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修仙
安東君臣正在奮力革新之際,中原的戰局絲毫不見停歇,一面晉汴仍在晉陽城下僵持,另一面幽州兵和橫海軍已然騙下恆州,在克複全境之後,不再前行,重新整頓軍隊,為迎接朱老賊可能發起的反擊早作預防。
話說恆州一事,比盜開定州安喜城更是滑稽,非但沒費一兵一卒,還賺得王仙師前往安東修真養老。
那日,楊再海,四棍將等人並未入城,僅將兵馬駐紮在恆州城下。沒多久,王鎔就差人送來軍糧,並邀請楊再海等人赴宴。因為早有準備,也不怕王鎔弄鬼,幾人商量后,楊再海,信成國二人帶領著三十親衛入城,留下四棍將把守營盤。
走在恆州的大街上,煙霧繚繞,數不清有多少藥鋪衛列兩旁,濃烈的藥味撲面而來,刺的楊信二人直揉鼻子,觀察道路上站立觀瞧的恆州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目光獃滯,不是身穿道袍,就是手中拎著藥包,與傳聞中的清平景象大相徑庭,對於城中突然出現這麼多沒見過的軍兵好像漠不關心。楊信二人心中紛紛在想,不知這王老道修仙煉丹用了多少藥材,招收多少門徒,仙**力如何。
片刻之後,就到達了趙王府(王鎔世襲常山王,又為趙正,如李克用,朱溫等人一般,因其統轄四州中有趙州,也稱為趙王。)。王府正門異常氣派,雕樑畫棟,顯盡王家累世積功。
王鎔親自在府門外等候,見到楊再海等人到來,立刻引領身後陪侍趨步上前,早早地笑道:「楊將軍真乃信人,軍馬剛剛安頓,即來赴宴。」
「趙王過獎了,趙王的邀請小將怎敢拒絕呢。」
「將軍說笑了。哦,快快裡面請。」說完王鎔拉著楊再海的手,裝似親熱地進了王府。
那邊信成國向王鎔隨從中的一人使了個眼色,兩人微微點了下頭,就又看向別處,從容地隨著大隊前行。
宴廳內,分賓主落座。觀同席的恆州諸人,形態各異,有的喜上眉梢,有的愁眉苦臉。不知道他們高興什麼,又愁的什麼。
「上宴。」一個囁生囁氣的聲音說道。楊再海轉頭觀看,見是個面白無須的侍者,長的倒是清秀。那人覺察到有人瞧他,笑了一下,這一笑真是醉人,比那秦樓歌女的含顰一笑更是撩人。但是又馬上想到這人是個男的,身上立起雞皮疙瘩,感覺極其彆扭。但是心中也未奇怪,是時各個藩鎮王府里出現宦官伶人本就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據說王鎔最寵信的宦官叫做石希蒙,常與之同榻而眠,想來就是此人。
侍女們魚次而入,端上一盤盤菜肴。等放到桌上仔細一看,楊信二人直倒苦水。一桌素菜,不見一點葷腥,這王大仙求真也太徹底了吧,又不是請的和尚老道,怎麼連一點肉都沒有啊。楊信二人食慾大退,再瞧在座的恆州諸人除了王鎔,其他人亦大多眉頭緊皺,估計也是很受傷啊。
「將軍遠來,素宴一桌,了表酬勞。」王鎔端起茶碗,率先說道。「將軍莫怪,小王近年誠心修道,早已斷了葷腥,聞不得酒氣,因而以茶代酒,還請將軍萬勿介懷。」
「王爺折殺小將了,王爺能夠修身養性,不起紛爭,這也是大功德啊。」楊再海回到。他說的也是實情,王鎔能夠做到保境安民,不擅起刀兵,確實不容易,不過現在亂世,他所轄四州又是河北的要害之地,自己不去爭,別人就會來搶。
現在人家都請了,怎好不吃,楊再海艱難的拿起筷子,看著席上菜肴,不知向哪裡投箸好,哎,苦啊,好不容易夾起一條青菜,放到嘴中咀嚼,真,真他媽的難吃,沒想到王鎔家的廚子也是從茅山上下來的,做菜都用菜油,一點滋味都沒有。
楊再海吃的苦不堪言,還必須和王鎔繼續虛情假意,說了沒兩句,就被王鎔拐到如何修身養性的話題上。這可是王大仙的專業,碰到知音,說的格外起勁,吐沫橫飛,一時間風雲變色,宴廳內漫天花雨(王鎔的吐沫!)。
信成國抓了當,告罪如廁。同一時間,恆州方也有一人出席,正是先前同信成國『眉目傳情』的那個。
「崑崙,一切可準備妥當?」
「萬事具備。」那個叫崑崙的回道。
「李大人那裡,你可有通稟?」
「去過,李大人說就等大軍前來呢。」
「酒席上怎麼不見李大人?」
「前幾日,李大人與周式周大人兩人聯袂面見王鎔,說其歸附安東,卻被王鎔匹夫打了出來,不許他倆再入府衙。」
「原來如此」
「不過你等進城之前,我去找過李大人,李大人說今日還會入府覲見王鎔,估計也快到了。哎,若不是王鎔惑與左道,不識時務,怎會到今天的地步。」
「崑崙不必如此,如今穎王崛起遼東,四方豪傑慕名而投,賢弟能夠獻上恆州,居功至偉,以君之能他日定能名揚天下。」說道這裡信成國故意頓了一下,察言觀色,繼續說道:「我也知君不是賣主求榮之人,這又怎是賣主求榮呢?墨君如,在幽州時我已說的何等透徹,你還沒醒悟么?你沒見到恆州百姓被王鎔求道升仙的謊言折磨成什麼樣么?沒見到幽州的孩童在上私塾,而恆州的孩子卻要上山採藥么?沒見到成德軍被晉軍,汴軍脅迫時的窩囊樣么?沒見到……」
「好了,將軍莫要再說,此事君如心中曉得。」墨君如攔住信成國,說道:「你說,什麼時候動手?」
「酒宴過後,今夜子時。」
註:太平廣記》引《劉氏耳目記》云:真定墨君和,幼名三旺。眉目棱岸,肌膚若鐵,年十五六。趙王鎔初即位,曾見之,悅而問曰:「此中何得崑崙兒也?」問其姓,與形質相應,即呼為墨崑崙,因以皁衣賜之。趙王召墨生以千金賞之,兼賜上第一區,良田萬畝,仍恕其十死,奏授光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