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那麼遠文字這麼近
——《第九個寡婦》塑造中國式地母
僑報
作為近年來海外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作家之一,旅美作家嚴歌苓的新長篇《第九個寡婦》甫一出版,即被認為是「2006中國文壇最重要的收穫之一」。這篇小說以一個傳奇故事為敘述支點,塑造了一位以其渾然不分的仁愛與包容一切的寬厚而超越人世間一切利害之爭的中國女性,被書評界人士譽為長篇農村史詩小說。
離奇故事
3月10日,旅美作家嚴歌苓的長篇農村史詩小說《第九個寡婦》正式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講述了一個上世紀40至80年代流傳在中原農村的傳奇故事。
《第九個寡婦》的主人公王葡萄是一個自幼作童養媳的女孩,「土改」時將被錯劃為惡霸地主的公公從死刑場上背回,藏匿於紅薯窖幾十年。堅強隱忍的她憑藉著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和公爹度過一次次饑饉、一次次政治厄運。同時,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情慾的寡婦,她與不同男人的偷歡情節也穿插其間。
據說,新作取材於1970年代末發生在河南的真實事件,因為擔心過於離奇的現實影響作品給人的真實感,嚴歌苓將創作拖了20年,還曾深入河南實地考察,終於「用生活細節使離奇變得無奇」。
嚴歌苓表示,經歷了物質饋乏的幾十年,中國最豐富是故事,種種離奇的故事。
「每當我在大學文學寫作課堂信口述出一個故事,我在美國的同學都羨慕我們中國人的閱歷,因為他們美國作家筆下最慘的悲劇也不過是****之類的。從心理上來說,我們這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中國人恰恰讀完了萬卷書,走完了萬里路,一切離奇都不在話下,都能被平靜地接受。」
天然佛性
《第九個寡婦》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大陸文學評論界的極大關注。知名評論家陳思和稱作品女主人公王葡萄為「民間的地母之神。」
在他看來,王葡萄是嚴歌苓貢獻給當代中國文學獨創的藝術形象。從《少女小漁》到《扶桑》,再到這《第九個寡婦》,王葡萄完整地體現了一種來自中國大地的、民族的、內在生命能量和藝術美的標準。王葡萄渾然不分的仁愛與包容一切的寬厚,正是這一典型藝術形象的兩大特點。
在書中,王葡萄和丈夫的哥哥好過,她先後和兄弟倆好,她甚至被勒索她的男人強迫時,也似乎有一些快樂。即使她在被男人蹂躪的時候,都感覺到她對男人的憐憫。這個角色在性方面是異樣的開放:她讓男人舒服,她也在舒服著。
嚴歌苓表示,王葡萄和我所有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一樣天然保持著佛性,懂得主動去愛,去享受性的快樂。有時她是男人的母親,有時她又是男人的寵物,「堅貞」這樣的字眼在她的頭腦中從未存在。
文字旅程
旅居海外多年,嚴歌苓的文字對中國從未疏遠過,始終保持很高的中文寫作水準。
2005年,她曾出版了《穗子物語》,描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女孩穗子的成長故事,其細膩文筆、深刻的人性探詢頗得海內外評論界讚譽與讀者青睞。
「我是個對語言、對中國各種方言特別感興趣的人,愛聽別人聊天,愛琢磨他們的語言。」
嚴歌苓認為自己用英文寫作顯然不如用漢語來得自然,「漢語小說很多場景是可以寫意化處理的,用英文寫作就不行,編輯會問:『房子是什麼樣的?主人公在哪個方位?』而我喜歡在人物的行動中帶出環境,或者說用人物心理來折射環境。」
最近兩年,嚴歌苓與丈夫一直生活在非洲。從中國到美國又到奈及利亞,吉普賽般頻繁的空間轉換使嚴歌苓常常作外來者,她曾在文章中說「作一個外來者往往可以靜觀而少表態,而一個表態最少的人內心是最豐富的」。
今年9月,嚴歌苓夫婦又將奔赴台北,同時還有一些資料準備需要去日本完成,也計劃在亞洲到處走走。邊走邊寫,順其自然,嚴歌苓的文字旅程一路上精彩紛呈。行走四方的她似乎離讀者很遠,但觸摸她的文字,卻能感覺她其實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