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曾的最後十年(8)
國民黨在南京建立政府後,1928年12月29日,張耀曾在日記中說:「南來兩月,百事無成。政治則時機不宜,局勢不合。質言之,表面重門戶之見,裡面重姻親之私,曾無禮訪賢才*之真誠。余性迂謹,卅年來只有人求我贊助,決無自行奔走經營之事。在此奔競傾擠場中,當然不願參加。」在寫給親戚鄭天挺的信中,他也說:「倘政治上無發言地位,寧隱居求志,不問政事。」
即使離開政壇,他依然是有相當社會聲望的名流。1932年9月16日,老朋友黃郛告訴他,蔣介石在武漢談及他,「頗致欽佩」,盼他去武漢一談。他表示自己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具體主張,去了也沒什麼可以貢獻,不如大家商定一個政治上具體辦法,再由他前往向蔣陳說,才不致毫無意義。他請黃郛先代為電復,說再等一些時日。當年12月3日,黃郛向他出示蔣身邊當紅的老朋友楊永泰的來信,說蔣還是想和他面談,請他在蔣回南京后,去一趟。他對黃郛說,「希望蔣能來電,表示望余前往之意,然後再行。」12月4日,他去看黃郛,詳述了訪蔣先決條件。大概意思是:他自民國以來,大政方針實多參與。如定都北京,訂約法拘束袁世凱,1916年、1923年兩次恢復國會,他都是主張最力之人。今國危至此,不能不說當初政治無誤,故現在實覺自己能力不夠,不願再聞政治。而平生迂拘,喜講交情而不喜附權要。因列述以前所共事之要人,皆系貧賤或患難之交,而非因其當權要而趨赴之,此性至今難改。這次蔣介石要他去見,不知是諸位舊友所慫恿,還是出於蔣本人的誠意,須先搞清楚。黃郛說兩者兼而有之,僅他與蔣就談到不止一次,其他人恐也有談及,所以蔣才會眷眷不忘如此。
張耀曾說,蔣果真懇切要見他,自不好一再固拒,只是見時如能絕對守秘密則秘之,否則不如坦白公開,以免給外間口實。他本人素來主張黨治宜稍限制,而分權於民,如見到蔣,一定要坦陳,如果將來外間有種種推測,他不能不將見蔣的來龍去脈及和的蔣談話公開聲明。這一點如果沒有問題,那就由張群、黃郛來安排。他在日記中自述心跡,之所以顧慮這麼多,是因為蔣當時正四處拉攏,熱心利祿者趨之若騖,在蔣看來或許是以為天下英雄盡入其彀中,而他豈能因一言之招,就冒昧前往,自失身份?除非蔣表示十二分謙衷誠意,對他所言有相當見重,才不妨試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