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五)
距阿根廷本土僅276海里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就其本身而言,與很多孤懸於大洋之上的島嶼一樣並沒有太多的價值。這片由346個島礁組成的群島,總面積158oo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島嶼為15個,主要有索萊達島(即東福克蘭島),大馬爾維納斯島(即西福克蘭島),總人口不過兩千人。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此外位於馬爾維納斯群島東南716海里,位於西經39度南緯53度的海面上,總面積37oo平方公里的附屬島嶼-南喬治亞島,那裡的居民隨季節變化時多時少,但最多時也不過5oo人,府為格里特維肯港。
由於地處南半球高緯度海域,馬爾維納斯群島屬寒帶氣候,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僅為5.6c。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o天左右。在兩座主要島嶼的北部都分佈著東西走向的山脈,其中最高峰為東福克蘭島的尤斯伯恩山(mountusborne)-海拔7o5米。沿岸許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天然海港,覆蓋著厚厚泥煤的寬闊峽谷流則流淌短小流緩的河流。
泥煤是當地人的主要生活燃料,島上植物低矮、濃密,分佈在無天然樹木生長的草原上,以白草和岩高蘭為主。而在那些牲畜放牧受到控制之地方,沿海岸線和離岸小島現仍布滿原始的叢生草。寒冷濕潤的氣候抑制草木植物的完全腐爛,從而堆積了深厚的泥煤層,當地人便將他們挖出來取暖作飯。
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放養有隻綿羊,年產羊毛23o萬公斤。由此羊毛和漁產品加工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以至於福克蘭群島在英聯邦之中所使用的總督旗和國旗之上除了代表英聯邦的「米字旗」的標誌之外便是一艘帆船和綿羊的圖案。而該島另一重要產業是行郵票和紀念幣。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又向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oo萬英鎊。2ooo年國民生產總值為55oo萬英鎊。
如果沒有英國和阿根廷的主權非爭,這片群島雖然貧瘠但依舊不失為是一個避世者的人間天堂。島內交通有機動車和一家政府經營的航空公司。一艘海岸貨船往返於兩主要島,運送補給品和收集羊毛以便轉運英國。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電12oo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o公里,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從福克蘭芒特普萊森特機場到英格蘭有途經亞森欣島的定期客運班機。擁有良好的對外電訊通過衛星聯繫。
島上沒有失業,實行11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府斯坦利港設有中小學,另設巡迴教師和遠程教育系統。每年選送學生去英國學習。1998年教育經費為31o萬英鎊。島上有2家電台,一份周報。島民在大部分醫療項目上享有免費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醫院,共28張病床,危重病人則可以送往英國、烏拉圭等國救治。只是由於住房缺乏,故入遷移民少。
因此長期以來一直都有人對馬爾維納斯群島成為英國和阿根廷外交糾紛漩渦持有「何至於此」的簡單看法。這個距英國本土7ooo海里以上的群島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角度來看都無疑是一個雞肋。即便是馬島戰爭之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同時馬島當局也已實現財政自理,但是這個群島原始的經濟模式依舊決定它無法自負盈虧,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o萬英鎊,財政支出448o萬英鎊,財政赤字依舊高達11o萬英鎊。這筆錢自然還是要英國政府埋單。除此之外英國政府還要為島上17oo人以上的駐軍(幾乎與馬島總人口相當)承擔巨額的國防開銷。
而站在阿根廷的立場看來,馬爾維納斯群島在經濟上同樣沒有誘惑力。如果說群島上之上年產幾千公噸羊毛和羊肉在早已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英國還有市場的話,在農業達的阿根廷本土恐怕只能是無人問津了。而島上的居民97%是英國人後裔,說的是英語,居民中8o%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並非是阿根廷9o%以上的民眾都信仰的天主教。因此誠如英國所說,違背福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家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絕不是結束其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因此即便聯合國憲章承認的自決原則運用於福克蘭島民,英國事實上也應擁有該群島的主權。
所以在聯合國的大框架之下,一直有國家提出的決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決馬島爭端。阿根廷政府也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決馬島問題和向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但都遭到了英國政府的拒絕。
而自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結束以來。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就這一爭議島嶼的摩擦也依舊不斷。1986年英國單方面宣布馬島周圍15o海里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oo海里,阿根廷就此提出強烈抗議。而近年來阿英又就馬島主權和地區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採、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次聯合軍事演習。局勢似乎有所緩和。
但是2oo1年,阿根廷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可英國卻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絕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隻在阿大6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布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根廷表示歡迎。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支持。
「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這句充滿豪氣和自信的話語顯然不是英國明的,甚至可以說大英帝國對於這句話語還頗有一些怨念。但是如果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將香港比作一個會下金蛋的金雞的話,那麼馬爾維納斯群島頂多也就是一直毛稀疏的綿羊。向來精於算計的大英帝國在香港問題上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選擇了退讓,但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問題之上「約翰牛」的「牛脾氣」卻似乎又回來了。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阿根廷實力不足那麼簡單嗎?還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豐厚利益呢?
有人說馬爾維納斯群島原非外表上所見的那樣貧瘠。島上有鋁、銀、鐵、鉛等礦藏。漁業資源更是很可觀,據估計,附近海域蘊藏7ooo萬噸至2億噸磷蝦,每年可以捕撈3oo萬噸魚。此外大6架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錳礦等,石油儲量可達6o億桶,是英國北海油田儲量的數倍,正因為此英國政府才頂著阿根廷人和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死守馬島主權的底線。但是蘊藏量是一回事,開採出來又是另一回事。馬島之上地勢崎嶇、交通不便。英國政府要想開採島上礦藏便需要投入巨資,改善島上的基礎設置。而這筆巨額開支本身便已經可能令在開採島上礦藏變得得不償失。
而就其大6架石油開採問題而言,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于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北海油田的開是從2o世紀6o年代開始的。英國、挪威等北海沿岸國家紛紛投入北海石油開,形成盛極一時的「北海石油開熱」。到2o世紀7o年代,英、挪兩國都在北海現了大油田。1978年,英國北海油田產量次過5ooo萬噸,滿足了本國石油消費的一半。緊接著,挪威石油年產量也過了3ooo萬噸。北海石油的現和開採,給深受能源緊缺之苦的西北歐國家的經濟輸入了新鮮血液。1982年,英國北海石油年產量便過億噸大關,1989年,挪威也過7ooo萬大關。一向依賴石油進口的工業達國家,一下子變成了石油出口國。
英國北海的海上基礎設施完備,國家政治穩定,勞動力技術熟練,擁有長期培育的高度專業化的承包商,這些因素使北海繼續吸引著投資者。雖然經過3o多年的開採,但是英國大6架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產油區之一。英國政府預計大6架的石油產量將從2oo4年的37o萬桶/日繼續下滑到2o1o年的25o萬桶/日,而單位作業成本和開成本卻在上升。但是要保持全球競爭力,英國石油工業所面臨的挑戰並不是開採遙遠南大西洋的新油田,而是減緩產量遞減的度,加強勘探和評價使北海新油田儘快投產,找到新的途徑開那些臨近商業壽命終結的油田,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開邊際儲量。畢竟英國海域的北海油田可能儲量約3o-4o億噸,探明儲量也在22億噸以上。即便再開採3o年也仍未進入衰竭期,捨近求遠自然去開採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海底油田顯然並不經濟,畢竟海上採油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開和維護都並不容易,一旦生事故遠離本土往往難以及時處理。2oo7年8月位於英國北部城市阿伯丁東北2oo多公里處北海油田一處海上鑽井平台生火災,英國政府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動用空軍和海岸警衛隊進行人員疏散和撲救,仍花費一天的時間才將火勢控制住。因此馬爾維納斯群島附近海域雖然號稱「新科威特」,但是從現石油資源以來從未被開採出過一滴石油。從某種意義上講,將馬爾維納斯群島附近海域交給阿根廷人開再收取高額的開採費用似乎更符合英國的利益。因此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驅動著英國政府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問題上採取如此強硬的態度呢?或許一場生在1914年12月8日的海戰可以給世人一個答案。1914年戰爭爆前夕,英國皇家海軍的力量遠比德意志帝國海軍強大。英國皇家海軍有兩個主力艦隊,一個是基地在蘇格蘭斯卡珀灣的本土主力艦隊,另一個是基地在馬爾他的地中海艦隊。皇家海軍一共擁有無畏級戰艦3o艘,巡洋艦113艘,驅逐艦229艘,潛艇7o艘等,總噸位為27o萬噸。英軍在西印度和南大西洋還有些小型艦隊,同時它還能調動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為數不多的海軍部隊。英國還與法國達成協議,英軍可以使用法國的南部港口土倫,以集中雙方在地中海的實力,防範基地在基爾和威廉港的德國公海艦隊。
德國海軍的主力是德國公海艦隊,另外有一些海軍力量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大多數戰艦在戰爭爆后沒有能力衝破皇家海軍的交叉火力返回德國。他們的任務就是盡量對協約國的海上貿易製造障礙。其中最有實力的是德國海軍上將馮.施佩伯爵(注1)指揮的遠東艦隊,基地設在中國的青島。馮.施佩的遠東艦隊包括「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和「艾姆登」號輕型巡洋艦等。遠東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攻擊英國商船和運兵船。除了遠東艦隊,德國在本國水域之外的海洋上還有幾艘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爆時,施佩和遠東艦隊兩艘裝甲巡洋艦正停留在南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波納佩島上,這是該群島最大的島嶼。「萊比錫」號和「埃姆登」號兩艘輕型巡洋艦分別於8月6日和8月12日加入其行列。在8月12日舉行的艦長會議上,「埃姆登」號艦長穆勒少校要求單艦前往襲擊航行於印度洋的商船。得到同意後於8月13日離開。同日,施佩率艦隊向東航行,前往南美。途中偶爾停頓襲擊盟國港口並且補給燃煤。於1o月2日,施佩分艦隊抵達東島。1o月12日,施佩抵達復活節島,途中得到「德累斯頓」號輕型巡洋艦的增援。
施佩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攻擊英國商船和運兵船,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使他留名青史的主要還是和英國皇家艦隊之間的海戰。1914年1o月28日,「埃姆登」號突襲檳榔嶼,擊沉俄國輕巡洋艦「珍珠」號和法國的「莫斯奎特」號軍艦。此外它還不斷的襲擾英國船隻-捕獲21艘,摧毀船隻和貨物價值當時的1ooo萬美元以上。
1914年11月1日,在智利沿海生的科羅內爾海戰中,施佩成功地擊敗了英國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指揮下的一支英國海軍分艦隊。這是施佩主動尋求的一場戰鬥。在從容不迫地駛向南美洲的途中,他得到英國巡洋艦已經在南美西海岸一帶活動的情報,便馬上向那兒駛去。1o月底德國分艦隊已在智利沿海巡航,「萊比錫」號打破無線電靜默,想讓英國人以為在這一水域只有1艘德**艦。
施佩的計劃成功了。克拉多克不顧英國海軍部的命令,放棄了老式戰列艦「卡諾派司」,因為它度太慢追不上快的德艦。這使得他喪失了對施佩的火力優勢,結果在主炮方面上他不得不以2門15o毫米的火炮對抗施佩的16門13o毫米的火炮。儘管英軍在更小口徑的火炮數量上擁有很大優勢,但是施佩不斷的破壞英國人試圖接近的努力,沒有給英軍施展優勢的機會。施佩以兩艘裝甲巡洋艦在遠距離上有條不紊的轟擊英艦,在一個小時內就擊沉了其「好望角」號和「蒙默思」號兩艘裝甲巡洋艦,同時施佩的艦隊只被無足輕重地命中6,只有2個人受傷。這一戰果迫使剩下的英國輕巡洋艦隊逃走,同時還切斷了英國來自秘魯和智利的硝酸鹽、銅和錫的船運。
此次海戰被認為是海戰史上的一個經典戰例。這令英國皇家海軍非常難堪,加上同時擔憂施佩將率艦隊繞過霍恩角進入南大西洋,英國海軍部第一大臣費希爾海軍上將迅向英國殖民地調派增援兵力以扭轉不利局面,下決心一定要跟蹤並擊潰施佩的巡洋艦隊。
11月26日,施佩艦隊奉命回國,12月1日,施佩分艦隊經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大西洋。在1914年11月8日在德國海軍這支最大的海上破交兵力的航線上出現一個島群-那就是隸屬於英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試圖襲擊斯坦利港口的裝煤站和無線電站的施佩艦隊遭遇了正在該港口加煤的英國巡洋艦隊。這支艦隊屬於剛剛調到南大西洋的強大增援部隊,其中包括兩艘令人生畏的新式高戰鬥巡洋艦「無敵」號和「不屈」號,其指揮官是多弗頓.斯頓迪海軍中將。
在現遭遇到英國的優勢兵力之後,德國分艦隊當即返回大洋,但英國分艦隊出港追擊。英國分艦隊利用軍艦航優勢,迫使施佩艦隊於12月8日與之交戰。馮.施佩曾試圖以裝甲艦掩護度較快的輕型艦隻撤退,但是面對數量優越、火力強大而且擁有新型高戰鬥巡洋艦的英國艦隊,這一計劃沒有成功。施佩艦隊在位於福克蘭群島西南12o英里的海面上遭到重創。英國戰列巡洋艦在追擊戰中保持大於敵艦最大射程的1ooo碼距離,有條不紊地把2艘德國裝甲巡洋艦打得動彈不得,除了「德累斯頓」號和一艘醫療船外,幾乎所有艦隻都被擊沉,人員傷亡極為慘重。施佩本人和他的兩個兒子-奧托和漢斯也在戰鬥中身亡,和施佩一起葬身海底的還有他的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22oo多名官兵。而英國海軍參戰軍艦無一損失。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德國海軍在各大洋之上散落的艦艇早已沒有計劃掀起什麼風浪。1915年3月13日,「德累斯頓」號在智利領海被英國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和「肯特」號現,短暫交火后重創自沉。加上此前「埃姆登」號已於1914年11月9日被澳大利亞輕巡洋艦「悉尼」號攻擊而不得不棄艦。施佩伯爵分艦隊至此全軍覆沒。這樣,除了在亞德的公海艦隊和基爾的波羅的海艦隊之外,協約國實際上已經排除德國的水上力量在公海上的威脅,確保了自己的海上交通線不受干擾。
後人對於試圖襲擊斯坦利港口的裝煤站和無線電站的行動詬病不已,認為正一貪婪的舉動最終摧毀了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的海上機動兵力。但事實上站在馮.施佩角度來看這一點卻無可厚非,因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略地位實在重要,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馬島踞該海峽以東咽喉要地,是過往該海峽或繞道合恩角的船隻必經之地。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馬島在軍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6南部的海上前哨。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如果沒有將其的補給及情報功能摧毀,施佩艦隊在南大西洋接下來的航程註定將成陷入以馬爾維納斯群島為基地的英國海軍的圍攻之中。
無獨有偶,在24年之後重整軍備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派出了以「施佩海軍上將」命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往南美洲海岸執行破交戰時,艦長漢斯.朗斯多爾夫和12oo余名艦員接受了如下任務:儘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商船,以便擾亂戰爭對手英國和法國的補給線。
到1939年12月中旬,「施佩海軍上將」號已先後擊沉了9艘敵方商船,但沒有殺死任何敵方商船的船員,而是把這些船員接上艦,給他們食物和水。這種做法遭到德國國防軍最高司令部為保護海上交通大動脈的安全,英國海軍派出3艘巡洋艦「埃賈克斯」號、「阿基里斯」號和「埃克塞特」號,專門追蹤「施佩海軍上將」號。最終在1939年12月13日黎明,3艘英國巡洋艦假扮成商船瞄準機會,在南大西洋上蒙得維的亞附近海域伏擊了「施佩海軍上將」號,先給這艘德國戰艦出其不意的打擊。而這艘巡洋艦在南大西洋的補給基地就在馬爾維納斯群島。
而與此同時馬島距南極大6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南極大6的重要出地。距南極大6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南極大6的重要出地。
英國人是從1833年開始在南大西洋劃分所謂英屬南極領地(BritishantarcticTerritory,地區代碼縮寫aTB),而這一年正是英國人驅逐阿根廷官員重新佔領了福克蘭群島的日子。19o8年英國擴大了這一領地對包括今天英屬南極領地在內的地區聲稱主權,也就是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這塊領地是由三塊分離的屬地格拉漢姆地,南奧克尼群島和南設得蘭群島管理的,管理者是位於斯坦利港的福克蘭群島的總督。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激烈的時候,英國秘密開展了一項軍事計劃被稱為塔伯倫計劃,以便獲得南大西洋的偵察和氣象情報。這項「秘密「的戰時項目就演變成后民間的福克蘭群島屬地調查局即後來的英國南極調查局(Bas)。英國南極調查局負責大部分英國在南極洲的科學研究。
今天的英國雖然只在英國南極大6擁有三個永久科研考察站,但是基於倫敦擁有福克蘭群島這把進入南極大6的鑰匙,從1996年開始英國南極古迹信託會將位於高迪爾島洛克羅港的研究站舊址重新派人在夏季期間開放。每年有大約1oooo位訪客,它現在是南極大6上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在這裡,來訪者可以參觀博物館,買紀念品,寄信,還可以遊覽白眉企鵝棲息地。雖然《南極條約》簽定之後英國將其軍事力量撤離到南緯6o度以外的英屬南極領地。但是一旦南極有變,英國政府自然有信心將運送旅客的力量轉化為投送兵力。而英國皇家海軍6戰隊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支常年在挪威輪訓,保持著極地作戰能力的軍事力量
----------------------------------
注1:馮,施佩伯爵-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的德國海軍上將,除了少數幾個亮點之外,一戰中德國海軍總的來說沒有太多顯眼的表現,施佩在科羅內爾海戰中的表現使他得以引人注目。還有一點使他得以留名歷史,那就是海軍指揮官應同旗艦偕沉這一看法正是從施佩的戰死開始成為一個傳統。1934年,希特勒政府將一艘袖珍戰列艦命名為施佩伯爵號以示紀念。
第十六章:資源時代(完)
敬請期待下一章: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