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決定自己導片子”

第24章 “我決定自己導片子”

一九九七年的聖誕節前夕,一清早,接到陳沖的電話,聲音嘎啞而疲憊:「我們入圍了。」意思是她的導演處女作《天浴》終於沒有辜負她近兩年的辛勤,作為柏林影展的二十九部參賽影片之一而競爭金熊或銀熊獎。這意味著最後兩個多月的後期趕製——每天十四五個小時在剪輯室和聲效室的緊張勞動、所有的焦慮、偶然的沮喪和恐惶,總之一切藝術求索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磨難和體力超支,都得到了報償。但她沒有我預期的欣喜若狂,連嗓音都是垮了的。如同經歷了痛苦產程的母親,此刻的垂危感比之狂喜更來得真實。

一九九五年二月,陳沖當選柏林影展評委,一天忽然接到她從柏林打來的電話。她說:「我決定自己導片子——就拍你的《天浴》。」消息聽上去有點像心血來潮,我問什麼使她做了這麼大的決定。她說經她評選的許多影片都大同小異,都是些現代人猥瑣、變態,精神委靡的生活寫照,沒有任何使人感到心靈升華,甚至連點詩意,浪漫都找不到。她說:「我就要弄一部《天浴》這樣的東西,起碼提醒一下自己,我們曾有過一個神聖的時期,哪怕自認為神聖。」她說她要在選題上和當代電影界思潮來一番叛逆:你搞頹敗的,自然主義的當代生活展現,我搞我認為的詩意、懷舊,帶一點古典主義的作品。

隔了兩天,我收到一些傳真,是陳沖改編電影《天浴》的初稿。她真的動手了。她的電話不斷,一方面問我對這些改編的意見,一方面似乎在說服我,甚至她自己。她說:「都在追求『AvantGarde』(法語:『前衛』之意),什麼病態啦,不近情理啦,全成了AvantGarde,我看病態太泛濫了,反而正常感情,健全的人性該是當前最『AvantGarde』的!」

等陳沖從柏林回到舊金山,她已寫完了《天浴》電影劇本的初稿。問她怎麼可能在當評委的繁忙中抽出空來寫劇本?!她說:「有激情啊!有時也因為時差睡不著覺。」

從那以後,陳沖基本上推辭了一切角色,包括一次和著名猶太裔導演兼演員woodyElen的合作。《天浴》的籌措資金、采景、選演員等一切事務,都是由她自己來做。有時她也苦笑,認為在自討苦吃——自已製片和導片所受的辛苦是做演員的十倍。尤其在好萊塢當演員,條件非常貴族化,各部門的分工很細,做演員就是拿了錢演戲,演了戲走人,不必負太大責任。但同時她也意識到,電影最終是導演的藝術,只有做導演才能實現自己的藝術報負,人格特色,以及思想、信念。只有做導演,才能改變好萊塢對中國人形象的模式化塑造,甚至偏見與誤解。她近年來越來越難接受推薦到自己手上的亞洲女性角色,她認為這些白種人概念中的亞洲女性,簡單得幾乎成了符號。要改變這種模式,創造真正的中國人的故事和形象,她自己必須投身於主創,選擇自己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中國人的情感方式)來講故事。

柏林影展之後,陳沖受到了全世界四十多個重要電影節的邀請。《天浴》也得到好萊塢的主流製片者們的重視。舊金山和洛杉磯的重要報刊刊出了評介,幾乎是一派讚揚。好萊塢的幾家公司將一些劇本提供給陳衝來執任導演。對於陳沖,充足的經費,正統而科學的製片機構當然是有誘惑力的,但她卻十分嚴謹地在選擇下一部作品。她認為當演員可以演自己不愛的角色,可以「混戲」,但導演必須愛他(她)主創的作品;沒這個愛,沒有這份藝術信念,不可能去完成漫長而艱辛的創作過程。她說:「至少我不可能。因為我還沒有做一個商業導演的嫻熟技巧。作為我個人來說,我也不可能成為商業導演。導演應該和作家一樣,只能創作他(她)認為對於他(她)產生重大意義,使他們心靈成長的作品。」

我想我對陳沖這位友人已不可能客觀了。相處和合作使我相信自己了解她不亞於了解自己。因此我生怕如此再寫下去,會給讀者不夠冷靜、客觀的影響。這在西方新聞寫作和傳記寫作中,是大忌。陳沖在我心目中是優美、頑強,充滿精神追求,卻又非常務實的女性,她的完美在於她的和諧。她不斷要求自己成長和成熟,涉足每一個藝術館、畫廊,搜集各種音樂,觀看話劇和歌劇。她的教養的全面,加之她天質的敏感,使我感到她極探的潛力。我說的「無法客觀」就在於此。當我吃著她做的美味晚餐,我總在想,她是個對自己要求多麼嚴格的女人;對於社會,對於家庭,她基本是無懈可擊。

我愛我的朋友陳沖,我不能掩飾對她的欣賞。和五年前寫《陳沖傳》時,情形已不同了。那時我還能持一種觀眾心態,能拉開距離來寫她,而現在,我看盡她的「幕後機關」,看到的全是我希望看到的,是和我做人理想吻合的一個女人。這樣,要我客觀,是難了。就讓陳沖自己的話來闡述她自己吧。

(作者如約來到陳沖家。家亂得厲害,地上鋪了舊布,舊毛巾之類,地下室傳來敲打之聲。一問,才知陳沖正找了兩個工人在修屋。她挺著三十二個星期妊娠的大腹,氣喘吁吁地關照工人們做活,然後熱了飯菜,坐下來邊吃邊接受採訪。作者和陳沖太熟絡,一到她這裡就四處找吃的,陳沖則每次都拿出新烤的果仁麵包、糖焙核桃仁、蔥烤芋艿……她也很樂意傳授食經:「一個小南瓜,裡面放上蜂蜜,烤熟特好吃!」說到這類話,陳沖的面部表情激烈極了。現在懷孕,更有大做大吃的理由,自己貶自己:「懷孕這個借口真好,可以讓你一點不理虧地吃、睡,無所事事。」我知道她決不可能無所事事,一方面張羅著《天浴》的國際市場銷售,一方面在讀大量的中國移民史,籌備拍攝《扶桑》。)

作者:我們今天正兒八經做個訪談。

陳沖樂了。

作者: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考慮自己導演電影的。

陳沖:其實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時期,或說念頭——突然間想導戲了。主要是我在美國拍的一些電影,碰到一些沒才華的導演,就常常生出念頭,還不如自己導呢!首先是故事——那種沒有意思,沒有意義的東西也會有人來導!我那時就想如果能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真正有興趣,有信念的故事)多好啊!後來我當了幾個電影節的評委,看了不少獨立製片的作品,就意識到自己來投入,編導、製作一個自己的電影,不是不可能。那些作品的投資並不大。就在柏林影展,我想到了你的《天浴》。開始我想搞一個短片,因為影展上有一些不錯的短片參展。但等我把《天浴》的整個內容消化了之後,才發現這就是一部一般長度的電影,不能拍成一個短片。其實一個導演改編一部小說,都是從喜歡那個故事開始的。我就是喜歡《天浴》的故事。裡面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文秀被糟蹋之後,老金的大手把她濕漉漉的腦袋捧起,像捧個剛分娩出來的濕漉漉的羊羔;還有就是文秀住院,老金抱著她,在大雪裡背朝醫院向草原走去。這兩個地方在我腦子裡馬上就有電影畫面了,我喜歡這個故事,又沒有辦法以其他方式來參與,兩個角色我都不能演,只想到來導它。再說在美國讀書,學的就是這一行,總想有機會來實踐。《天浴》讓我看到了這個機會,反正總而言之,還是因為自己喜歡電影,熱愛電影,喜歡電影的一切,也只有導演有這個福氣能這樣全面地愛電影這行當。所以就(手勢)幹了。

作者:是不是做演員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自己對電影的喜歡了?

陳沖:好的角色還是能夠讓我滿足的。但好萊塢給亞洲女演員設計的角色又都不那麼好。喜歡電影的一切,自己又不能演到自己喜歡的角色,要還想繼續拍電影,就必須做些其他的嘗試。而且人到了這個年齡,如果說,不在別的藝術形式上做嘗試,不衝破自己,以後就很難了。在你三十……四十不到的時候,如果你不下定決心,去冒一下險,去衝破下自己的話,以後就比較難了。因為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比較懦弱,不像年輕時候那麼勇敢。敢於冒險,敢於否定一個自我,再建立一個自我。年紀大了可冒不起險:為什麼會有midlifecrisis(中年危機),就因為在中年人意識到非有次變革,但又膽怯,怕萬一變革不成功後面什麼都來不及了。所以衝突、矛盾,又沒有年輕時的勇氣去解決,就成了危機。衝破自己,在這個時候是It'snowornever(要麼現在,要麼就永遠別幹了)

作者:我和你一起看過許多電影,我發現你從很早就開始做一個導演該做的藝術上的準備。你一直很注意電影的語言,鏡頭你也很敏感,常常在我們回憶一部電影的時候,你會說出很具體的個鏡頭,布局、色彩、銜接、暗示,你是有意識這樣預習自己,還是一種職業本能?

陳沖:其實對一部電影我注意最多的,還是它的戲劇和表演。

作者:你好像對一些電影經典,比如《Goncwilhthewind》(《飄》)這類經典,一直在看,在汲取。每次看,你都那麼激動,老讓你激動的因素一直讓你激動,這是不是被你看成一種基本訓練?像舞蹈家看《天鵝湖》,可以反覆看。看,是種基本營養?

陳沖: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像莎士比亞,它裡面有些人類共有的精神礦藏,整個藝術的發展,是基於這些東西的。我覺得經典作品在任何時代看,都能看到自己時代的影子,永遠不會過時,雖然我們這個時代一個人的信息接受量是莎士比亞時代人的一千多倍。經典就好比一種人類精神的核子、原子,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物質社會怎樣千變萬化,人的精神生命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對於經典作品的學習,其實是不夠的。

作者:做一個導演,特別是剛開始導戲,你得做一些自己不願做的事,比如說你得說服人家來投資。你是很怕去求人的人,籌資的過程對你是不是一場折磨?你動搖過沒有?

陳沖:不管怎麼說,磨難和後來的成就感,是成正比的。受的折磨最深,後來的成就感就越大。成正比的,跟戀愛一樣,心越為它受煎熬,後來的滿足感才越充實。

作者:可是它整個耕種和收穫的季節又那麼長,不知會有多少不可預料的挫折,都正比嗎?

陳沖:是正比。滿足非得苦中作樂,沒有磨難,不可能有深刻的幸福。輕易發生的愛情,順順噹噹,最後的幸福不可能深刻。我剛才給你的這份東西,(陳沖在作者採訪前給了她一篇她剛寫訖的散文)其實我也沒寫清楚。我就想說,這就和談戀愛似的,所有的磨難,到最後,是為了把你培養成一個對於你愛的人來說,一個更有價值來愛的人。其實就是讓你為一場偉大的愛情來準備。把你殺死這麼多,再讓你新生這麼多。然後這場愛情才值當你的永恆記憶,永遠珍惜,永恆享受。

作者:愛情讓人受盡折磨,可折磨結束,人還是嚮往愛情;你做了這麼件充滿磨難的事,(我知道你為拍這個電影失眠多少次,又多少次和彼得談判,徵得他的理解)你還對這件事有任何嚮往嗎?

陳沖:當然嚮往!我意識到自己在創作中犯了那麼些錯誤,嚮往有下一次機會給我彌補,人家不都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嗎?所有的遺憾都不可能再回頭去完善它,只有等下一次機會了。多產的導演為什麼會有一部接一部的作品,我想是因為他總是感到遺憾,只能在下一部作品中彌補。重要的一點是,這部作品是我的處女作。對處女作的感覺,就跟自己的初戀似的.特別容易留下遺憾,也好像讓我一下子成熟很多。初戀是最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所以也難免會被心裡的悲壯感弄得笨手笨腳,遺憾當然就難免,幸福和沉醉也會永遠存留下去。

作者:你認為做演員在電影中的操控感大呢,還是做導演?我是指藝術創作中的總體把握。比如你過去說,演員有時挺盲目的,不知自己是過火還是不到位,導演應該對演員的表演負一定的責任,因為電影不像話劇。

陳沖:其實我演過的角色還沒有是整個把一部戲扛下來的。《末代皇帝》最主要的是皇帝。……、作者:(打斷)比如《TurtleBeach>(《龜灘》)還有《GoldenGate》(《金門》)那些片子。你不是主角嗎?

陳沖:那也是和另外一個主角分攤。所以談不上對一整部戲創作的操控感。責任感不一樣。做導演你得對得住一大幫人。投資人你起碼得對得起,不讓人家蝕本吧?做導演精神壓力很大。這也是成正比,你負的責任越大,壓力越大,同樣最終滿足感也最強。做演員我可以混著把一部戲演完,但是我絕對做不到混著把一部戲導完。導演的興奮點更多,許多地方你覺得抓住了感覺,興奮時時刻刻都在那兒。做演員也有自己認為演得精彩感到滿足的時刻。但這種時刻不是很多。尤其碰到那種他自己不知要在你身上挖掘什麼的導演,他對戲的理解還不如你全面,啟發和導演全是很淺顯、外在的,這種時候你就會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吧。同時也會想,憑什麼你來導我?我憑什麼不能導自己的一部戲?

作者:做演員多半要靠天賦,而做導演,後來的東西都很重要,諸如知識,閱歷。我知道你是有意無意為做導演做了大量的準備,讀了很多書,文學、美術、社會科學、政治,你的涉獵非常廣泛。我不知道你在開始拍攝這第一部作品時,心裡是不是感到ready(就緒)?

陳沖:永遠也不可能感到十拿十穩。正因為創作是種偶然——就是說一些絕妙的瞬間是在你沒有準備就緒的時候才可能出現: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米蘭·昆德拉說:「Lifeitsochancy」(生命是如此之偶然)。好的藝術作品也一樣,它的發生過程和生命一樣。

作者:在學校學文學寫作時,老師總說:「Letithappen!」(讓它發生!)你只能讓它發生,沒法左右它怎樣發生,是吧?

陳沖;藝術創作中出其不意的筆觸、鏡頭,是你事先沒法估計的。所以在《天浴》開拍的第一天早上,我幾乎感到大難臨頭。因為這是發生在西藏的故事,又有西藏演員,所以我們在一清早擺了祭台。(笑)前一天晚上就準備好了。擺了雞、鴨、魚、肉,算是祭祭天吧。那天剛好是下小雪,氣氛神秘兮兮的,我們也感到一種信仰的氛圍。

作者:你也上去拜啦?

陳沖:我是趁大家都拜完了,去食堂吃早飯的時候,一個人去拜的。點了一炷香。我怕有人圍觀讓我產生雜念,覺得自己滑稽。其實攝影師呂樂也是獨自作的這套動作。他趁大家沒起床就把儀式做完了。

作者:有沒有得到「保佑」呢?(笑)

陳沖:那真是一塊神秘的土地,挺莫測的。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新氣候。整個拍攝過程,真給它捉弄死了。剛想拍雪景,搶著架好機位,大太陽忽然出來了,一朵雲都不剩!雪一下化完!剛想拍艷陽天,它又一下子陰雲密布!

作者:藏族演員洛桑戲真不錯……

陳沖:選上他真很運氣。從來不抱怨,埋頭吃苦,每次到景點他都扛最重的設備。其實他本人和他演的角色老金很接近,沒認識他之前,覺得老金是個理想人物,這個時代不會有的。見到洛桑才知道,這種厚道人還真有。他從來不摻和事非,閑話很少。

作者:我覺得他表演很有深度。

陳沖:其實他人很簡單。現在西藏話劇團不怎麼盈利,工資很少,他有時去幫天葬師干點活,賺點外快。也是很少的錢啦。

作者:(吃驚)什麼?!他是上海戲劇學院的畢業生呢!去幫天葬師……

陳沖:掙錢啊。他一點也不掩飾,我問他,他就照實告訴我。他不會來虛的。問他平常閑著做什麼,他說也就是打打麻將。你看,他一點也不想把自己說得很不平凡,很高尚。但他的誠實,質樸里有種高尚,不必硬去演,氣質就從老金身上流露出來了。他那種深度就是自然的東西。

作者:這兩個主角的選擇算不算理想?

陳沖:應該算吧。李小璐才十六歲,非常成熟,台詞很好,戲也不錯。一點就明白,但她自己一演,馬上出來她自己的風格,不模仿我。她絕對有潛力。就是內心太剛強了一點,有時要她流露女孩子天然懦弱、心靈嬌嫩的一面,就差一些。很難讓她真哭。中間拍到一場哭戲,她祖母過世了,那天她才真是悲從中來,淚流了不少。

作者:你不是說拍有點暴露的鏡頭,她也鬧彆扭。

陳沖:其實是替身拍的。不過有的時候也不能不要銜接吧?我們為李小璐不肯配合拖了很多時間。有時我都要光火了。攝製組的人覺得我對一個孩子不能那麼要求。冷靜下來,設身處地,想到自己十六歲,哪有李小璐那麼成熟?怎麼能對她那樣要求呢?真覺得自己跟個后媽似的。(笑)

作者:我發現你反省起來對自己用詞很重的,什麼「卑劣」啦,「后媽」啦……

陳沖:自己對自己嘛,還那麼禮貌客氣,那不憋死了?

作者:其他方面呢?比如製片部門,美工……

陳沖:製片和美工都是香港的,都有西方式的敬業精神,做事很職業化。有一次人工造雪,美工組連續工作四十八個小時,那場雪景必須豐滿而廣漠。勞動量可想而知。好不容易造成了「天地浩素」的氣氛,很大一塊地面鋪了厚厚一層尿素,結果來了一場雨,把尿素全溶化了,那天美工阿潘火氣很大,和製片吵了一架。有一次更絕,我們開了三四個小時的車到景點,搞道劇的人發現花沒帶。(因為西藏草場退化,野花不夠繁盛,美工部門不得不在草原上插五千餘朵人工「野花」。)再回去取花,好天又沒了,大家都說:「把他們拉出去斃了!」反正麻煩層出不窮。不過事後回想,覺得所有細節都是美好的。一個星期洗一回澡,也不覺得那麼不可思議了。美國生活那麼多年,一天不洗澡都沒法睡覺,看來人的彈性蠻大的。

作者:失眠症怎麼樣?

陳沖:天天晚上吃安眠藥唄。我老公跟我急了,他說你要真上了癮,沒治了,那該怎麼辦?他是醫生,知道美國許多烈性安眠藥不能吃過三個星期。好在草原上設法打美國長途,他不會天天跟我絮叨這些。我們結婚這麼多年,第一次和他失去聯繫這麼久。

作者:後期製作的忙勁,我是看見了……

陳沖:其實要是雇一個後期製作製片也就省事了。為了省錢嘛。有一點錢就想花在電影上。哪怕多添一顆星星也好!(影片中的夜空,一些地方星星不夠,是靠後期特技加工上去的。美國電影製作業的特技十分高科技化,一部電影若有豐厚資金,可以在後期上做得非常漂亮。但例如「加星星」之類的製作十分昂貴。)後期有時候我都絕望了,以為怎麼趕也趕不上柏林參賽了。當時柏林方面也安慰我,說實在趕不上參賽,做展示片也可以。李安電話里說,他的《推手》就是在柏林做展示片上映的。不過我不甘心,那麼多苦都吃下來了,當然要爭取入圍得獎。送片子多緊張,派Chriss(一位朋友)專程乘飛機,親手送到評委會,不然寄特快專遞,萬一過海關耽擱,就誤期了。簡直跟特別行動似的。那天半夜,柏林的傳真到達,說《天浴》入選,真是百感交集。其實我做了它不入選的精神準備,後期實在太倉促了。

作者:進入得獎圈,你頭一件事想到的是什麼?

陳沖:……去買最漂亮的衣服,好好打扮李小璐。有人預言她的年幼,表演的成功很可能會得到最佳女主角。不過最終沒得到。她還小,才十六歲,以後得獎的日子多呢。

作者:下面假如有人再請你去導戲,你會不會去?

陳沖:有啊——好萊塢的幾家電影公司看了《天浴》,都很喜歡。馬上就有公司提供一個買下的劇本。不過我還是得拍自己興趣大的東西。我準備把你的《扶桑》作為我下一部拍攝計劃,向他們提出來。

作者:《扶桑》是中國人的視角,他們會通過嗎?

陳沖:所以啊,就必須在闡述故事時留神,抓到他們審美習慣上的敏感點。這是個新視角,跟好萊塢歷史上所有白人,中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完全不同,弄得好會成功,弄不好就得不到認同。專門有一本書,一個義大利作家寫的,她專門研究了所有美國人、亞洲人愛情關係在好萊塢銀幕上的反映!所有成功的都是白人男人如何營救亞洲女人,他們感到亞洲女人是受東方文化中的男性沙文主義的壓制(尤其中國女人裹小腳),完全無辜、無助,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脆弱的生命。得去保護她們,營救她們,愛情是在這兩個前提下(保護、營救)發生的。這幾乎在好萊塢已形成了一個情結,不破了它,真正的種族間的愛情沒法出現在好萊塢銀幕上,破了它,又要破得他們心服口服。你看,在你的《扶桑》裡面,扶桑和小男孩克里斯之間的愛情,顯得扶桑很有力量,是英雄,克里斯雖然表面上在營救她,使她擺脫大勇的陰影,擺脫她低賤、非人的妓女身份。其實是要扶桑擺脫幾千年的傳統中國文化,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克里斯失敗了,雖然他整個成長過程是以愛扶桑來標記的,扶桑也把他作為一生中惟一征服了她心靈的愛人,但克里斯失敗了。因為他感到扶桑周圍的中國傳統文化,扶桑的東方生態環境是牢不可破的。這是好萊塢的中、西愛情故事場,不是純中國的,也不是西方的,是屬於一個世界性的族類。這裡面有一群藝術家,包括《紅》《白》《藍》的導演Kieslowski,一個波蘭人,在法國拍電影,還有Kundera,一個捷克作家,在西方寫作;Allende,一個智利女性,在美國居住。這個文化族類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養成了一種兼顧其他民族感情表達方式的文學語言,電影語言。再民族化,再東方,再傳統的題材,都不怕,都會被這種表達方式翻譯成世界共通的理解。而中國本土化的一些優秀作品悲劇在於,它們需要對於中國近代史,中國語言的一定知識來欣賞。這樣很大的一個讀者群和觀眾群就跟不上。而Kundera是人人可以讀的。他講到了類似「文革」的經驗,這種感情全世界都理解。

陳沖:我想你講的是距離。距離使一種記憶不再是完全個人化的,完全本土化的。比如我的記憶由於我和中國的距離,它自己凝聚、凝鍊,又在自行和諸如Kudera、Allende這樣的類似的記憶做比對,和相互影響,這樣的記憶和本土上的中國人的記憶可能會有差別了。我們的存在,不可能不和西方的存在形成比較而形成獨特的存在。

作者:好了,咱們談談下一部——你打算做什麼?

陳沖:拍《扶桑》啊,一切又得重新開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本色陳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本色陳沖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章 “我決定自己導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