形。背鰭與體長的比例較大,高達3o厘米,後端彎曲,位於體后1/3處。腹面褶溝5o~72條,向後延伸終止於臍的稍前方。背部與體側帶有淺藍色的暗灰或黑灰色,腹面白色,尾鰭腹面亦為白色。本種主要特徵為鰭肢中央部分有一條寬約2o~35厘米的白色橫帶,不過棲息在南極海域的小?鯨亞種沒有此白色橫帶。鯨鬚每側23o~273片,須板和鬚毛都呈黃白色。成體體長9米,最大體長雌性有的記錄,最大體重

在地球漫長的演化歷史中,鯨魚和磷蝦一直在南極附近海域保持著良好的生態平衡。遷徒生活是鯨的共同習性,像魚類的回遊,候鳥的遷徙一樣,不過時間、季節和地點各不相同罷了。遷徙是鯨的一種本能,也是生存所迫,比如鬚鯨在其他海域進食很少,主要在南極海域進食,所以它必須返回南極海域。在每年的11月左右鯨群回遊到南極海域,在那裡逗留1oo來天,於翌年二三月踏上回程。在此期間,有些種群能積累全身脂肪量的5o%。鬚鯨在亞熱帶很少吃東西,在南極積累的脂肪用來提供它一年中其他時間所需要的能量。多數鯨種在南極地區或在遷徙的途中尋偶、交配,在溫帶和亞熱帶繁殖後代。在南極海域很難看到正在哺乳的仔鯨。雖然吞食一些橈足類等甲殼類浮游動物,但南極附近海域豐富的磷蝦資源一直都小?鯨和藍鯨等濾食性鬚鯨的主要食物。

雖然鯨的胃口很大,一頭藍鯨一天能吃8~1o噸磷蝦。但是與每立方米水中多達3萬隻,甚至使得海水也為之變色:在白天海面呈現一片淺褐色;夜裡則出現一片熒光的龐大磷蝦種群相比,鯨群龐大的消耗其實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南大洋一股環繞南極大6的寒流,在向北流去時下沉;而來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時,遇到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這股上升流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加之水暖,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為磷蝦攝食和棲息的理想場所。南極磷蝦的生活周期與南大洋的季節相適應。它們在春季,即1o月和11月交配,每隻雌蝦在夏季產卵多次,每次多達數千粒。這些蝦卵一旦脫離母體,即下沉到幾百米深的海底,在那兒孵化成幼體,繼續生長一段時間后卵黃囊內儲存的卵黃終於消耗盡了,這時,它們才上浮到海水表層來攝取浮游植物。它們在冰冷的海水中生長緩慢,幼蝦要經過5個階段,並多次蛻殼才能長成6厘米長的成蝦,生長期達3~4年之久。在這期間,它們一直是群棲生活,在冰層下到處洄遊,尋找食物,躲避鯨群。直到生命的最終環節,為了繁衍而重新上浮交配,最終成為鯨群的餌料。

這種生命的輪迴在高昂而婉轉的鯨歌聲中延續了千年之久,直到人類擺脫蒙昧的童年征服了一塊又一塊曾經只屬於海神的禁臠。曾經深海的食物鏈的頂端和基石最終被同時送上了人類的餐桌。此刻在位於巴西聖保羅的「笠戶」料理店裡一份份以南極大磷蝦和小?鯨為原料的高檔料理正川流不息的送上餐桌。含有大量的谷、天冬、賴、亮、精和苯丙氨酸,維生素a的含量特別豐富。由於磷蝦全是海生種,分佈廣,數量大,因此是許多經濟魚類和鬚鯨的重要餌料,也是漁業的捕撈對象。南極大磷蝦的資源尤其豐富,南大洋估計有若干億噸。因此也被譽為「世界未來的食品庫」,因此雖然目前僅有日本和波蘭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在南極附近展開捕撈,但年產量卻已經高達5o多萬噸。

不過磷蝦只有在日本才主要用作為料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則作為動物食品及魚餌。因為磷蝦漁業在兩方面是很難經營的:第一是捕捉磷蝦的是非常細小的網,引起很大的阻力,並會產生船頭波將磷蝦偏離兩側。第二是細網的孔很快會被阻塞。再者,細網在當捕捉磷蝦時,會被破開,以致影響獲量。另外一個問題是磷蝦的運送。由於整個網都聚滿了水,磷蝦會後此擠壓,造成失去磷蝦的體液。磷蝦必須很快進行處理,因捕獲的磷蝦會很在幾小時內變壞。因此一般的處理方法就是分開後面的肌肉部份及前面部份,並分開幾丁質甲殼,以生產雪藏製品及濃縮粉末。用磷蝦的高蛋白質及維生素喂飼動物。只有嗜好海生的日本人才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將鮮活的磷蝦長途運輸送回國內。

而鯨魚在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其他魚類所不可取代的地位。選是膾之,最好的部位是尾肉。在「笠戶」料理店拿手的鯨料理是醬煮,就是把糯米餅似的膏肉久煮,湯呈白色,盛在黑漆木碗中送到每一位的食客面前。雖然這樣的處理方法有違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所說的陰翳之美。但是濃郁的湯料和撲鼻的濃香卻顯然更能直接的挑起食客的**。

「象這樣的鯨肉料理現在在日本國內可是價值不菲啊!」藤原貞敏子看著眼前花樣繁多的磷蝦料理和噴香的鯨肉醬煮濃湯,不禁微笑著對著在座的諸位「菊之社」的高級幹部說道。「是啊!聽說農林水產省今年又迫於世界環保組織的壓力早早的從從南極附近海域撤走了捕鯨船隊,結束本年度捕鯨活動。今年國內的鯨肉產量將比過去幾年又將大大的減少了啊!」武田綱守無奈的搖了搖頭附和道。

「該死的米國鬼畜到處掠奪石油等自然資源也就算了,竟連大和民族生存所必須的蛋白質也不放過。」猛然拍案而起的是巴西日本僑民的長老級人物赤城若松。這個已經年逾古稀的老頭顯然依舊性如烈火。

「日本是世界捕鯨業最達的國家之一。大和民族愛吃鯨肉,鯨肉也是日本飲食的重要部分,要求日本人停止捕鯨就猶如印度人要求西方人停止吃牛排一樣可笑。」與赤城若松的火暴脾氣相比,日僑商會理事長加賀有明顯得要從容和淡定的多了。隨後他更就日本食用鯨魚的歷史堪堪而談。在日本歷史上,鯨魚製品是盛大宴會上和節日里的上等菜肴。19o6年日本用現代技術開始大規模捕鯨。在日本的鯨肉料理店中,人們用刺身、油炸、火鍋、蒸煮等各種烹飪方式來加工鯨肉,鯨的皮和脂肪也有特別的烹制方法。據說,早在13oo年前,日本人就開始食用鯨肉,鯨肉在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精通日本歷史的藤原貞敏子當然清楚,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遺迹表明,繩紋時代日本人就已經吃鯨肉,當然不是當時國力有限的日本無法像中國秦始皇那樣用「強弩射大魚」,而是守株待兔式,吃的是活著擱淺或死了漂來的鯨。公元675年天皇下詔,嚴禁吃牛馬犬猿雞,但鯨是「魚」,沒有腿就照吃不誤。江戶年間有一位國學家叫小山田與清,極力反吃肉,認為吃肉惹惱了祝融,江戶才火災不斷,而1832年刊行的《鯨肉調味方》可能就是他編寫,記載了鯨身上七十來個部位的吃法。此前的176o年山瀨春政著《鯨志》,已認識到鯨不屬於魚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們偷吃豬肉就把豬叫作山鯨。

不過歐美人捕鯨是為的是鯨油,那些從遠古以來便統治海洋的巨獸的脂膏照亮過倫敦、巴黎的街頭,而以鯨油為原料的蠟燭也曾是美國的重要輸出品。從皮骨取油,肉難以保存,便丟進海洋,並不像日本幾乎整個都利用。日本主動出擊捕鯨始於16世紀末,先用矛,後用?,像標槍一樣投擲獵殺鯨群。1675年以後用網圍捕,最終成為日本漁民的獨門功夫,漁獲量大增。

日本的烹飪古籍上舉鯨為第一,鯉魚第二,其他魚類等而次之。織田信長向朝廷貢奉鯨肉,也有人獻給豐臣秀吉一頭鯨。起先鯨肉只能入武士及富裕庶人之口,19世紀初江戶的中等人家也吃上了,乃至有這樣的打油詩:把鯨字的京改為江吧。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也畫有捕鯨圖。網式捕鯨只能在近海施展,直到德川幕府鎖緊了國門,不許出遠洋,才最終保全了日本近海鯨群。不料,美國的捕鯨帆船卻鼓風向西,直逼日本,回遊到近海的鯨大大地減少。那時候美國人捕鯨之兇狠,有世界名著《白鯨》為證。186o年佩里率艦隊叩關,日本稱之為「黑船」,就是來要求日本為其捕鯨船隊提供補給基地的,可以說,鯨把美國人引到了日本。國門被敲開,日本人走向世界。1899年買來挪威捕鯨炮,從而組建遠洋捕鯨公司,1934年第一遠洋到南冰洋捕鯨。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徵用這些捕鯨船,最終統統被擊沉在太平洋的戰場之上。但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國內民眾生活十分困難,為了解決十分吃緊的糧食和維持國民日常生命的起碼營養,日本政府開始鼓勵有關方面大量捕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不讓日本駛入南冰洋,但麥克阿瑟說:「不讓他們去捕鯨,以解決糧食困難,難道你們出錢救濟嗎?」就這麼一句不幹痛癢的話令日本人感激涕零,國會甚至給這位佔領軍總司令頒了一紙獎狀。

從此日本人一而不可止,1962年上市鯨肉竟達到23萬噸,多了便不值錢,大快了窮人的朵頤。以搞笑起家、以導演名聞世界的北野武回憶,說東京奧運會(1964年)的時候,吃的是15元一碗的炸鯨蓋飯,喝的是添加了亂七八糟色素的飲料。我出於好奇,象武田綱守這個年紀的日本人上學時午餐幾乎頓頓吃炸鯨肉,而今一想就反胃。與村上春樹合著《翻譯夜話》的翻譯家柴田元幸,更他在隨筆中寫到了吃鯨的年代,讚不絕口。

但是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和國際環保組織的壯大,日本的遠洋捕鯨行動開始不斷遭到國際抵制。由於人類的捕殺,目前全世界13種鯨中已有至少5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鯨類,國際捕鯨委員會自1986年起禁止商業捕鯨活動,但1987年這一禁令出現鬆動,允許「以研究為目的」的限量捕鯨活動。儘管遭廣泛反對,日本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鯨類。

一方面捕鯨在日本早已形成了一套頗具規模的產業鏈條。圍繞捕鯨活動,常年以來日本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和市場。目前,日本僅太平洋地區就有捕鯨船1ooo艘,產業工人1o萬人以上,並擁有北海道函館市、和歌山縣太地町以及山口縣下關市等六個捕鯨基地。在這些地方,善於捕鯨的男子成為姑娘們心中的英雄。各種鯨魚博物館、紀念碑、資料館林立。而鯨魚肉更是價格不菲,其尾部的瘦肉每公斤高達6ooo日元(約合55美元),普通瘦肉每公斤26oo日元,上等皮每公斤33oo日元。捕鯨每年給日本創造的財富僅批商業價值就過32oo萬美元。

同時對於捕鯨,日本政府更時常可以擺出一幅理直氣壯的嘴臉。除了每年不惜斥5oo萬美元巨資在國民中推廣「食鯨文化」,並在全國設立專門的「鯨魚美味協會」。每當捕鯨船返回之際,捕鯨協會則會動類似「拯救鯨魚,食用鯨魚!」的促銷活動,並在全國巡迴宣傳號召公眾食用鯨肉。不少學校的學生也被強行灌輸相關的知識,校餐中自然也被加入了鯨魚肉。日本的一位市長曾坦白地說:「我擔心我們的飲食文化行將消亡,這正是我們在學校食堂開始供應鯨肉的原因。」日本官員更是**裸地宣稱:「美國人要求我們停止捕鯨,就如同印度人要求美國人停吃牛排一樣。」

更有日本學者宣稱海洋魚類減少,其原因之一是被鯨吃掉了。世界漁業生產量為一億噸,但是由於鯨搶食吃,要吞食全人類食用的三五倍。2o世紀初南冰洋大約有8萬小鬚鯨,現在已多達76萬頭,用日本知名作家―著有《鯨的歷史與科學》、《鯨與日本人》、《鯨的歷史與文化》等讀物的小松正之的話說,南極的鯨魚早已多如蟑螂,今後一百年捕殺2o萬頭也不會出問題。雖然這種理論多少總能讓人想起法西斯的種族滅絕論調。但是由於日本捕鯨是在公海進行的,所以各國都無法採取強制行動進行攔阻。國際環保組織和志願者們也只能採取最簡單最無奈的非暴力方式,但往往效果甚微。這種國際強制力與規制的缺失進一步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因此自1986年以來,已經有兩萬多頭鯨被捕殺,其中絕大多數命喪日本人之手。

但是隨著時間進入21世紀,對於日本捕鯨活動的抵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各國政府對日本的捕鯨行動進行「口誅筆伐」之外,國際環保組織更是採取實際行動來「討伐」日本遠洋捕鯨船隊。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船「希望淘寶網女裝天貓淘寶商城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www.taobar8.com」號在日本捕鯨船出后,立即跟蹤拍攝日本捕鯨過程,然後向公眾展示日本的血腥行為。更為激進的「海洋守護者」協更採取直接的行動以阻止日本的野蠻暴行。該組織的船隻2oo7年年初曾與捕鯨船隊的旗艦「日新丸」號生激烈碰撞。隨後,「日新丸」號就生了火災,造成一名船員喪生。這一事件最終迫使日本捕鯨船隊提前「收工」。

雖然日本農林水產省水產廳一位官員拉高嗓門說:「我們視任何暴力制止合法正當捕鯨活動的行為為恐怖主義,我們不會容忍這種行為。」但是事實上面對西方各國日益壯大的「反捕鯨」聲討,日本政府雖然表面上已經強硬,但是事實上早已色厲而內荏。

有道是先者制人,後者制於人。而從世界歷史的展上看,日本事實常常扮演著後者的角色。事實上捕鯨的風潮早已在19世紀中葉開始在西方大行其道。不過當西方龐大的捕鯨船隊橫行大洋之時,日本人還只能在自己近海小規模的捕殺鯨魚而已。隨著石油工業興起,歐美的捕鯨業日漸式微,1958年日本捕鯨量才最終拔了世界頭籌。於是196o年代末歐美興起全面禁止捕鯨運動,1972年美國更提出商業捕鯨暫停十年,這時捕鯨的舞台上腳光單單照著日本。

日本人沒鯨吃,就更得進口牛肉,大概這也是美國、澳大利亞的如意算盤。而且美國打壓日本,對本國土著的捕鯨卻網開一面。其實,在捕鯨這件事上很多日本人並不在乎吃不吃,而是厭惡把歐美社會的總是喜歡他們偽善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們。大和民族覺得被欺負、被歧視,起而抗爭,因此更為激烈的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及「雙重標準」,多少顯得有點悲壯。

「其實對於19世紀末才藉助著工業革命的巨變,擺脫中華文明藩屬地位的日本而言,這種作為後進者的倍受壓制可以說是伴隨著日本一路走來。當西方殖民者早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將勢力範圍劃分之際,剛剛走出幕府時代的日本不得不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來換取對日薄西山的清國及其藩屬朝鮮鄰國動手的資本。」面對著滿桌的佳肴,上了年級的武田綱守不由得變得有些悵然起來。

「失之於美俄者,取償於朝鮮與清國。」在從明治維新的劇烈變革之中走來的日本新一代政治家看來,這種暫時的屈辱無疑是有著巨額的回報的,通過源源不斷的從西方世界汲取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戰爭機器,日本最終用武裝著西方槍炮,頭腦中灌輸著異化了武士道的「皇軍」成功的擊潰了在腐朽體制緩慢「開化」和革新的朝鮮和滿清。而在獲得豐厚物質回報的同時,日本也第一次在西方列強面前感受了尊敬和認同。

19o2年1月3o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五世―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駐英大使林董簽署《英日同盟條約》的消息傳來,整個日本朝野不無為之歡欣鼓舞。在經歷了「三國干涉還遼」(注1)的苦痛之後,日本可以與當時世界屈一指的西方強國結成戰略同盟無疑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日本國內不乏有野心家就此提出了「日英聯手」瓜分世界的大戰略,甚至有些日本政治理論家在聽聞了大英帝國在兩次「布爾戰爭」(注2)中的捉襟見肘之後,自大的提出了「先與英國聯手,最終取而代之」的天真設想。

但是所謂的「英日同盟」最終不過是一場英國人通過武裝日本以對抗沙俄在遠東擴張的代理人戰爭而已。在剛剛進入2o世紀之初,隨著英國執行「光榮的孤立」政策,歐洲在三國同盟(德、奧匈和義大利)和俄法同盟之間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均勢。由於這兩大陣營之間的競爭造成緊張狀態,以及害怕這兩個防禦性同盟會聯合成一個大6聯盟來反對英國,於是強國之間形成了僵持局面,這種形勢促使它們把注意力指向亞洲和非洲。

因此從這種觀點看,沙俄侵佔中國東北並不僅僅是侵犯中國主權的一個孤立事件,而且是對現存國際秩序的嚴重破壞。尤其是日本,它關心自己在朝鮮和滿洲的地位,而美國則擔心中國門戶開放的前途。英國感到它在北京的影響和在長城以南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另一方面,法國支持俄國前進,德國也暗中鼓勵俄國向東擴張,以使俄國的注意力從歐洲轉移出去。

此時的英國無疑處在十字路口。它的「光榮的孤立」政策使它找不到盟友,布爾戰爭又牽制了25萬名英國士兵達兩年半之久(1899年1o月―19o2年5月),這暴露出英國防禦力量的薄弱和它的孤立政策的危險。為了保護它的帝國和保存它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英國被迫放棄孤立政策,拚命尋找同盟者。最初它選了德國。倫敦曾希望淘寶網女裝天貓淘寶商城淘寶網女裝冬裝外套www.taobar8.com19oo年1o月的英德協定(它曾保證維持中國現狀)會阻止俄國向中國東北推進推進,但德國後來把「滿洲」排除在協定之外,此舉顯然是為了避免開罪俄國。英國再三企圖與德國結盟而未獲成功,這便迫使倫敦另找新的同盟者。法國因它在法俄同盟中的地位而不可能追隨英國;美國則堅持傳統的「不介入同盟」的政策,而且它剛打過西班牙戰爭,所以它無心在海外進行冒險活動去保衛「門戶開放」政策。這樣一來,日本就成了唯一可能的新同盟者,而且更吸引人的是它的海軍力量和人所共知的仇俄情緒。

19o1年,根據英國海軍部計算,「中國海域」上的俄法聯合海軍力量,在戰艦數量上以九比四過英國,但英國若與日本結盟便會使它在戰艦數量上以十一比九重新佔據上風,而在巡洋艦方面也佔有優勢:這就無需從它的歐洲艦隊調來艦隻了。除軍事考慮之外,英國人還關切俄國人可能通過他們控制滿洲來支配北京,關切俄國的經濟影響,例如通過比利時的資金興建京漢鐵路以滲入長江流域―這裡卻是傳統的英國的利益範圍。

而更令有一點使人不安的是,俄國在西藏活動的加強導致當地政教合一的喇嘛,們在19o1―19o2年派遣了兩個使團前往俄國。如果不加制止,俄國人的南進可能威脅印度的安全。因此傳統的恐懼心理又再次閃現,英國人覺得當務之急是與日本人結成聯盟以阻止俄國人前進並維持英國在亞洲的優勢。英國是個遼闊的帝國,孤立於歐洲政治之外,現在又面臨著俄國人的新威脅,所以它是舍此別無其他辦法了。為了阻止日本與俄國可能達成將會嚴重危害英國在亞洲利益的任何協定,英國與日本駐倫敦公使的談判進行得很快。

雖然沙俄和法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擴大俄法同盟的範圍,使之適用於東亞,但這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最終英日同盟使俄國的盟邦法國不敢參戰幫助沙俄。因此經過對兩國的幅員、軍事準備和財力資源作了認真的估計之後,東京作出了戰爭的決定。日本政府的高層認定日本將贏得戰爭之初的勝利,在取得優勢地位之後再著手和平解決。時任日本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便向天皇奏報說:「這是一次日本在戰場上將十戰六勝的良機。果真如此,我們就能指望某個國家會為和平談判而出面幫忙。」最終19o4年2月1o日,俄國和日本互相宣戰。

面對著效率低下的沙俄遠東軍團,日本軍隊可以說是抽到了所有的好牌。到19o5年春天,日本海、6軍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攻佔了俄國在遠東最大的海軍基地―旅順;將俄國6軍趕出了中國東北南部;在庫頁島成功登6;並徹底摧毀了俄國的海軍,甚至使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巨大的戰爭消耗也令日本在軍事上和財政上都已疲敝不堪,最終請求美國總統羅斯福大力幫忙實現和談。

雖然和平最終得以降臨,但是日本所得卻遠沒有動戰爭之初所想象的那般豐厚,沙俄不僅沒有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對於在中國東北勢力範圍,莫斯科也顯得相當吝嗇。根據19o5年9月5日締結的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地位;雙方在十八個月內從滿洲撤出軍隊;把滿洲歸還中國,但俄國同意,經中國的認可,將遼東租借地和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俄國同意將庫頁島南半部及其毗連島嶼割讓給日本。日、俄兩國均有權在滿洲駐軍以保護它們各自的鐵路,但每公里不得多於15名士兵。

這樣的結果最終使日本清醒的認識到在國際政治的角斗場上永遠沒有雪中送碳的慷慨。日俄戰爭之後,沙俄在遠東的勢力一蹶不振。英國借日本之手消除了沙俄在遠東的威脅,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歐洲制衡德國的一支重要力量。二者功過相抵,甚至得不償失。為了維護歐洲的「均勢」,英國不想讓日本過分削弱沙俄,因而一方面力勸日本在對俄談判中不要提出過於苛刻的媾和條件,另一方面則同意與日本續簽英日同盟條約,使日本不再擔心沙俄的報復。於是在19o5年和1911年,英日又兩次續簽了同盟條約。英國這種「背信棄義」的作法,無疑令躊躇滿志的日本為之不滿,而一種受歧視和愚弄的感覺更令向來狹隘的日本矢志報復。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政府要求日本根據《英日同盟》的協定派三個軍團15個師團的6軍去歐洲助戰之時,日本政府便開出了令英國政府震驚的條件:1.協約國一致協力,大家拿出最後資源。2.協約國承認日軍的自由,俄羅斯軍隊以日軍行動為基準配合。3.協約國方面負擔日軍的軍費和軍需物資供應,第一年軍費62億日元,運輸船舶6o萬噸。4.中國作為日軍的補給基地,西伯利亞鐵道歸日本軍方管理。

這樣的條件英國和協約國自然無法接受,但是日本還是日本向德國宣戰,擠進戰爭去渾水摸魚,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大撈油水。日本6軍出動了一個師團和海軍的第二艦隊,加上英軍一個營配合於1914年11月17日攻佔了德國的租界青島,日本海軍則派了一支「南遣艦隊」,在1914年1o月14日就把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的德國殖民地照單全受。在戰爭後期更出兵正在內戰之中的俄國後院―西伯利亞,試圖建立一個忠於東京的偽政權―「沿海州共和國」。

尤其是在第二次英日同盟簽訂之後,日本利用英國的支持,一步步染指東亞大6,不僅佔領了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吞併了朝鮮,甚至不顧英國的警告,大肆排擠英國東亞大6的商業利益,使英國在東亞大6上的各項「特權」大受侵害。19o7年英俄結成針對德奧的協約之後,以沙俄為假想敵的英日同盟已無必要。隨後,英日兩國又在關稅問題上生爭執,特別是英國國內害怕日本借《英日同盟條約》,把英國牽入日本未來與美國的戰爭之中,故而英國輿論界要求廢除英日同盟的聲音越來越高。

大爭之世更為其利,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日本的種種述求卻無一不遭到了以英美為的西方世界的全力打壓。巴黎和會雖然承認了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的權益,但是後來1922年美國提議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卻最終逼著日本在《九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日本,中國)條約》上簽字,放棄了在山東的權益。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定補充條約,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係,可謂一石三鳥。《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鐘,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而日本則由此開始獨自面對西方列強和所謂「aBnetbsp;「作為後進者的日本與其說主動的去挑戰英美的霸權,不說是被動的掙扎在衰弱和滅亡的邊緣。」面對武田綱守的唏噓,赤城若松感慨的回應道。在他們這一代的日本人看來,2o世紀中葉的那場戰爭無疑是西方列強強加給日本的,中日戰爭的源頭是英、美試圖武裝中國來撼動日本在東亞的主導霸權,而太平洋戰爭則是美國對日本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日本在被不斷削弱時的自然反應。總之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各位,我們大和民族無疑是優秀的神之選民。但是作為孤懸於西太平洋之上的島國,地理上的隔絕註定了我們無法與這個星球上的大6文明那樣保持著良性的交流和互動,海洋保護了我們,但同時也束縛了我們。」品了一口桌上的清酒,藤原貞敏子微笑著開口說道。在她清麗的聲線之下,原本喧囂的大廳頓時變的安靜了下來。

「在農業文明時代,由於我們比鄰著領先於全世界的中華帝國。因此沐浴在盛唐光環之下的我們同樣建立起了絢爛的農耕文明。但是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我們卻險些和垂老的中華帝國一起落入腐朽。太平洋戰爭的失敗,與其說我們是敗給了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不如說是我們不徹底的革新敗給了工業時代。」藤原貞敏子雖然年輕,但是所表的見解卻令諸多長老也不得不點頭稱是。事實上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工業革新度便一直遠遠落後於歐美。這種科技和工業生產能力上的落後直接導致了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上的停滯和落伍。當日本6軍還在大規模的使用騎兵時,西方列強的裝甲部隊早已橫掃戰場。當日本海軍靠著對「零」式戰鬥機的不斷修繕來保證制空權時,美、英等國的新式戰鬥機早已將曾經先進的「零」式戰鬥機打成了太平洋上的火雞。

「戰後,雖然我們的父輩們痛定思痛,用十二萬分的努力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了『日本製造』的品牌。但是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之中,我們早已敗給了美國人的創造能力。」藤原貞敏子繼續徐徐道來,戰後日本在經濟的成就或許的確驕人,但是隨著美國人在信息時代的領先,事實上日本在戰後的經濟積累正在被逐步的削弱和耗盡。

「所以在已經到來的資源時代里,大和民族想要延續和再度崛起的話,便必須擺脫後進者的身份,先拔頭籌、主動出擊……」。藤原貞敏子的話語雖然輕柔但卻顯現出一種遠勝一般男性的豪邁,在沉寂了片刻之後,整個大廳里最終掌聲雷動起來。

――――――――――――――――――――――――――――――――

注1:「三國干涉還遼」―在日本的歷史書上被稱為「三國干涉之事件」,指的是甲午戰爭后,清朝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約定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六日後,俄國、德國與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

注2:布爾戰爭―英國人和布爾人之間為了爭奪南非殖民地而展開的戰爭。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來到南非。他們和葡萄牙、法國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19世紀晚期,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士自由國相繼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和金礦。英國殖民者覬覦這些寶藏,於188o年與布爾人爆戰爭。戰爭初期,英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在輕捷靈便的布爾人面前多次遭到失敗,隨著援軍的抵達,英軍才逐漸掌握主動權。兩次布爾戰爭斷斷續續的持續了22年,因此稱得上英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

注3:「aBcd包圍網」―,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亞各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封鎖而給予的稱號。aBcd包圍網取自四個國家的頭一個英文字母,包括美國(amerinet)、中國(neta)與荷蘭(dutch)。由於日本的擴張及排除其他列強勢力,引當時英國與美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與經濟封鎖。其中石油與廢鐵的禁止輸入對日本的影響最大,日本也因此與美國、英國進行談判。英國開出三個條件:日軍撤出中國大6、廢除日德意三國同盟、不承認重慶國民政府以外的中國政權,美國也提出內容相差不大的赫爾備忘錄。日本視此為最後通牒,而準備對英國與美國宣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的力量之天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龍的力量之天狼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