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我到河南種麥子

嚴歌苓:我到河南種麥子

孫小寧

與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約過幾次採訪,都因各種原由錯過了。不覺得遺憾,因為她本就來去勿勿。她的作品陸陸續續在國內出版,但直到年初當代世界版的《嚴歌苓文集》出版,才算是扎紮實實地接觸到全貌。很厚實的七本,好像每一部都有動靜。不是被改編成電影,就是獲過這個獎那個獎。在海外呆久了的作家,筆觸在海外的華人世界打轉,並沒有什麼稀奇,嚴歌苓讓我意外的是:她在遠離中國的國度,常常寫的是國內的生活,且有很多以「文革」為背景。與現實拉得最近的一部作品《誰家有女初長成》,也是都市人很難觸到的底層——一個鄉下少女被拐賣的經歷。難為她點染得那麼出神入化,讓人為之駭然。終於跟嚴歌苓見面,是在北京冬天的第一場雪后。她說剛從河南體驗生活回來,正在醞釀一部小說,是20年前聽到的一個故事,跟土改有關,她看到了故事發生時的窯洞,還有主人公的兒子。

為什麼總對幾十年前的生活感興趣?問她的時候,腦子裡轉的是她的《人寰》、《白蛇》、《雌性的草地》。像被大家寫盡了的「文革」,在她筆下總跳躍著新鮮的質感。她說是因為有距離。「對當下都市生活我沒有激情,可能也是因為距離的關係。許多故事當時聽了很震撼,但到了一定時候,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改變,它就失去了價值。而一個故事如果在我靈魂里縈繞20年還不去的話,它就值得我好好寫下來。」「其實寫『文革』,哪怕你寫唐朝,都不重要,關鍵是你的思考是現代的。」「『文革』是我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很多年後回想很多人的行為仍然是謎,即使出國,我也一直沒有停止這種追問,人為什麼在那十年會有如此反常的行為?出國以後,有了國外生活的對比,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再後來接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很多事情會往那方面聯想,會把善惡的界限看得更寬泛一些。」

嚴歌苓認為去美國對她來說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因為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作為一個移民來說,面對新的國度、新的語言文化,很多都像一個再生的過程。這時人會特別敏感,尤其是語言還不能自由表達時,第六感官,像動物似的敏銳。那個階段我創作了很多移民題材的小說。」可堪欣慰的是,她還挖掘出另一種潛能:做一名好萊塢編劇。她把去年五月被吸收進好萊塢編劇協會看成她商業寫作的勝利。雖然編劇不像小說家那麼自由,但她從中也悟出了一些寫作之道。「一個人學會編劇,腦子裡要有一雙眼睛,MINDEYE(心眼),這非常重要,因為你要看到方位、看到道具,人物充滿動作,看起來動感就比較好。有了動感小說不枯燥,也不說廢話。所以我現在小說根本沒有『像什麼似的』那種字眼。而且電影劇本寫的好是很詩化的,英文劇本尤其要求你乾巴、簡練,不可能有形容詞或副詞,所以寫著寫著文風就改變了,變得非常簡樸、非常酷。這時也會出現另一種詩意、情調和力量。」

雖然身在美國,有小說電影雙重的影響,嚴歌苓仍表示願意做一個邊緣人。她說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在國外呆一個月,在國內呆兩個月,不斷走來走去。在國外,她是少數幾個不開車的作家。「我喜歡坐公車,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然後把他們有意思的事情記下來。」回到國內,她則選擇鄉下作為體驗生活之地。城市生活在她看來是空心的,有濃濃的友情與親情,但沉溺久了,就覺得飽。「我已經在河南買了一塊地,打算明年到那兒種麥子。」嚴歌苓平靜說出以後的計劃。

2003年11月28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嚴歌苓其人其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嚴歌苓其人其文
上一章下一章

嚴歌苓:我到河南種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