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圖大位杜威叛漢 伐鄴都將帥不睦

第五十三回:圖大位杜威叛漢 伐鄴都將帥不睦

殺了王淑妃,李從益母子,為劉知遠去了一塊心病。大軍既入汴京,不管是隨駕南下的文武官員也好,原來晉,遼留在汴京的舊臣也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只要參與了擁戴漢王在汴京登基立國的人,都可以保得住自己的官職爵祿,也許能得到犒賞。

於是,由隨駕入京之楊邠,郭威,蘇逢吉,蘇禹珪及汴京舊臣馮道等人聯名上本,擇吉恭迎漢王在崇元殿登基稱帝。

據馮道等幾個文官及史官考究:北平王祖先源自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劉昞,乃漢室之後裔。故立國號曰「漢」。(因歷史上有東,西兩漢在前,如今劉知遠所立之漢,後世史家稱之為「後漢」。)以汴梁為京,又稱東京,太原仍稱北京,洛陽仍稱西京。劉知遠又因立國之初,只宜收攏人心,宣稱不忘故主,不改年號,仍襲用石敬瑭原來的天福年號,(次年才改元為乾祐)。一年之後,劉知遠病死,他十八歲的兒子劉承祐繼位,給他追加謚號為高祖,因此,後世史家稱之為「後漢高祖。」

新皇帝立國登基,照例都是大赦天下,大賞功臣,劉知遠當然也不例外,對朝中所有參與擁立的文武官員,盡皆保留原來官爵,另加賞賜。再又專使齎旨,一一頒告外任的文武官員,并行文昭告天下。

石晉未亡時,劉知遠留守晉陽,已是雄踞一方,如今石重貴被擄,石晉已亡,遼人北歸,中原各路人馬也就數劉知遠兵力最強了,尤其是劉知遠已先在晉陽宣稱自立為王,如今又領兵入汴,立國稱帝,順理成章,循序而進,看來他當這個皇帝是無可爭議的了。

各路州府節度,將領團練,哪些力不如人的,又無野心的,只求保住自己地盤職位,也都希望天下早安,因此都紛紛奉表歸順:一些勢力較大的,如:天雄軍節度使杜威,天平軍節度使李守貞等,雖然各有二三萬兵馬,雖抱野心,但自量無力對抗,尤其是如今遼人已全撤,劉知遠又已踞汴京,大局已定,無奈也只好上表歸順。

劉知遠見各地紛紛來表擁立,心中自是欣喜,立國之初,當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打一仗總比多打一仗好。立即頒旨,各路歸順將領仍委以原任職位。惟是朝廷慣例,為防微杜漸,免得地方軍閥根深蒂固,盤踞一方,是經常都要互相調遷的。尤其是朝代更迭,政權交替,更是這樣。於是,就把宋州節度使高行周調駐鄴都,原駐鄴都的節度使杜威調駐宋州。原駐河中節度使趙匡贊調駐天平軍,原駐天平軍節度使李守貞調鎮河中。其它各鎮也都互有調動,也大都奉命轉遷,並無抗命。

趙匡贊這個人很本分,身份也很特殊。他祖父趙德光和父親趙延壽在李存勖時都已是位高權重,(這裡要說明一下:趙延壽是趙德光的養子,趙匡贊又是趙延壽的養子,他們祖孫三代其實沒有血緣關係。)祖父受封北平王,父親任節度使,他自己也是節度使。惟是祖父趙德光不安分,想當皇帝,帶著趙延壽投靠遼國。結果皇帝未當成,(遼人讓石敬瑭當了。)反招致遼人不信任,趙德光被囚死上京。這次遼主北歸,趙延壽也被帶回遼東。

趙匡贊一直在中國任職,從未入遼。所以,石敬瑭當皇帝時,他是節度使。石重貴當皇帝時,他仍是節度使。耶律德光當皇帝時,他還是節度使。如今劉知遠當皇帝,他仍然是節度使。正因為他自知身分特殊,也不願意委身異族,所以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因此歷朝更迭,那一個皇帝都不去動他。如今劉知遠一調他去天平軍,他二話不說,立馬就去了。

李守貞這個人很不安分,他想當皇帝。但是,趙德光的下場令他知道遼人是靠不住的,這次杜威又被誆,更令他心寒。他深深懂得,要當皇帝得靠自己的力量。他瞧不起劉知遠。不過,人家已經入主汴京,登上了皇位,且又人心厭亂,遠近歸順,如今要反他真是談何容易?因此,也只得奉調前往河中。

李守貞原來駐節天平軍時,私下裡已經是屢放狂言,稱王稱帝。風聲自然傳導於外,因而招惹了一群妄圖攀龍附鳳之徒,紛紛投效帳下。更有一個來自西域,名喚巴圖魯的雲遊番僧,自稱能望氣占星,預知吉凶禍福,登門求見,說是十里之外,即見府衙祥雲撩繞,紅光衝天,此乃帝皇之氣象,府內必有王者居,故爾前投效。李守貞大喜,收羅帳下,封之為「國師」。

又有一個名叫毛衡的江湖術士,自稱精通星相,能知人之壽夭窮通,富貴貧賤。聲稱李守貞有龍鳳之資,天日之表,乃帝皇之相,他日定登九五之尊。說得李守貞深信不疑,亦收納帳下,又封之為「軍師」,加以重用。

哪毛衡又進言道:「卑職在河中路上,符家莊里,曾見符員外家的次女,不但生得天姿國色,貌美如花,聰明俊秀,且是福澤深厚,堪為天下母儀。主公若納之後宮,他日正可為後妃之列。」

殊不知這李守貞貪的是江山,對於這女色卻是其次,他知道,當了皇帝天下美女都是自己的,何愁沒有絕色佳麗?因想到次子崇訓近日喪妻,尚未續弦,如今有此好女,何不為他續娶?便笑對毛衡道:「孤已有妻妾成群,無須增添。既然真有如此絕色淑女,又是福慧雙修,正好配與吾兒為妻,他日孤傳位於兒,她也自然就是母儀天下了。」

說罷,喚出次子李崇訓,吩咐立即備下香車彩禮,就命毛衡帶路,前往符家莊求親。

諸位讀者可知,這符家莊的符員外是誰?原來正是柴榮的老丈人。毛衡說的那符員外

的次女,就是符家的二小姐符映霞。

此前不久,北平王劉知遠從西京(洛陽)移駕東京(汴梁)之時,郭威也率師護駕,因想起郭榮曾在符家莊娶符員外之女為妻,因而在路過符家莊時,趁便把符大小姐(符映雲)接去。符員外見姻親翁郭威不但身為統帥,且又是大漢朝的樞密副使,副相,當然是十分高興,當下又加備了妝奩彩禮,更命兒子彥卿送行,陪同入京。

此時郭榮領兵在外征戰,郭帥家小尚在太原,因此,郭帥進汴京以後,佔了一所大宅,作為府第,就把符大小姐安置在那裡。因見符彥卿器宇軒昂,知書識墨,更是歡喜異常,就委了他一個團練使之職,隨軍效命。因此,此時符家莊內,就只剩下符員外與二小姐符映霞了。

回頭再說那李崇訓與毛衡來到符家莊提親時,大小姐剛被當朝副相郭帥接走不久,這裡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家的二公子又登門來向二小姐提親來了,真是喜事重重,上下歡騰,符員外也無須問二女兒的心意,一口就答應下來了。

我們當然記得,這二小姐和趙大哥曾經有過春風一度,西廂待月,午夜私情的。但這畢竟是不可告人的**,更是不敢向老父說出來的……看著大姐的婚姻,真是艷羨煞人了,分別不過幾個月,姐夫就是大漢皇麾下的都指揮使了,他的義父又是元帥,副相,哪鋪天蓋地的富貴,都落到她身上了,好不羨煞人也。可我那趙大哥呢?如今人在何方?他還記得我嗎?他會來找我嗎?這些問題是誰也回答不了的。這些心事,也只有和秋菊才可以談。

秋菊道:「算了罷,二小姐。聽他們說: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婚姻是由月下老人定下來的。要是那兩個人修了一千世,他就用一根紅繩子往這兩個人的腳上那麼一拴,這兩個人就是夫妻了。要是沒修夠一千世,哪就挺多和他睡一夜,終究成不了夫妻的。別想著趙公子了吧,看來他跟你就沒修夠一千世……」

二小姐的心正亂得緊呢,什麼主意都想不出了。讓秋菊這麼一說,更亂了。便說:「好秋菊,你倒是替我拿個主意,我該怎麼辦呢?」

秋菊說:「怎麼辦?反正趙公子也沒來。誰也不知道他去哪裡了。誰也不知道他還會不會來找小姐你了。眼前這李公子也不賴呢,他家也是個節度使唄,你嫁到他家,也比大小姐差不到哪兒去。『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呢,依奴婢之見,你嫁去就算了。反正也是老爺作主的,你願嫁得嫁,你不願嫁也得嫁。就算是有一天趙公子真要找上門來,哪可是誰也怨不得誰……」

二小姐聽了,覺得秋菊說的都滿是道理,自己心下隱衷也是說不得出來的,便只好遵從父命,去做天平軍節度使家的兒媳去了。

這個時候的李守貞還沒造反,起碼錶面上還是大漢朝的河中節度使,也是挺風光的。

惟是這杜威卻不同了。他是個既無心計又野心勃勃,反覆無常的小人,還是念念不忘做著他的皇帝夢。見漢帝劉知遠頒下的調令,思想起來,委實心有不甘。你劉知遠原來手下兵微將寡,只不過留守太原佔了便宜,三下五除二,轉眼功夫就稱王稱帝。自己原來五六萬兵馬,鎮守三關,耶律德光也曾答應讓自己當皇帝的,只因這遼人背信棄義,致使得自己當不成皇帝。如今他死了,兀欲掌權了,也許自己的機會又會來的,這下子如果被劉知遠調離了鄴都,今後再有機會也輪不到自己了。於是,立即修書命兒子杜弘璲火速前往恆州去找遼兵求援,說是劉知遠逼迫自己投降,請恆州前來救援。

恆州守將巴彥哈卡原來就知道杜威是個三刀兩面的傢伙,沒把他放在眼裡,今見他派兒子前來求援,也不知他是真是假,十分的不樂意,只推說未奉上命,不能擅自作主,也就搪塞過去了。杜弘璲無奈,只得跑到定州找麻荅。麻荅原來因打了敗仗,已逃歸部落,近日得知耶律德光已死,兀欲襲位,遂領了一千餘人馬,投靠兀欲。那兀欲正愁河北一帶勢單力薄,便委他前往定州,協助巴彥哈卡的恆州做個錡角之勢。那麻荅本來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主兒,得了這塊地盤,又搜羅了原屬趙延壽的三數千人馬,正想弄出點氣候,好回去與兀欲領功受賞。今見杜威派人前來求援,心中大喜,正想擴充力量呢。就命原來趙延

壽部將張璉,帶了趙延壽遺留下來的兩千人馬,前往鄴都援助杜威。

杜威見遼人來了援兵,自然歡喜,但終覺杯水車薪,難與漢皇抗衡,便又再修書,另

再派人前往恆州要求增兵。

漢皇劉知遠聽得杜威變卦,不禁心頭火起,想起當年石重貴手下之時,杜威已是擁兵自重,朝秦暮楚,暗投遼人,導致石氏國亡家破。如今他昨歸我大漢,今又勾結遼人,分明是三刀兩面,朝秦暮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隨即下詔宣示杜威叛國之罪,削去杜威一切官爵,並立即發兵###。

奈何眼下兵力分散,難以集中。思量了一會,想到高行周往日同為一殿之臣,深知他性格耿直,此前雖然也曾降遼,但乃因病而為部下裹挾而逼不得已的,是個極具民族氣節的漢子,是個信得過的人。於是,便委他為招討使,慕容彥超為副,高行周就率原宋州一萬人馬,又把御林軍五千撥與慕容彥超,立即前往鄴都###杜威。

高行周與慕容彥超領著人馬,來到鄴都關前紥下,慕容彥超自恃驍勇,又是當今皇帝的兄弟,沒把高行周放眼裡。又知道高行周一個女兒嫁與杜威之子,是兒女姻親,更是滿腹疑忌。營房甫立,便提出立即攻關。

高行周忙勸道:「鄴都濠深城固,易守難攻。我軍道遠而來,彼方以逸待勞。依某之見,我軍暫且駐下,明日先行巡視,探明虛實再議攻城之策……」

慕容彥超不悅道:「皇上入主汴京,各路人馬紛紛歸順,惟獨這杜威反覆小人,雖然進京晉謁,但暗地裡又引來遼兵與朝庭對抗,皇上大怒,這才命我等前來###。如今兵臨城

下,將軍卻無意攻城,究竟是何緣故?」

高行周道:「兵法有云:敵守我攻,需倍於敵。敵守于堅城,需兩倍於敵。如今杜威之兵眾於我,我若攻城,必須先謀良策……」

慕容彥超道:「用兵全憑一鼓作氣。今我軍乘一股銳氣而來,正宜速決。若待氣墮之時,恐反為敵軍所乘了。況且據報麻荅已派援兵來援,杜威尚嫌不足,如今又派人再次求援。倘若遼人再次添兵援救,對我內外夾攻,爾身為主帥,請問到時如何應付?」

高行周道:「那麻荅兵微將寡,自顧不下,派來援兵不過兩千人,如今那得再有援兵?況且高某既受皇上重託,忝居主帥之職,如何攻關破敵,自有應對之策,將軍不必執拗。」

慕容彥超聽了,這分明是輕藐自己之意,冷笑道:「為主帥者應丹心為國,因公而棄私。若因為兒女之親而拖延用兵,貽誤國家大事,豈是大丈夫之所為?」

高行周與杜威結的這門兒女姻親,其實是當年石敬瑭一手包辦的,目的是使得手下將領們互結關係,便於攏絡。高行周為人一貫很重氣節,甚鄙杜威的為人。與他結為姻親,乃因迫不得已。如今一聽慕容彥超這話,不禁怒氣上沖,便你一言,我一語的,吵將起來。

下面的參軍,偏將見了,都紛紛勸諫,把兩人勸開,兩下里各歸本營。各各修本上奏朝庭。兩人手下的參軍也不敢隱瞞,都各自按情上報。

幾份奏章一時送到汴京,漢帝見表大驚道:「兩軍相對,尚未交鋒,我軍便將帥不和,此乃兵家大忌。」立便召集臣下商議,無奈武將都已帶兵出外征戰,只有蘇逢吉,蘇禹珪兩位首輔與一班文官。往日一眾武官在場時,武將們說起用兵,他們隨著口氣說話倒還是頭頭是道的。如今各將軍們不在,主上把問題攤出來,叫他們拿個主意,卻支支唔唔說不出話來了。就是蘇逢吉,蘇禹珪兩個,也只都含含糊糊,說不出個子午卯酉。

漢帝見一眾文官無主見,自己思量道:這高行周半生戎馬生涯,是個公爾忘私,毀家薦國之人。且往日對杜威的行止已甚為不齒,估量如今不致於徇情於他。再想到慕容彥超,雖然也帶兵有年,但卻多是帶領衛隊跟在自己身邊,從未獨當一面,不是個將才。如今二人意見相左,看來大抵是慕容彥超主觀武斷,以皇親之勢以壓高行周導致的,要解決問題,非得自己前去不可。於是,便下旨御駕親征,尅日起程。

就命太子劉承訓為開封尹,留守汴京。因見二蘇(蘇逢吉,蘇禹珪)不諳軍事,便另拔竇貞固,李濤為相。又找來原來石晉舊臣李崧為太子太輔,何凝為太子少保。叮囑他們

共扶太子,保京師。又下旨附近各州官員,均即率本州兵馬,火速前往鄴都彙集,自己領了一萬京師衛隊,浩浩蕩蕩往鄴都而去。皇師來至相州,只見附近滑州,衛州,澶州等都

各來三幾千人馬,在此候駕,龍心大悅。便在相州公廨駐蹕。

高行周身為主帥,得知皇上駕臨相州,趕忙前來參見,並把慕容彥超爭執之事,面稟一番。漢帝見高帥只帶一隊衛侍前來見駕,足見他心無異志,立便放下心頭一塊大石。忙以好言撫慰。繼后慕容彥超又匆匆趕來,也是訴說一番。漢帝聽罷,反倒對慕容彥超加以責備。接著,又對二人說了一番「大漢立國之初,一切應以國事為重,二人應捐棄前嫌,共同對敵,」的話。訓罷,便與眾人商議進軍鄴都之事。

慕容彥超捉摸著皇上此來自是急於拿下鄴都的,他自己也是建功心切,且看見一下子又增多一倍兵力,便嚷著分兵包圍,一鼓攻下鄴城。

其他各州將領知慕容彥超是皇上的兄弟,他既力主攻城,也便樂得附和,惟有高帥一言不發。

漢帝便向高帥道:「諸將皆主立即攻關,卿為主帥,意下如何?」

高行周奏道:「依臣之見,那杜威既叛,知皇上必來征伐,故有所準備,因而我軍不宜急攻。但據臣所知,鄴都城內存儲不豐,估量不敷半月之用,皇上只要屯師相州,臣等在此兵困鄴城,再以招降之法誘之,內必生變。那時再行用兵,如反掌耳。」

漢帝見高行周仍主張緩攻,因為已委他為主帥,一時之間,也不好過於勉強相左,便

命修書一封,命給事中郎陳觀先入鄴城,勸喻杜威速速歸降,可保官職,既往不咎。

那杜威本是個不識好歹的庸劣之輩,見漢兵來了幾天,只是屯駐關下,打量著是不敢攻城,便夜郎自大起來,如今見劉知遠雖是親臨相州,但也只是派了陳觀前來勸降,一發更洋洋得意,只由他在關下呼喊,只是充耳不聞,閉門不納。

漢帝見杜威狂妄,一時性起,立即領兵前往鄴都,揮軍攻城。慕容彥超本來就是力主攻城的,今見皇上下令,心中大喜,自請主攻東門。高行周見皇上親自督戰,自然也不敢怠慢,領兵向南門進攻。漢帝見二將向前,便坐鎮中軍,指揮羽林軍增援各路。一時之間,殺聲震天,金鼓動地,攻城的,箭似飛蝗般的射向城上。那守關的,把那擂滾木石不斷的打將下來。雖然漢軍個個奮勇向前,城堞之間也有幾處反覆爭奪戰鬥,但急切之間,仍是難以攻下。到傍晚收兵,各有死傷。一連三天,漢軍死千人,傷者更有三四千眾。漢帝始有悔意,遂與高帥商議,微露撤兵之意以詢。

高行周忙奏道:「鄴都乃河北門戶,不拿下鄴都,汴京難安。如今我軍雖有傷亡,鄴都也同樣損兵折將。兩軍交戰三天下來,不見麻荅再派一兵一卒來援杜威,可見遼人已無力顧及了。依臣之見,皇上暫停攻城。一面下旨增兵,一面命人繼續分別向杜威,張璉二人招降,瓦解其士氣。如此遷延數日,料他城內糧草漸缺,軍心不穩,待我援軍一到,那時彼等即使不降,我再攻城也就易如反掌了。」

漢帝聽了,連連點頭,深以為然。一面加緊圍城,一面令快馬傳旨郭威,從潞州領兵來助。又令人抄寫招降文告,繫於箭上,射進城內,仍是勸他及早歸順。

正是: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成者為王敗者寇,強者成功弱者亡。

要知那杜威究竟願不願意歸順,結果又是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趙匡胤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趙匡胤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三回:圖大位杜威叛漢 伐鄴都將帥不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