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
我的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失去」,第二部分為「找到」。這兩個部分都引用了果戈理作品里的一段話,其中第二部分引用的是他寫下的最後幾句話。我很早就為這本書想好了名字。我知道我想寫一本關於失蹤者的書;在為《黑與藍》這本書搞調研的時候,我就對他們產生了日趨濃厚的興趣。在一本名為《失蹤者》的紀實作品中(我讀這本書是因為它裡面描述了一些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格拉斯哥和蘇格蘭的連環謀殺案),新聞記者安德魯·歐哈根就失蹤現象,以及某個人的失蹤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空缺進行了探討。在歐哈根作品的激發下,我寫了一部長達七十頁的中篇小說《死亡不是終點》(這個篇名源自鮑勃·迪倫,不過我首先接觸到的是尼克·凱夫①的同名作品)。那部中篇小說是應一個美國出版商的要求寫的,可是直到書稿完成,他似乎還沒有為那本書找到市場。由於擔心那部小說可能不會發表,我決定對它的各個部分進行「拆裝」,把它改編成我的下一部長篇小說。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儘管其結果不同。
這麼一來,我就開始著手把一部中篇小說改編成一部長篇小說。在此期間,我遇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一個曾經因為戀童癖而服過刑的人住在斯特靈的一棟毛坯房住宅樓里。當地居民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憤怒,出於本能的反應,他們把那個人驅逐了出去。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讓我想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這件事繼續了此前我的作品《空中花園》觸及的主題,那就是:我們該如何衡量對和錯?二是雷布思一聽到有「隱藏的」戀童癖就產生膝跳反射,這正是處於他那個年齡和階層中的許多人的反應--他們必把那個壞蛋「置之死地而後快」。我不是那種遇到挑戰就退縮的人;我想要看看我是否能夠改變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①尼克·凱夫(NickCave,1957-),澳大利亞音樂人、作家,著名搖滾樂團「尼克·凱夫與不良種子」(NickCaveandtheBadSeeds)的靈魂人物。
我還想讓他回到家鄉,回到生他養他的法夫中部。在我的許多書中,儘管雷布思每一次回到法夫都事出有因,但是《死魂靈》幾乎是我對自己的背景所進行的一次完整回顧。中學時代「熱情」的詹妮斯對雷布思的回憶事實上借用了我的記憶和軼事。我們還了解到更多關於雷布思少年時代的事情,包括:他(跟我一樣)出生在一個活動板房內,不過(跟我一樣)在出生后不久就搬到了一座連棟房屋裡。我們會看到(跟我一樣)他在家鄉小鎮的哥德(哥德是哥德堡的簡稱)酒吧喝酒,他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帶回來一條絲巾,正如我父親那樣。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我給雷布思校友取的名字上得到了體現:布賴恩和詹妮斯·米。事實上,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樣,他們和我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一樣,都是「我」。雷布思是他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