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是信號,不是根源(3)

孩子的情緒是信號,不是根源(3)

這裡涉及的可能是她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和她的媽媽一起分析,應該不只這一件事使孩子厭學。她除了對高年級同學的恐懼和對老師風格的不適應外,可能有未當選班幹部的失落、有成績不好的愧疚、有對學校環境的失望、對班級氣氛的反感以及對過去生活的懷念,等等。如果把這些情緒弄清楚,並幫助女兒解決,那麼好好上學、認真學習等結果自然就有了。其實,都未必需要媽媽幫助女兒支招去解決問題,只要能和女兒順暢地就這些話題交流感受,讓女兒能夠把這些情緒和感受說出來,女兒就可以釋然了。因為她得到了理解、得到了認同,也就有了支持。

情緒的表達

我們常常會把情緒分為積極的(正向的)和消極的(負面的)兩種。其實,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它們都是自然地對發生的一切的反應。

案例

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的解析》一書中寫道,他的女兒小時候愛往馬路上跑。馬路上車來車往,很危險。保羅把她抱回來,她又迅速地跑回去,幾次之後,她把這當成了遊戲。此時,保羅的耐心到了盡頭,他氣憤得一把拉回了女兒,並打了她的屁股,從此女兒再也沒有往馬路上跑過。

憤怒一向被當做不好的情緒,負面的情緒。但在一定的處境下,憤怒才能傳遞最準確的信息,達到最好的效果。可見,情緒是無法定正負的,而是情緒的表達方式和表達了情緒之後的結果有好壞之分。與當時的情境不相應的情緒很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和結果。

因此,有了情緒,尤其是所謂的負面情緒,諸如恐懼、憂傷、惱火、羞愧、鬱悶、氣憤、悲哀,等等,不必擔心,這恰恰是在給我們信號,提醒我們要注意了。孩子因為智力發展的緣故,12歲之前還不能抽象地、邏輯地去處理信息,他們常常更多地依賴感覺去認識世界和表達自己。做家長的若只用理智去分析、指導孩子,而不能夠用心去體察和感知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那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常常是錯位的,孩子會常常被誤解,甚至會覺得委屈。即便孩子能夠聽從家長的分析和指導,心裡也未必情願,情緒同樣會受到打擊或壓抑。

每一個孩子對父母都有抱怨,這是一定的。因為孩子對父母百分之百地依賴和信任,因此有很多的期望。而很多期望是父母滿足不了的,因此就會失望,從而就有了抱怨。例如:為什麼我不能吃十根冰棍兒?我不願意去幼兒園!我想要十個芭(色色小說比娃娃……有些抱怨隨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會消失。但是,如果處理不好,有些抱怨可能演變為怨氣、怨恨甚至怨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優秀父母都一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優秀父母都一樣
上一章下一章

孩子的情緒是信號,不是根源(3)

%