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三)
與位於亞歐大6和北美大6極北之顛的北冰洋相比,孤懸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南的南極大6一直以來都遠離非擾。由於大多數的文明都遠離這片冰雪大6,因此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之中,大多數人都對這塊充滿了神秘和未知的「第七大6」缺乏了解。
但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嚮往,早已將這片土地的想象眷刻在人類童年時代就的畫布之上。這種上古的「地理文獻」(也不妨視為神話故事)-《山海經》便曾記錄了中華先祖於上古時代就開始了世界地理的調查和勘測。在《山海經.海外東經》中便記載:「帝命豎亥步,自東西至於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又以《淮南鴻烈.地形訓》:「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說的是為民治水的英雄-大禹,同時也是一位週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宏大治水工程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萬里又75步。又派遣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由此得出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
《山海經》中所謂的「南極」、「北極」或許還不足以證明中華民族的先祖已經了解了這兩片神秘的地域。但是中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著七千年前的古人制的澳大利亞地圖擬人化陶頭像,該頭像象一個正在思考的老伯,故《山海經》中稱澳大利亞為「伯慮國」。陝西省西北大學的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五千年前的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擬人化的地圖,即那個被稱為「陶祖」,又稱為「且形器」的有名小陶器。該陶器高五點九厘米,陶器的輪廓與現代繪製的南非地圖輪廓完全吻合。因該地圖《山海經》稱非洲為「離.耳國」。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五千年前的刻著擬人化南美洲地圖頭像的陶瓶,瓶頭刻著一個披著長的人頭像,故《山海經》中稱南美洲為「披人」。湖南城頭山文化群的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約5ooo年)出土的泥塑動物中,又出現的澳洲袋鼠和南極洲的企鵝栩栩如生的圖象,卻又令人頗費思量。
因此有學者得出中華文明從2.5萬年左右就開始了全球性開拓,經過有巢氏、燧人氏到15ooo--8ooo年的中華伏羲、神農時代中華文明和人種已幾乎遍及全球,是中華全球大統的大九洲時代;反倒是到了黃帝時代,「德不遠播」,在中華本土形成小九洲。《淮南子.精神訓》比較了伏羲女媧神農時代的「治極之世」和黃帝時代的治理,認為黃帝時代相差太遠,伏羲女媧神農時代是治極大九州時代,東至太平洋島嶼、美洲,南至今東南亞、澳洲、南極洲,西至西極三危,北至北極圈內。而黃帝時代雖有繼承卻失去遠程控制而相對「德不及遠」,是為小九州時代,或許更是只能當作一家之言了。
與中華文明諸多記載的繪形繪色而顯得「雲山霧罩」相比,代表著西方文明曙光的古希臘人則顯得理性和嚴密的多了。據說北極圈的概念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度33分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此時一個叫畢達哥拉斯(注1)的愛琴海學者和他的學派推翻了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6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6。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因此在在地球的南方一定會有一塊與北方相對稱的6地,以保持地球的平衡。他們還把這塊想象中的巨大6地叫做「austra1ia」,它的意思是「未知的南方大6」。並且在當時的地圖上,還畫了一塊位於南方的巨大的6地。但是古希臘人天真的將那塊南方的大6想象成土地肥沃,鳥語花香,居住著文化高度達的居民卻實在令人有些啼笑皆非。
1519年9月,弗迪南德.麥哲倫從西班牙出,企圖尋找一條繞過南美洲駛向印度的航道。他率領船隊沿著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一路南下,在南緯52度的地方現了一條海峽,並穿越海峽進入了太平洋,這個海峽後來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而海峽南面的火地島就被當時的地理學家認為是那塊「未知的南方大6」的邊界。但不久之後,一些被暴風雨吹到更南邊的航海家現,火地島只是一個小島,與南方大6並不相連,稍後又有人乘船繞過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他們說,再往南,除了南大洋的廣闊海水之外,似乎什麼也沒有。
而就在在南美洲方向的探索令人失望的時候,從另外一個方向卻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有些西方學者現在阿拉伯和中國的一些古代文獻中都曾提到,從印度尼西亞群島再往南,在遙遠的南方確實有一塊大6。16o5年,荷蘭航海家威廉.約翰遜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出,先向東行駛到新幾內亞南岸,然後南行度過托雷斯海峽,到達了今天的澳大利亞的卡奔塔利亞灣一帶。他在這裡看到了袋鼠等奇異的動物,看到了使用奇特的原始工具的土著人,也現了沙礫中的黃金,認為這裡就是人們尋找已久的那塊「未知的南方大6」。他們將這裡命名為「新荷蘭」,但是其他歐洲國家卻偏好將這片土地稱之為「未知的南方大6」-「austra1ia」,這就是澳大利亞名字的來歷。
一百多年後的177o年,英國著名航海家庫克船長率領的考察船「努力號」從紐西蘭向西穿越塔斯曼海,於4月29日到達澳大利亞東南部(今悉尼一帶)。到達這裡之後,英國探險家們才現原來「澳大利亞」只是一個孤懸海中的大島,與真正的南方大6並不相連。消息傳到歐洲,有些地理學家不禁感慨地說:「『未知的南方大6』還沒現,倒先把名字讓人給佔去了。」
1772年,英國皇家學會與海軍部決定再一次派庫克深入南方的大洋,去尋找「austra1ia」。這次航行歷時達三年之久,航程過了1o萬公里。庫克率領的船隊冒著--4oc的嚴寒,繞過一座座巨大的冰山,在南緯7o度的大洋中整整航行了一個月,但他還是沒有找到想象中的南方大6。庫克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在南極點附近一定存在一塊6地,那裡是南大洋里所有冰塊的來源。」但是他又說:「即使存在一塊6地,那裡也是極小的冰雪覆蓋的人類難以達到的地方。」
庫克船長的航行,徹底打碎了自古希臘羅馬以來西方人將把「austra1ia」當作一塊美好的世外桃源的夢幻,而把南大洋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寒冷無比的氣候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那麼,這塊冰天雪地之中的「未知的南方大6」確實存在嗎?如果它只是一塊冰雪覆蓋的6地,對人類又有什麼意義?
雖說庫克船長尋找「未知的南方大6」的航行,徹底打碎了流傳已久的關於南方樂土的夢幻,但尋找「未知的南方大6」的旅程並未就此中止。夢想著未知樂土的浪漫主義者引退之後,懷著各種完全不同動機的西方探險家們繼續走上前台。他們為尋找冰天雪地中的「未知的南方大6」,開始了新一輪激烈的競爭。
18o6年8月,英國一家捕獵海豹和鯨魚的公司從紐西蘭向南航行,現了奧克蘭群島。181o年7月,澳大利亞人哈薩伯拉夫現了更靠南一些的麥誇利群島。哈薩伯拉夫的航船被風刮到了南大洋,讓他誤打誤撞地現了南極半島附近的南設德蘭群島,並宣布該島歸大英帝國所有。人們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接近了南極洲,揭開「未知的南方大6」神秘面紗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但是最終是誰揭開了南極大6的神秘面紗,各種說法卻大相徑庭,可以說南極大6從進入世人的眼球開始的那一剎那便伴隨著不斷的紛爭。英國人說,182o年1月3o日,英國皇家海軍人員愛德華。布朗斯弗德在南設德蘭群島向南眺望,最先看到了海峽對面的南極半島。俄國人說,他們的探險家別林斯高晉船長在南大洋航行時,在南緯69度、西經2度處見到了一塊冰雪覆蓋的6地,這一天是182o年1月27日,比英國人早三天,因此,他們才是最先看到南極大6的人。而美國人卻說,「看到」與「現」不是一個概念。美國人約翰.戴維斯1821年2月在南極半島的格拉海姆地停泊,並登上了這個半島,他才是南極大6的第一個現者。而英、俄、美無疑是近代西方最為強悍的霸主,在他們的輿論壓制之下,其他一些國家對南極州的「認領」自然都成了歪理和邪說。
184o年,另一個美國探險家查理斯.韋爾克斯中尉,來到南極東部的威爾克斯地,他作出了一個在當時頗具爭議的判斷--南極是一個大洲。後來歷史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未知的南方大6」終於有了一個公認的正式的名字--南極洲。從此南極洲成為人類世界公認的第七大洲。而對於這塊約佔世界6地總面積的9.4%的遼闊大6的爭奪也就從這一刻全面展開……。
1823年2月英國人威德爾南下到南緯74度15分,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9837年9月--184o年11月法國迪爾維爾曾力圖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184o年1月18日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度3o分、東經154度。19o8年英國的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度23分,離南極點僅差18o千米,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o9年莫森、戴維斯和麥凱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度24分,東經155度18分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找南方大6,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南極的帆船時代。2o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儘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極和南極點,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南極的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o年代中期,人類在南極探險逐漸用機械設備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6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南極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各國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南極的科學考察時代。
而從1959年12月,由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開始。南極可以說是進入了條約時代。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廢物,凍結對南極的領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入了《南極條約》。
2o世紀5o年代起,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相繼來到南極規模的實地考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考察站。進行了空前南極科學考察站,是考察隊員賴以生存和開展科學考察的基地、大本營。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設備、建築都較簡易的夏季考察站,僅供考察隊在南極夏季宿營和工作,在嚴寒的冬季就關閉。在南極洲約分佈有1oo多個夏季考察站。
另一種考察站稱為常年科學考察站或叫永久性考察站,是為了長期開展南極綜合性多學科考察而建立的。站址選擇要求高.建設和維持費用大,站上備有各種功能建築用房.如通訊室、電站、科學實驗室、隊員健身房、倉庫以及油庫、車庫等。一個大的南極科學考察站有十幾棟甚至更多的建築.例如,美國麥克默多站有上百棟建築,夏季可容納上千人居住、工作,冬季也能容納2oo人。
各南極考察國根據自己國家開展南極考察的需要和經濟實力在南極建站。第一個常年南極科考站是澳大利亞於1954年建在東南極大6沿海的莫森站。到目前為止,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4o多個越冬考察站,其中維持站數比較多的國家是阿根廷、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智利等。而這些南極常年科考站絕大多數建立在南極大6沿海岸,其目的不言而明-是為了停靠考察船,方便補給。但是美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卻選擇建在南極點之上,俄羅斯的東方站建立在內6南極高原上。這兩個考察站常年需要靠飛機進行補給,每年維持費用十分昂貴,但是其戰略意義卻十分重要。
南極地區一共有四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前三個點已經分別由美國、法國、前蘇聯分別建站。唯有被極地科考界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內6冰蓋最高點-海拔4o83米的dome--a(冰穹a)地區依舊還沒有被人強佔。而2oo8年12月1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抵達南極的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在艱難抵達南極之後,出動11輛極地越野車、43部雪橇,裝載物資625噸開始向冰穹a挺進,他們的任務是在南極的制高點上插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中國第一個南極內6科學考察站-崑崙站。
2oo9年1月27日崑崙站最終在南極內6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落成,雖然最初崑崙站主體建築不過由11個工程艙拼接而成,工程的建築面積僅為236平方米,只能可供15至2o人進行夏季科考。但是根據規劃,3至5年後,崑崙站將逐步升級擴建到平方米,最終成為可以滿足中國科考人員越冬的常年站。以崑崙站為依託,中國將有計劃地在南極內6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而就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南極科考的行列中來,南極的環境問題也倍受世人矚目之時,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卻早已響起。就在英國對南極宣布將對南極地區部分海床提出主權的同時,英國海軍的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高調進入南極冰蓋,進行所謂的「科學考察」。
更有南美國家的媒體暴料說:美國早已經在南極大6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存在。只不過常駐南極大6的被掩飾為是美國的國民警衛隊,統領是一位神秘博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極地計劃辦公室主任卡爾.a.埃爾貝。即便在資訊如此達的今天,在號稱透明度很高的美國,想了解埃爾貝博士的詳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官方網站上,其他官員和科學家的詳細資料都一目了然,而埃爾貝的資料除了電子信箱、傳真及電話號碼,外加頭銜說明「主任」外,別無他料。
而在網上搜索「埃爾貝」所得的結果也就寥寥數條新聞,其中一條是美**事海運司令部2oo7年2月5日新聞稿中提到了他的名字。根據這份新聞稿可以得知,「在埃爾貝的指揮與協調下,美**事海運司令部圓滿完成了本年度美國南極科考站的大規模補給運動任務。」
當時美**事海運司令部的「mV美國燕鷗」號貨輪向美國在南極最大的基地-麥克默多科考站運送了大量的補給物資。「船靠碼頭的第一天,就卸下了162ooo桶的燃油。」而這些燃油的品名五花八門,如果基地小型電機用油,到直升機用油全能滿足包括其中,而埃爾貝的一名助手更在向媒體解釋海運司令部的工作量時無意中透露說:「在接下來的4天時間裡,貨輪還要卸下29ooo噸的各種物資,包括各種設備、食物和其他給養。」如此龐大的補給量似乎很難解釋為僅僅是為了滿足科學考察的需要。
沒有人解釋埃爾貝保持低調的原因,但引人關注的是,美國的南極項目是世界上惟一以軍人為主的極地項目。美軍對南極計劃介入有多深?這一內幕一直鮮為人知。但不久前公開的兩份資料卻充分顯示了埃爾貝旗下的南極美軍究竟有多強大,從中也就不難了解埃爾貝等「極地計劃辦公室」人員為何刻意低調。
據最新資料披露,儘管「極地計劃辦公室」掛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旗下,但美國南極活動相當一部分是由美軍實施,其具體行動主管正是埃爾貝博士。而據《今日美國報》日前透露,在南極大6的美軍空中能力十分強大。這支空中力量主要是由紐約州空中國民警衛隊第1o9空運聯隊,和太平洋空軍第13航空隊南極支援特遣隊組成。第1o9空運聯隊飛行員駕駛至少7架Lc--13o雪地軍用運輸機,若干架c--141和c--5軍用運輸機定時往返美國本土、紐西蘭和南極大6,最高峰時每天可以起降7次。
除了空軍外,美**事海運司令部一直派船艦擔負支援南極行動的任務,其中數艘貨輪和偵察艦就是專供南極各項任務使用的。當然,由於《南極公約》規定任何國家都不得在南極大6駐軍,因此,駐南極美軍自然不能打出正規軍的旗號,而由國民警衛隊來承擔,並將指揮權歸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考項目極地辦公室主任埃爾貝的旗下。
曾經到過南極大6的《今日美國報》編輯傑克.威廉姆斯曾不無自豪的說,「美國拒絕承認其他國家對南極的主權,事實上絕大多數國家對南極的主權要求都不過是畫餅充饑,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這樣一天能在南極降落五六架飛機,更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美國有這樣多的軍人常年駐守在南極!」
在經過了漫長的準備之後,早已在西方人的夢想中魂牽夢繫千年之久的「未知的南方大6」此刻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它或許可以被稱為「資源時代」,因為南極大6所蘊涵的豐富資源正在越來越吸引正飽受資源枯竭危機的人類的目光-維多利亞地的大面積煤田,其南部的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6架的石油、天然氣,查爾斯王子山的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的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的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的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的硫磺,都在向著開採技術正日益成熟的世人招手。
但同時這個全新的時代或許也將是南極大6的「戰國時代」,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沒有一次如此大規模的財富和資源的分割是沒有經歷硝煙和烽火便和平完成的。
--------------------------------
注1: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497年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出生在愛琴海中的薩摩斯島(今希臘東部小島),自幼聰明好學,曾在名師門下學習幾何學、自然科學和哲學。以後因為嚮往東方的智慧,經過萬水千山來到巴比倫、印度和埃及(有爭議),吸收了阿拉伯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o年)。
他本人所創造的學派極其很重視數學,企圖用數來解釋一切。宣稱數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內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試圖研究數學的目的並不在於使用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他們從五個蘋果、五個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這個數。這在今天看來很平常的事,但在當時的哲學和實用數學界,這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實用數學方面,它使得算術成為可能。在哲學方面,這個現促使人們相信數是構成實物世界的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畢達哥拉斯本人以現勾股定理(西方人都稱畢達哥拉斯定理)而著稱於世。但這一定理事實上早已為巴比倫人和中國人所知,在中國古代大約是戰國時期西漢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便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商高那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以後的中國人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由於畢達哥拉斯本人曾經遊學東方,因此他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便現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未必便可以看成就是他本人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