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高身價
成功者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成功的,相反,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是在一窮二白的處境下才窮則思變開始白手起家。
根據成功學的一般規律,成功的第一步是最難邁出的,因為你還沒有取得成功,對別人來說利用價值不大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利用價值。所以,一般來說,已成功者在這個時候都不願意與你交往。只有當你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實現了你人生的第一次飛躍,漸漸開始有了被利用的價值之後,你的社交圈子才會得以拓展,才會有更多的成功者願意與你交往,你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所謂「錦上添花」遠不如「雪中送炭」,我們先不說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後該如何如何,現在只談如何實現成功的第一次跨越,如何在原始積累階段就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肯定。無數歷史的經驗證明,一開始就樹立自己成功者的形象、巧妙的抬高自己的身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漢高祖劉邦就是箇中高手。
劉邦小名叫做劉三兒,幼時是當地有名的無賴,既沒有顯赫的身世,也沒有過硬的後台。照理來說,應該是沒有人願意接納他承認他,天下英雄(更多的是地痞無賴和亡命之徒)也不會因為他的「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死心塌地的追隨他一起造反。
然而,劉邦畢竟是一代梟雄,自然有他自我推銷的「一套」。他一開始先是找了一些「托」散布謠言彰顯其所謂高貴出身,詐稱他出生之時有各種異象發生,宛若天命所歸似的(他的這一招後來被我國封建王朝的許多統治者如趙匡胤先生之流發揚光大,甚至連我們人人欽仰的袁世凱先生也不甘寂寞,一定也要弄個袁崇煥若干代孫的出身才肯善罷甘休)。
劉邦後來不知道使用了什麼手段或者說是陰謀詭計娶了呂文的女兒做老婆,於是他又假託呂文善於看相之名,放言呂文是認為他將來必定貴不可言才把女兒下嫁給他而抬高自身,從而吸引了大批沛縣本地的地痞流氓和五湖四海的亡命之徒追隨左右。
然而,劉邦營銷自己的經典之作還是他的「斬白蛇而起義」。一個無賴乘著酒興斬殺了一條蛇,本來是極為平常的一件事情,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然而,劉邦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他知道如何把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限的放大,從而向自己規劃的方向發展。於是,有一天劉邦孤身一人(顯而易見就他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任何別的見證)在荒郊野外行走的時候,他聽到一個不知是何裝束的老太太在路邊哭訴:「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化成蛇,躺在路上休息,不料卻被赤帝的兒子殺死了,命啊!」嗚呼,此時此刻,劉邦這一地痞無賴赫然已搖身一變為天帝之子,天下想不是他的都難了。
在劉邦及其子孫們的英明領導下,西漢王朝曾一度出現治世的繁榮局面。為了給當時的統治者歌功頌德,「賦」這種我國古代使用較多的文學體裁發展到了一個藝術的巔峰。我們一旦談到「賦」,我們就不能不談到作為漢賦集大成者的司馬相如;而一旦談到有「西漢兩司馬」(與太史公司馬遷相提並論,何其榮耀!)之稱的「巴蜀第一才子」司馬相如,就不能不談到司馬相如的成功學。
司馬相如年輕時曾為梁孝王門客,大約是給這些王子王孫們寫一些溜須拍馬粉飾太平的酸不垃圾文字混一份不錯的薪水。梁孝王死後,樹倒猢猻散,我們的大才子司馬相如頓時從白領階層淪為下崗工人,不得已收拾行囊領了一份低保垂頭喪氣的回到了四川老家。
司馬相如大才子年輕時可能也如張一一先生般不怎麼聚財,既沒有存下什麼私房錢,也沒有花大價錢買中國人壽保險之類,此刻已然是「家貧無以自立」,潦倒萬分,怎麼辦?
四川向來是個出智慧的地方,所以司馬相如不會坐以待斃。此時的司馬相如已經熟諳「名與利」的辯證法,他深深的懂得,要想自己將來過得好,就有必要現在弄一些光環在頭上遮遮窮,只有想辦法抬高自己的身價,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儘快的走出困境。
司馬相如於是串通好他的好友臨邛縣令王吉上演了一出雙簧。王縣令每天早上起床,什麼事情都不做,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窮光蛋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一開始還見一見,不久之後似乎厭倦了小小王縣令的大獻殷勤,於是頻頻稱病把一方父母官拒之門外。
這一場戲上演了一段時間之後,司馬相如果然名聲大躁。當地首富卓王孫也忍不住好奇「召」(史書上用「召」,可以窺見卓王孫勢力和派頭之一斑)來王縣令,無非是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自己將設宴款待父母官的這位朋友云云。
如此一來,雖然正中司馬相如之下懷,可是他並沒有就此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輕易的立馬就高高興興大大咧咧的去赴宴,而是推三阻四擺足了譜才「為不得已而強往」。這裡的「為」通「偽」,就是說司馬相如直到估摸著卓王孫之流已經等得夠嗆、耐性已經到了極限才假裝極不情願的勉強去了。
司馬相如也就是在這個他苦心孤詣搜索枯腸才好不容易等到的宴會上以一曲《鳳求凰》俘獲了卓王孫之女——美艷不可方物的才女卓文君的芳心。司馬相如繼而又用手段騙得卓文君跟著他私奔到成都「當壚賣酒」,曾經「怒其不爭」放言要解除父女的卓王孫這時臉面開始有些擱不住了,只得給「僮僕百人,錢百萬」給女兒女婿遮羞,司馬相如於是拿著老丈人給的錢買田置地,赫然也成了一方土財主。
司馬相如完成他人生第一次跨越的手段雖然不盡光明磊落,但是,他在創業的最初階段製造社會影響、抬高自己身價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我們還沒有成功之前,在我們還沒有社會知名度之前,適度的「利用佐證,抬高自身」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大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
作為中國大陸目前為止最為牛B的品牌行銷專家,葉茂中從1996年開始,就放言葉茂中營銷策劃公司100萬以下的單不接,1998年後,他更是大言不慚的說300萬以下的單不接。鑒於此,難道是葉茂中真不想接幾十萬或者一兩百萬的單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葉茂中不過是借設立門檻來提升公司形象製造輿論影響,從而贏得更多的大客戶罷了。沒有人會去調查1998年之後葉茂中的公司真如他所說300萬以下的單不接,一旦上升到有同行想要去調查他公司的業務狀況了,這恰恰說明他的公司已經做得非常之好了。而一個公司的業務狀況一般屬於商業機密,是不會隨便對外透露的,即使是偶有泄密,葉茂中完全可以就用一句「是給朋友幫忙,不掙錢的」矇混過關敷衍了事。
作為適當抬高自己身價的好處,我是深有體會的:
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從一寫文案的毛頭小子逐步爬到公司策劃總監的位置后不久,有一次我去一集團公司談他們公司的企業形象設計(CIS)項目,該公司的董事長雖然表面上對我很客氣,可是我分明讀出了一絲他對這我這「乳臭未乾」小子能力和水平將信將疑的況味。
我知道這樣僵持下去,等到接待時間一過,也就意味著這個至少一百萬的業務即將泡湯了。我必須當機立斷給這個董事長一劑強心針。
於是,我立馬讓助理打開手提電腦,給這個董事長演示我們公司一些大客戶的名單和項目。由於在我們公司曾經運作過的大客戶當中,很有幾個的實力是遠在他們公司之上的,眼見該董事長開始有些心動了,這時候,我又不失時機的從電腦里調出我和「世界百位設計大師」中第一位華人靳埭強先生、台灣設計界泰斗林磐聳先生、「中國CI旗手」賀懋華先生等中國第一流CI專家的合影,並就他們做過的一些著名案例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評價,好像這些案子都是我主持的一般。其實,我與這幾位大師級別的CI專家真正在一起工作的時間不足一月,幾個比較大的案子我最多算是「參與」而非「主持」,不過,由於我這些特殊的工作經歷,再加之該董事長曾經又聽過賀懋華老師精彩的演講,甚是欽佩,他似乎覺得我年紀輕輕就和這些大師們共同作業打成一片,一定是有些真才實學的。
於是,該董事長把開始準備接待我的十分鐘延長到半小時,最後,他在董事會上力挺我們公司接手這一項目。事實上,我們後來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們整個的CIS企業形象設計品牌策劃也完成得非常出色。
如果我當時沒有適時抬出賀懋華老師等三塊金字招牌來襯托自己的權威渲染自己的造詣,任憑我當時是怎樣的巧舌如簧天花亂墜,要想接下這個項目勢必要大費一番周折,由此可見利用權威的人與事抬高自身的莫大好處。
再如我後來「狀告足協」的系列營銷事件之所以能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除了我掌握了2004年中國足球一個最重要的趨勢(足球環境跌入歷史的最低谷,全國球迷難以表達其恨鐵不成鋼情緒)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賦予了這一事件「中國第一」的特殊意義。張一一先生到底是否「中國第一個狀告足協的球迷」姑且不論,只有拚命標榜自己「中國第一」的美麗身份,才能產生儘可能大的新聞價值。試想,中國可是有十三億人口啊,拿個第一多不容易啊(除了梵蒂岡那樣的小國沒有成就感之外),這樣的事情不報道報道什麼呢,於是全國媒體一窩蜂的跟著我的節奏炒作「中國球迷第一次狀告足協」事件,張一一先生一個人躲在角落沒事偷著樂,好不愜意。
多接近已經取得成功的人士,盡量向行業的第一名看齊和靠攏,這樣往往能對我們努力的方向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對我們的品牌形象也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我的「中國第一個對校園愛情和中國足球說『不』的長篇小說《不》出版之後,我採取的也是這樣的策略,非常自負的拿它與《花季雨季》、《三重門》、《幻城》這樣暢銷得一塌糊塗的青春文學經典做比較。
附:
《中國球迷之歌》作者張一一出版小說《不》
紅網長沙8月28日訊(記者湯紅輝)記者今日從湖南文藝出版社獲悉,一部對中國教育和中國足球說「不」的另類青春小說《不》已經正式出版,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網友紛紛稱其有《花季雨季》之純真、《三重門》之叛逆、《幻城》之優美,而作者張一一更是一位出盡風頭的「腳色」。
據了解,《不》是湖南文藝出版社重點打造的圖書品牌「青春圖文館」的傾力打造的第一部小說,以多才多藝的天才少年秦若虛從初三到大學的成長經歷為主線,以親情、友情、愛情為副線,天理、地理、人理為另一副線,琴、棋、書、畫、詩、酒、花都有所涉及,對中國的教育和足球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質疑,筆法春秋,構思巧妙,文筆優美,懸念跌宕,讓人慾罷不能。
《不》的作者張一一是一怪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現行的教育制度埋沒了許多的象他一樣的人才。而這一部分在《不》中都盡情流露。
同時,張一一最近更是風頭出盡。先是中韓大戰前夕的另類徵友廣告使其一夜成名,成為各大體育刊物的特約寫手。緊接著,張狀告中國足協之舉引起國人褒貶不一的爭議,而為亞洲杯所寫的《中國球迷之歌》,在全國各大網站的點擊率達到一億九千萬人次。張自稱「被中國球迷視為精神領袖」,專業人士則稱其為「策劃天才」,認為整個過程都是在「自我在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