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一直都讓我迷戀不已。可能因為學習語言的緣故,總覺得一門語言就像一扇門,打開了它,就可以進入到景色不同的世界中去。就像書中描述的寶石一樣,英語也是源自歐洲的,然而,它的發展卻早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翻譯小說的過程中,我似乎和尋找寶石的人們一起神遊了世界,有機會領略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從中世紀的法國,到英國,再到北歐,忽然又來到兩河流域。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是河流的名字,也是小說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不為任何人停下腳步的寶石還曾來到過印度古城,最終在回歸英國王室之後,又傳奇般地來到日本。時空之旅交錯於空間變換之間,這不禁讓我們有些目不暇接。
也許我們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個過程,想得到的那件珍寶其實比不上我們自己為之追求的這段經歷。小說中的凱瑟琳從迷戀上三位一體到為自己的愛情而放棄已經得到的珠寶,這本身就是對人生、對價值的最好證明。利維兄弟對財富、珍寶迥然不同的態度也決定了他們的不同命運。
書譯完了,我開始思考作者用這樣一個故事想向讀者傳遞什麼樣的信息。雖然這個故事有點另類,但主題似乎是回歸的:人性中的貪戀與慾望,當然還有愛情。作者除了在故事情節中向讀者透露出人性的本質和慾望的力量以外,在為數不多的幾處看似描述寶石的說明文字中,似乎也道出了小說的主題:
「……寶石的表層,鑽石的皮膚,是鑽石外殼覆蓋著的一層爆炸性的元素。晶體里原子的排列是向外擴張的,就像是向外伸出的很多雙手。這些手抓住所有它們能抓住的東西……」
這也許就是貪戀和慾望的本質吧!
「鑽石帶來的第二個嘲弄是:它本身就是個謊言。真實的東西在於氫,鑽石就像磁鐵一樣從氫身上吸取暴力能量。它會激發出人類的深仇大恨,那是一種把寶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思維狀態。他們佩戴著的是既看不見又感覺不出來的死亡,鑽石擁有者的生命會像一陣風一樣短暫而脆弱。」
慾望就像是鑽石,它擁有世界上最強的硬度,但是它的硬度卻使它脆弱無比、絲毫沒有彈性。當年邁的丹尼爾對著三位一體舉起鎚子,寶石帶來的所有一切紛擾似乎在錘起錘落之間煙消雲散。然而,沒有勇氣拿起鎚子的人們,還在不停地追尋著這件已經消逝了的珍寶。慾望的烈火還在燃燒,這種對鑽石的慾望,就像鑽石本身一樣,燃盡之後不留任何灰燼。凱瑟琳對三位一體的愛,曾經是如此的炙熱,然而,在那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她最終還是放棄了本已得到的這件珍寶。是慾望燃盡?還是愛情的力量,這要讀者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