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駝峰航線
傲慢的英國人似乎對於亞太戰區形勢的理解總要晚一步,丘吉爾首相在「阿卡迪亞」會議上同羅斯福會晤后才開始明白聯繫中國的重要性。事實上,隨著英國在遠東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新加坡陷落,深受重創的丘吉爾不得不承認,在目前的形勢下,緬甸以及中國的聯繫時整個遠東展區中最重要的一環。
當然對於開闢中印航空線,要求最為迫切的當然是中國政府。蔣介石夫婦早在1942年2月,就在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的陪同下訪問了印度,以爭取英印政府對開闢中印航空線的支持。
在美國的促進下,中國與英印政府就開闢中印航空線問題達成協議:「中印兩國政府業於目前就重慶加爾各答間航空線事,成立協定。據協定之規定,英國政府同意中國航空公司開闢重慶加爾各答間之航向,中國政府同意,情況許可時,恢復昆明仰光間航線。」
就這樣,遠東戰場的盟國鐵三角中、美、英終於達成了一個穩固的合作框架。在三大盟國的共同努力下,一條連貫中國與印度的空中運輸線迅速建立,為中國源源不斷地輸入寶貴的戰略物資,更重要的是向戰鬥著的中國人民送來支持和鼓勵。
這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
從地圖上看,駝峰航線的起點始於在溫潤綠色的印度阿薩姆邦,為了躲避日機利用密支那機場為基地進行空中攔截,航線不得不北移到白色的喜馬拉雅山區。這使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個形似駱駝背脊凹處的一個被稱為「天堂之門」的山口成為中印航線的必竟之路,因為它的海拔高度低於當時美國主要裝備機型(DC—3、DC—46、DC—47)最大爬行高度。
滿載物資的大型運輸機在進入「天堂之門」60英里后,將立刻遇到行程中第一個鬼門關——海拔超過一萬英尺的納加山脈。飛越這座覆蓋著永恆冰雪的山峰時,最危險的敵人是懸挂著沉重冰粒的雲層,超低的溫度會使得冰粒迅速凝結在機身和機翼上,從而導致飛機墜毀。
越過納加山脈后,飛機的巡航高度在伊洛瓦底江河谷驟然降至6000英尺。之後運輸機需要第二次的爬升到16000英尺的高度以飛越桑吞山脈。在這段航程中,常年會有來自印度洋的颶風,時速超過250公里的超級湍流會將飛機以每分鐘三千英尺的速度拋上拋下。
如果能穿過這一關,飛機將再次在怒江峽谷上空下降至6500英尺,然後第三次爬升到16000英尺來穿越喜馬拉雅山區的最後邊緣。之後還有450英里的行程才能抵達終點站——昆明巫家坪機場。
在整個航程中,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而航程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隨時出現的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的每一分鐘都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而飛機在極端條件下出現的的故障諸如高空中去霧器不正常工作導致進氣管塞滿了冰,油管被氣化燃料空泡堵塞造成發動機功率下降等等都隨時可能導致飛機操控失靈。
當然整個航程中最危險的是油管斷裂——大量航空燃油噴洒到灼熱的發動機殼上,將在短短几秒鐘內立刻引起空中爆炸。
在這條航線上,美軍和中華航空公司投入了超過2200架飛機,向中國運輸了超過85萬噸的戰略物資。
事實上,極端惡劣的條件也讓中美兩國的航隊蒙受了超乎想象的損失。在駝峰航線上,平均每一天就有超過一名飛行員犧牲,每兩天就有一架運輸機墜毀。單是美軍第10航空聯隊,隸屬的629架運輸機中就損失了563架飛機。
孫立人和唐甬隨受閱小分隊一同乘火車自新德里返回加爾各答。英**方本來是安排孫立人乘飛機的,但是孫立人堅持要和自己的部隊在一起。一路上,唐甬聽著劉放吾講訴各個版本的「萬人敵」孫立人傳奇,不僅啞然失笑。
所幸的,基本上各個版本的故事中把唐甬本人忽略不計了,最多只是提到孫立人身後跟隨一名隨從,地位上大約是相當於給諸葛亮推車的小童,基本聊勝於無。
唐甬苦笑之餘雖略有落寞,但也滿意,這畢竟是自己的計劃。名將是孫立人,而自己只是隱身在他背後的幕僚。
孫立人和小分隊的凱旋受到了駐放在加爾各答的新38師的熱烈歡迎。唐甬關注的則是副師長齊學啟。在歷史上,齊學啟將軍率隊在伊洛瓦底江畔掩護部隊撤退時遭日軍包圍,力戰被俘,最後被殺害在戰俘營。
在現在的時空里,唐甬安排齊學啟隨同師部一起入印。這位斯文儒雅的將軍至今不知道自己已經在冥冥中被救了一次。
當看到齊學啟的時候,唐甬心中不自禁地想起戴安瀾。如果說挽救了齊學啟被俘是唐甬的一大成功的話,未能扭轉戴安瀾殉國的命運則是他心底永遠的痛。但是無論種種,唐甬都無法與人道,只能自己來體驗和承受。
孫立人抵達加爾各答的第二天,就傳來了在印度西部英帕爾和雷多邊境附近發現第五軍殘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