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哥們兒,歇了吧!
1、趙匡胤的緩兵之計
趙匡胤御駕親征,打出頭鳥,逼得潞州節度使李筠舉火自焚,本是想殺一儆百,叫那些不服新朝的人死了那份賊心,誰知仍然還有一隻不怕死的鳥,再次往槍口上撞。這個人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出生於太原,歷經晉、漢、周三朝。後周末期,柴榮封他為淮南節度使,鎮守揚州。趙匡胤做了皇帝后,即降詔加封為中書令,並下令將他從揚州調往青州。
後周時期,李重進與趙匡胤的職務是一樣的,都是節度使,分掌兵權。趙匡胤篡奪後周天下做了皇帝后,便詔令李重進移任青州,李重進心裡很不痛快。揚州是什麼地方?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是江南有名的富饒之地,要財富有財富,要美人要美人,歷朝歷代,揚州都是肥缺,沒有到過揚州的人都削尖了腦袋往揚州這個地方鑽,在揚州做官的來了就不想走。李重進在揚州做節度使做得好好的,要他移鎮青州,心裡當然不願意。
李筠反宋的消息傳到揚州,李重進便派親信翟守珣到潞州同李筠聯絡,準備共同起兵,南北夾攻。翟守珣是趙匡胤的舊知,受李重進之命去潞州聯絡李筠,出了揚州之後,他並沒有遵從李重進的命令去潞州,而是跑到汴梁去了。他到汴梁去,就是向趙匡胤告密,將李重進欲聯絡李筠一同謀反的陰謀向趙匡胤和盤托出。
趙匡胤得知李重進要反,心裡就打鼓了,如果李重進同李筠同時起兵,朝廷腹背受敵,就要被迫南北兩線作戰,這對於剛剛建立的新朝來說,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他考慮再三,決定穩住李重進,先集中兵力打掉李筠,騰出手后再來收拾李重進。於是,他對翟守珣說:
「李重進想造反,無非是怕朕加罪於他,因此才起異心,朕賜他鐵券,保證絕不加害於他,他能回心轉意嗎?」
翟守珣搖搖頭說:「李重進這個人對皇上坐天下不服氣,終究會有異志,還是防著點好。」
趙匡胤點點頭說:「朕與你相識多年,你不忘舊情,前來向朕報告這個秘密。朕很高興。現在潞州李筠已經反了,朕要率兵到潞州平叛,但又擔心李重進背兵捅刀子,使朕腹背受敵。朕派人去淮南,賜李重進鐵券,先穩住他,請你速返揚州,想盡辦法勸說他,即使不能阻止起兵,也要想辦法延緩他反叛的時間,等朕平定李筠之後,騰出手來再收拾他。」
翟守珣領了趙匡胤的旨意,返回揚州,又去做他的特務工作去了。
翟守珣回到揚州見李重進,口吐蓮花,編造了一大堆謊言,說潞州李筠的底氣不足,士氣也不振;北漢的援軍不足萬人,駐紮在太平驛,似乎是在隔岸觀火,隔山觀虎鬥,李筠進軍汴梁,同朝廷叫板,實在是毫無勝算;並勸說李重進不要急於起兵,先靜觀時局變化,如果李筠穩操勝券,再舉旗響應,如果取勝無望,我則按兵不動。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如果輕舉妄動,一旦事敗,將會殃及自身,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了。
李重進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遇事常常是舉棋不定,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位親信幕僚是趙宋的姦細。他聽了翟守珣一席話,居然信以為真,採納了他的建議,按兵不動,真的坐山觀起了虎鬥。
李重進想的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但忘了還有唇亡齒寒之說,白白地錯過了與李筠聯合進攻汴梁的良機。他焦躁地等候潞州的軍報,等來的卻是李筠兵敗身亡、北漢撤軍的消息。
李重進後悔了,後悔沒有乘機出兵,對趙匡胤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喪失了一次覆滅宋室的良機。轉而一想,卻又暗自慶幸,幸虧自己沒有起兵,沒有與朝廷公開翻臉,以後還有迴旋的餘地。暗自嘆惜一會兒,他又自我安慰一番。這是優柔寡斷者的典型表現,李重進就是這樣一個人。
趙匡胤為了穩住李重進,在出征潞州之前,派陳思誨到揚州,賜給李重進鐵券。
鐵券,就是免死金牌,有了它,不論犯了什麼罪,都可饒恕。李重進留住陳思誨,說是等皇上回京之後,和他一同入朝。等到趙匡胤平定潞州叛亂回朝後,李重進心中頗生懼意,打點行裝,準備同陳思誨一起入朝面君。
李重進有兩個偏將,一個叫向美,一個叫湛敬,這兩個人極力反對李重進到汴梁去,他們說,李重進是周室至親,宋室皇帝對他一直有戒心,如果入朝面聖,恐怕是自投羅網,有去無回,永遠回不了淮南。李重進聽了他們的鼓動,又猶豫起來。
向美進一步煽動地說:「古人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趙宋皇帝征討潞州,雖然打了勝仗,但兵力已疲。為何不乘這個機會,出兵直搗汴梁?兵法上這叫做先發制人。如果等朝廷發兵來征討,我們再籌謀抵抗,到那時就遲了。」
李重進擔心淮南的兵力不足,難以與宋相抗衡,湛敬建議他扣住宋朝使臣,再向南唐求援,如果能得到南唐相助,高舉義旗,一定能打敗宋朝的軍隊。
李重進終究是一個沒有主意的人,聽信了湛敬之言,下令拘禁了宋朝使臣陳思誨,再派人送信給南唐,請求南唐李景出兵聯合攻宋,許諾事成之後,將淮南歸還給南唐。
李重進太天真,也太不了解李景的為人。
自從周世宗柴榮收復江北、淮南諸州后,南唐國勢一落千丈,成了後周的附庸國。趙匡胤受禪建立宋之後,李景馬上派使者到汴梁,呈上御服、錦綺、金帛以示祝賀,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像事奉周室一樣,臣服於宋。
現在的南唐主李景,能保住江南國土,做一個苟且偷安的小國主,就已經很滿足了,哪裡還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呢?更不會出兵援助李重進,引火燒身。
李重進將賭注押在這樣一個懦弱之主的身上,註定了他的叛亂要以失敗告終。
趙匡胤平定潞州,勝利歸來之後,定汴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
南唐主李景派人到汴梁,祝賀宋軍平定李筠的叛亂,順便將淮南節度便李重進的信交給趙匡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討好趙匡胤。
李重進在信中說,他是周室至親,世受先帝的厚恩,不忍心背負周室。要出兵汴梁,征討篡位逆賊趙匡胤,請南唐主李景發正義之師,聯合出兵,聲討國賊。他還許諾,如果僥倖成功,願聽從李景的差遣。
從這封信轉到趙匡胤手中的那一刻起,李重進的喪鐘就敲響了。
趙匡胤看完信,當著南唐使臣的面,誇讚李景的忠心,並叫他回去轉告李景,守住各處關隘,不要讓叛軍進入南唐地界,朝廷即刻就要發兵平定淮南。
南唐使者領命走了之後,趙匡胤立即召見趙普,商量李重進叛亂之事。趙普自平定潞州叛亂以後,已升任兵部尚書,充樞密使,成了趙匡胤的首席謀臣。
趙普審時度勢地說,李重進雖然憑恃長江、淮河之險與朝廷為敵,但憑淮南的兵力,很難與朝廷相抗衡,為了不使反叛之火蔓延,助長了惡勢力。他建議,要集中兵力,迅速平定李重進的叛亂。
趙匡胤採納了趙普的建議,決定立即發兵南下,消滅李重進。
金鑾殿上,趙匡胤立即召見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宋偓四將,對他們說,自己念在李重進是周太祖之甥,周室的至親,是昔日在戰場上並肩作戰的戰友,做了皇帝后,派遣陳思誨去淮南,賜給他鐵券,表示絕不加害於他。不想李重進不思感恩,反而密約南唐主李景圖謀叛亂。如果不迅速消滅他,便是養癰成患。因此,命令他們四人,分別率領精兵,日夜兼程趕往揚州,形成合圍之勢,一舉殲滅叛逆。並囑咐他們,作戰一定要勇猛,但切不可大意。
四將領旨而去。
出兵淮南,為何沒有駙馬爺高懷德呢?原來是燕國長公主找趙匡胤說情,說高懷德身體有點不舒服,請求皇帝哥哥這次就不要派妹夫出差了。真實的情況是,高懷德與公主的蜜月還沒有完,便帶兵去平定潞州叛亂,公主獨守空房,寂寞難熬,便向趙匡胤撒了個小謊。
趙匡胤本來就很疼愛燕國長公主,樂得裝糊塗,答應不派高懷德出戰。因此,這次出征淮南,帶兵的將領中就沒有高懷德。
2、平定淮南
李重進一邊加緊備戰,一邊等待著南唐的援軍。不想南唐的援兵未到,大宋的軍隊卻大兵壓境。李重進大驚失色,一時倒沒了主意,急對眾將說,唐兵還沒有動靜,宋軍卻已南來,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向美心裡雖然也發慌,還是壯著膽子勸說李重進不要猶豫,說過去秣馬厲兵就是準備與趙宋一決雌雄,如今他既然發兵前來,那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是沒有什麼猶豫的。趕緊率兵迎戰就是了。
湛敬也鼓動說:「宋軍遠道而來,我軍以逸待勞,只須一戰,就能夠殺他個片甲不留。」
李重進受到二人的鼓動,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了。他命令向美、湛敬二人領兵一萬,出城迎擊宋軍,他自己則坐鎮揚州城。
李重進派出向美、湛敬二人出兵之後,在家裡一直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總覺得要出事,接連派了幾個人出城打探軍情,焦急地等候向美、湛敬出戰的戰報。正當他望眼欲穿的時候,突然看見湛敬狼跑回來,看到他那個狼狽不堪的樣子,心裡就涼了半截,提起精神,壯著膽子,勉強問了一聲:「怎麼樣?勝敗如何?」其實,他心裡早就有了答案,只是想從湛敬的口中得到證實罷了。
湛敬此時還是驚魂未定,答非所問地說:「我……我不能再戰了!」
李重進怒斥道:「我問的是勝敗如何!」
湛敬遭此一喝,魂魄似乎歸位,顫抖地說:「宋軍來了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幾個狠人,我們不是對手,向美陣亡,一萬將士片甲不回。」說罷,直喘粗氣。
李重進聽后,嚇得面如菜色,渾身哆嗦。正在這時,又聞城外鼓角齊鳴,喊殺之聲震耳欲聾,正在這時,又有探馬來報,說宋主親自率領兵馬,已經殺到了城下。
李重進在衛士的攙扶下登上城樓,見城外四面八方兵士如蟻,矛戟如林,綿延數里,遍地都是宋兵。大宋皇帝趙匡胤金盔金甲,張華蓋,騎駿馬,在眾將的簇擁下,正在指揮宋軍攻城。
李重進見到如此陣勢,心徹底涼了,長嘆一聲,接著便下了城樓,回到軍帳,痛哭流涕地對左右說:「揚州城破在瞬間,我是周室舊臣,決心以死報主,你們沒有必要再呆在這裡,快快各自逃命去吧!」
有人建議李重進殺掉陳思誨,李重進說:「我已是要死之人,何必要再殺人呢?」說話間,宋軍攻城的炮聲更加激烈,李重進催促眾人說:「城馬上就要攻破了,你們快逃命去吧!」說罷,再也不理眾人了,立即命令家人取來薪柴,架在一起,取火種點燃了薪柴,先將他的妻子兒女投進火中,然後自己縱身躍入火中,一道青煙過後,李重進一家數口,頓時化為焦骨。赫赫有名的一鎮節度使,懷著恐懼心理舉火自焚,到黃泉地府見他的舊主人去了。
湛敬見李重進葬身烈焰青煙之中,帶人趕到獄中,殺了陳思誨。隨後,他也被亂軍所殺。
李重進舉火自焚,城中已是群龍無首,哪裡還有人守城?宋軍兵不血刃,長驅直入,進了揚州城。
趙匡胤進城后,派人尋找陳思誨,發現已死在獄中,命人厚葬陳思誨;又命人尋訪到翟守珣,論功行賞,授翟守珣殿直之職,不久又改任供奉官。
趙匡胤算是一個仁者,不忘那些對新朝有功之人。
翟守珣懇求趙匡胤,說他跟了李重進多年,不忍心看著他暴骨揚灰,請允許他替李重進收屍,安葬李重進。
趙匡胤誇讚翟守珣事主不忘其恩,是個忠誠之人,大度地批准了他的請求。
南唐李景得知趙宋皇帝御駕親征揚州,且已平定李重進之亂,特地派使臣帶上酒、肉、糧食到揚州犒勞宋軍,並派遣自己的兒子從鎰代表他到揚州朝拜宋天子。
趙匡胤笑納了南唐的貢品,對南唐使臣撫慰一番,但他心裡所想,已不僅僅是南唐的貢品,而是南唐的整個國土了。
趙匡胤就要班師回朝了,淮南這塊富庶之地,憑江淮之險,又臨近南唐,是一個戰略要地,叫誰來署領,他將所有的人排了排,最後選定李處耘留守揚州。
李處耘是陳橋兵變的策劃人之一,平定李筠叛亂、征伐揚州李重進都立了汗馬功勞,是趙匡胤的親信近臣,可見他對淮南極為重視。
平定了二李之亂,大宋恢復了後周鼎盛時期的版圖。
3、趙普的擔心
李筠、李重進是後周諸藩鎮中勢力最強大的兩個藩鎮,他們的反旗剛剛豎起來,就被趙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攔腰砍斷了,這對其他藩鎮勢力形成一股巨大的震懾力,那些懷有不臣之心的藩鎮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他們知道,趙宋王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趙匡胤是一個鐵腕皇帝,如果想造反,那就是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誰願意做那樣的傻事呢?因此,大家都服服帖帖地歸附在宋天子腳下,儘管有的不是那麼心甘情願,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除了俯首聽命,還是俯首聽命,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二李伏誅,藩鎮歸心,趙宋王朝進入了一個四海昇平、萬民樂業的和平時期。
趙匡胤為了革除弊政,建立新制,經常微服私訪,到街市坊間了解民情。一國之君,輕車簡從地微服私訪,實在是很不安全。身為供奉官的翟守咰當然不放心,他認為,天下初定,人心未穩,一國之君微服私訪,實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他對趙匡勸諫說:「陛下是皇帝,是萬民之主,一身繫於天下安危,要注意安全,不可貿然涉險。」
趙匡胤卻不以為然,他說,自古以來,帝王創業,自有天命,誰也不能勉強,如果天降禍患,即使有心逃避,那也是逃避免不了的。從前周世宗在的時候,看見有方面大耳的將士就要殺掉,因為他懷疑這樣的人有帝王之相,對他的皇位是一個威脅,然而,我成天呆在他的身邊卻安然無恙。可見是天命所歸,任何人都暗算不到的。
這一天,趙匡胤換了一身便裝,乘一輛小車,在幾名侍衛的陪同下,輕車簡從地出了宮門,經天街而入鬧市,體察民情來了。當他看到商人安心地做買賣,百姓安然購物,市場呈現一派祥和、繁榮之象時,感到特別的欣慰。正當他美滋滋地自我陶醉之時,一道白光閃電般地射向御輦,沒等侍衛們回過神來,只聽「噗」的一聲響,一枚鐵彈子打在車輪上,隨著咔嚓一聲響,御輦的輪子頓時折斷,接著又有幾道白光閃過,「噗、噗、噗」連響幾聲,趙匡胤大叫一聲,往後仰身倒下。
這一切都發生在轉瞬之間,幾名侍衛蜂擁而上,在趙匡胤身邊圍成一道人牆,再看皇上,絲毫未傷。原來,那幾顆彈子都打在車輪上了。
趙匡胤在侍衛們的攙扶下站起來,微笑著說:「沒事,朕的命系之於天,小小的暗器是傷不了朕的。」
侍衛們驚魂未定,奏請緝拿兇手。趙匡胤卻說,兇手早已逃之夭夭,不會站在這裡等著你們去抓,還是別擾了百姓為好。一場驚天的刺君之案,就這樣輕描淡寫地不了了之。
有人說這次謀殺案,是趙匡胤布的一個局,如果真的是這樣,布局的用意何在?帝王之心深不可測,誰也說不清楚。
趙匡胤在侍衛的簇擁下,來到趙普的府前,趙匡胤命侍衛們在外等候,獨自進入趙普府中。趙普的家人見了,慌忙報告趙普。
趙普來不及更衣,順手抓了一頂朝帽戴在頭上,慌忙出來迎駕。進入客廳之後,請趙匡胤上面坐好,趴在地上行參拜之禮,說了一些諸如不知聖駕光臨,有失遠迎的客氣話,並諫勸趙匡胤不可輕出,說這樣很不安全。
趙匡胤賜了平身之後,就將剛才遇刺的事情講了一遍。趙普大驚失色,再次跪下,叩頭不迭,口稱皇上受驚,自己來不及護駕,請恕罪之類的話。
趙匡胤扶起趙普道:「你何罪之有?且朕並沒有受驚,朕之所以微服私訪,本就存有一種聽天由命的心意,縱是泰山崩於前,朕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何況區區幾顆鐵彈子呢?」
趙普奏道:「雖說是天命,但人心叵測,難道天下就沒有一個敢逆天而行的人嗎?就是各位帶兵的將軍,表面上對陛下恭恭敬敬,能保證他們心中沒有想法嗎?萬一有人突然發難,禍起蕭牆,那時就措手不及,後悔莫及了。所以,為了陛下的安全,臣懇求陛下自家珍重,切不可貿然涉險。」
趙匡胤點點頭,沒有出聲,顯然,他是在考慮趙普剛才的話。
趙普接著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趙匡胤說:「你放心,石守信、王審琦、慕容延釗這些將帥都是朕的老朋友,與朕同甘苦,共患難,都是赤膽忠心的人,他們不會反對朕,你也不要太多慮。」
趙普說:「臣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臣看,這幾個人都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
趙匡胤點點頭,思索半天後說:「朕微服私訪,不是出來逛風景,也不是出來喝花酒。正因為國家初定,人心是否歸順朝廷尚不得而知。朕心裡很擔心這個問題,所以要私行察訪,一刻也不敢懈怠。」
趙普建議道:「如果將大權收歸天子,他人不敢覬覦,這樣,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趙普這是在暗諫皇上要集權。趙匡胤並沒有正面回答,又與趙普說了半天話,然後回宮去了。
轉眼到了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將帥仍然是各就各位,一點動靜都沒有。趙普曾幾次勸說趙匡胤要設法收攬大權,趙匡胤只是說,不要急,慢慢來。趙普見趙匡胤的態度曖昧,摸不准他的真實想法,雖是暗自著急,卻不敢再奏。擔心觸了聖怒,自己吃不了,兜著走。
4、哥們兒,歇了吧!
建隆二年(961年)是閏三月,趙普終於看到趙匡胤有所行動了。
趙匡胤詔令撤銷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一職,調任山南節度使,從此以後,不再設「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罷免韓令坤侍衛都指揮之職,改任節度使。
慕容延釗、韓令坤都是趙匡胤在洛陽時的朋友,算得上鐵哥們兒。趙普見皇上終於開始行動了,心裡暗自慶幸,誰知此後又是風平浪靜,一切沒有了下文。
趙普心裡雖然著急,可他也不敢再去問,因為他還摸不透趙匡胤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害怕觸犯聖怒,自討沒趣。
趙匡胤是個城府很深的人,他之所以稍動即止,用的是投石問路之策,他想看一看,群臣對這件事有什麼反響。三個月過去了,一切風平浪靜,沒有人提出異議,甚至連風涼話也沒有聽到一句。
夏末秋初的一天,趙普被皇上召至御花園,坐在涼亭內品茶賞花。侍奉太監沏好茶後退了下去。涼亭之內只有他們君臣二人。
趙普知道皇上今天單獨召見,連侍奉太監也不要,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但皇上沒有開口,他也不便詢問,端起茶杯,靜靜地品茶,只等趙匡胤開口。
趙匡胤放下茶杯,帶著詢問的口吻對趙普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沒有想到趙匡胤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並沒有馬上回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借這個短暫的時間,在頭腦里飛快地理了一下頭緒,然後說:「李唐自高祖、太宗皇帝開創大業,坐了三百餘年天下。歷任君王都是勵精圖治,慎於守成,才出現了大唐盛世。但自天寶以後,藩鎮作亂,狼煙四起,終使大唐王朝走向終結。進入連年混戰的五代時期,五十三年中,王朝五更,帝易六姓,歷十三君,各王朝長者一五六年,短者九年即告滅亡。其之所以短命,原因在於驕兵悍將恣行,藩鎮專橫跋扈,動輒興兵作亂,篡奪皇位。二李之亂,也是擁兵自重,故而藐視天威,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趙普的分折,切中要害而又透徹分明,正是趙匡胤近來所想而要引出的話題。他頻頻點頭,詢問道:「朕現在想消弭天下之兵,樹立長治久安之計,使百姓安居樂業,應該從何入手?」
趙普激動地說:「陛下說出這樣的話,是國家、人民的福分啊!」
趙匡胤微笑著道:「有什麼話,儘管說吧!」
趙普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理了理頭緒,胸有成竹地說:「五代數十年之亂,就是因為藩鎮的權力太大,從而出現君弱臣強的局面。要想免除以前的禍亂,當務之急,就是要反轉其道,削奪藩鎮之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樣,天下就安定了。這件事,臣去年就向陛下說過的。」
「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就是剝奪地方藩鎮的財權,收回藩鎮的兵權,由朝廷統一管轄和指揮。
幾句話,猶如一道閃電,在趙匡胤眼前閃過,猶如一道驚雷在趙匡胤耳邊響起。他頓時心領神會,點點頭笑道:「朕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慢來吧!」
趙普見趙匡胤終於採納了自己的建議,心裡格外高興,起身叩頭告退。
幾天來,趙普關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的提醒和「削奪藩鎮之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對策,一直在趙匡胤腦子裡縈繞。毫無疑問,這一對策,是今後強化皇權、厲行專制、息天下之兵的綱領。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晚上,趙匡胤在皇宮裡舉行宴會,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幾位老將軍喝酒。酒過三巡,趙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全都退出去。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認真地說:「朕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難處啊!就拿朕來說,做了皇帝,還不如做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一年來,朕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
石守信聽后十分驚奇,連忙問道:「陛下還有什麼憂慮呢?」
趙匡胤微笑著說:「朕與各位都是哥們兒、老朋友,不如直說吧,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人聽出皇上話中有話,慌忙跪下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敢對陛下生異心?」
趙匡胤搖搖頭說:「你們幾個當然沒有野心,如果部下將士中有人貪圖富貴,暗中慫恿你們,把黃袍硬披在你們身上,那也就由不得你們了。」
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了一身冷汗,皇上的話分明是懷疑其有奪位之心,他們都知道,做臣子一旦被猜忌,後果是很嚴重的。於是,他們齊刷刷地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請求皇上給他們指引一條明路。
趙匡胤見時機成熟,抬抬手說:「你們都起來,朕有幾句知心話要對你們說。」
石守信等人忙叩頭謝恩,起來坐下,眼巴巴地看著趙匡胤,恭聽聖諭。
趙匡胤直截了當地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幾十年光陰轉眼就過去了。誰也不能長生不老,所貪圖的不過是多積蓄一些金銀、日子過得快活一些罷了。朕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交出兵權,歇了吧!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房屋,置點田產,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地頤養天年。這樣,我們君臣之間毫無猜嫌,不是更好嗎?」
眾人諾諾連聲,都說皇上說得有理。
趙匡胤接著說:「朕還想和你們聯姻,永結秦晉之好。君臣之間,既是皇親,又是兄弟,彼此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講交情,給我們想得太周到了。我們都很樂意。」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都遞上一份奏表,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告老還鄉。
趙匡胤馬上照準,收回了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做節度使去了。
需要說明的是,授予他們的節度使都是虛職,也就是說,有職無權,享受待遇。
這次解除兵權的禁軍將軍有: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泰寧軍節度使:王審琦;鎮安軍節度使:張令鐸;義成軍節度使:高懷德;江寧軍節度使:張光翰;武信軍節度使、掌侍衛親軍:趙彥徽。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的意思。
趙匡胤是厚道的,他沒有採用漢高祖劉邦屠殺功臣的做法,而是在酒桌之上,一杯酒就說服了這些開國元勛,用贖買政策,罷免了他們的職務,收回了他們的兵權。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開國皇帝和開國功臣之間以這麼完美的結局收場。趙匡胤的這一做法雖然很難說是絕後,但絕對是空前的。這對於皇帝和功臣,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趙匡胤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並沒有忘記「永結秦晉之好」的許諾,除了高懷德已經做了他的妹夫以外,還將大女兒延慶公主嫁給石守信的兒子石保吉,並封石保吉為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將二女兒昭慶公主嫁給王審琦的兒子王承衍。趙匡胤的三弟趙光美則娶了張令鐸的女兒為夫人。
被解除兵權的眾兄弟,既感激皇上讓他們長保富貴,以終天年,又敬皇上言而有信,一諾千金,大家都與皇帝做了親家,情緒自然也就穩定了,雖然沒有了實權,但心裡並沒有怨言。從此以後,這些人的身影便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